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L5/S1微创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的多约束最优穿刺路径规划算法
1
作者 刘虎 苏志海 +5 位作者 黄成颉 赵磊 陈扬帆 周宇佳 吕海 冯前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83-1795,共13页
目的为有效减少L5/S1微创椎间盘射频消融术中因医师操作熟练度差异导致的治疗效果波动,实现对消融针穿刺路径风险的精确量化评估。方法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度神经网络DWT-UNet,将L5/S1节段的MR图像精准分割为7个关键结构:L5椎骨,S1椎骨,髂... 目的为有效减少L5/S1微创椎间盘射频消融术中因医师操作熟练度差异导致的治疗效果波动,实现对消融针穿刺路径风险的精确量化评估。方法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度神经网络DWT-UNet,将L5/S1节段的MR图像精准分割为7个关键结构:L5椎骨,S1椎骨,髂骨,L5/S1节段的椎间盘、神经根、硬脊膜和皮肤。基于上述分割结果,3D建模穿刺路径的规划环境。针对穿刺的临床准则提出了6个硬性约束和6个软性约束,将医师经验通过层次分析算法量化为权重添加到穿刺路径风险函数中以提升对个例的适应性。通过提出的皮肤进针点采样子算法、Kambin三角投影面积子算法,结合层次分析算法,并运用光线追踪、CPU多线程处理和GPU并行计算等多种技术,计算出一条既符合临床硬性约束条件,又能使软性约束条件综合达到最优的穿刺路径。结果医师团队对算法规划的21例消融针穿刺路径进行主观评估,结果显示所有路径均满足临床基本要求(及格率100%),且95.24%的路径被评为优秀或良好。在与医师规划结果的对比中,算法在D_(Ilium)、D_(S1)和Depth等3个指标上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在D_(Dura)、D_(L5)、D_(N5)和A_(Kambin)等4个指标上有较大提升(P<0.05)。算法规划21例的平均时间为7.97±3.73 s,而医师传统规划普遍需耗时10 min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多约束最优穿刺路径规划算法为L5/S1节段的微创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提供了一种一站式的解决方案。经过严谨的临床评价和实验验证,该算法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椎间盘射频消融术 l5/s1 Kambin三角 路径规划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对骨质疏松条件下L5/S1斜外侧椎间融合与两种后路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2
作者 马玉轩 张涛 +3 位作者 杨成伟 高杰 高红亮 李松凯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27-633,共7页
目的评估在骨质疏松条件下,行L5/S1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at L5/S1,OLIF51)及其联合双侧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和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BPS)的生物... 目的评估在骨质疏松条件下,行L5/S1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at L5/S1,OLIF51)及其联合双侧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和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BPS)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招募1名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志愿者,获得其腰骶椎三维CT数据,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完成L4~S1三维模型,采用前路钛板(titanium plate,TP)固定的OLIF51手术模型、OLIF51+CBT和OLIF51+BPS手术模型的构建,分别命名为A、B、C、D模型。通过赋值、设定条件、施加载荷,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顺利完成4种有限元模型的构建。4种模型在所有运动中的平均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趋势为A模型>B模型>C模型>D模型;其中,与A模型相比,B模型降幅为84.21%~94.42%,C模型降幅为88.12%~96.40%,D模型降幅为90.07%~96.49%(P均<0.05);与B模型相比,C模型降幅为7.41%~52.38%,D模型降幅为27.78%~58.33%(P均<0.05)。3种手术模型在所有运动中的融合器(Cage)平均最大应力变化趋势为B模型>C模型>D模型;其中,与B模型相比,C模型降幅为12.89%~57.62%,D模型降幅为36.43%~73.11%;D模型和C模型相比,除左侧弯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模型降幅为21.83%~37.67%。3种手术模型在所有运动中的内固定平均最大应力变化趋势为B模型>C模型>D模型;与B模型相比,C模型降幅为3.55%~65.47%,D模型降幅为18.58%~84.41%;CBT应力大于BPS应力(P<0.05)。结论在OLIF51手术中,补充后路内固定可以增强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并减轻TP上的应力。不建议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单独进行OLIF51手术,使用BPS辅助固定可达到最佳生物力学特性。接受CBT辅助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需要佩戴支具,并尽量避免融合部位的右侧弯曲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s1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稳定性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单节段L5/S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研究
3
作者 卜文振 权开 +1 位作者 孙超 杜建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21-0027,共7页
探讨治疗单节段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单节段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6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椎板间入路治疗,2... 探讨治疗单节段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单节段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6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椎板间入路治疗,22例患者给予观察组椎间孔入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疼痛和腰部活动功能的变化以及影像学指标椎间盘高度指数和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三天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性缓解患者疼痛,两者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观察组和对照组腰部活动功能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改善,两者改善患者腰部活动功能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均有显著的椎间盘高度降低,两者椎间盘高度下降程度相近;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术前均有显著性增加,两者椎间盘退变程度相似。结论 在治疗单节段L5/S1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经椎间孔入路相比于经椎间孔入路,两者在缓解患者疼痛状况以及恢复腰椎功能方面具有同等效果,但都不能阻止腰椎间盘进一步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入路 经椎间孔入路 脊柱内镜技术 l5/s1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在L5/S1水平的临床应用及手术入路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鹏超 徐勇 关邯峰 《骨科》 CAS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术,其在缓解症状和纠正腰椎冠状位及矢状位平衡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比,疗效确切且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目前L2~L5水...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术,其在缓解症状和纠正腰椎冠状位及矢状位平衡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比,疗效确切且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目前L2~L5水平相应解剖研究较为广泛,于左侧腰大肌和血管间行OLIF25手术技术成熟,风险可控。而L5/S1水平特殊的解剖结构使此技术应用受到限制,对比分析既往研究,进一步明确OLIF51的可行性、特点及优势,掌握相关的解剖学及影像学规律并结合病人术前影像资料评估,有利于指导OLIF51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l5/s1 髂血管 腰大肌
下载PDF
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洋 徐华梓 +3 位作者 池永龙 吴立军 杨建生 陈一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27-632,共6页
目的: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在腰椎CT像上测量100例(男女各50例)骶骨发育正常成人S1棘突的解剖参数和Coflex假体的大小,并进行比较。然后于2007年11月~2010年2月对46例腰椎退... 目的: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在腰椎CT像上测量100例(男女各50例)骶骨发育正常成人S1棘突的解剖参数和Coflex假体的大小,并进行比较。然后于2007年11月~2010年2月对4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椎管减压后棘突间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按置入节段不同,分为L4/5组和L5/S1组。L4/5组患者25例,年龄33~73岁,平均50.6岁,随访17~39个月,平均25个月;L5/S1组21例,年龄34~65岁,平均48.8岁,随访16~38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术前和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手术节段椎体间背侧高度、腹侧高度和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和上相邻节段活动度(ROM)及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Pfirmann分级。结果:男性S1棘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0.48±5.82mm、14.94±3.56mm、18.78±5.08mm,女性分别为18.81±3.45mm、11.58±2.95mm、17.39±3.72mm;与Coflex假体比较,70例S1棘突能支撑假体,30例S1棘突过短但通过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可得到解决。两组患者均成功置入Coflex假体,L5/S1组12例因S1棘突过短而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体间腹侧高度、背侧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手术节段ROM均较术前减少(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以上各指标末次随访时的变化程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4/5组5例、L5/S1组1例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分级加重1级。结论:在椎管减压后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治疗L5/S1退变性疾病可行且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非融合术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 Coflex装置 l5/s1
下载PDF
经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永津 陈博来 +3 位作者 王羽丰 杜炎鑫 林涌鹏 刘伟杰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35-1537,共3页
目的比较经侧路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两种不同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103例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TF组52例采用经侧路椎间孔入路,IL组51例经后方椎... 目的比较经侧路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两种不同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103例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TF组52例采用经侧路椎间孔入路,IL组51例经后方椎板间隙入路。记录术前、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同时记录手术时间、置管过程中透视次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03例中,获得有效随访100例,其中TF组50例,IL组50例,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间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TF组(P〈0.01)。所有患者无硬脊膜撕裂和永久性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患者需要再次手术。结论经皮内窥镜下两种入路技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效果确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技术,各有优缺点,严格掌握适应证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失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 l5/s1椎间盘突出 经椎间孔入路 经椎板间隙入路
下载PDF
髂嵴高度对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宁 黄良诚 +3 位作者 车路阳 郭清华 武成志 黄鹏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髂嵴高度对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172例行PETD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腰... 目的探讨髂嵴高度对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172例行PETD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腰椎侧位X线片中髂嵴最高点与L4、L5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分为3组:髂嵴高度在L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以下的为Ⅰ组,髂嵴高度在L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及L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之间的为Ⅱ组,髂嵴高度在L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以上的为Ⅲ组。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并发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了手术,Ⅰ~Ⅲ组手术时间分别是(50.6±7.0)min、(61.9±9.6)min、(73.1±8.0)min,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Ⅲ组术中透视时间分别是(4.7±2.2)s、(7.4±3.1)s、(10.3±2.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术后1 h、3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1)。相同时间点各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Ⅰ~Ⅲ组术后3个月疗效满意率分别为89.7%、89.6%、87.5%。结论 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当髂嵴高度在L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以下时,手术一般能顺利完成;当髂嵴高度在L4椎弓根下缘及L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之间时,手术经验丰富者可以完成;当髂嵴高度L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以上时,建议改用其他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 髂嵴高度 l5/s1椎间盘
下载PDF
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庆豪 史本超 +1 位作者 钟恩意 丁自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分布规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取5具防腐和5具新鲜冰冻正常成人腰骶部标本(年龄42-80岁,平均51岁)。仔细剔除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脊柱。找出L5/S1神经根并沿椎间孔小心去除周... 目的:探讨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分布规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取5具防腐和5具新鲜冰冻正常成人腰骶部标本(年龄42-80岁,平均51岁)。仔细剔除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脊柱。找出L5/S1神经根并沿椎间孔小心去除周围脂肪和筋膜等软组织。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其长度、宽度及直径或厚度。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法分析对比不同类型韧带的组织学类型。结果:在20个L5/S1椎间孔内共发现215条韧带,其中条带形90条,条索形125条;连接神经根到横突或椎间孔内壁的放射状韧带181条(84.2%),连接椎间孔周围组织横跨在椎间孔内的横跨状韧带34条(15.8%);放射状韧带出现率与横跨状韧带出现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3.928,P=0.000)。在L5/S1椎间孔内口(73条,34.0%)、中间(102条,47.4%)及外口(40条,18.6%)区域均有分布。韧带长度多变,为1.43-19.01mm;厚度最厚处达3.46mm。光镜下,HE染色提示椎间孔内韧带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且部分韧带内包含小血管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提示椎间孔内韧带由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弹性纤维构成。放射状韧带与横跨状韧带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L5/S1椎间孔内韧带主要分为条带形和条索形两种形状。椎间孔内放射状韧带比横跨状韧带出现率高。经骶骨裂孔硬膜外腔导管粘连松解术前应掌握其分布规律并在术中辨别并予以正确松解,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内韧带 l5/s1椎间孔 硬膜外腔导管松解
下载PDF
L5/S1前路手术相关椎前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列华 成仕明 +5 位作者 周强 梁勇 王浩明 侯天勇 甘翼博 吴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09-814,共6页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的构成情况,测量髂间三角解剖参数: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L5椎体下缘、S1椎体上缘髂血管间距;髂间三角顶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5/S1椎间隙宽度。根据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1.2cm;0.6~1.2cm;〈0.6cm且〉0;≤0)定义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计算髂间三角面积、L5/S1椎间盘显露百分比。结果:髂血管间隙由左侧髂静脉、右侧髂动脉组成占54例(87%);双侧均为髂动脉或髂静脉各占4例(6.45%)、2例(3.23%);左侧髂动脉、右侧髂静脉占2例(3.23%)。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分别为42(67.7%)、11(17.7%)、7(11.3%)、2(1.6%)例。Ⅰ、Ⅱ、Ⅲ型各解剖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5/S1椎间隙宽度为5.3±0.6cm。Ⅰ、Ⅱ、Ⅲ型髂间三角显露面积分别为5.00cm2(1.42~11.90cm2)、1.04cm2(0.49~2.12cm2)、0.33cm2(0.10~0.92cm2),椎间盘显露百分比分别为78.3%、59.4%、42.5%。结论:腹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有助于L5/S1前路手术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解剖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血管成像 l5/s1椎间盘
下载PDF
内镜下经椎板间隙与经椎间孔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杰 吴小涛 +1 位作者 蒋赞利 朱磊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829-834,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与经椎间孔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过程和疗效差异。方法:2年时间内纳入我院99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自愿选择分为经椎板间隙组(IL-PELD组)和经椎间孔组(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6例,TF-PELD组53...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与经椎间孔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过程和疗效差异。方法:2年时间内纳入我院99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自愿选择分为经椎板间隙组(IL-PELD组)和经椎间孔组(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6例,TF-PELD组53例。两组分别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长和术中透视次数,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评估患者的腰、腿痛VAS及JOA评分,计算优良率,行相关检验评价差异。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IL-PELD组的手术时长和术中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TF-PELD组,术后两组患者的腰、腿痛VAS及JOA评分都较术前明显改善,IL-PELD组对腰痛的改善优于TF-PELD组。结论:内镜下经椎板间隙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腰、腿痛症状,优良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 经椎间孔 l5/s1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下载PDF
骶骨形态与L5/S1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玮慧 白萌 +2 位作者 汪翔 谭永明 何来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研究骶骨形态与L5/S1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行腰骶椎MRI检查者306例,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组185例,正常对照组121例。在T2WI正中矢状位上测量骶骨基底角与骶骨倾斜角,应... 目的研究骶骨形态与L5/S1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行腰骶椎MRI检查者306例,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组185例,正常对照组121例。在T2WI正中矢状位上测量骶骨基底角与骶骨倾斜角,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组与对照组间、男女间骶骨形态的差异性。结果 L5/S1椎间盘突出组与对照组间骶骨基底角、骶骨倾斜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内骶骨基底角与骶骨倾斜角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的形态与L5/S1椎间盘突出具有相关性;垂直骶骨易导致L5/S1椎间盘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s1椎间盘突出 骶骨基底角 骶骨倾斜角 垂直骶骨
下载PDF
改良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5/S1节段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龙付 吴发林 +3 位作者 胡睿 张晓宇 王高军 陈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1,15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侧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L5/S1节段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4月~2018年6月,采用改良侧入路PELD治疗L5/S1椎管狭窄症34例。用2 mm克氏针穿刺,环锯...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侧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L5/S1节段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4月~2018年6月,采用改良侧入路PELD治疗L5/S1椎管狭窄症34例。用2 mm克氏针穿刺,环锯结合骨钻进行椎间孔成形,多种操作工具进行椎管内成形。结果手术时间(81.9±15.8)min,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8.1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2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1.2%。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采用改良侧入路PELD技术治疗L5/S1节段椎管狭窄症效果确切,短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椎管减压 l5/s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下载PDF
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微创手术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建华 张昊 +5 位作者 菅新民 陈少初 胡亚威 张弦 卢学有 张惠煊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1期3206-3207,3210,共3页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接受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的82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期及随访期的相关资料,比较患者术后神经损伤、...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接受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的82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期及随访期的相关资料,比较患者术后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及比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分(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在Macnab疗效标准下的评定结果。结果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4.88%),硬膜囊撕裂6例(7.32%),椎间盘炎2例(2.44%)。术前1周VAS评分为(8.41±1.72)分,JOA评分为(13.39±4.55)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2.21±1.35)分,JOA评分为(23.58±3.19)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1.49±1.14)分,JOA评分为(24.31±3.46)分;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周患者ODI为(54.37±14.18)%,术后1周为(23.11±4.69)%,术后1个月为(22.69±4.16)%。经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末次随访的疗效进行评价,疗效为优者64例(78.05%),疗效为良者16例(19.51%),疗效为可者2例(2.43%)。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于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恢复较快、疗效明显等特点,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入路 内窥镜 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效果
下载PDF
UBED与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速 周新 +2 位作者 陆慧 袁婷 权正学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403-408,共6页
目的 研究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BED)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骨科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 研究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BED)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骨科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UBED组(26例)和PEID组(30例)。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访期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PEI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UB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 PEID组血清CK、CRP水平低于UB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UBED组优良率为92.3%,PEID组为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UBED和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相当,UBED的镜下视野更广、操作更灵活、减压更彻底,推荐优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l5/s1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腹穿刺L_5/S_1椎间盘切吸术 被引量:7
15
作者 生琦瑞 郑延波 +2 位作者 王云强 王洪波 房台生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索对L5/S1椎间盘严重中央型、中央旁型突出或/和突出并迁移的有效治疗新途径,扩展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范围。材料与方法:通过对人体解剖动物实验和影像对照研究,自制和改良介入器械,采用消化道造影和下腹穿刺点加压法,经腹... 目的:探索对L5/S1椎间盘严重中央型、中央旁型突出或/和突出并迁移的有效治疗新途径,扩展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范围。材料与方法:通过对人体解剖动物实验和影像对照研究,自制和改良介入器械,采用消化道造影和下腹穿刺点加压法,经腹穿刺L5/S1椎间盘前部纤维环,建立通道行椎间盘切吸术。结果:本组32例,经腹椎间盘切吸均获成功,1例术中发生小肠损伤(穿孔),近中期显效率81.2%。结论:本疗法患者体位舒适,可避免腰肌和神经根损伤,术中钳端可行多角度钳取而且可穿过纤维环钳取椎管和椎间孔内之迁移椎间盘组织,具有损伤少,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为发病率高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的介入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吸术 经腹穿刺 l5/s1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症 介入治疗 消化道造影 神经根损伤 椎间盘组织 有效治疗 介入器械 对照研究 动物实验 人体解剖 小肠损伤 患者体位 椎间孔内 纤维环 中央型 适应症 加压法 穿刺点 显效率
下载PDF
新型L_5/S_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刚 刘发平 +1 位作者 许建中 陈卫军 《西南军医》 2016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测试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8具人尸腰骶椎为标本,分完整脊柱节段、单纯椎间植骨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器3组,应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机收集数据,分析各方向的位移变化及角度变化。结... 目的测试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8具人尸腰骶椎为标本,分完整脊柱节段、单纯椎间植骨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器3组,应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机收集数据,分析各方向的位移变化及角度变化。结果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器组的脊柱试件,压缩刚度(864.225±5.236)N/mm、弯曲刚度(94.825±2.025)N/mm、扭转刚度8.3N·mm/deg,均显著高于完整组和单纯椎间植骨组的试件,有统计学处理差异(P<0.01)。结论 L_5/S_1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用于腰骶椎椎间融合术,能增强手术后的即刻稳定性,满足国人腰骶椎的生物力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前入路手术 l5/s1前路钢板 生物力学
下载PDF
Coaxial radiography guided puncture technique for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17
作者 Li-Ping Chen Bin-Song Wen +6 位作者 Heng Xu Zheng Lu Lai-Jun Yan Han Deng Hong-Bo Fu Hong-Jie Yuan Pei-Pei H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16期3802-3812,共11页
BACKGROUND The coaxial radiography-guided puncture technique(CR-PT)is a novel technique for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s the X-ray beam and the puncturing needle are maintained in a parallel and coaxial direction,t... BACKGROUND The coaxial radiography-guided puncture technique(CR-PT)is a novel technique for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s the X-ray beam and the puncturing needle are maintained in a parallel and coaxial direction,the X-ray beam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rajectory angle,facilitating the choice of the puncture site and providing real-time guidance.This puncture technique offers numerous advantages over the conventional anterior-posterior and lateral radiography-guided puncture technique(AP-PT),especially in cases of herniated lumbar discs with a hypertrophied transverse process or articular process,high iliac crest,and narrowed intervertebral foramen.AIM To confirm whether CR-PT is a superior approach to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compared to AP-PT.METHODS In this parallel,controlled,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herniated lumbar disc patients appointed to receiv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treatment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Pai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nd Nant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ixty-five participants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either a CR-PT group or an AP-PT group.The CR-PT group underwent CR-PT,and the AP-PT group underwent AP-PT.The number of fluoroscopies during puncturing,puncture duration(min),surgery duration(min),VAS score during puncturing,and puncture success rate were recorded.RESULTS Sixty-five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with 31 participants in the CR-PT group and 34 in the AP-PT group.One participant in the AP-PT group dropped out due to unsuccessful puncturing.The number of fluoroscopies[median(P25,P75)]was 12(11,14)in the CR-PT group vs 16(12,23)in the AP-PT group,while the puncture duration(mean±SD)was 20.42±5.78 vs 25.06±5.46,respectively.The VAS score was 3(2,4)in the CR-PT group vs 3(3,4)in the AP-PT group.Further subgroup analysis was performed,considering only the participants with L5/S1 segment herniation:9 patients underwent CR-PT,and 9 underwent AP-PT.The number of fluoroscopies was 11.56±0.88 vs 25.22±5.33;the puncture duration was 13.89±1.45 vs 28.89±3.76;the surgery duration was 105(99.5,120)vs 149(125,157.5);and the VAS score was 2.11±0.93 vs 3.89±0.6,respectively.All the above outcomes demonstrat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favoring the CR-PT treatment.CONCLUSION CR-PT is a novel and effective technique.As opposed to conventional AP-PT,this techniqu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puncture accuracy,shortens puncture time and operation time,and reduces pain intensity during pun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niated lumbar disc COAXIAl PUNCTURE ANTERIOR-POsTERIOR l5/s1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
18
作者 滑国田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2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疼痛度,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后8个月和手术后1个月的视觉模...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疼痛度,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后8个月和手术后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8.2%。结论 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脊柱内镜下接受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下肢疼痛度大大减轻,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椎板间隙入路 l5/s1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128例L_5/S_1椎间盘术中穿刺体会
19
作者 刘昱君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1999年第B12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l5/s1椎间盘 穿刺 腰椎 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20
作者 孙自峰 《实用医药杂志》 2021年第8期687-69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随访。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97例L_(5)/S_(1)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经皮椎间孔入路(PETD)组(行PETD术治疗)46例和经皮椎板间入路(PEID)组(行PEID术治疗...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随访。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97例L_(5)/S_(1)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经皮椎间孔入路(PETD)组(行PETD术治疗)46例和经皮椎板间入路(PEID)组(行PEID术治疗)51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2组患者并发症与复发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3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手术时间短于PETD组,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P<0.05);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2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术、PEID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患者,远期疗效良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其中PEID术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l5/s1椎间盘突出 经皮椎板间入路 经皮椎间孔入路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