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年青藏高原降水特征及大气LFO对长江流域低频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国强 朱乾根 白虎志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2-291,共10页
本文使用美国 NCAR- NCEP再分析的逐日资料 ,研究了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特征及大气准 4 5 d低频振荡 (L FO)对长江流域低频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 ,6月 19日左右青藏高原雨季开始 ,青藏高原是水汽输送的汇区 ;青藏高原影响了我国东... 本文使用美国 NCAR- NCEP再分析的逐日资料 ,研究了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特征及大气准 4 5 d低频振荡 (L FO)对长江流域低频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 ,6月 19日左右青藏高原雨季开始 ,青藏高原是水汽输送的汇区 ;青藏高原影响了我国东部的降水天气过程 ,使长江流域降水不均匀 ;青藏高原的大气低频振荡对东部地区低频降水也产生了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频振荡 低频降水
下载PDF
Improvement to observability measures of LFO modes in power systems with DFIGs 被引量:3
2
作者 Shenghu LI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539-549,共11页
Observation of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LFO) modes in power systems is important to design the damping scheme. The state equations of the power system with the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s (DFIGs) are derived... Observation of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LFO) modes in power systems is important to design the damping scheme. The state equations of the power system with the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s (DFIGs) are derived to find the LFO modes related to the synchronous generator (SGs) and the DFIGs. The definition of the observability measure is improved to consider the initial output and the attenuation speed of the modes. The sensitivities of the observability measures to the control parameters are deriv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from the small and large-disturbance validate the LFO modes caused by the DFIGs, and different observability measures are compared. Adjustment of the control parameters is chosen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model to improve the observability and damping ratio of the LFO mode,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wind powe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power system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lfo) observability measure sensitivity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
原文传递
TBB-REVEALED ANNUAL CYCLE FEATURES OF TROPICAL LFO 被引量:1
3
作者 智协飞 陈旭红 田华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7年第4期460-468,共9页
In the context of 1980—1992 JMA(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GMS TBB gridded dataset, study is undertaken of annual cycle features of FFT-derived window power spectrum averaged over the record length,with localized sp... In the context of 1980—1992 JMA(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GMS TBB gridded dataset, study is undertaken of annual cycle features of FFT-derived window power spectrum averaged over the record length,with localized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LFO)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investigated alongside possible causes.It turns out that the LFO takes on surprisingly noticeable annual cycle features marked by a wider variable range of the LFO periods over northern tropics than the southern counterpart and equatorial vicinity.In addition,on the whole,the signals are more intens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summer/autumn and at equatorial/southern latitudes when northern winter/spring occur as well.Also,not all these features are identical for different segments at the same latitudes,displaying signatures on a local basis,and the spatial/temporal locality can be qualitatively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tropical waves,and modulation of diabatic heating on the LFO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B(cloud-top blackbody radiation temperature) low frequency oscillaton (lfo) annual cycle feature
原文传递
东亚夏季风过程大气低频振荡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倪文琪 蒋国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7,共5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东亚夏季风及其中的大气低频振荡(LFO)进行了模拟研究。(1)进行控制试验,借助Lanczos带通滤波等方法分析了实测及模拟结果LFO强度和传播等特征,检验RegCM3对夏季风LFO的模拟能力;(2)通过增、减南海表面海温两...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东亚夏季风及其中的大气低频振荡(LFO)进行了模拟研究。(1)进行控制试验,借助Lanczos带通滤波等方法分析了实测及模拟结果LFO强度和传播等特征,检验RegCM3对夏季风LFO的模拟能力;(2)通过增、减南海表面海温两个敏感试验探讨海温异常变化对LFO各特征的影响,并探究异常海温下的LFO与季风爆发时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季风LFO强值集中在低纬地区,低纬夏季强冬季弱,高纬则相反。季风爆发前后的发生南传向北传的转换。模式RegCM3对季风区LFO基本特征有较好的把握,但高纬地区偏强。南海异常增(减)温有利于季风提前(推迟)爆发,也有利于LFO传向发生转换时间的提前(推迟)。说明季风爆发时间与LFO传向转换存在一定联系。两个试验均有使振荡能量大值区南移的趋势,且通过LFO的变化造成较高纬地区季风后期的气候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3 东亚季风 低频振荡(lfo) 传向转换 季风爆发
下载PDF
大规模互联电网低频振荡分析与控制方法综述 被引量:129
5
作者 宋墩文 杨学涛 +3 位作者 丁巧林 马世英 李柏青 王青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28,共7页
低频振荡已成为严重威胁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突出问题。从第1次提出低频振荡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涌现了许多新的和改进的分析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现阶段,广域测量系统的出现又为更好地在线监视低频振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从振荡机... 低频振荡已成为严重威胁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突出问题。从第1次提出低频振荡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涌现了许多新的和改进的分析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现阶段,广域测量系统的出现又为更好地在线监视低频振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从振荡机制、分析方法和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低频振荡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成果。鉴于目前电网发展迅速,低频振荡仍然是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为促进低频振荡防控新技术的工程应用,提出包括强迫振荡源搜索、谐振机制研究、辨识方法综合应用、新型控制器研制等7个需要重点关注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电网 低频振荡 辨识方法 抑制措施
下载PDF
电网中强迫共振型低频振荡源的自动确定方法 被引量:20
6
作者 董清 张玲 +1 位作者 颜湘武 刘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68-75,17,共8页
针对广域测量系统采集的有效值数据难以准确反映电网动态特征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采集数据方式。根据低频振荡扰动行波在电网中传播的特点,利用多点测量数据波形相关函数来确定低频振荡扰动源位置,具体作法是:位于电网中不同地点的测... 针对广域测量系统采集的有效值数据难以准确反映电网动态特征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采集数据方式。根据低频振荡扰动行波在电网中传播的特点,利用多点测量数据波形相关函数来确定低频振荡扰动源位置,具体作法是:位于电网中不同地点的测量单元将测得的每周期内电压最大值及其对应时刻的数据发送到电网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利用Hermite函数提取各测点的低频振荡扰动变量,利用定义的顺序相关函数提取低频振荡扰动行波通过各相邻测点间的时差和先后次序;利用各测点间已知的线路长度计算扰动行波波速并确定低频振荡扰动源的位置。通过一个7机无穷大系统模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确定电网中低频扰动源的位置;而且所需的采样测量单元数量少,能够节省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 低频振荡 扰动源 定位 广域测量系统
下载PDF
一种可有效提高临界增益的改进型电力系统稳定器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子全 高磊 +3 位作者 赵娴 刘巨 姚伟 文劲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75-1881,共7页
目前,实际电力系统中广泛使用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进行低频振荡阻尼控制。但是,PSS在低频振荡控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使其增益整定值难以同时满足系统阻尼水平以及《电力系统稳定器整定试验导则》规定的... 目前,实际电力系统中广泛使用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进行低频振荡阻尼控制。但是,PSS在低频振荡控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使其增益整定值难以同时满足系统阻尼水平以及《电力系统稳定器整定试验导则》规定的增益必须小于临界增益1/3的投运要求。该文通过分析,发现自并励条件下,PSS临界增益主要受励磁模式限制,而励磁模式是由励磁–PSS回路在3~8 Hz频段的固有特性形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励磁–PSS回路外环引入一个功率增量软反馈,形成一种带有并联环节的改进型PSS模型,改善了回路相位特性,提高了PSS临界增益,解决了上述问题。最后,以锡盟火电集中外送仿真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电力系统稳定器 励磁模式 低频振荡 临界增益
下载PDF
调速系统频率模态对电网低频振荡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子全 姚伟 +2 位作者 文劲宇 李勇 王春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978-2986,共9页
随着调速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调速系统对电网低频振荡(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LFO)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有理论研究表明,调速系统不仅会影响电网LFO阻尼特性,还会向电网引入一个独特的比LFO频率更低的振荡模态,该文称为... 随着调速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调速系统对电网低频振荡(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LFO)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有理论研究表明,调速系统不仅会影响电网LFO阻尼特性,还会向电网引入一个独特的比LFO频率更低的振荡模态,该文称为频率模态,该模态会在调速系统动作时出现。该文首先采用转矩分析理论研究了调速系统对电网LFO阻尼特性的影响。然后以4机2区域系统为例,重点分析了频率模态的特点及其对LFO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频率模态是调速系统自身的一种控制模态,其阻尼比主要受调速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参数影响;考虑到调速系统动作死区影响,在系统发生LFO且调速系统使该LFO阻尼为负的情况下,当频率模态阻尼较强时,电网功率LFO发散后会逐渐变为等幅振荡;而当频率模态阻尼较弱,电网功率LFO将会呈现出类似"拍频"的特性。最后,通过某实际互联电力系统仿真验证了上述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速系统 频率模态 低频振荡 转矩分析 区间振荡模态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的OLR特征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永华 徐海明 +3 位作者 高阳华 李强 白莹莹 何泽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1-869,共9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06年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OLR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区域降水指数可确定3个典型干旱年(2006,1...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06年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OLR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区域降水指数可确定3个典型干旱年(2006,1994和1997年)和3个典型洪涝年(1998,1980和1993年),而1998年和2006年分别是1959年以来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和偏少最明显的年份。西南地区东部典型旱涝年夏季OLR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洪涝(干旱)年,从青藏高原东部一直到江淮地区OLR值偏低(高),同时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OLR值也偏低(高),而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OLR值偏高(低)。从3个关键区平均的逐日变化来看,赤道东印度洋地区对流活动典型涝年强于典型旱年,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对流活动则是旱年强于涝年,青藏高原东部至江淮流域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部)极端涝年盛行上升运动。涝年热带地区的ITCZ以向西移动的特征为主,而旱年热带地区的ITCZ夏季前期则以向东移动的特征为主。典型涝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北传的特征较明显,6月中旬以后大部分时间可以传到30°N以北,典型旱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主要呈现南北振荡、偶有中断的活动特征,很少时间能达到30°N。低纬热带地区关键区域OLR5~9月一般都具有准40天左右的显著低频变化周期,而准12~15天的准双周变化周期在部分时段也显著。典型涝年夏季OLR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西南地区东部区域得到加强,低频对流偏强,引起降水偏多,而典型早年夏季则相反,OLR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该区域得到削弱,低频对流偏弱,引起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典型旱涝年夏季 OLR 低频振荡
下载PDF
2010年南方持续暴雨期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低频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耀华 周兵 张耀存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67-1377,共11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台站降水资料等,应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V-EOF)等方法,对2010年南方持续暴雨期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低频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台站降水资料等,应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V-EOF)等方法,对2010年南方持续暴雨期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低频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南、三次季风涌的出现和高空急流与散度场活动异常及其相互配合,是南方降水异常的主要影响系统;对风场和降水场MV-EOF空间型分布的分析显示,低频降水中心与200 hPa的气流辐散中心和850 hPa辐合中心相关联;降水的第一模态反映了东亚夏季风的气候态演变,第二、三模态反映了夏季风在季节性推进过程中不同尺度的低频振荡,7月前半月和6月中下旬,第二、三模态分别处于低频振荡的正位相,使长江中下游梅雨和华南前汛期延迟结束,并且增强了江南的梅雨降水,夏季风的气候态演变和低频振荡相叠加导致2010年我国南方暴雨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暴雨 环流异常 低频振荡 MV-EOF
下载PDF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30~60d低频振荡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炜 周顺武 智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0-540,共11页
根据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低频降水特征,并重点讨论了30~60 d低频降水正、负位相期间相关要素场低频分量的异常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1998年高原东南部降... 根据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低频降水特征,并重点讨论了30~60 d低频降水正、负位相期间相关要素场低频分量的异常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1998年高原东南部降水存在10~20、20~30以及30~60 d周期的低频振荡,其中30~60 d振荡的正(负)位相基本对应着降水的盛(间歇)期。(2)在降水正(负)位相期间,高原南侧存在一个低频气旋(反气旋),而日本海上空维持着一个异常低频反气旋(气旋),受高原南侧低频气旋(反气旋)东北侧的偏南(北)气流以及日本海上空低频反气旋(气旋)西南侧的偏南(北)气流的共同影响,高原东南部为明显的低频水汽辐合(散)区。(3)在低频降水正位相期间,高原地区经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到南海均为低频热源区;负位相,热源、汇低频分量的分布与正位相基本相反。(4)1998年夏季存在从西太平洋经长江中下游西传至高原地区的30~60 d整层积分水汽通量辐合(散)和100 hPa低频辐散(合),且西传至高原东南部时基本与高原东南部30~60 d低频降水的正(负)位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东南部 降水 低频振荡 大气视热源(汇) 传播特征
下载PDF
夏季亚洲大气热源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39
12
作者 巩远发 段廷扬 张菡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8,共10页
用2001年和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两年逐日的大气热源汇〈Q1〉,再用谐波分析方法对〈Q1〉作带通滤波,得到了准30-70d的〈Q1〉低频分量,并分析了两年夏季大气热源汇和其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的差异,然后研究了一... 用2001年和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两年逐日的大气热源汇〈Q1〉,再用谐波分析方法对〈Q1〉作带通滤波,得到了准30-70d的〈Q1〉低频分量,并分析了两年夏季大气热源汇和其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的差异,然后研究了一些“关键”区〈Q1〉低频分量的变化与我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1年和2003年夏季的亚洲季风区,一方面应该有这样一种过程,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经向和纬向传播的差异→江淮流域旱涝期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南北配置的差异→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本身的南北分布不同。另一方面,夏季的5~8月期间,高原中南侧有较强的低频热源(热汇)时,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少);中国南海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南海有较强的低频热源(热汇)时,不仅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多),还可导致其后期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偏少(多)。因此,夏季亚洲季风区热源、热汇季节内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导致我国江淮流域异常的旱涝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热汇)江淮流域旱涝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国强 朱乾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9-316,共8页
利用NCEP/NCAR 1998年再分析资料和SST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具有加强的作用;南海低频低层辐合(散)区对应低频降水正(负)值区;南海地区的大气低频振荡以向北、向东传... 利用NCEP/NCAR 1998年再分析资料和SST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具有加强的作用;南海低频低层辐合(散)区对应低频降水正(负)值区;南海地区的大气低频振荡以向北、向东传播为主,南海地区低频散度在垂直方向呈现出相互补偿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南海 季风 低频振荡 传播 小波分析
下载PDF
东亚梅雨季节内振荡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9
14
作者 梁萍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8-435,共18页
影响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的东亚梅雨是夏季风向北推进过程中的特有雨季。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CMAP降水资料,将夏季风影响及夏季风降水的季节转换相结合,定义东亚梅雨的入、出梅指标;进而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信号提取方法对... 影响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的东亚梅雨是夏季风向北推进过程中的特有雨季。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CMAP降水资料,将夏季风影响及夏季风降水的季节转换相结合,定义东亚梅雨的入、出梅指标;进而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信号提取方法对东亚梅雨区降水季节内振荡及其大尺度环流条件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东亚梅雨季节内振荡对降水事件的指示作用进行讨论,为东亚梅雨区降水的延伸预报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标准化候降水量的空间覆盖率,同时兼顾夏季风影响等条件确定的东亚梅雨入、出梅划分指标可较好地反映东亚梅雨的气候特征及东亚梅雨期的大尺度环流形势。(2)东亚梅雨全年降水量存在三峰型分布特征,峰值分别位于第27、36及47候。该三峰型特征主要受10—20及30—60d的低频振荡影响。比较而言,30—60d振荡对梅雨区降水三峰型的贡献较10—20d振荡大。(3)东亚梅雨区峰值降水与热带环流及北方高位涡冷空气输送的低频演变密切关联。在梅雨区北侧,中高纬度里海附近冷空气(高位涡)低频波列的东传及鄂霍次克海高位涡的西南向输送共同影响东亚梅雨区。在梅雨区南侧,通过热带低频异常强对流的激发作用,热带西太平洋至中国东北—鄂霍次克海地区形成沿经向分布的低层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波列,进而导致梅雨区低层形成低频偏北风和偏南风的辐合;而印度西海岸和阿拉伯海地区异常对流活动产生的波列向东北方向传播,亦对梅雨区低频峰值降水产生影响。对于低频谷值降水的大气低频演变,情况与上述基本相反。(4)东亚梅雨区降水不同位相下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有明显差异。梅雨区降水低频峰(谷)值位相下出现异常多(少)降水量的概率约为30%。因此,上述梅雨区降水低频振荡演变相关的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对梅雨区降水事件的延伸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梅雨 低频振荡 季风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延伸预报
下载PDF
1998年京津冀夏季风的低频振荡与降水的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国强 藏建升 周伟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7-306,共10页
使用美国NCAR 1 998年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京、津、冀夏季风的低频振荡和低频降水的特征。结果表明 ,京、津、冀 1 998年夏季风存在 1 5~ 35天的低频振荡 ,5~ 6月低频降水较弱 ,7~ 8月低频降水较强 ,低频降水的传播路径倾向于与其上空... 使用美国NCAR 1 998年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京、津、冀夏季风的低频振荡和低频降水的特征。结果表明 ,京、津、冀 1 998年夏季风存在 1 5~ 35天的低频振荡 ,5~ 6月低频降水较弱 ,7~ 8月低频降水较强 ,低频降水的传播路径倾向于与其上空 2 0 0hPa低频辐散带的传播路径相一致 ,京、津、冀地区水汽主要来自南部边界和西部边界 ,南风低频水汽输送变化对低频多雨期发生发展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低频降水 低频辐散带 水汽 1998年 夏季风
下载PDF
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岑思弦 巩远发 王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6-1296,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在降水低频振荡的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从阿拉伯海北部经孟加拉湾到我国南海地区,以及我国淮河流域经渤海到日本地区主要受低频热源(热汇)的控制;并且在极大降水位相7,我国东部地区(10°N~45°N,110°E~120°E),从北到南,〈Q1〉低频分量的分布呈负正相间的低频热汇、热源、热汇、热源形式(位相3则呈相反的分布形式);在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Q1〉低频分量的分布有利于(不利于)气流向淮河流域汇合并形成辐合上升;受低频环流变化的影响,在位相5~8,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淮河流域,辐合上升形成降水;相反,在位相1~4,来自西太平洋上的水汽在该地区辐散,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大气热源(热汇) 淮河流域 洪涝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特征及其与夏季区域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2
17
作者 周兵 何金海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93-100,共8页
利用 1 995~ 1 998年中日季风实验期间拉萨等 4个高原自动天气站观测资料 ,结合 1 995 /1 996年 NCEP/NCAR逐日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位相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低频感热和低频潜热具有同位... 利用 1 995~ 1 998年中日季风实验期间拉萨等 4个高原自动天气站观测资料 ,结合 1 995 /1 996年 NCEP/NCAR逐日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位相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低频感热和低频潜热具有同位相 30~ 5 0 d振荡 ,当低频感热增强 ,则同期高原降水量减少 ;反之 ,则高原降水量增加。低频纬向风传播分析发现 1 995 /1 996年冬季高原是低频振荡的汇 ,2 0 0 h Pa低频纬向风在冬季与低频地面气压有显著的负相关 ,与地面低频感热的位相差为 3π/8,时间滞后约为 1周。进一步分析表明 :2 0 0 h Pa纬向风与夏季拉萨等地降水具有正相关 ,而与华北等地的降水具有负相关 ,且均能通过 α=0 .0 5信度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要素场 低频特征 夏季 区域降水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旱涝年的低频波振荡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素兰 宋连春 黄荣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02-407,共6页
采用低通滤波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500hPa 高度场的30—60天周期的低频振荡.从1986年和1988年的分析结果看出:在旱年的夏季,乌拉尔山地区的低频振荡周期短、谱值高;贝加尔湖地区的低频振荡周期长、谱值高;... 采用低通滤波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500hPa 高度场的30—60天周期的低频振荡.从1986年和1988年的分析结果看出:在旱年的夏季,乌拉尔山地区的低频振荡周期短、谱值高;贝加尔湖地区的低频振荡周期长、谱值高;副热带地区的低频振荡周期短、谱值低.相反,在涝年的夏季,乌拉尔山地区、贝加尔湖地区和副热带地区的低频振荡具有与旱年相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功率谱 干旱 洪涝 黄河
下载PDF
非绝热加热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陆维松 马淑杰 陶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36-345,共10页
用诊断方法和数值试验两种方法,研究了非绝热加热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首先应用1979~1989年欧洲中心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到:(1)夏季与冬季相比,波动的主周期有缩短的趋势;(2)ElNino事件和La... 用诊断方法和数值试验两种方法,研究了非绝热加热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首先应用1979~1989年欧洲中心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到:(1)夏季与冬季相比,波动的主周期有缩短的趋势;(2)ElNino事件和LaNina事件期间,冬夏两季的波动主要周期分别有缩短和变长的趋势。然后,应用强迫耗散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的全球谱模式,考虑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积分90d,得到:(1)三个行星波之间存在很强的波-波相互作用,且每个波都存在准双周和季节内振荡;(2)外源强度越强(弱),大气低频振荡周期将缩短(延长);(3)外源强度和位置不同,非绝热加热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也不同。上述结果与作者以前的理论分析结果相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频 中高纬 低频振荡 非绝热加热 大气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年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文 李伟 李耀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07-1014,共8页
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6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0~60d低频降水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征,大值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0~20d低频降水呈现整... 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6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0~60d低频降水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征,大值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0~20d低频降水呈现整体性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夏季降水普遍存在10~20d和30~60d的低频振荡,10~20d振荡强度整体上均强于30~60d振荡,10~20d低频振荡在旱涝年差异不显著.涝年30~60d低频振荡较旱年显著,涝年和旱年30~60d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不相同,同时涝年的30~60d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也存在差异.影响涝年30~60d低频降水的主要原因是低纬的低频振荡强度增强向北传播到黄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热源的低频振荡向东北传播与西太平洋热源的低频振荡向西传播在黄河中下游交汇.正常年份的低频降水主要受低纬低频振荡向北传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中下游 低频振荡 旱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