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nonuclear frac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in the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chronic limb ischemia
1
作者 Anzhelika Yu.Orlova Elena B.Artyushkova +2 位作者 CUI Wei Boris S.Sukovatyh CUI Jing-zhen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80-584,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autologous mononuclear fraction of bone marrow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imb ischemia. Methods Results of autologous mononuclear fraction of bone marrow in 90 labor... Objective To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autologous mononuclear fraction of bone marrow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imb ischemia. Methods Results of autologous mononuclear fraction of bone marrow in 90 laboratory Wistar rats on a background of creating chronic limb ischemia was presented. Sampling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bone marrow of the femur of the animal. The mononuclear fraction of bone marrow autologous 4 × 106 cells in a volume of 200 microliter were injected into the ischemic limb of the two points,in each of which 100 microliter:(1)Paravessel directly below the inguinal ligament at the level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in the area of the anatomical location of collaterals in the projection of the internal iliac artery and its branches;(2)Intramuscularly in gastrocnemius muscle anterior-lateral surface of the middle third of the leg.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rats treated with autologous mononuclear fraction of bone marrow,the level of microcircu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intact group of animals on day 21 was higher than 6. 1% by day 28% ~ 31. 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day 10 increased by 111% at day 21,85. 7% on day 28% ~ 97%. Conclusion Proposed method of treating pathogenically justified and can be recommended for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literating diseases of lower limb ar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limb ischemia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mononuclear fraction of bone marrow cell therapy angiogenesis chronic obliterating diseases of lower limb arteries
下载PDF
活血利水法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沈楚龙 包杭生 +3 位作者 胡永波 李逸群 李浩威 范伟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观察活血利水法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一般情况及骨折分类将200例下肢骨折术后病例按照分层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100例。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组予... 【目的】观察活血利水法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一般情况及骨折分类将200例下肢骨折术后病例按照分层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100例。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组予以相同的综合预防方案,同时试验组予以活血利水法代表方剂活血通脉汤治疗,每日1剂,连续14 d。分别观察2组术后第1天、第5天、第14天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水平并行伤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术后第1天,2组的血清D-D、F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第14天,2组的血清D-D、Fg水平逐步下降,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下降较同期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在降低患者的血清D-D、Fg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术后第1天,2组伤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第14天,试验组伤肢DVT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制定综合预防方案,同时配合中医活血利水法治疗,能够降低下肢骨折术后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预防伤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药疗法 活血利水法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疏肝活血法对下肢缺血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学阳 林鸿国 +5 位作者 王建春 李彦彬 仉玮 刘明 黄羽 蔡炳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62-266,共5页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法对下肢缺血模型大鼠外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20只,模型组20只,假手术组10只。中药组和模型组均采用右下肢股动脉结扎及分支剔除术复制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假手术组...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法对下肢缺血模型大鼠外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20只,模型组20只,假手术组10只。中药组和模型组均采用右下肢股动脉结扎及分支剔除术复制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股动脉但不结扎股动脉及其分支。中药组术后按0.5 g.kg-1.d-1剂量灌服柴胡疏肝散合大黄虫丸煎剂,连续7 d。检测各组术前1 d、术后第1、3、7天4个时间点大鼠外周血酶学指标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变化及双荧光阳性细胞[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比例。【结果】术后模型组外周血酶学指标AST、CK、LDH、HBDH水平较假手术组均显著上升,术后第3、7天中药组各项酶学指标水平较模型组及术后第1天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中药组和模型组反映EPC变化的CD34+、VEGFR2+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0.05),且中药组升高较模型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疏肝活血法可有效地改善下肢缺血状态,其作用可能与其能增加外周血EPC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活血法/治疗应用 下肢缺血/中药疗法 血管内皮祖细胞/血液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急性下肢缺血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娣 顾建平 +3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肢缺血(ALI)介入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95例ALI患者资料,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84.21%(80/95)。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病变部...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肢缺血(ALI)介入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95例ALI患者资料,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84.21%(80/95)。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病变部位为多部位病变、Rutherford分级高、溶栓时间长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结论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及病变部位、Rutherford分级及溶栓时间可影响介入治疗ALI的疗效。对于ALI患者应该尽早诊断及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急性 治疗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肖亮 童家杰 +1 位作者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6期1009-1012,1016,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缺血/治疗 腿/血液供给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胡长付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365-366,370,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制成细胞悬液。通过股动脉插管,在球囊阻断动脉血流的情况下...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制成细胞悬液。通过股动脉插管,在球囊阻断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将干细胞悬液注射到缺血的下肢动脉。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H=95,P<0.05);治疗后冷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跛行距离、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干细胞 移植疗法 下肢严重缺血
下载PDF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下肢缺血
7
作者 陶政 徐三荣 +1 位作者 刘文新 陈保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34-1537,共4页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A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B组采用局...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A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B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C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治疗4周后进行血管造影,了解新生血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的蛋白表达。结果:在侧支循环建立、胞浆棕褐色程度、新生血管方面,A组较多,B组其次,C组较少。结论:用超声微泡介导的Ang-1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微泡造影剂 血管生成素-1 基因治疗 下肢缺血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效果评价
8
作者 张瑞鹏 戴毅 +3 位作者 王辉 张鸿 李伟 王小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介入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并对其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本研究共入组38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依自愿原则分组,仅采用介入治疗的19例患者为单独介入组,采用自体外周血进行干细胞移植与...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介入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并对其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本研究共入组38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依自愿原则分组,仅采用介入治疗的19例患者为单独介入组,采用自体外周血进行干细胞移植与介入联合治疗的19例患者为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方案两组相同,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侧支血管生成数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在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3方面两组患者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评分与侧支血管生成数评分方面,两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介入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在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方面、ABI评分与侧支血管生成数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是89.5%,单独介入组的有效率是78.9%,联合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介入组(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介入结合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干细胞移植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观察
9
作者 陶政 徐三荣 +1 位作者 刘文新 陈保定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介导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非介导组局部...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介导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非介导组局部直接注射pEGFP/Ang-1质粒;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治疗4周后进行血管造影,了解侧支循环和新生血管情况。结果:在侧支循环建立和新生血管方面,介导组较多,非介导组其次,对照组较少。结论:用超声微泡介导的Ang-1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微泡造影剂 血管生成素-1 基因治疗 下肢缺血
下载PDF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急性下肢缺血术后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围术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腾科 寇镭 张京岚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5期382-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NMS)患者的围术期中的作用,为CRRT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6年,收治的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MNMS的患者63例,比较29例行CRR...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NMS)患者的围术期中的作用,为CRRT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6年,收治的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MNMS的患者63例,比较29例行CRRT治疗和34例未行CRRT治疗患者,在围术期临床资料及术后1周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CRRT组ICU停留时间长于无CRRT组(P<0.05)。平均CRRT治疗时长(9.0±7.3)d。CRRT组死亡2例,病死率6.9%。无CRRT组死亡4例,病死率11.8%。CRRT组术后5~7d血肌酐水平、4~7d血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3~7d的HGB水平、术后第5和第7日血钾水平及术后尿量均明显低于无CRRT组(P<0.05)。术后第7日与手术当日比较,两组患者血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水平均明显降低,CRRT组的血肌酐、HGB及血钾水平均明显降低,CRRT组脱水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CRRT能够有效去除血中肌红蛋白,对于肌红蛋白及肌酸肌酶明显升高、肾功能显著减退的急性下肢缺血的MNMS患者术后应尽早应用CRRT,可以降低血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水平,减轻横纹肌和肾脏损伤,维持内环境平稳,保护各脏器功能,对MNMS的防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肌红蛋白
下载PDF
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立 林文明 高金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415-417,425,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06月收治的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的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21例和血管腔内治疗组42例。比较随访... 目的探讨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06月收治的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的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21例和血管腔内治疗组42例。比较随访6个月内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腔内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3.8%(31/42)高于保守治疗组38.1%(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血管腔内治疗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重度下肢缺血 血管腔内治疗
下载PDF
外固定架胫骨横向搬移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永标 李宇鹏 +4 位作者 姚艺艺 骆兆配 林进标 郑进发 赵文雅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胫骨横向搬移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作用。方法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外固定架胫骨横向搬移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常规组采用单纯介入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胫骨横向搬移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作用。方法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外固定架胫骨横向搬移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常规组采用单纯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肱指数(ABI)、患侧足背动脉流速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个月,治疗组患者足部皮温、ABI明显高于常规组,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常规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固定胫骨横向搬移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疾病,症状缓解且预后良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重建术 下肢慢性缺血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基于CT容积扫描的时间域最大强度投影评估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小腿血供
13
作者 何思琦 方圆 +4 位作者 朱亚新 孙佳琦 刘骏桢 董智慧 林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1-646,共6页
目的分析时间域最大强度投影(time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t-MIP)用于定量评估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小腿血流状态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方法前瞻性纳入了16例拟行单腿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行术前单... 目的分析时间域最大强度投影(time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t-MIP)用于定量评估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小腿血流状态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方法前瞻性纳入了16例拟行单腿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行术前单时相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single phas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sCTA)、术前术后两次320排容积CT灌注(CT perfusion,CTP)扫描、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测量及Wong-Baker FACES疼痛评分。t-MIP图像与sCTA图像上显示的血管质量差异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两名观察者分别独立测定术前、术后小腿的血管容积,应用组间一致性(intra-class correlation,ICC)分析两者的测定一致性,配对t检验用于检验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患者小腿的血流状态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小腿CT血管容积和ABI的相关性。结果共评价16条小腿。t-MIP图像显示小腿血管的质量明显优于sCTA图像,包括血管CT值、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P<0.001)及主观评分(P<0.05);sCTA图像和t-MIP图像分别显示小腿侧支血管23支及45支,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管容积较术前增加(P<0.05),观察者间对术前、术后血管容积评估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897和0.906。术后ABI较术前增加(P<0.05),但术前、术后Wong-Baker FACE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腿CT血管容积与ABI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MIP可以提升容积CT图像对血管的显示质量,通过计算小腿血管容积可以定量评估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小腿血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强度投影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肢缺血 干细胞治疗
下载PDF
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睿宇 黄平平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6期377-382,共6页
下肢缺血,是一种外周血管疾病,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对于患者而言,这些治疗方法并不适宜,最终可能面临截肢或死亡。因此,具有血管生成、组织再生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物为现有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下肢缺血,是一种外周血管疾病,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对于患者而言,这些治疗方法并不适宜,最终可能面临截肢或死亡。因此,具有血管生成、组织再生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物为现有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移植后的细胞存活率低,移植位点的干细胞滞留能力差和定植于受体组织的细胞数量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及广泛应用。为克服这些困难,包括基因编辑、预处理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在内的生物材料以及水凝胶支架和脉冲聚焦超声等递送系统的发展提供新的策略。因此,本文综述了基于干细胞疗法的干预性研究,旨在通过联合手段提高干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并为下肢缺血的干细胞疗法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衍生物 生物材料 递送系统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病变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博华 秦建辉 +4 位作者 朱陵群 陈蕾 路红 李友山 周笑允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78,共3页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对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治疗对象为 6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前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使患者骨髓处于增生活跃状态 ,抽取骨髓液后在血管外科专属干细胞工作室分离单个核细胞 ,细胞总量达...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对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治疗对象为 6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前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使患者骨髓处于增生活跃状态 ,抽取骨髓液后在血管外科专属干细胞工作室分离单个核细胞 ,细胞总量达到 1× 10 9L-1以上。移植采用缺血肢体多点注射。移植后 1d起服中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肢体疼痛、冷感评分、踝肱指数 (ABI)以及溃疡创面情况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1周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及冷感评分明显下降 ,2周时又有回升 ,术后 1月再下降。ABI在术后逐渐升高 ,术后 1月平均升高 0 2 3。 3例有溃疡的患者创面明显缩小 ,2例有严重坏死者术后 1月行截趾 ,创面 1期愈合。结论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合用中药可以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单个核细胞 下肢缺血 中药治疗
原文传递
影响急性下肢缺血初次介入治疗长期通畅率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娣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30-734,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肢缺血(AL1)初次介入治疗后血管长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ALI患者,剔除夹层累及下肢动脉和外伤的患者,共101例。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对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高血压、糖尿病、心房...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肢缺血(AL1)初次介入治疗后血管长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ALI患者,剔除夹层累及下肢动脉和外伤的患者,共101例。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对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PAOD)、吸烟、病变部位、疾病分级、治疗方案及溶栓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进人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本组101例患者,107条患肢,按Rutherford分级:I级15条、ⅡA级36条、IIB级54条、Ⅲ级2例。术后随访1—53个月,平均(34±15)个月,随访85例共89条肢体,其1、2、3年病变血管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7%、68%、55%。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提示糖尿病(P=0.00)、PAOD(P=0.02)和溶栓时间(P=0.02)是影响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不同溶栓时间患者的通畅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溶栓时间在4d以内者通畅率高于4d以上者(Logrank检验P=0.00)。结论糖尿病、PAOD以及溶栓时间是影响ALI初次介入治疗后病变血管长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时间应尽可能控制在4d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急性 治疗 预后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糖尿病对血管重建治疗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廖传军 姜涛 杨宝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5-578,共4页
目的评价糖尿病对血管重建(腔内及手术)治疗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北京朝阳医院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治疗的121例患者(130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组(DM组)55例(60条肢体),行动脉转... 目的评价糖尿病对血管重建(腔内及手术)治疗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北京朝阳医院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治疗的121例患者(130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组(DM组)55例(6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7条肢体,单纯经皮动脉球囊扩张(PTA)9条肢体,PTA+支架20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手术4条肢体;非糖尿病组(NDM组)66例(7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8条肢体,单纯PTA 10条肢体,PTA+支架24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8条肢体。随访3~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1年生存率及保肢率。结果围手术期病死率DM组为9.1%,NDM组为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生存率DM组为88.1%,NDM组为93.1%,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保肢率DM组为81.6%,NDM组为83.4%,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的患者,糖尿病并不增加其围手术期病死率,也不降低其远期生存率及保肢率。笔者认为,对于糖尿病慢性重症下肢缺血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重度下肢缺血 血管重建 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血管成形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武兴杰 黄树圭 +3 位作者 邓军 李军 方萍 朱威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比较血管成形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与常规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3例,18例行常规介入治疗(常规组),15例行介入联合溶栓治疗(溶栓组),观察两组... 目的:比较血管成形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与常规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3例,18例行常规介入治疗(常规组),15例行介入联合溶栓治疗(溶栓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血管开通率、临床疗效与并发症,随访其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常规组的血管开通率、临床有效率均为88.89%(16/18),溶栓组分别为93.33%(14/15)、100%(15/15)。两组的术后足背动脉搏动均增强,ABI值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其中溶栓组ABI提高幅度较常规组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发生血栓相关并发症2例,溶栓组无相关并发症出现。常规组术后3、6、12、24个月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3.33%(15/18)、83.33%(15/18)、72.22%(13/18)及62.50%(10/16),溶栓组分别为100%(15/15)、100%(15/15)、80.00%(12/15)及71.43%(10/14)。溶栓组血管通畅率数值高于常规组。结论:经皮血管成形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的血管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溶栓 下肢缺血
原文传递
治疗性血管新生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滕 周为民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共5页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其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治疗性血管新生自提出以来,已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细胞疗法为近年来研究的...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其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治疗性血管新生自提出以来,已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细胞疗法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中将对近年来治疗性血管性新生在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新生 下肢缺血 肝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细胞疗法
原文传递
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桂亮 李拥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1083-1089,共7页
目的总结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收集近年来关于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的总结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收集近年来关于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如何有效降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截肢率与病死率,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大量国内外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能够有效诱使下肢缺血组织内的血管新生与侧支循环建立,从而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此外,多种类的新型非病毒类基因递送载体的构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论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与策略,但是仍存有部分问题尚未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治疗性血管生成 基因治疗 血管生成 基因载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