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泽克政治哲学的核心理论资源 被引量:1
1
作者 孟飞 姚顺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59,共6页
齐泽克在被译介、转引、研究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跻身为世界最前沿的原创性思想家。而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极具理论煽动性的疯狂写作者,在近十年里,齐泽克的著述更多地关照左翼政治的行动策略和现实问题。本文尝试梳理对齐泽克政治哲... 齐泽克在被译介、转引、研究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跻身为世界最前沿的原创性思想家。而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极具理论煽动性的疯狂写作者,在近十年里,齐泽克的著述更多地关照左翼政治的行动策略和现实问题。本文尝试梳理对齐泽克政治哲学有决定性影响的几个思想源流,并特别分析了马克思、拉康、黑格尔等人思想中对他政治转向产生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政治理论 拉康派 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化身份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詹俊峰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21-24,共4页
文化身份研究通常过于注重文化身份形成和运作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等外部决定因素,而忽略了个人的心理动因。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具有语言结构的无意识为出发点,从心理机制上区分了自我和主体,揭示了人类身份的虚幻性、分裂性... 文化身份研究通常过于注重文化身份形成和运作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等外部决定因素,而忽略了个人的心理动因。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具有语言结构的无意识为出发点,从心理机制上区分了自我和主体,揭示了人类身份的虚幻性、分裂性和不稳定性,并从"愉悦"的角度探讨个人突破自我限制和寻求主体真相的可能途径,拓宽了文化身份研究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文化身份研究 心理动因
下载PDF
唯物主义的动摇: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评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关于“思想构境论”的争论 被引量:2
3
作者 韩欲立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6期50-56,共7页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可以看出思想构境论中混合着存在论的、拉康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等复杂的哲学成分。从本质上看,它放弃了文本解释中主观—客观辩证法的客观维度,而抽象地发展了在文本解读辩证关系中的主体的维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但是,思想构境论也是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的理论契机,学界亟待破除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过度依赖,要积极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来把握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拉康哲学 唯心主义 思想构境论
下载PDF
唯美主义的浪荡子——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与自我塑造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元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61-66,共6页
分析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生活和创作中的矛盾性,探讨其矛盾性产生的根源,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传统的批评家认为王尔德的矛盾性和多重性有缺陷,是他进行自我塑造的手段。王尔德将唯美主义和浪荡子主义相结合,在其中塑造出充满矛... 分析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生活和创作中的矛盾性,探讨其矛盾性产生的根源,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传统的批评家认为王尔德的矛盾性和多重性有缺陷,是他进行自我塑造的手段。王尔德将唯美主义和浪荡子主义相结合,在其中塑造出充满矛盾,不确定的多重自我形象--唯美主义的浪荡子,以这种特立独行的姿态来挑战和颠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大众陈腐的思维定式和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性 自我塑造 拉康的镜像阶段 唯美主义 浪荡子
下载PDF
主体性的复归——华兹华斯诗学拉康式分析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智义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6-39,共4页
通过对华兹华斯诗学中主体性复归问题的阐述来重新界定华兹华斯诗学的本质。而对于主体性的复归这一问题的阐述从两个问题切入 ,一个是华兹华斯诗学中最易引发争议的语言观问题 ,另一个是华兹华斯诗学中最重要的自然观问题 ,借助于拉康... 通过对华兹华斯诗学中主体性复归问题的阐述来重新界定华兹华斯诗学的本质。而对于主体性的复归这一问题的阐述从两个问题切入 ,一个是华兹华斯诗学中最易引发争议的语言观问题 ,另一个是华兹华斯诗学中最重要的自然观问题 ,借助于拉康的分析视角 ,分析华兹华斯诗学在这两个层面上如何实现主体性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诗学 主体性 拉康
下载PDF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新时期“中国性”之构建的一个拉康主义分析(英文)
6
作者 吴冠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57,共37页
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在汉语地区《龙的传人》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作者认为,它已成为了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中国性"建构的一个代表性文本。借用拉康与齐泽克所提供的理论工具,这篇论文从对这首歌曲的一个细... 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在汉语地区《龙的传人》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作者认为,它已成为了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中国性"建构的一个代表性文本。借用拉康与齐泽克所提供的理论工具,这篇论文从对这首歌曲的一个细致的文本分析与精神分析出发,进而对"中国性"之当代建构展开一个批判性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性 拉康主义 精神分析 齐泽克 巨龙幻想
下载PDF
Expanding Zizek's Analysis: Women, Beer, Men, and Frogs
7
作者 Keith Massi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4年第7期443-456,共14页
In How to Read Lacan, noted cultural theorist, Slavoj Zizek, addresses a "comedic," British, beer commercial to highlight an element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i.e., obj et petit a). Although his use of the comm... In How to Read Lacan, noted cultural theorist, Slavoj Zizek, addresses a "comedic," British, beer commercial to highlight an element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i.e., obj et petit a). Although his use of the commercial serves his purpose, Zizek only dedicates one paragraph to it. This work significantly expands Zizek's initial interpretation by (1) contextualizing the commercial's plotline via comparison to other, similar mythological plots; (2) examining how the visual arrangement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work to construct gender; and (3) addressing beauty via the Lacanian "demand" and "desires" made manifest within the 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zek beer commercial lacanian analysis gendered representation The Frog Prince
下载PDF
性灵熔匠文章府 群言渊铄说拉康
8
作者 方汉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7,共3页
法国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中跨越了学科界限,在文学理论、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引起一定反响。拉康精神分析的成功与其后的结构主义哲学观念有密切关系,中国的拉康研究中这一特点尤为显著,其中应用性的阐发研究取得一定成... 法国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中跨越了学科界限,在文学理论、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引起一定反响。拉康精神分析的成功与其后的结构主义哲学观念有密切关系,中国的拉康研究中这一特点尤为显著,其中应用性的阐发研究取得一定成就,而理论阐释方面,以拉康理论与其他理论的结合性阐发最具有创新性。文章提出了关于拉康研究中三个重要范畴的深化与探索的看法,并且对尚存的欠缺之处进行了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研究 后精神分析学 跨学科研究 阐发研究
下载PDF
The Forever Lost Phallus
9
作者 尹小溪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9期168-169,178,共3页
Cormac McCarthy is one of the most intelligent and extraordinary writers in American history. No Country for Old Men continues his everlasting theme — violence and brutality. By using Lacan's Phallus theory, this... Cormac McCarthy is one of the most intelligent and extraordinary writers in American history. No Country for Old Men continues his everlasting theme — violence and brutality. By using Lacan's Phallus theory,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the bag of money"which runs through the whole story, namely, phallu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phallus decides the tragic ending of three protagon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mac McCarthy No Country for Old Men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desire PHALLUS
下载PDF
《雾都孤儿》主人公主体的意识形态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玮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4-68,共5页
文章运用了拉康"他者"的三个辖域理论解构狄更斯《雾都孤儿》的主人公奥利弗的主体性。认为奥利弗在想象域和象征域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小写他者的侵凌而逐渐消减了自我人格,又在大写他者的征唤下顺从资产阶级绅士安排彻底走上... 文章运用了拉康"他者"的三个辖域理论解构狄更斯《雾都孤儿》的主人公奥利弗的主体性。认为奥利弗在想象域和象征域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小写他者的侵凌而逐渐消减了自我人格,又在大写他者的征唤下顺从资产阶级绅士安排彻底走上主体异化之路,最后因其内核已完全虚空而无缘进入真实域去突破他者的樊笼活出自我。实际上,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狄更斯潜意识里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体现。在这一理论视野下可以洞见本我如何受他性侵蚀而使主体虚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理论 他者 奥利弗·退斯特 主体意识形态
下载PDF
黑色灵魂的复归——从拉康的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的主体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卫华 《德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3-65,81,共4页
通过对莫里森创作中主体性复归倾向的分析来展示莫里森黑人小说的实质。对莫里森主体性复归的问题拟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莫里森关于黑人文学创作的语言观,另一方面是莫里森在黑人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南方意识。借助于拉康的分析视角,... 通过对莫里森创作中主体性复归倾向的分析来展示莫里森黑人小说的实质。对莫里森主体性复归的问题拟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莫里森关于黑人文学创作的语言观,另一方面是莫里森在黑人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南方意识。借助于拉康的分析视角,阐释莫里森在创作黑人小说的过程中是如何在这两个方面实现主体性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主体性 拉康
下载PDF
欲望表征的缺失——对《北迁季节》的一种拉康式的解读
12
作者 陶李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5期38-39,共2页
《北迁季节》具有深层的文学底蕴。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的菲勒斯的"在场"和欲望表征的缺失,融汇成作者塔耶布复杂的人生观,其菲勒斯的表征就是《北迁季节》的底蕴。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塔耶布漂浮的能指,... 《北迁季节》具有深层的文学底蕴。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的菲勒斯的"在场"和欲望表征的缺失,融汇成作者塔耶布复杂的人生观,其菲勒斯的表征就是《北迁季节》的底蕴。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塔耶布漂浮的能指,这对《北迁季节》传统纯粹的后殖民视觉的解读是一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迁季节》 拉康 菲勒斯 缺失
下载PDF
说吧,文本——关于拉康式精神分析批评
13
作者 陈景兰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9-33,共5页
由拉康创立、被后世演绎得千姿百态的精神分析批评中的"奇葩"———拉康式批评已经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批评流派,以"镜像"、"欲望"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拉康式批评进行阐释并以之为基础展开文本分析,以期... 由拉康创立、被后世演绎得千姿百态的精神分析批评中的"奇葩"———拉康式批评已经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批评流派,以"镜像"、"欲望"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拉康式批评进行阐释并以之为基础展开文本分析,以期读者对拉康式批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式批评 欲望 主体 镜像
下载PDF
贝克特《莫洛伊》中的“镜像写作”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波 姚忠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0,共4页
在《莫洛伊》中,贝克特将主题之一设定为模糊不清的镜像,将叙事的结构原则设定为镜像反射,使小说分裂为互为镜像的两部分叙事,并使两位叙事者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路人A与C之间的镜像关系叠加起来,构成复杂的反射模式。小说中结构对称的餐... 在《莫洛伊》中,贝克特将主题之一设定为模糊不清的镜像,将叙事的结构原则设定为镜像反射,使小说分裂为互为镜像的两部分叙事,并使两位叙事者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路人A与C之间的镜像关系叠加起来,构成复杂的反射模式。小说中结构对称的餐刀架就是其镜像反射模式的物象,具有"缠线板"的功能。本质上,"镜像写作"就是关于问题主题在镜像阶段的认同困境的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洛伊》 拉康精神分析学 镜像关系
原文传递
实在界之快感:齐泽克电影批评对拉康理论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9,共8页
齐泽克认为,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命意在于实在界与现实之对立。实在界对于符号化的抵制所产生的剩余快感,总是会污损那幅依靠意识形态支撑而获得虚幻一致性的现实图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和大众文化产品,最生动地体现了实在界之快感的激... 齐泽克认为,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命意在于实在界与现实之对立。实在界对于符号化的抵制所产生的剩余快感,总是会污损那幅依靠意识形态支撑而获得虚幻一致性的现实图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和大众文化产品,最生动地体现了实在界之快感的激进性。齐泽克的大量理论阐述,都是借助精神分析与电影文本的交互阅读而展开。齐泽克深入分析和评述了《卡萨布兰卡》、《城市之光》和《知情太多的人》等几部经典影片,集中阐发了观影心理过程中可能会调动起来的激进的快感,并确认其作为电影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齐泽克所说的"未完成之现实的本体论",为我们审视拉康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拉康精神分析 电影理论 快感 实在界
原文传递
《瓦特》:文本的混沌与叙事传统的瓦解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波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4-60,共7页
《瓦特》是诺贝尔奖作家贝克特的实验小说。在混沌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人物与叙事者、倒错语言与正常语言相互投影,构成多重镜像,因此该小说的叙事结构就像一个镜子的迷魂阵。《瓦特》的创作是贝克特瓦解叙事传统、开始"镜像写... 《瓦特》是诺贝尔奖作家贝克特的实验小说。在混沌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人物与叙事者、倒错语言与正常语言相互投影,构成多重镜像,因此该小说的叙事结构就像一个镜子的迷魂阵。《瓦特》的创作是贝克特瓦解叙事传统、开始"镜像写作"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特》 拉康精神分析学 语言 镜像 叙事
原文传递
主体与真理之间:量子力学解释的齐泽克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岩 傅星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9,共7页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近期著作已经越来越侧重对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在齐泽克看来,量子力学带来的观念冲击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借助经典物理学形成的现代哲学观念,因而也就不能对量子力学形成合理的哲学解释。主体在传统自然科学与量...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近期著作已经越来越侧重对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在齐泽克看来,量子力学带来的观念冲击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借助经典物理学形成的现代哲学观念,因而也就不能对量子力学形成合理的哲学解释。主体在传统自然科学与量子力学研究中截然不同的地位实际上迫使哲学家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主体与真理。齐泽克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拉康精神分析的创造性解读,认为主体与经典科学观念都是在拉康意义上的象征界构建起来的,而量子物理的出现使得这种符号构建的虚假一致性凸显出来,因而谢林对"存在"与"存在根基"、拉康对"象征界"与"实在界"的区分可以作为理论参照点,实现对历时性宇宙诞生、共时性量子世界到经验实在的统一哲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力学解释 主体 拉康精神分析 齐泽克
原文传递
“塞壬的故事”:塞壬作为象征的无法清除的残留物(英文)
18
作者 努尔腾.伯力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3,共8页
E·M·福斯特的短篇小说"塞壬的故事"是基于前话语阶段(以海洋作为象征)与话语阶段(以大地作为象征)的复杂交错的关系之上的。这种交错可理解为是一种在可呈现、可理解与不可呈现、不可理解之间的交锋。塞壬作为无定... E·M·福斯特的短篇小说"塞壬的故事"是基于前话语阶段(以海洋作为象征)与话语阶段(以大地作为象征)的复杂交错的关系之上的。这种交错可理解为是一种在可呈现、可理解与不可呈现、不可理解之间的交锋。塞壬作为无定点的缺席,通过从非语言界进入象征界、从被作为他者或现实界的文化所压制的领域进入两兄弟的意识领域而得以呈现。塞壬是现实界转喻性的延伸,故事以虚构的形式重构了通过塞壬进入现实界的人物所处的世界。这篇故事似乎也在探寻人是否能完全地脱离自身的文化机制,从而重获前语言阶段的整体感。本文旨在从拉康关于主体、现实界、象征界形成理论所提供的有力观测点切入,探讨小说中大地与海洋的对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福斯特 塞壬 拉康式分析 现实界 象征界
原文传递
《我不喜欢你,费尔医生》:一种拉康式的解读(英文)
19
作者 努尔腾·伯利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3,共9页
在伯纳德.法瑞尔的剧作《我不喜欢你,费尔医生》中,六个人将自己锁在一间隔音室进行为期一个晚上的集体治疗。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建立起一种在象征域中的想象性联系,而他们每一段通过自由联想进行的谈话都演变为一个歇斯底里式主体间... 在伯纳德.法瑞尔的剧作《我不喜欢你,费尔医生》中,六个人将自己锁在一间隔音室进行为期一个晚上的集体治疗。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建立起一种在象征域中的想象性联系,而他们每一段通过自由联想进行的谈话都演变为一个歇斯底里式主体间性的过程。故事开始时说话结巴的乔充当了舞台监理的角色,见证了他们的反应,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分析者的角色,逐一揭开其他人的面具。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一歇斯底里式主体间性的过程又成为乔的治愈过程,尽管他从来没有以常规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过去并且被其他人视为十足难懂的怪人。本文借助拉康的理论探讨了乔在治愈过程中构建整体性结构的三种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纳德·法瑞尔 爱尔兰戏剧 拉康式解读 心理分析批评 歇斯底里式的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自我在他者中的消解与重建:菲利普·罗斯《解剖课》之拉康式解读
20
作者 王丁莹 龙江(指导)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20年第1期80-84,共5页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对菲利普·罗斯的《解剖课》进行了解读,围绕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讨论了主人公祖克曼的自我是如何在他者中消解与重建的,在此过程中,语言对于作为作家的祖克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对菲利普·罗斯的《解剖课》进行了解读,围绕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讨论了主人公祖克曼的自我是如何在他者中消解与重建的,在此过程中,语言对于作为作家的祖克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自我本是他者,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自我的建立和存在不是封闭的,是要不断重构、完善和外部世界包括家人、族群和社会的联系的,这也反映了作为犹太移民的作家罗斯对自我身份的困顿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课》 自我 他者 语言 “三界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