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West Lake at Hangzhou
1
作者 GONG WEIJIAN 《Women of China》 1995年第4期54-55,共2页
The scenery at Xiaoyingzhou is picturesque, with its lake islets. The name Xiaoyingzhou comes from a legend about a Yingzhou Fairy Hill.
关键词 The West lake at hangzhou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Pb isotopic tracing technique to constraining the source of Pb in the West Lake Longjing tea 被引量:13
2
作者 LU Yuanfa YANG Hongmei +2 位作者 MA Liyan CHEN Xiqing WANG Qunyi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11年第4期554-562,共9页
This paper dealt with the Pb contents 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West Lake Longjing t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tea leaves, from young leaf →old leaf →tea limb, the Pb contents tend to increase gradu... This paper dealt with the Pb contents 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West Lake Longjing t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tea leaves, from young leaf →old leaf →tea limb, the Pb contents tend to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1.63 →4.84 →6.07×10-6, wich revealed that the Pb was accumulated gradually in the tea. After cleaned, the Pb contents of tea leav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deposits on the surface of tea leaves made a great contributuion to Pb contents. The survey results for soils in the relevant tea gardens showed that soil from the Longjing tea garden has higher Pb contents, with an average level of 49.6×10-6, two times those of common soils (24×10-6) in China. Results of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ea, tea garden soil and the samples with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of th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 displayed that the Pb isotopic ratio of tea is 206Pb/207Pb=1.164±0.005 (2σ). The ratio of 206Pb/207Pb for the soil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residue phase, soil dilute acid extract phase, and then to urban topsoil, i.e., 1.175 →1.171 →1.170. The 208Pb/(206Pb+207Pb) ratios also show a similar variation trend. 206Pb/207Pb ratios in the samples with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were: vehicle exhaust, 1.124; coal-combustion, 1.156; atmosphere, 1.168; and water, 1.166. Comparativ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b pollution is popular in the environ-mental media (soil, atmosphere, water) in Hangzhou.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Pb pollution, th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natural background (soil residues) to the direction of automobile exhaust. This phe-nomenon could illustrate that the pollution source was the vehicle exhaust, while the coal-combustion contributed littl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Hangzhou. The Pb of the Longjing tea came mostly from soluble phase Pb in the polluted soil. Moreover, secondary pollution was caused by vehicle exha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组成 西湖龙井茶 同位素示踪技术 茶园土壤 汽车尾气 应用 铅同位素比值 土壤残留
下载PDF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scenic city of Hangzhou:towards conservation integrated urban planning,1950s–1990s
3
作者 Shulan Fu Panpan Jin 《Built Heritage》 CSCD 2020年第3期18-31,共14页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90s,China underwent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its political system and economy,from socialism to rapid developmen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n the 1980s and 1990s,to meet the deman...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90s,China underwent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its political system and economy,from socialism to rapid developmen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n the 1980s and 1990s,to meet the demand for housing and urban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rapid growth of cities,almost all Chinese cities underwent large-scale urban construction,transformation and expansion.With this background of rapid advancement,many cities have lost their traditional urban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However,it was during this period that Hangzhou not only restored the historical scenery of West Lake through multiple projects but also explored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city and introduced conservation ideas,making West Lake,which was originally located outside the city,part of the city.This period also shaped the contemporary urban characteristics of Hangzhou with traditional landscape features.To explore Hangzhou’s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determine the critical junc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this study observed the entire historical process using morphological methods.Based on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development stage,this study further focuses on the key issue of how conservation ideas are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urban planning and affe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zhou West lake 1950s–1990s morphological method CONSERVATION urban planning scenic city
原文传递
Two Halls of Hangzhou: Local Gazetteers and the Grading of Geography for a Song Dynasty City
4
作者 Benjamin B. Ridgway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年第2期225-252,共28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hifting geo-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Hangzhou as presented in two local gazetteers dating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6). Focusing on literary works quoted in both of these ga...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hifting geo-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Hangzhou as presented in two local gazetteers dating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6). Focusing on literary works quoted in both of these gazetteers that describe two of Hangzhou's famous halls on West Lake, I argue that geographic discourses on these halls manifest a tension between two conflicting presentations of Hangzhou's geo-political significance as understood by literati elite of the Southern Song. In writings concerning the Hall of Possessing Beauty (Youmei tang 有美堂), Hangzhou was viewed as a city of ris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ortance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Writings on the Hall of Centrality and Harmony (Zhonghe tang 中和堂), in contrast, depict Hangzhou as an imperial refuge for a court in flight and associate it with the motif of territorial loss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when the city became the dynastic capital. By examining how these two views of Hangzhou are contrasted, this essay concludes that gazetteers functioned to grade and rank different kinds of landscapes in order to make geo-political arguments about the proper reconstitution of the empire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gazetteers hangzhou West lake Song dynasty Ouyang Xiu Gaozong GEOGRAPHY landscape NOSTALGIA irredentism environmental energy(qi)
原文传递
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产生节水效应了吗?——来自杭州的新证据
5
作者 覃琼霞 王维 杨永亮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640-652,共13页
立足于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基于分段约束效用函数的设计思路,利用2012—2022年杭州市居民阶梯水价及家庭户用水量的面板数据,对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的节水效应开展实证研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在总体上存在节... 立足于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基于分段约束效用函数的设计思路,利用2012—2022年杭州市居民阶梯水价及家庭户用水量的面板数据,对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的节水效应开展实证研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在总体上存在节水效应;分类检验显示,第一阶梯水价是产生节水效应的重要渠道,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水价均未产生显著的节水效应。多重固定效应分析、随机抽样的安慰剂检验以及内生性检验均证实了基准结果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在不同规模的用水量家庭和不同区域间呈现差异化特征;分位数回归发现,水价在总样本0.75的分位点上产生节水效应;交叉效应则显示,千岛湖配水工程使阶梯水价制度产生了用水促进效应。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产生了一定的节水效应,但是尚未完全发挥节水作用。该研究为城市水价机制改革提供了来自杭州的经验证据,对进一步优化城市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有一定的政策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水价 节水效应 分段约束效用函数 千岛湖配水工程 杭州
下载PDF
杭州西湖公园绿地春季植物群落色彩量化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江浩 蔡建国 +1 位作者 张雨熙 舒美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117-120,153,共5页
选取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及太子湾公园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自拟程序提取植物群落图像色彩,结合SBE美景度评价分析植物群落色彩与公众视觉偏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群落样地的色相占比以黄色系和黄绿色系为主,明度和饱和度主... 选取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及太子湾公园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自拟程序提取植物群落图像色彩,结合SBE美景度评价分析植物群落色彩与公众视觉偏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群落样地的色相占比以黄色系和黄绿色系为主,明度和饱和度主要为中饱和度—低明度模式;美景度评价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春季视觉景观质量较好,红色(H1)、橙红色(H2)、橙色(H3)、橙黄色(H4)、灰色(GR)占比及春花类植物物种数量与美景度评价结果呈显著正相关,绿黄色(H7)、草绿色(H8)与美景度评价结果呈显著负相关。最后提出杭州西湖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色彩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色彩量化 美景度评价 杭州西湖
下载PDF
TETSP在隧洞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7
作者 吴海洋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403-409,共7页
笔者介绍了一种隧洞长距离预报地震反射成像系统TETSP,将TETSP与TSP303用于某配水工程隧洞超前地质预报,展示了TETSP观测系统布置方式及数据处理流程,阐述了TETSP在检波器耦合方式及声波干扰压制方面与TSP303的差异,对比了两者原始信号... 笔者介绍了一种隧洞长距离预报地震反射成像系统TETSP,将TETSP与TSP303用于某配水工程隧洞超前地质预报,展示了TETSP观测系统布置方式及数据处理流程,阐述了TETSP在检波器耦合方式及声波干扰压制方面与TSP303的差异,对比了两者原始信号的特性,分析了强溶蚀区岩体对应地震反射异常规律,隧洞实际开挖结果验证了TSP303与TETSP预报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两种地震反射技术均能较好地探测掌子面前方岩体波阻抗存在显著差异的界面,偏移剖面反射界面集中以及纵横波波速偏低的区域对应岩体质量差。TETSP检波器灵敏度与数据噪比较TSP303更高,但TSP303数据处理软件相对更成熟,故预报准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SP TSP303 千岛湖配水工程 超前地质预报
下载PDF
基于AR技术的旅游景区户外大场景设计研究——以杭州西湖苏堤、花港为例
8
作者 周恺怡 麻欣瑶 郭小川 《设计》 2024年第24期76-7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利用AR技术提升旅游景区的场景设计,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AR技术的应用,进行数据采集、场地选址、场景设计、互动设计、UI设计、虚拟资源制作及资源整合、现场调试等步骤,具体分析杭州西湖景区苏堤和花港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利用AR技术提升旅游景区的场景设计,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AR技术的应用,进行数据采集、场地选址、场景设计、互动设计、UI设计、虚拟资源制作及资源整合、现场调试等步骤,具体分析杭州西湖景区苏堤和花港的设计案例。AR技术在景区场景建设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能够实现全景式还原并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基于AR技术的旅游景区场景设计,不仅创新了设计方法,还为景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AR技术 场景建设 杭州西湖 沉浸式体验设计
下载PDF
从西湖到湘湖,从船头到潮头——第十五届中国(杭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概念规划思路释析
9
作者 何昉 锁秀 +2 位作者 唐宇力 孙乔昀 蔡文超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杭州是一座人文和自然达到高度繁荣状态的园林城市,是中国传统山水人文城市的典范。以湖城共生的超大型公共园林在江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十五届中国(杭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立足钱塘江南岸湘湖景区,承袭杭州从... 杭州是一座人文和自然达到高度繁荣状态的园林城市,是中国传统山水人文城市的典范。以湖城共生的超大型公共园林在江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十五届中国(杭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立足钱塘江南岸湘湖景区,承袭杭州从西湖到湘湖的空间发展脉络、从船头到潮头的历史发展定位,规划以“潮”为引:提出“园立潮头,博向未来”的主题,总体规划未来科技廊、东方文化廊、自然神话廊三廊格局,设计9大景区,布局五大流派园林展园及六大创意展园,创建新时代湖城共生的“第二天堂”杭州湘湖园博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博园 概念规划 杭州 湘湖
下载PDF
杭州西湖花文化发展简史及提升策略
10
作者 王敏 杨琪 +1 位作者 钱鸣 许晔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4-138,共5页
花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园林文化中最富有瑰丽色彩的一笔。杭州西湖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花文化元素。以杭州历史变迁为脉络,梳理、提炼、总结了不同时期杭州西湖花文化特征。杭州西湖花文化的萌芽时期为隋朝以前,唐代以后花文... 花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园林文化中最富有瑰丽色彩的一笔。杭州西湖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花文化元素。以杭州历史变迁为脉络,梳理、提炼、总结了不同时期杭州西湖花文化特征。杭州西湖花文化的萌芽时期为隋朝以前,唐代以后花文化载体增加,花文化进入发展和提高阶段,到了南宋时期,杭州西湖花文化大放异彩。近现代,随着私家园林的发展,花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进入21世纪后,杭州西湖花文化体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提出杭州西湖花文化品牌提升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构建杭州西湖花文化发展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杭州西湖 花文化 发展简史 策略
下载PDF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洞窟景观多样性研究
11
作者 葛顺志 沈实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4,共7页
洞窟景观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洞窟景观,之后陆续产生了人工开凿,或在天然的基础上加以人工而成的洞窟。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洞窟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资源,整理... 洞窟景观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洞窟景观,之后陆续产生了人工开凿,或在天然的基础上加以人工而成的洞窟。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洞窟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资源,整理出洞窟所处的重要景点地理位置及其所涉及的园林景观要素、历史人文面貌等相关信息,通过对洞窟自身空间形态特点及成因的分析,将其从文化、天相、空间的多样性等方面讨论洞窟景观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洞窟景观 地质景观
下载PDF
基于五千年治水文化重塑杭州精神标识
12
作者 杨丽婷 金挺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11,共5页
杭州拥有五千年治水文化脉络:良渚水利文化为杭州奠定文明的曙光,钱塘江海塘为杭州提供繁衍生息的屏障,大运河为杭州输送发展的动力,西湖为杭州增添诗意的人文风采。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应整合五千年治水文化作为杭州精神标识,增加居... 杭州拥有五千年治水文化脉络:良渚水利文化为杭州奠定文明的曙光,钱塘江海塘为杭州提供繁衍生息的屏障,大运河为杭州输送发展的动力,西湖为杭州增添诗意的人文风采。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应整合五千年治水文化作为杭州精神标识,增加居民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增强杭州城市特色和辨识度,促进杭州旅游与经济发展,改善杭州水利规划与居民防灾意识等。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从文化遗产、行为准则、特色产业、视觉表达、文化活动、宣传推广等方面将五千年治水文化塑造为杭州精神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水文化 杭州精神 良渚水利 钱塘江海塘 大运河 西湖
下载PDF
疏浚后杭州西湖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楼威 周佳音 +2 位作者 李共国 吴芝瑛 虞左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6,共4页
以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c)法评价疏浚前后杭州西湖(Ⅰ-Ⅳ站)的富营养化水平,并与水体浮游动物生物量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Ⅰ站和Ⅳ站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年平均值下降幅度较大,Ⅱ站和Ⅲ站TLIc年平均值下降幅度较小。疏浚促进... 以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c)法评价疏浚前后杭州西湖(Ⅰ-Ⅳ站)的富营养化水平,并与水体浮游动物生物量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Ⅰ站和Ⅳ站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年平均值下降幅度较大,Ⅱ站和Ⅲ站TLIc年平均值下降幅度较小。疏浚促进了西湖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降低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湖水TLIc值随浮游动物生物量升高而显著增大,并以轮虫生物量与TLIc值之间的正相关性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疏浚 浮游动物 杭州西湖
下载PDF
西湖凹陷春晓区带下第三系平湖组、花港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52
14
作者 王果寿 周卓明 +3 位作者 肖朝辉 李美洲 周维奎 王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61,265,共6页
西湖凹陷春晓区带下第三系平湖组及花港组可划分出半封闭海湾、湖泊、三角洲及河流 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 ,以及滨岸潮坪、泻湖、滨岸湖泊、河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河流等 6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和若干种亚相及微相。平湖组、花港组的... 西湖凹陷春晓区带下第三系平湖组及花港组可划分出半封闭海湾、湖泊、三角洲及河流 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 ,以及滨岸潮坪、泻湖、滨岸湖泊、河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河流等 6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和若干种亚相及微相。平湖组、花港组的发育与演化显示了由海到陆的变化特点 ,即平湖组主要为半闭塞海湾环境 ,以海湾泻湖相发育为其特征。花港组则以湖泊、三角洲、河流体系为主 ,并可明显两分 ,下段为海浸湖相 ,上段为淡水湖及曲流河泛滥平原的间互沉积。该区有利储集相带主要有潮渠水道、潮坪砂坝、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及分流河道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春晓区带 下第三系 平湖组 花港组 沉积特征 沉积体系 类型 发育 分布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杭州西湖底泥疏浚工程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62
15
作者 吴芝瑛 虞左明 +5 位作者 盛海燕 徐骏 韩轶才 许云台 冯宁 姚佳玫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7-284,共8页
杭州西湖一直被富营养化问题所困扰.迄今为止,先后采用了多种工程措施进行治理.通过对杭州市政府1999-2002年对西湖实施的底泥疏浚工程前后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水质以及水生生物群落各主要类群等方面的研究,评价了此次工程对减轻西... 杭州西湖一直被富营养化问题所困扰.迄今为止,先后采用了多种工程措施进行治理.通过对杭州市政府1999-2002年对西湖实施的底泥疏浚工程前后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水质以及水生生物群落各主要类群等方面的研究,评价了此次工程对减轻西湖的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探讨该工程的生态风险及对西湖水生生态系统重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工程降低了西湖各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含量,尤其是沉积物表层10cm中的有机质、总氮和有机磷含量均有明显的下降;疏浚后西湖水体与富营养化相关的主要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群落中蓝藻比例下降;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有所增加;疏浚后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快速恢复;疏浚后的水生生物群落指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 富营养化 沉积物 水生生物 杭州西湖
下载PDF
杭州西湖底泥释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0
16
作者 吴根福 吴雪昌 +2 位作者 金承涛 宣晓东 李梅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为了探讨杭州西湖底泥的释磷状况,通过对钱塘江引水前后西湖水体中总磷浓度的测定,根据物质平衡原则,求得西湖底泥平均释磷速率为3.49mg/m2·d,全湖年释磷量达7.22t。此外用实验室模拟法对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进... 为了探讨杭州西湖底泥的释磷状况,通过对钱塘江引水前后西湖水体中总磷浓度的测定,根据物质平衡原则,求得西湖底泥平均释磷速率为3.49mg/m2·d,全湖年释磷量达7.22t。此外用实验室模拟法对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扰动均能不同程度地对底泥释磷产生作用,其中尤以pH值的改变和扰动影响较大;结果还显示,微生物在底泥释磷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西湖 底泥 释磷 环境因子 污泥 水质监测
下载PDF
杭州西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洪 赵鹏大 +2 位作者 武俊梅 李新宁 吴振斌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6-441,共6页
基于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污染防治成本法、旅行费用法、成果参照法、等效益替代法和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对杭州西湖物质生产、涵养水源、水质净化、休闲旅游、文化科研教育、蒸腾吸热、栖息地、存在价值、选择价值和遗产价值等进行... 基于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污染防治成本法、旅行费用法、成果参照法、等效益替代法和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对杭州西湖物质生产、涵养水源、水质净化、休闲旅游、文化科研教育、蒸腾吸热、栖息地、存在价值、选择价值和遗产价值等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得杭州西湖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 357 624.7万元/a,是杭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5%。其中休闲旅游价值量最大(7 315 760.2万元/a),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99.431%,其次是蒸腾吸热价值(13 864.2万元/a),占0.188%。杭州西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是休闲旅游,其经济价值的核算有利于城市生态经济账户的构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西湖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下载PDF
杭州西湖浮游藻类变化规律与水质的关系 被引量:38
18
作者 张志兵 施心路 +3 位作者 刘桂杰 杨仙玉 王娅宁 刘晓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80-2988,共9页
于2006~2007年对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及个体丰度进行初步研究,并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对其水质现状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综合生物和理化指标数据,对杭州西湖的水质作一总体评估,并对西湖水中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及水质的可持续... 于2006~2007年对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及个体丰度进行初步研究,并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对其水质现状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综合生物和理化指标数据,对杭州西湖的水质作一总体评估,并对西湖水中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及水质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共鉴定浮游藻类179种,其中蓝藻25种,隐藻1种,金藻3种,甲藻3种,黄藻5种,裸藻23种,硅藻41种和绿藻78种。分析了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组成和分布的特点,揭示出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与西湖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藻类的组成和分布与水质变化规律基本吻合,西湖水质较整治前有明显的改善,一些清水藻类的物种逐步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西湖 浮游藻类 物种多样性 水质
下载PDF
杭州西湖水体光学状况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5 位作者 朱广伟 黄群芳 谷孝鸿 龚志军 虞左明 陈伟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4-749,共6页
2004年10月8日在杭州西湖6个不同湖区共布设10个采样点进行水下光场的测定,并采集水样分析悬浮物、叶绿素a、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浓度.结果表明,3类主要光衰减物质总悬浮物、叶绿素a和DOC的浓度分别为3.68~42.76 mg/L、4.64~85.95 ... 2004年10月8日在杭州西湖6个不同湖区共布设10个采样点进行水下光场的测定,并采集水样分析悬浮物、叶绿素a、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浓度.结果表明,3类主要光衰减物质总悬浮物、叶绿素a和DOC的浓度分别为3.68~42.76 mg/L、4.64~85.95 μg/L、5.19~9.22 mg/L;CDOM在440 nm波长处吸收系数为0.30~1.46 m-1;PAR衰减系数在1.13~6.04 m-1间变化,均值为4.00±1.69 m-1;对应的真光层深度为0.76~4.08 m,均值为1.54±1.11 m;仅南湖和茅家埠两个湖区真光层深度大于水深,其他湖区由于水深远大于真光层深度,在现有的光照条件和水位下要恢复沉水植物困难较大.对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透明度等表观光学参数与主要水色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水体中浮游藻类和有机颗粒物对西湖水体光学性质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西湖 衰减系数 真光层深度 叶绿素A 总悬浮物 杭州西湖 因子分析 光学参数 水体 可溶性有机物 叶绿素A 总悬浮物 衰减系数 真光层
下载PDF
沉水植物化感作用对西湖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姚远 贺锋 +5 位作者 胡胜华 孔令为 刘碧云 曾磊 张丽萍 吴振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1-978,共8页
通过微宇宙实验,在控制光照和营养盐浓度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化感作用对采集于杭州西湖湖西湿地的藻类密度、叶绿素a浓度、群落结构... 通过微宇宙实验,在控制光照和营养盐浓度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化感作用对采集于杭州西湖湖西湿地的藻类密度、叶绿素a浓度、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等的影响。其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对微宇宙系统中的藻类都具有明显影响,藻类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受到显著抑制,3个草-藻研究系统中藻类群落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在实验末期苦草组、金鱼藻组和穗花狐尾藻组中藻类总生物量(以细胞密度计)分别较初始值降低了37.06%、78.37%和83.40%。栅藻对3种沉水植物的化感作用敏感性较弱。藻类生物多样性方面,穗花狐尾藻系统中最高,其次是金鱼藻组,最后是苦草组,其Shannon-Wiener指数(H)分别为2.76、2.06和0.72,穗花狐尾藻组中H的显著高于苦草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化感作用 藻类群落结构 微宇宙系统 杭州西湖湖西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