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koff & Johnson认知隐喻理论:阐释与讨论 被引量:7
1
作者 曹爽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25-130,共6页
认知隐喻理论将隐喻从修辞方式提升到认知方式,从语言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为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Lakoff&Johnson对认知隐喻理论有首创之功,其观点是认知隐喻理论的基石,但随着隐喻研究的发展,其理论中... 认知隐喻理论将隐喻从修辞方式提升到认知方式,从语言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为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Lakoff&Johnson对认知隐喻理论有首创之功,其观点是认知隐喻理论的基石,但随着隐喻研究的发展,其理论中存在的研究方法问题、某些理论阐释问题以及三种隐喻类型的划分问题等引起了学界的质疑。这些批评和质疑,促进了认知隐喻理论在运用中不断修改、完善,推动了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off & Johnsom认知隐喻理论 阐释和讨论
下载PDF
莱考夫隐喻论——从概念隐喻观到认知神经说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毅 何璇 《语言教育》 2023年第2期91-105,共15页
随着概念隐喻思想的深入发展,莱考夫提出的基础理论框架虽仍奏效,但尚存不少有待完善之处。概念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仍是未解之谜,同时也缺乏用于描述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手段。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莱考夫等领军人物勇于自我否定,... 随着概念隐喻思想的深入发展,莱考夫提出的基础理论框架虽仍奏效,但尚存不少有待完善之处。概念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仍是未解之谜,同时也缺乏用于描述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手段。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莱考夫等领军人物勇于自我否定,推进理论发展,将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神经科学领域,创造性地从认知神经视角审视概念系统的建构和隐喻推理的形成,以期借助语言神经理论来阐释概念隐喻理论的工作机制。本文将莱考夫具有代表性的概念隐喻观和认知神经说两个阶段学术思想相结合,以开拓性视角解释思维和语言的内在工作机制,系统阐述概念隐喻在神经认知科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考夫 概念隐喻理论 神经科学 认知科学 语言神经论
下载PDF
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 被引量:54
3
作者 刘正光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29,共5页
Lakoff和Johnson(1980)出版The Metaphors We Live by 以来,其理论、思想不但在语言学领域,而且在认知科学领域和哲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解决隐喻研究中逻辑实证主义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提出应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将隐喻植根... Lakoff和Johnson(1980)出版The Metaphors We Live by 以来,其理论、思想不但在语言学领域,而且在认知科学领域和哲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解决隐喻研究中逻辑实证主义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提出应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将隐喻植根于人类经验中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语言是隐喻性的.抽象概念的理解依赖于隐喻,依赖于领域之间概念结构的映射.他们将人类的认知活动置于研究中心的经验主义方法,为语言学研究和认知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意义深远.然而,像任何其他理论一样,受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影响,他们的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值得完善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柯夫隐喻理论 缺陷 评析
下载PDF
论严羽的诗学体系——回归《沧浪诗话》的文本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三达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严羽《沧浪诗话》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禅宗理论为基础,对一系列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继承并发展了"以禅喻诗"的理论模式,并在此之上建构了一个涵盖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的诗学体系,对后世王士祯等... 严羽《沧浪诗话》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禅宗理论为基础,对一系列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继承并发展了"以禅喻诗"的理论模式,并在此之上建构了一个涵盖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的诗学体系,对后世王士祯等人的诗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诗缘情 兴趣说 妙悟说
下载PDF
可能世界的通达关系:以伍尔夫笔下文学世界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牟方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02-108,134,155,共9页
“可能世界”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不能简单地以概念借用替代对其理论根源的探讨,必须突破目前只关注文本世界的局限,转而考察可能世界间的意义关联。伍尔夫笔下文学世界的多重通达图景表明,作者的世界、读者的世界、人物的世界、现实世... “可能世界”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不能简单地以概念借用替代对其理论根源的探讨,必须突破目前只关注文本世界的局限,转而考察可能世界间的意义关联。伍尔夫笔下文学世界的多重通达图景表明,作者的世界、读者的世界、人物的世界、现实世界、文本世界之所以是可能的,原因在于这种种的世界皆因某一通达因素(如空间)而能彼此通达。“可能世界”理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也更多植根于这种通达关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世界 通达关系 文学世界 伍尔夫
下载PDF
莱柯夫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6
作者 沈掌荣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8-91,共4页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更为深入,不同的理论陆续应用于词汇教学。以应用为基础的(usage-based)认知语言学的日益完善,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着重从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提...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更为深入,不同的理论陆续应用于词汇教学。以应用为基础的(usage-based)认知语言学的日益完善,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着重从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提出的认知隐喻理论出发,阐释如何将该理论有效地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 莱柯夫认知隐喻理论
下载PDF
A Cognitive Account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被引量:1
7
作者 Yi Sun Ya Guo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8年第1期83-101,共19页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CMT), originally formulated by Lakoff and Johnson in 1980, rejects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metaphor being a rhetorical phenomenon, and redefines it as a cognitive instrument by which humans p...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CMT), originally formulated by Lakoff and Johnson in 1980, rejects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metaphor being a rhetorical phenomenon, and redefines it as a cognitive instrument by which humans perceive, categorize, and conceptualize the world.The cognitive method of metaphor studies offers an innovative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which is more a process of reproduc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mapping relations of the original metaphor than a simpl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concept on the linguistic level.Metapho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igures of speech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but its translation is not as effortless as it might be, for translators have to take into account not only factors such as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social differences, but also children's limited linguistic leve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which altogether pose a formidable challenge to translators.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cognitive metaphor translation model by explor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 that translators go through when dealing with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MT.The cognitive metaphor translation process is specified as including three steps: metaphor comprehension, metaphor adjustment, and metaphor reconstruction.By analyzing metaphor examples extracted from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a masterpiece of Kenneth Graham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of Britai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metaphor translation technique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metaphor translati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