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区建设探索与实践
1
作者 李兴国 阚宝春 李姝桐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双碳”背景下,大庆油田全力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喇嘛甸油田结合特高含水开发及整装油田典型特点,依托资源优势,探索建设喇北北块低碳示范区。以全面能源调查为基础,明确将灰电与天然气作为替代目标,确... “双碳”背景下,大庆油田全力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喇嘛甸油田结合特高含水开发及整装油田典型特点,依托资源优势,探索建设喇北北块低碳示范区。以全面能源调查为基础,明确将灰电与天然气作为替代目标,确定了“节能降碳、清洁替碳”两步走建设思路。结合油田用热特点,整体部署油田余热、地热、光热及电热多能互补方案,全面实施工艺流程再造、立体化节能、清洁热能替代、清洁电能替代。根据油田中部地区管网密度大、周边可利用土地多的特点,以最大发电量、最小弃电量为目标,整体优化风光发电建设布局和规模,以实现区域多能互补、供用能平衡及高替代率。低碳示范区将新能源技术与现有生产工艺深化融合,开展了先导性的储能、制氢、微电网、能源管控技术研究。低碳示范区预期2025年全面建成,清洁能源替代率将达到46.4%,将有力推动油田能源变革、绿色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示范区 节能减排 清洁替代 多能互补 喇嘛甸油田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一类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景军 高梦晨 +2 位作者 张雁 李洪男 王利军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206-1211,共6页
大庆喇嘛甸油田一类油层已进入两驱并存的高含水阶段,由于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无效驱替增加,剩余油挖潜难度日益加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荧光薄片分析等实验分析方法,在明确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的前提下,... 大庆喇嘛甸油田一类油层已进入两驱并存的高含水阶段,由于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无效驱替增加,剩余油挖潜难度日益加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荧光薄片分析等实验分析方法,在明确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该油层的微观剩余油类型、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理。结果表明:储集空间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并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微观孔隙结构以发育大孔喉半径为特征,并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和连通性;一类油层微观剩余油呈现束缚态、半束缚态、自由态等3种赋存状态,进一步可划分为膜状、簇状、网络状(连片状)、粒间吸附状、喉道状、角隅状等6种类型,且以前3类微观剩余油为主;微观剩余油成因机理复杂,主要受到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以及驱替方案的影响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微观剩余油 分布规律 成因机理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葡萄花油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景军 孙嘉钥 +2 位作者 曹艳芳 仲欣 李顺欣 《矿产勘查》 2023年第8期1402-1411,共10页
本文综合运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以及油水相渗等多项实验技术方法,系统研究了喇嘛甸油田葡萄花油层的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对于渗流特征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①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平均孔隙度为33.1%,平均渗透率为2.47μm^... 本文综合运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以及油水相渗等多项实验技术方法,系统研究了喇嘛甸油田葡萄花油层的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对于渗流特征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①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平均孔隙度为33.1%,平均渗透率为2.47μm^(2),属于特高孔、特高—高渗储层;②储层孔隙类型包括原生、次生孔隙,并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表现为良好的分选性、连通性,孔喉半径平均为7.34μm,属于中—粗孔储层;③储层渗流能力良好,表现为束缚水、残余油饱和度较低,等渗点含水饱和度较高、油水两相区较为宽阔等特点;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对于其渗流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油田微观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渗流特征 葡萄花油层 喇嘛甸油田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北东一区萨Ⅱ组隔夹层识别及分布特征研究
4
作者 张景军 仲欣 +2 位作者 曹艳芳 孙嘉钥 郝婉琳 《甘肃科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4-21,共8页
碎屑岩储层中关于隔夹层的研究成果与认识,对于历经多年开采老油田的剩余油深度挖潜与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喇嘛甸油田萨Ⅱ组为例,基于储层构型分析原理、岩性-物性分析以及测井识别方法,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发育... 碎屑岩储层中关于隔夹层的研究成果与认识,对于历经多年开采老油田的剩余油深度挖潜与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喇嘛甸油田萨Ⅱ组为例,基于储层构型分析原理、岩性-物性分析以及测井识别方法,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测井识别标准以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储层构型原理,萨Ⅱ组内隔夹层可划分为小层间隔夹层、单砂体间隔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3个层次;从成分成因角度可进一步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和钙质隔夹层3种成因类型。(2)优选不同类型隔夹层的敏感性测井曲线,建立了3类成因隔夹层的定性-定量识别标准。(3)萨Ⅱ组单砂体间(或内)夹层较为发育,频率和密度对应关系良好,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夹层分布频率在0.364~0.754层/m之间,夹层分布密度在0.067~0.137 m/m之间。(4)小层间隔层追踪性、连续性强,厚度大,油气阻挡效果好;单砂体间夹层仅在小范围连续分布,对局部流体起阻拦作用;单砂体内夹层呈零星分布,厚度最薄,封隔油气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储层构型原理 测井识别 萨Ⅱ组 喇嘛甸油田
下载PDF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被引量:76
5
作者 刘钰铭 侯加根 +3 位作者 宋保全 周新茂 陈宏魁 张腊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6-841,共6页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PⅠ23砂层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夹层识别基础上,将辫状河厚砂层层内夹层分为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单砂体间夹层发育于两期河道砂体叠置区域,为泛滥平原细粒沉积,河道底部滞留泥砾隔挡层,以及废弃河道充填;...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PⅠ23砂层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夹层识别基础上,将辫状河厚砂层层内夹层分为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单砂体间夹层发育于两期河道砂体叠置区域,为泛滥平原细粒沉积,河道底部滞留泥砾隔挡层,以及废弃河道充填;而单砂体内夹层主要包括心滩坝内部落淤层、坝间泥岩和串沟充填等。在连片分布厚砂层中划分单期河道砂体,从而揭示了单砂体间夹层的展布。在前人现代沉积及露头研究指导下,多井对比预测出心滩坝内部构型界面展布,并在内部界面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三维模型,坝内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在单砂体间夹层及心滩坝内局部有一定规模夹层的分割作用下,可以形成相对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辫状河 构型 三维建模 喇嘛甸油田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密井网砂质辫状河厚砂层单砂体识别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钰铭 李园园 +3 位作者 张友 苏爱芹 陈世泽 张厚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6-559,共4页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2_3小层(PⅠ2_3)厚砂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砂质辫状河单砂体分布模式,并相应探索了一套密井网区单砂体识别方法。辫状河厚砂层由多期辫状河叠加而成,发育心滩坝和辫状水道砂体,以心滩坝砂体为主。依据单井泛滥平...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2_3小层(PⅠ2_3)厚砂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砂质辫状河单砂体分布模式,并相应探索了一套密井网区单砂体识别方法。辫状河厚砂层由多期辫状河叠加而成,发育心滩坝和辫状水道砂体,以心滩坝砂体为主。依据单井泛滥平原细粒夹层垂向上对厚砂层进行期次划分对比,然后分别对每期辫状河连片砂体采用"单井识别、侧向划界、平面组合"的方法识别出单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单砂体 心滩坝 构型模式 喇嘛甸油田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注采无效循环识别方法 被引量:25
7
作者 黄修平 黄伏生 +1 位作者 卢双舫 方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78,82,共4页
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并借助各种动静态资料,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注采无效循环状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搞清了特高含水期储层内无效循环的形成条件、分布状况和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一套判别油层内注采无效循环通道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特高含水期 无效循环 识别方法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工艺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德喜 张建军 +2 位作者 高志刚 余兴华 王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0,106,共4页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不同结构界面的情况和剩余油分布的类型,提出了3种厚油层精细挖潜的采油工艺:①长胶筒封隔器细分注水、堵水工艺,胶筒长1~3m,封卡薄隔层及附近的炮眼,封卡结构界面厚度为0.2m;②层内水力割缝射...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不同结构界面的情况和剩余油分布的类型,提出了3种厚油层精细挖潜的采油工艺:①长胶筒封隔器细分注水、堵水工艺,胶筒长1~3m,封卡薄隔层及附近的炮眼,封卡结构界面厚度为0.2m;②层内水力割缝射孔工艺,该工艺定位控制精度高,割缝无震动,对薄夹层及水泥环不产生损伤,试验的最小隔层厚度达到0.2m;③层内定位平衡压裂工艺,利用6种工艺管柱,可保护上、中、下结构界面及压裂层上、下结构界面,实施的结构界面厚度达到0.4m。这3种精细挖潜工艺均得到了应用,对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特高含水期 厚油层 剩余油分布 注水工艺 机械堵水工艺 水力割缝 定位平衡压裂
下载PDF
喇嘛甸气顶油藏隔障开采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郑兴范 尚根华 +2 位作者 杨正明 何应付 高岩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73,共3页
气窜对于气顶油气藏的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影响,因此气顶油气藏的开发关键在于防止气窜、保持油气界面的相对稳定。针对喇嘛甸油田层状气顶的实际情况,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水、聚合物和凝胶等3种不同类型流体作为隔障对喇嘛甸气顶... 气窜对于气顶油气藏的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影响,因此气顶油气藏的开发关键在于防止气窜、保持油气界面的相对稳定。针对喇嘛甸油田层状气顶的实际情况,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水、聚合物和凝胶等3种不同类型流体作为隔障对喇嘛甸气顶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阻隔剂,隔障体积越小、气顶压力越大以及采油速度越大都会减弱隔障效果;对比不同隔障剂实验结果发现聚合物凝胶是最佳的隔障流体;如果对含气顶的油层进行注水开发,将会降低隔障中聚合物等高分子化学剂的浓度,引起隔障阻隔能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气顶油藏 聚合物 凝胶 隔障 开发效果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形势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继成 梁文福 +2 位作者 赵玲 宋考平 甘晓飞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25,121,共4页
针对1997年后喇嘛甸油田综合含水率达到90.33%,进入了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分析并指出了喇嘛甸油田开发面临的问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储采失衡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大;液油比高,耗水量大,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各类开发井... 针对1997年后喇嘛甸油田综合含水率达到90.33%,进入了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分析并指出了喇嘛甸油田开发面临的问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储采失衡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大;液油比高,耗水量大,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各类开发井间差异缩小,靠压裂、堵水等措施和注采系统调整等“结构调整”措施实现“稳油控水”的技术政策不能完全适应特高含水期开发调整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油田开发形势 喇嘛甸油田
下载PDF
应用测井资料识别喇嘛甸油田大孔道 被引量:11
11
作者 韩镇石 具海啸 +2 位作者 刘刚 王广忠 韩亚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4,共3页
喇嘛甸油田位于大庆长垣北部,基础井网以开采中高渗透层为主,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局部地层呈现低效、无效注入水循环,表现出大孔道特征。对大孔道地层在生产测井曲线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测井实例,分别给出注入井和产... 喇嘛甸油田位于大庆长垣北部,基础井网以开采中高渗透层为主,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局部地层呈现低效、无效注入水循环,表现出大孔道特征。对大孔道地层在生产测井曲线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测井实例,分别给出注入井和产出井中识别大孔道地层的测井方案和解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资料 大孔道 注入井 产出井 喇嘛甸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精细控水挖潜技术 被引量:37
12
作者 黄伏生 赵云飞 方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6-111,共6页
喇嘛甸油田萨、葡油层以河流相沉积砂体为主,厚油层发育,层内非均质性严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厚油层内既存在严重的无效、低效循环,又存在相对富集的剩余潜力。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考察,确定了厚油层内部... 喇嘛甸油田萨、葡油层以河流相沉积砂体为主,厚油层发育,层内非均质性严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厚油层内既存在严重的无效、低效循环,又存在相对富集的剩余潜力。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考察,确定了厚油层内部4级界面3种基本分布模式,确定了结构单元4种组合类型,揭示了层内结构非均质特征。在深化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实现相控建模与精细数模一体化量化剩余油分布,搞清了注采无效循环场的分布特征。通过创新层内细分注水与层内精细堵水技术控制无效注采循环,并通过代用井补孔方法不断完善结构单元注采关系挖潜层内剩余油,有效地改善了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厚油层 控水挖潜 特高含水期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兴国 孙春红 赵云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2,共4页
喇嘛甸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调整,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利用喇嘛甸油田不同时期的取心井、油田化验等资料,研究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参数及各微观属性参数关系,分析了注水后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正确认识... 喇嘛甸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调整,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利用喇嘛甸油田不同时期的取心井、油田化验等资料,研究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参数及各微观属性参数关系,分析了注水后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正确认识上述参数的变化规律及现阶段油藏参数的特点,对于搞好喇嘛甸油田的精细挖潜、三次采油、注水开发调整等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微观结构特征 储层物性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老井的技术经济界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继成 梁文福 +1 位作者 余兴华 姜红芹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103,共3页
为减缓原油产量递减速度、控制无效注采水量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老井开发特点 ,采用边际成本与油藏工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油井压裂、补孔和高含水低产能井关井 3种措施的技术经济界限 .结果表明 :“十五”期间油井压裂有... 为减缓原油产量递减速度、控制无效注采水量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老井开发特点 ,采用边际成本与油藏工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油井压裂、补孔和高含水低产能井关井 3种措施的技术经济界限 .结果表明 :“十五”期间油井压裂有效期内累积增油下限为 80 0t,压裂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应在 6t以上 ,之后随着压裂效果变差 ,有效期内累积增油下限应在 60 0t以上 ,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应在 5t以上 ;油井补孔累积增油下限可定为 12 0 0t ,初期单井日增油应在 7t以上 ,之后随着补孔效果变差 ,有效期内累积增油下限应在 80 0t以上 ,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应在 5t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特高含水期 边际成本 经济界限 压裂 补孔 关井 老井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辫状河储层砂体连通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辉 刘畅 +3 位作者 李顺明 徐守余 陈修 王百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萄花油组葡一段辫状河储层砂体为例,综合野外露头、测井、岩心等资料,在精细表征砂体结构基础上,总结辫状河储层砂体接触关系,建立辫状河储层砂体横向、纵向及内部3种连通模式,并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储层砂体...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萄花油组葡一段辫状河储层砂体为例,综合野外露头、测井、岩心等资料,在精细表征砂体结构基础上,总结辫状河储层砂体接触关系,建立辫状河储层砂体横向、纵向及内部3种连通模式,并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储层砂体连通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目标的地质建模方法,建立基于3~4级构型界面控制的单砂体模型,在夹层表征的基础上将砂体连通性定量评价结果作为确定性数据,分区分类赋值砂体间传导率,指导油藏精细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类优选砂体连通性评价参数,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在统计学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基础上,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和局部极小点等实际问题,实现了快速定量评价砂体连通性,通过动静态资料相互验证,预测准确率达到88%;实现了夹层及传导率耦合的砂体连通性定量化模拟,数值模拟效果更能反映实际生产情况,为后期油田开发优化及调整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葡萄花油层 辫状河 砂体连通性 支持向量机 定量评价
下载PDF
化学驱储层内驱油剂性能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彦霞 卢祥国 +3 位作者 孙学法 张德富 王宝江 王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9-504,共6页
三元复合驱化学驱油剂在储层内滞留和由此引起的色谱分离现象等问题是石油科技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依据矿场实际需求,以大庆喇嘛甸油田储层地质和流体为研究对象,首次在18 m长含天然油砂人造岩心上开展了强碱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储层内驱... 三元复合驱化学驱油剂在储层内滞留和由此引起的色谱分离现象等问题是石油科技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依据矿场实际需求,以大庆喇嘛甸油田储层地质和流体为研究对象,首次在18 m长含天然油砂人造岩心上开展了强碱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储层内驱油剂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聚合物相比较,碱和表面活性剂相对分子质量小,不可及孔隙体积较小,波及体积较大,滞留量较大,突破时间较晚,导致三者间出现色谱分离现象,进而减弱三元复合驱油的协同效应。在强碱三元复合体系注入过程中,当注入段塞尺寸达到0.482数0.543 PV时,整个岩心长度区域内油水界面张力可以达到10-2m N/m数量级,局部区域可以达到10-3m N/m。三元复合体系在岩心内传输运移过程中,因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受到孔隙剪切作用而减小,溶液黏度从注入端到采出端逐渐减小,采出端黏度损失率高达69%。后续水驱结束时,岩心内残余油饱和度和表面活性剂滞留量从注入端到采出端逐渐减小,出口端处残余油饱和度58%,表面活性剂滞留量0.646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喇嘛甸油田 强碱三元复合驱 驱油剂性能 物理模拟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沉积微相划分及其单砂体分布--以喇嘛甸油田SⅡ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一博 马世忠 +1 位作者 王兴岩 刘海峰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4,93,共4页
进入特高含水期的油田开发层系水淹严重,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致使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应用加密井网条件下岩心和测井资料,以单砂体为单元进行沉积微相研究,为认识剩余油分布提供实用、有效的手段.岩心及测井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喇嘛甸油田... 进入特高含水期的油田开发层系水淹严重,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致使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应用加密井网条件下岩心和测井资料,以单砂体为单元进行沉积微相研究,为认识剩余油分布提供实用、有效的手段.岩心及测井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喇嘛甸油田SⅡ油层组发育河流-三角洲分流平原和前缘亚相沉积,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细分为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河道、溢岸薄层砂、分流河道间等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废弃河道、水下决口河道、水下漫流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结合岩心资料,建立测井沉积微相模式,确定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分析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SⅡ油层组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 沉积微相 单砂体
下载PDF
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自安 司连收 +1 位作者 曾乔松 邱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应用微量元素方法进行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大量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油气田上方地表土壤中产生的微量元素分布异常的原因,主要有"电场作用理论"和"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两种理论假说... 应用微量元素方法进行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大量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油气田上方地表土壤中产生的微量元素分布异常的原因,主要有"电场作用理论"和"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两种理论假说。大量实践证明,地下数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微量元素能够近乎垂直地迁移至地表,在油气藏正上方生成某种晕状异常。地球化学晕的宽度接近下伏油气藏在地表的投影宽度。因此,可以根据油气田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和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通过对大庆喇嘛甸油田B层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铀(U)、锶(Sr)两种元素可以作为油气的指示元素。油田上方土壤中铀元素含量一般呈现微弱的低值异常,而在油田边缘出现高值异常。锶元素在油田上方土壤中表现为高值异常。根据地表土壤中元素的分布异常,可以确定油藏边界位置,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地表土壤 油气化探 喇嘛店油田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井堵水效果 被引量:7
19
作者 姚再学 梁文福 +1 位作者 余兴华 陈立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4-45,共2页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液油比高、耗水量大,是油气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要素,油井堵水是控制油田产水量的一项直接而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油层多年来的调整,在提高差油层动用程度的同时,油层间含水差异也越来越小,使油井堵水选...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液油比高、耗水量大,是油气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要素,油井堵水是控制油田产水量的一项直接而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油层多年来的调整,在提高差油层动用程度的同时,油层间含水差异也越来越小,使油井堵水选井选层难度越来越大。为提高油井堵水效果,从喇嘛甸油田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盈亏平衡原理与油藏工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油井堵水的经济技术界限,提出了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井堵水降水量和降油量界限,通过在堵水中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发展新的堵水工艺以及对注采关系发生变化的堵水井调整堵水层等方法,进一步改善了油井堵水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特高含水期 油井堵水 做法 效果
下载PDF
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的做法及效果 被引量:10
20
作者 梁文富 余兴华 +1 位作者 贾春雨 刘丽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8-40,51,共4页
论述了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了评价单砂体注采完善程度的一种新方法 ;通过解剖典型区块 ,分析了不同沉积模式储层的注采完善程度 ;阐述了通过井网综合利用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的做法及效果。实... 论述了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了评价单砂体注采完善程度的一种新方法 ;通过解剖典型区块 ,分析了不同沉积模式储层的注采完善程度 ;阐述了通过井网综合利用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的做法及效果。实践表明 :井网综合利用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应采取灵活调整的做法 ,既要坚持不打乱开发层系的原则 ,又要根据聚合物驱阶段性强的特点 ,灵活运用水驱高关井和低产能井挖掘聚驱注采不完善部位的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特高含水期 井网综合利用 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