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uben Tongluo Formula Protects LPS-induced Damage in Lamina Propria B Lymphocytes Through TLR4/MyD88/NF-κB Pathway 被引量:1
1
作者 Qing WU Wei MENG +5 位作者 Jiao-jiao SHEN Jia-yuan BAI Luo-bing WANG Ting-yu LIANG Di HUANG Pei-cheng SHEN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22年第5期991-999,共9页
Objective The main pathological feature of 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an autoimmune kidney disease,is the deposition of IgA immune complexes,accompanied by mesangi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elevated urine prote... Objective The main pathological feature of 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an autoimmune kidney disease,is the deposition of IgA immune complexes,accompanied by mesangi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elevated urine protein.The Guben Tongluo formula(GTF)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which has predominant protective effects on IgAN.However,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the GTF in IgAN remains elusive.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GTF in treating IgAN via regulating the TLR4/MyD88/NF-κB pathway.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lamina propria B lymphocyte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ipopolysaccharide(LPS)(0,1,5,10 and 20 ng/mL).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fine positive CD86+CD19+cells.CCK-8 assay was used to examine cell proliferation.RNAi was used to induce TLR4 silencing.q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used to determine gene expression.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LPS dose-dependently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IgA and 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the levels of TLR4,Cosmc,MyD88 and phosphorylated(p)-NF-κB,and the ratio of CD86+CD19+and IgA-producing B cells.However,the TLR4 knockdown reversed the role of LPS.This suggests that TLR4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LPS on lamina propria B lymphocytes.Furthermore,the GTF could dose-dependently counteract the effects of LPS and TLR4 overexpression on lamina propria B lymphocytes through the TLR4/MyD88/NF-κB pathway.Conclusion Collectively,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GTF can regulate the TLR4/MyD88/NF-κB pathway to treat IgAN model lamina propria B lymphocytes stimulated by L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ben Tongluo formula 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 lamina propria B lymphocytes TLR4/MyD88/NF-κB
下载PDF
Clostridium butyricum alleviates intestinal low-grade inflammation in TNBS-induc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mice by regulating functional status of lamina propria dendritic cells 被引量:20
2
作者 Qin Zhao Wen-Rong Yang +5 位作者 Xiao-Hong Wang Gai-Qin Li Lei-Qi Xu Xiao Cui Yang Liu Xiu-Li Zu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36期5469-5482,共14页
BACKGROU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unctional gastroenterological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visceral sensitivity and lowgrade inflammation. The role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 BACKGROU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unctional gastroenterological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visceral sensitivity and lowgrade inflammation. The role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C. butyricum) in reducing intestinal low-grade inflammation via immune pathways has been well defined. However, the detailed mechanisms of the effects of C. butyricum on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especially on immune cells of the lamina propria, remain unclear. Dendritic cells (DCs), which are important immune cells, secret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β, IL-6, and others) and express 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3 (TIM3), promoting proliferation and activation of DCs, and mediating Th1 and Th17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D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BS in a rat model and to understand the regulation of DCs after C. butyricum intervention. METHODS An IBS anim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C57BL/6 mice, and C. butyricum was continuously administered via the intragastric route to simulate different intestinal immune states. Intestinal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and histopathology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 (AWR) test and hematoxylin & eosin (H&E) staining,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β and IL-6) and TIM3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 analysis and real-time PCR. Flow cytometry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quantity, function, and membrane molecule TIM3 of the lamina propria dendritic cells (LPDCs).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C. butyricum was verified in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by in vitro experiments. RESULTS The secre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β and IL-6) in mice with IB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intestinal mucosa in mice with IBS was in a low-grade inflammatory state. The expression of CD11C+CD80+ and CD11c+TIM3+ in intestinal LPDCs in mice with IB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Meanwhile, the cytokines (IL-1β and IL-6)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ith probiotic C. butyricum. The amount and function of LPDCs and the TIM3 on the surface of the LPDCs were decreased with the alleviation of the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 butyricum regulates the amount and functional status of LPDCs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 of mice with IBS, and therefore modulates the local immune response in the intest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STRIDIUM butyricum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lamina propria dendritic cells 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3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下载PDF
IL-12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占举 郭惠学 +2 位作者 胡军 李富广 杜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8-820,共3页
目的:探讨IL-12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离15例克罗恩病、21例溃疡性结肠炎和13例结肠镜检正常者(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体外培养... 目的:探讨IL-12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离15例克罗恩病、21例溃疡性结肠炎和13例结肠镜检正常者(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体外培养并用IL-12刺激,培养12h、24h、48h后,用流式细胞仪测PBMC或LPMCCD69表达情况;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并用ELISA检测干扰素(IFN)-γ、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IL-12刺激后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高水平的CD69。克罗恩病患者的PBMC和LPMCCD69表达水平及IFN-γ、IL-2和TNF-α分泌水平较溃疡性结肠炎和对照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IL-12能直接刺激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并产生大量促炎症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2 淋巴细胞 外周血 淋巴细胞 固有层 炎症性肠病
下载PDF
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修复皮肤缺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武志强 丁越 +2 位作者 张力平 仲山 蒋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分别以胶原凝胶和壳多糖-胶原凝胶为网架与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构建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ibroblast-populatedcollagenlattice,FPCL)、壳多糖-... 目的探讨两种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分别以胶原凝胶和壳多糖-胶原凝胶为网架与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构建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ibroblast-populatedcollagenlattice,FPCL)、壳多糖-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ibroblast-populatedchitosancollagenlattice,FPCCL),用BrdU标记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后,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大鼠背部全层皮肤圆形缺损。将36只21~25周龄Wistar大鼠分为FPCL组、FPCCL组及创口仅覆盖纱布的对照组,每组12只。术后行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4、7、14和21d3组创面直径测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组织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大鼠创面均无感染,创面结痂在14及17d自然脱落,创面逐渐愈合,被新生表皮覆盖,术后21d新生皮肤光滑,颜色与正常皮肤接近,无体毛。术后各时间点3组创面直径均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d以后,创口大小较稳定。术后7d,FPCL组受植创面比FPCCL组受植创面和对照组创面小(P<0.01)。组织学观察:术后7d,3组创面未完全表皮化;14、21d,FPCL组、FPCCL组受植区完全表皮化,有钉突,对照组无明显钉突,表皮已分层,基底细胞层完整,最表面有角化物;真皮中新生胶原纤维细,含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PCL组、FPCCL组术后各时间点阳性成纤维细胞出现在肉芽组织的细胞密集处和新生真皮中,与新生肉芽组织共同参与了皮肤缺损的修复重建,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结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作为修复皮肤缺损的种子细胞是可行和有效的,壳多糖-胶原凝胶在限制受植区创面收缩变小方面优于单纯胶原凝胶。FPCL和FPCCL两组新生皮肤的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种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作为皮肤缺损区永久性真皮替代物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 壳多糖 胶原 皮肤缺损 大鼠
下载PDF
用PGA支架体外构建人口腔黏膜固有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曾同 黄鹤 +3 位作者 李卿 曹德君 刘伟 曹谊林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acids,PGA)和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oralfibroblast,OFC)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固有层的可能性。方法:取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至第3代,与PGA混合培养,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 目的:探讨利用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acids,PGA)和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oralfibroblast,OFC)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固有层的可能性。方法:取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至第3代,与PGA混合培养,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每2d换液一次。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和粘附生长状况,于体外培养1周左右,取组织作电镜观察、组织学和RT-PCR检测。结果:复合物体外培养6d,OFC粘附在生物支架上,沿PGA纤维纵轴方向向两极伸展,细胞分泌基质并形成拉网状结构。HE染色和Masson染色均提示胶原纤维形成,RT-PCR显示胶原成分主要为Ⅰ型胶原。结论:应用PGA支架可以在体外成功构建口腔黏膜固有层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成纤维细胞 聚羟基乙酸 人口腔黏膜固有层 可吸收生物材料 PGA支架
下载PDF
清肠栓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caspase-3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谢建群 张涛 +6 位作者 郑昱 马贵同 陆雄 薛筠 施斌 徐海珍 袁建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0-34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关键酶caspase-3的表达以及清肠栓对相关表达的影响,探讨清肠栓(马齿苋、青黛、三七、五倍子)治疗溃疡病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 目的:观察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关键酶caspase-3的表达以及清肠栓对相关表达的影响,探讨清肠栓(马齿苋、青黛、三七、五倍子)治疗溃疡病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SASP组、清肠栓组,每组各1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100 mg/kg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分别予0.9%生理盐水、SASP、清肠栓处理7 d后,处死大鼠。运用电镜,免疫组化染色、RT-PCR、Western-blot等技术,分别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固有层淋巴细胞caspase-3的表达。结果:清肠栓组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呈上升趋势;其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上caspase-3的表达率上升,与模型蛆相比(P<0.01)。结论:清肠栓可能增加结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效应酶caspase-3表达,诱导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降低淋巴细胞毒作用,缓解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肠栓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一3
下载PDF
应用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修复颊黏膜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武志强 黄立莉 +2 位作者 丁越 王伟 张力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修复颊黏膜缺损的效果。方法:以壳多糖-胶原凝胶为网架,与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构建壳多糖-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PCCL),用5-BrdU标记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后,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大鼠口...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修复颊黏膜缺损的效果。方法:以壳多糖-胶原凝胶为网架,与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构建壳多糖-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PCCL),用5-BrdU标记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后,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大鼠口腔颊黏膜圆形缺损(用直径8mm的圆形刀制成);2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FPCCL组(12只)及对照组(9只)。术后行大体观察、创面直径测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所有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大鼠创面无感染,术后7d时,2组创面均被浅黄色膜覆盖,术后14、21d时,2组创面完全被新生黏膜覆盖。术后7d时,对照组创面比FPCCL组创面显著为小(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7d,2组创面未完全上皮化。术后14、21d时,2组创面完全上皮化,有钉突;上皮复层,表面有角化物;新生固有层中细胞数量较多,含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PCCL组术后7、14、21d时阳性成纤维细胞出现在肉芽组织的细胞密集处和新生固有层中,与新生组织共同参与了颊黏膜缺损的修复重建,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结论:FPCCL在修复重建颊黏膜缺损、限制创口收缩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FPCCL作为颊黏膜缺损区永久性固有层替代物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口腔黏膜固有层 壳多糖 胶原 黏膜缺损 大鼠
下载PDF
大鼠小肠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65
8
作者 黄威权 黄荫乔 +1 位作者 王文超 杜玉凤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4期412-416,457,共6页
本文用肠卷石蜡切片的嗜银反应(黄荫乔法)、亲银反应(Singh法),对11只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1.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十二指肠最高,从空肠到回肠逐渐减少。2.嗜银、亲银细胞在肠... 本文用肠卷石蜡切片的嗜银反应(黄荫乔法)、亲银反应(Singh法),对11只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1.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十二指肠最高,从空肠到回肠逐渐减少。2.嗜银、亲银细胞在肠腺基底部着色较浅,在腺上部着色加深,在绒毛顶端为深染。嗜银细胞基底部有突起,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在固有层内,于突起附近有嗜银颗粒和突起相延续。嗜银颗粒到达细胞顶端较为多见,有时可见到嗜银颗粒释放到腺腔内。因此我们认为,嗜银、亲银细胞兼有内、外分泌双重功能。3.在小肠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发现有嗜银细胞,细胞形状不规则,有突起,胞质和突起都充满嗜银颗粒,有时可见嗜银颗粒到达细胞外。颗粒的形态、致密度及染色特点,与上皮细胞之间的嗜银细胞相同,故这些细胞可能属于内分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小肠 亲银、嗜银细胞 内、外分泌功能 固有层结缔组织内的嗜银细胞
下载PDF
声带浅固有层切除术治疗声带白斑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周莹 李孟 +4 位作者 郑宏良 陈世彩 曹婧 陈东辉 朱敏辉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讨声带浅固有层切除术治疗声带白斑的疗效及术后转归特点。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2月对138例声带白斑患者分别行声带黏膜剥脱术(剥脱组,69例)和声带浅固有层切除加或不加缝合术(切除组,69例),术前、术后2周、4周、6周、8周、3月... 目的探讨声带浅固有层切除术治疗声带白斑的疗效及术后转归特点。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2月对138例声带白斑患者分别行声带黏膜剥脱术(剥脱组,69例)和声带浅固有层切除加或不加缝合术(切除组,69例),术前、术后2周、4周、6周、8周、3月、6月、12月行动态喉镜检查和嗓音主客观声学分析,观察两组疗效及术后转归特点。结果术后2周两组的声带黏膜波、声带振动对称性、规律性、总嘶哑度(G)、jitter、shimmer、NHR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剥脱组术后4周动态喉镜、嗓音主客观声学分析均较术后2周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6周及之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除组患者术后6周动态喉镜、嗓音主客观声学分析G、jitter、shimmer、NHR与术后2、4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后8周及以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剥脱组患者嗓音恢复更快,切除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剥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带浅固有层切除术治疗声带白斑复发率低,嗓音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白斑 声带浅固有层切除术 声带黏膜剥脱术
下载PDF
芪黄煎剂对胃切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袁以洋 于庆生 +5 位作者 潘晋方 帅剑锋 张皖东 张琦 刘举达 张千一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后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黄煎剂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 目的探讨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后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黄煎剂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仅给予腹部正中切开后缝合,不行胃切除,不给予肠内营养和芪黄煎剂;模型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芪黄煎剂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和芪黄煎剂,疗程1周。疗程结束后,分离出大鼠小肠黏膜IELs和LPL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IELs和LPLs的αβT细胞抗原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3阳性(αβT cell antigen receptor-cluster ofdifferentiation 3positive,αβTCR-CD3+)T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positive,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positive,CD8+)T淋巴细胞。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ELs中αβTCR-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IEL 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或P<0.01)。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PLs中αβTCR-CD3+、CD4+、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αβTCR-CD3+、CD4+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结论芪黄煎剂能促进大鼠胃切除术后上皮内和固有层中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增殖,有利于胃切除手术应激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调节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 肠黏膜免疫屏障 上皮内淋巴细胞 固有层淋巴细胞 芪黄煎剂
下载PDF
健康中国恒河猴各淋巴组织中T淋巴细胞表型及分布 被引量:4
11
作者 熊竞 刘克剑 +4 位作者 吴芳新 丛喆 王卫 陈霆 魏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6-91,共6页
试验旨在明确T淋巴细胞在中国恒河猴各组织中的表型与分布,为疾病模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取外周血、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肠道组织,从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各种表型的淋巴细胞在组织间的分布。结果表明,淋... 试验旨在明确T淋巴细胞在中国恒河猴各组织中的表型与分布,为疾病模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取外周血、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肠道组织,从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各种表型的淋巴细胞在组织间的分布。结果表明,淋巴结中CD4+/CD8+T细胞比值高于外周血,肠道固有层中最低,三者差异显著。记忆性T细胞在外周血和肠道固有层T细胞中比重较大,而淋巴结中主要为幼稚T细胞。CD4+T细胞中中心记忆T细胞Tcm为主要亚群,而CD8+T细胞主要为效应记忆细胞Tem。外周血与肠道固有层中增殖T细胞比例相当,而淋巴结中T细胞增殖水平相对较低。各组织中CXCR4受体表达量普遍高于CCR5受体,其中肠道固有层CCR5受体表达水平最高。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小群表型CD3+CD4+CD8low的细胞仅在肠道固有层中存在,经分析其功能活性应高于肠道CD4单阳性T细胞。因此,测定了健康中国恒河猴各表型T淋巴细胞在多种淋巴组织中的基础数值,为相关模型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恒河猴 肠道固有层 多色流氏细胞术 记忆T细胞 KI67 CCR5 CXCR4
下载PDF
结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及表型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小方 欧阳钦 +3 位作者 黄丽彬 马洪升 胡仁伟 张燕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16-118,共3页
为改进从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方法 ,并行初步表型分析 ,从 8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正常人和 2 2例大肠癌患者各取 1 0块结肠粘膜进行活检 ,比较消化分离各因素对细胞产量的影响 ,并以双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各... 为改进从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方法 ,并行初步表型分析 ,从 8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正常人和 2 2例大肠癌患者各取 1 0块结肠粘膜进行活检 ,比较消化分离各因素对细胞产量的影响 ,并以双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 :溃疡性结肠炎组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产量达 1 0 6 个 ,为正常人组及大肠癌组的 2倍 ,各组细胞活力均 >95 % ;其中 T、B细胞百分比在三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而溃疡性结肠炎组 CD3+ CD4+ 、CD3+ CD8+ T细胞百分比与后两组比较则有显著不同 (P<0 .0 1 )。本研究结果提示 ,从活检标本中可分离出足够数量的固有层单个核细胞进行表型或功能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层 单个核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IL-18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增殖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占举 吴国华 +5 位作者 张炳勇 徐刚 崔静 赵治国 唐芙爱 徐志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8-830,共3页
目的:分析IL-18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T淋巴细胞增殖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12例克罗恩病(CD)、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15例结肠镜检查正常者(对照)的肠黏膜组织,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 目的:分析IL-18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T淋巴细胞增殖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12例克罗恩病(CD)、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15例结肠镜检查正常者(对照)的肠黏膜组织,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体外培养并用IL-18刺激,48h后,利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干扰素(IFN)-γ、IL-2、IL-4、IL-5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LPMC的增殖情况。结果:IL-18刺激后,CD患者PBMC和LPMCIFN-γ、IL-2和TNF-α分泌水平高于UC和对照(P<0.05);CD患者的LPMC增殖率亦高于UC和健康对照。结论:IL-18可激活CD患者淋巴细胞的增殖,PBMC和LPMC分泌大量促炎症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CD的发病过程,体内阻断IL-18可能对CD患者免疫治疗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淋巴细胞 外周血 淋巴细胞 固有层 炎症细胞因子 炎症性肠病
下载PDF
胃切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帅剑锋 于庆生 +3 位作者 袁以洋 潘晋方 张琦 刘举达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探讨胃切除对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T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Lamina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胃切除模型组,每组20只。对照组大鼠仅给予腹部正中... 目的探讨胃切除对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T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Lamina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胃切除模型组,每组20只。对照组大鼠仅给予腹部正中切开后缝合,不行胃切除,手术后自由饮水进食;模型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并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作为基础能量供应。手术1周后,分离出两组大鼠小肠黏膜IELs和LPL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IELs和LPLs的αβTCR-CD3+、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 (1)模型组IELs的αβTCR-CD3+、CD4+、CD8+T淋巴细胞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降低,除CD4+T降低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均P<0.01或0.05;(2)模型组LPLs的αβTCR-CD3+、CD4+、CD8+T淋巴细胞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切除手术创伤,可以导致大鼠IELs和LPLs的T淋巴细胞降低,引起肠黏膜免疫屏障障碍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 上皮内淋巴细胞 固有层淋巴细胞
下载PDF
清肠栓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施斌 谢建群 +5 位作者 张涛 徐海珍 袁建业 郑昱 马贵同 陆雄 《河南中医》 2008年第12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空白组)、西药组(SASP组)、中药组(清肠栓组)共4组,正常组6只,其余每组14只。用5%2,4,6三硝基苯璜酸100mg.kg-1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第3... 目的:探讨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空白组)、西药组(SASP组)、中药组(清肠栓组)共4组,正常组6只,其余每组14只。用5%2,4,6三硝基苯璜酸100mg.kg-1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第3天开始,除正常组外,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柳氮磺胺吡啶、清肠栓处理,至7天后处死动物。运用电镜、TUNEL染色法、Bcl-2及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固有层淋巴细胞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各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减慢;其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上Bcl-2的表达率增加,而Bax的表达率下降(P<0.01)。结论:清肠栓可能通过调节Bcl-2及Bax二者之间的比例变化,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肠栓 溃疡性结肠炎 淋巴细胞 BCL-2 BAX 大鼠
下载PDF
IL-21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对促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兴洲 刘占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IL-21对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组织内淋巴细胞的免疫病理调节.方法:收集28例UC患者和22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标本和肠黏膜活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淋巴细胞(LPMC),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 目的:探讨IL-21对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组织内淋巴细胞的免疫病理调节.方法:收集28例UC患者和22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标本和肠黏膜活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淋巴细胞(LPMC),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21R在CD4+、CD8+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表达.培养PBMC和LPMC,使用IL-21和抗CD3单抗体外刺激,48h后收集上清液,使用ELISA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分泌,分析IL-21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结果: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组织内CD4+、CD8+T细胞、CD20+B细胞和CD56+NK细胞表达IL-21R水平比健康者显著升高(PBMC:8.42±2.14vs3.46±0.54,10.35±2.17vs5.28±2.2,7.27±1.15vs2.35±0.41,12.55±3.12vs5.45±1.06;LPMC:22.44±3.46vs6.26±1.15,24.48±4.57vs6.87±1.02,16.24±3.10vs5.56±1.44,23.54±4.12vs8.45±1.68,均P<0.05).体外培养PBMC或LPMC,使用IL-21刺激,发现IL-21可显著诱导UC患者的PBMC和LPMC激活,并分泌高水平的TNF-α和IFN-γ(346±72vs120±27,3048±426vs1182±242;625±113vs154±35,3827±418vs1520±304,均P<0.05).结论:IL-21R参与肠黏膜炎症损伤,阻断IL-21生物学效应可能治疗U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肠 黏膜固有层单个核淋巴细胞 白介素-21 受体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溃疡性结肠炎鼠外周血及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志晋 詹丽英 +3 位作者 胡俊 郑闽 徐燕琴 马春曦 《江西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386-387,396,共3页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及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凋亡状态,并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3组,各15只,模型组及实验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作...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及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凋亡状态,并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3组,各15只,模型组及实验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作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正常组以生理盐水灌肠作为对照,分离各组大鼠PBL及LPL,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72h,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实验组的PBL及LPL再经Dex作用后检测上述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LPL在PHA刺激培养72h后凋亡率(5.89±0.65)%较正常组(17.14±1.95)%明显降低,PBL凋亡率(5.28±0.43)%较正常组(6.34±0.7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组PBL(10.85±1.04)%及LPL(15.89±0.65)%凋亡率较模型组增高。结论 UC鼠LPL凋亡减少,而PBL无明显凋亡异常,LPL凋亡减少可能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有关,地塞米松通过促进LPL凋亡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凋亡 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 地塞米松
下载PDF
利用Nestin筛选分离培养大鼠口腔黏膜固有层前体细胞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蕊 刘晓亮 +2 位作者 李宇红 杨亚萍 樊明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1-683,共3页
目的:对大鼠口腔黏膜固有层中前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方法:以nestin为标志物,利用免疫磁珠间接筛选法,对大鼠口腔黏膜固有层前体细胞进行筛选;免疫荧光鉴定,并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特性。结果:筛选细胞在体外呈克隆性生长,免疫荧... 目的:对大鼠口腔黏膜固有层中前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方法:以nestin为标志物,利用免疫磁珠间接筛选法,对大鼠口腔黏膜固有层前体细胞进行筛选;免疫荧光鉴定,并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特性。结果:筛选细胞在体外呈克隆性生长,免疫荧光显示表达nestin、波形丝蛋白,不表达角蛋白;增殖活力旺盛;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85.02%的细胞处于G0/G1期。结论:成功分离培养出大鼠口腔黏膜固有层的间充质源性前体细胞,可为组织工程组织构建提供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固有层 前体细胞 间充质细胞
下载PDF
自体唇黏膜固有层在唇裂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志强 刘维贤 +3 位作者 王秋旭 魏玮 赵志国 张力平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观察唇裂手术中,将自体唇黏膜固有层移植于皮肤创口内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选择年龄为3~5个月的单侧唇裂伴腭裂患儿28例,在下三角瓣法唇裂修复术中,将切下的唇红黏膜制成固有层后,自体移植于患侧鼻槛区的... 目的观察唇裂手术中,将自体唇黏膜固有层移植于皮肤创口内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选择年龄为3~5个月的单侧唇裂伴腭裂患儿28例,在下三角瓣法唇裂修复术中,将切下的唇红黏膜制成固有层后,自体移植于患侧鼻槛区的表皮下。结果术后7d,28例患儿的鼻槛区切口无红肿及异常渗出,甲级愈合。术后12~17个月,随访其中的19例患儿,鼻槛区的瘢痕平坦且较窄,肤色与周围皮肤相近;在移植较大固有层的6例患儿中,鼻槛区较丰满、微隆起者4例,较丰满、无隆起者2例。结论在唇裂修复术中,唇黏膜固有层自体移植于皮肤切口内的方法是可行的,并可用于表皮下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黏膜固有层 移植 皮肤创口
下载PDF
OX40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晓娣 吴铁镛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OX40分子的表达,以及CD4+OX40+T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免疫学功能。方法:从活动性UC患者肠粘膜标本中分离和纯化粘膜固有层CD4+T细胞(LP-CD4+T)。用FACS多参数分析法测定OX40在不同的CD4+T细胞上的表达。用ELIS...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OX40分子的表达,以及CD4+OX40+T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免疫学功能。方法:从活动性UC患者肠粘膜标本中分离和纯化粘膜固有层CD4+T细胞(LP-CD4+T)。用FACS多参数分析法测定OX40在不同的CD4+T细胞上的表达。用ELISABrdU(5-溴脱氧尿嘧啶)法测定LP-CD4+T细胞的增生程度以及不同刺激剂对它们增生程度的影响。结果:UC病变部位LP-CD4+T细胞表达OX4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U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以及UC患者非病变部位CD4+T的表达。LP-CD4+OX40+T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活化标记CD25、CD38、CD45RO和HLA-DR均明显高于LP-CD4+OX40-T细胞的表达(P<0.01)。抗OX40单抗可明显增强病变部位LP-CD4+T细胞的增生反应。相反,抗OX40L单抗则能明显抑制病变部位LP-CD4+T细胞的增生。结论:OX40在UC患者病变部位的LP-CD4+T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加,LP-CD4+OX40+T细胞是一类在原位被特异性抗原激活后扩增的T细胞,它们在UC的免疫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抗OX40L能够抑制其增生反应,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UC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粘膜固有层CD4+T细胞 OX4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