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chanism fo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rge-scale dunefield on the right flank of the lower reach of Laoha River,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Guang Han GuiFang Zhang +5 位作者 Li You Liang Zhou Lin Yang XueYong Zhao YuLin Li TongHui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5年第1期29-39,共11页
By viewing satellite imagery, a striking large-scale dunefield can be clearly perceived, with a size of nearly 63 km long and 11 km wide, and trending NE-SW, on the right flank of the lower Laoha River, Northeast Chin... By viewing satellite imagery, a striking large-scale dunefield can be clearly perceived, with a size of nearly 63 km long and 11 km wide, and trending NE-SW, on the right flank of the lower Laoha River, Northeast China. By mean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ry analysis and field observation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h a small-scale dunefield on the right flank of the lower Xiangshui River, analogous to the case of the lower Laoha River,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chanism for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arge-scale dunefield bears a tile-style framework overwhelmingly composed of transverse barchanoid ridges perpendicular to the predominant winds, and inlaid diverse blowouts. (2) The small-scale dunefield, referred to as a primary structural unit of the large one, is typical of an incipient dunefield, following the same rules of evolution as the larger. (3) A succession of barchanoid ridge chains can steadily migrate downwind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as surface wave propagation in air or water stimulated by an incised valley, and ultimately tend to bear roughly the same wavelength and amplitude under stable climate and hydrologic regimes. (4) The first ridge chain acquires its sand source substantially from the downwind escarpments exposing the loose Quaternary sandy sediments to the air, while the ensuing ridges derive their sands dominantly from in situ deflation of the underlain Quaternary loose sandy sediments in blowouts, partly from the upwind ridges through northern elongated horns. Theoretically, the sands from riparian escarpments can be transported by wind to the downwind distal end of a dunefield after sufficient long du- ration. (5) The lower Laohahe region experienced probably three significant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past,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active dune belts, suggesting that once a large-scale dunefield occurs, it is nearly impossible to be completely stabilized, at least in its central portions. At present, seasonal shrinkage and stagnation of the lower Laoha River, wide-spread farming and afforestation in the valley, and establishing windbreaks downwind of the valley as well as surrounding the dunefield, appear to have significantly modified local flow fields and sand sources, engendering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of the dune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laoha river large-scale dunefield wavy barchanoid ridges topographic perturbation blowouts
下载PDF
老哈河流域NDVI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晓帆 任立良 +3 位作者 袁飞 徐静 刘薇 喇承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1982~2006年GIMMS/NDVI数据,赤峰气象站的气温数据和流域内52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简单相关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方法对老哈河流域内林地、灌丛、草地、耕地4种植被类型NDVI年内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 利用1982~2006年GIMMS/NDVI数据,赤峰气象站的气温数据和流域内52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简单相关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方法对老哈河流域内林地、灌丛、草地、耕地4种植被类型NDVI年内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老哈河流域NDVI年内变化呈单峰型,年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月NDVI和气温、降水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存在滞后现象,林地与灌丛、草地相比,其NDVI受降水影响相对较小,气温对植被年内生长的影响大于降水;1982~2006年流域年均NDVI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流域植被覆盖水平最好;夏季NDVI与同期和前期的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前期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老哈河流域夏季气温升高会导致植被覆盖减少,而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温 降水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老哈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双源蒸散和混合产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以辽河老哈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晓帆 任立良 +1 位作者 徐静 袁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4-182,共9页
以北方半干旱地区的辽河老哈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离散化方法进行水文模拟单元划分,利用具有物理基础的双源蒸散发能力估算模型,计算每个栅格单元的截留蒸发、植被蒸腾能力和土壤蒸发能力,并取代蒸发皿资料作为混合产流模型的蒸散... 以北方半干旱地区的辽河老哈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离散化方法进行水文模拟单元划分,利用具有物理基础的双源蒸散发能力估算模型,计算每个栅格单元的截留蒸发、植被蒸腾能力和土壤蒸发能力,并取代蒸发皿资料作为混合产流模型的蒸散发能力输入,从而构建基于双源蒸散与混合产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对老哈河流域1970-1979年的日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双源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型能够考虑植被类型及其生理、物候特性对蒸散发能力的影响,将其与混合产流模型进行嵌套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较合理地揭示研究区域的产汇流规律,适用于该地区的水文过程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混合产流 植被覆盖 半干旱区 老哈河流域
下载PDF
气象变化趋势对蒸发皿蒸发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琼芳 刘轶 +2 位作者 王鸿杰 蔡涛 任立良 《水电能源科学》 2008年第5期1-3,共3页
为分析老哈河流区域的气温、净辐射、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蒸发皿蒸发的影响,选用初头朗子流域实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年、季时间尺度的蒸发皿蒸发和风速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气温、净辐射、相对湿度在不... 为分析老哈河流区域的气温、净辐射、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蒸发皿蒸发的影响,选用初头朗子流域实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年、季时间尺度的蒸发皿蒸发和风速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气温、净辐射、相对湿度在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季节的变化趋势则略有不同;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蒸发皿蒸发的最主要因素,其他气象要素对蒸发皿蒸发的影响则视时间尺度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 气象要素 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 老哈河
下载PDF
近40年老哈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方秀琴 任立良 李琼芳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利用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基于多期Landsat MSS,TM and ETM+遥感图像和其他辅助数据,对1970s以来近40年半干旱的老哈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进行动态监测,并利用GIS方法对LUCC进行了定量分析... 利用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基于多期Landsat MSS,TM and ETM+遥感图像和其他辅助数据,对1970s以来近40年半干旱的老哈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进行动态监测,并利用GIS方法对LUCC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制图。结果显示,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该地区1976年、1989年、1999年和2007年土地覆盖类型分类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近40年老哈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水体和草地减少,城乡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大幅增加,林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度波动、总体减少。LUCC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表明农、林、牧用地之间转换显著,且在各个时期的空间分布差别较大。从变化强度来看,土地利用的年综合变化率最大值渐趋增大,年均土地动态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很大,另外在各研究期赤峰市区周边动态度都很大,反映了赤峰市持续性的城市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老哈河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分类
下载PDF
不同水文模型在老哈河流域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轶 李琼芳 +2 位作者 王鸿杰 蔡涛 任立良 《水电能源科学》 2008年第5期21-23,共3页
为研究不同水文模型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老哈河流域上的适用性,分别选取老哈河流域的西泉、初头朗两个子流域1970-2003年的实测资料,应用新安江模型和垂向混合产流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比分析其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在西泉和初头朗... 为研究不同水文模型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老哈河流域上的适用性,分别选取老哈河流域的西泉、初头朗两个子流域1970-2003年的实测资料,应用新安江模型和垂向混合产流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比分析其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在西泉和初头朗流域,垂向混合产流模型的模拟精度总体上均高于新安江模型;垂向混合产流模型更适用于初头朗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型 垂向混合产流模型 新安江模型 老哈河
下载PDF
基于SEBAL模型的老哈河流域蒸散发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肖丽 任立良 雍斌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1,共3页
针对传统的蒸散发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采用基于地表热量平衡的SEBAL模型,利用1 km分辨率的MODIS影像数据估算了位于半干旱地区的老哈河流域的实际蒸散发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综合分析了蒸散发量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地表温度、植被... 针对传统的蒸散发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采用基于地表热量平衡的SEBAL模型,利用1 km分辨率的MODIS影像数据估算了位于半干旱地区的老哈河流域的实际蒸散发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综合分析了蒸散发量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地表温度、植被指数、高程、坡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流域蒸散发时空分布不均匀,且实际蒸散发与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和高程等参数呈线性相关。该方法可为国内半干旱地区的实际蒸散发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半干旱地区 SEBAL模型 MODIS数据 老哈河流域
下载PDF
老哈河下游地区起沙风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林 韩广 +3 位作者 李广 朱婷 谭慧婷 谭陈恬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应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2006-2013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老哈河下游地区近8年来的起沙风特征.结果表明:(1)起沙风的月平均风速为5.81-6.75 m·s-1,最大风速变化范围为17.40-25.60 m·s-1.春季(3-5月)是老哈河下... 应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2006-2013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老哈河下游地区近8年来的起沙风特征.结果表明:(1)起沙风的月平均风速为5.81-6.75 m·s-1,最大风速变化范围为17.40-25.60 m·s-1.春季(3-5月)是老哈河下游地区的主要风沙活动期.(2)起沙风风向以WNW和NW及W为主,分别占年起沙风频率的16.02%,12.66%和11.18%.不同月份、季节起沙风向变化及各方向所占频率也有较大差异.在风沙活动期内,起沙风风向以WNW和NW为主,分别占该时段起沙风频率的14.35%和13.44%;其次为SW和SSE及W风向,分别占该时段起沙风频率的8.51%、8.35%和8.11%;起沙风风向变化频繁,但西北风占主导地位,西南风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沙风 风沙活动期 老哈河
下载PDF
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在老哈河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查木哈 卢志宏 +1 位作者 翟继武 张福顺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56-61,共6页
为了快速准确预测老哈河水质,采用老哈河2011-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补充缺失值,分别对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浓度建立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的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011-2014的数据建... 为了快速准确预测老哈河水质,采用老哈河2011-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补充缺失值,分别对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浓度建立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的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011-2014的数据建立训练网络,以2015年的数据进行验证与测试。结果表明:五日生化需氧量预测模型,第一隐含层节点数为4,第二隐含层节点数为12时,决定系数0.751 6(P=0.000 3),平均相对误差25.73%;化学需氧量预测模型,第一隐含层节点数为12,第二隐含层节点数为10时,决定系数0.887 5(P<0.000 1),平均相对误差27.69%;高锰酸盐预测模型,第一隐含层节点数为6,第二隐含层节点数为3时,决定系数0.854 7(P<0.000 1),平均相对误差28.90%;总磷预测模型,第一隐含层节点数为12,第二隐含层节点数为12时,决定系数0.889 2(P<0.000 1),平均相对误差17.94%。应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后建立的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相对误差均小于28.90%,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其中总磷浓度预测效果最好。通过拉格朗日插值,可以建立老哈河赤峰段甸子点位污染指标的双隐含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水质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隐含BP神经网络 河流水质 水质指标 缺失数据 拉格朗日插值法 水质预测 老哈河
下载PDF
老哈河流域不同气候区间天然植被的实际蒸散发量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芳芳 吴金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139,共8页
本文基于PM公式,结合LAI数据,考虑冠层截留雨水的蒸发量,针对老哈河流域不同气候区条件,对天然植被进行了实际蒸散发量的测算.比较了在不同气候区条件下,天然植被蒸散发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老哈河流域天然林地的实际蒸散发量明显要大于... 本文基于PM公式,结合LAI数据,考虑冠层截留雨水的蒸发量,针对老哈河流域不同气候区条件,对天然植被进行了实际蒸散发量的测算.比较了在不同气候区条件下,天然植被蒸散发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老哈河流域天然林地的实际蒸散发量明显要大于天然草地的实际蒸散发量.考虑土壤水分条件下,流域内不同气候区间的实际蒸散发量差异并不大,其中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天然植被实际蒸散发量的重要因素.老哈河流域天然草地普遍存在土壤水分胁迫现象,需要在缺水时段,对天然植被进行人工补水,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哈河 天然植被 气候区间 蒸散发量 LAI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TRMM卫星降水数据在老哈河流域的精度评估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剑锋 佘文婧 +1 位作者 江善虎 石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5期89-92,97,共5页
采用地面雨量站点观测降水作为基准数据,评估热带降雨观测计划(TRMM)最新一代降水产品3B42V7在高纬度半干旱的老哈河流域的精度。结果显示:TRMM 3B42V7在老哈河流域较基准降水系统偏大,平均偏差为17.46%,相关系数为0.73,平均意义上日卫... 采用地面雨量站点观测降水作为基准数据,评估热带降雨观测计划(TRMM)最新一代降水产品3B42V7在高纬度半干旱的老哈河流域的精度。结果显示:TRMM 3B42V7在老哈河流域较基准降水系统偏大,平均偏差为17.46%,相关系数为0.73,平均意义上日卫星降水精度相对较高;但TRMM 3B42V7绝对值偏差达到81.26%,在绝对值意义上日卫星降水精度较低;经过GPCC地面月降水量偏差校准,TRMM 3B42V7精度在月尺度上有较大提高,绝对偏差为21.95%,相关系数达到0.98;TRMM 3B42V7精度同纬度和高程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TRMM3B42V7能较好反映老哈河流域日降水事件并展现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TRMM 3B42V7可用于老哈河流域月尺度的水文过程模拟、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降水 TRMM 3B42V7 精度评估 老哈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SVM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以老哈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硕 《西北水电》 2015年第3期12-14,共3页
选取老哈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2007年的两景Landsat5的TM影像为数据源,对该地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由于该区域土地覆盖类型复杂,影像较难区分且容易造成错分类。该研究中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法,通过引... 选取老哈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2007年的两景Landsat5的TM影像为数据源,对该地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由于该区域土地覆盖类型复杂,影像较难区分且容易造成错分类。该研究中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法,通过引入径向基核函数进行非线性变换映射至高维空间,提取它们的非线性特征,增强不同类型之间的可分性,减少错分现象,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的精度。通过试验,提取出了2007年的老哈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图,以校验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哈河流域 土地利用/覆盖 支持向量机(SVM) 遥感图像分类
下载PDF
东山湾村老哈河段水质状况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丽娜 马笑君 《环境与发展》 2014年第4期194-198,共5页
监测赤峰市东山湾村老哈河段,连续两年获得有效监测数据168个。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对其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东山湾村老哈河段连续两年水质为Ⅳ类,轻度污染。分析其水质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老哈河段 水质监测 水质评价 影响因素分析 对策建议
下载PDF
平泉引哈入瀑工程规划方案分析
14
作者 崔淑华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4年第5期33-35,共3页
老哈河、瀑河是平泉县境内两条较大的河流。瀑河流域是平泉县境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瀑河流域用水量很大,水资源量的供需矛盾极为突出。与之相邻的老哈河流域目前尚无大型的乡镇企业,该地区的水资源量相对较为充沛,且利用率较低。... 老哈河、瀑河是平泉县境内两条较大的河流。瀑河流域是平泉县境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瀑河流域用水量很大,水资源量的供需矛盾极为突出。与之相邻的老哈河流域目前尚无大型的乡镇企业,该地区的水资源量相对较为充沛,且利用率较低。通过引哈入瀑引水工程可以改善平泉县城区供水及水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哈入瀑工程 规划方案
下载PDF
老哈河流域降水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被引量:16
15
作者 江善虎 任立良 +1 位作者 雍斌 贺颖庆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降水的空间插值将有限的雨量站点观测数据插值为规则分布的空间数据集,对于解决水文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但在众多的降水插值方法中,没有一种普适的最优方法。以中国西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为例,利用研究区1994-2005年52个气... 降水的空间插值将有限的雨量站点观测数据插值为规则分布的空间数据集,对于解决水文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但在众多的降水插值方法中,没有一种普适的最优方法。以中国西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为例,利用研究区1994-2005年5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反距离加权、普通克里格、考虑高程的协同克里格对流域降水进行了空间插值,进而分析了流域降水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老哈河流域考虑高程的协同克里格插值取得了较好的精度;老哈河流域降水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性,有由南往北的递减趋势,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空间插值 空间变异 老哈河流域
原文传递
大风天气老哈河下游迎风侧谷坡的风速脉动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林 韩广 +2 位作者 杨济 张赐成 胡孟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69-1474,共6页
基于春季大风天气野外实地风速观测数据,从平均风速、风速脉动、风速脉动强度3个方面对老哈河下游迎风侧谷坡坡脚和坡顶的风速脉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距地表0.50m高度以上,坡脚和坡顶风速在时间序列上波动各自具有均一性;(2... 基于春季大风天气野外实地风速观测数据,从平均风速、风速脉动、风速脉动强度3个方面对老哈河下游迎风侧谷坡坡脚和坡顶的风速脉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距地表0.50m高度以上,坡脚和坡顶风速在时间序列上波动各自具有均一性;(2)风速脉动幅度随着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大,其最大值超过4.00m·s-1。坡脚和坡顶的风速脉动频率各自具有一致性,但脉动频率不稳定;(3)风速脉动强度基本一致,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在0.50m高度以上,风速脉动相对值(阵性度)基本稳定,但坡顶的阵性因谷坡的干扰而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哈河 平均风速 风速脉动 脉动强度
原文传递
老哈河下游背风侧谷坡的风速脉动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林 韩广 +2 位作者 胡孟春 王勇 郭宇航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9-584,共6页
基于老哈河下游春季起沙风地面4.00 m高度范围内实地观测的风速数据,从风速脉动、风速脉动强度两个方面对背风侧谷坡顶和坡脚的风速脉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坡顶除在0.25 m高度受地表植被和沙粒的跃移运动影响外,风速脉动值和强度... 基于老哈河下游春季起沙风地面4.00 m高度范围内实地观测的风速数据,从风速脉动、风速脉动强度两个方面对背风侧谷坡顶和坡脚的风速脉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坡顶除在0.25 m高度受地表植被和沙粒的跃移运动影响外,风速脉动值和强度都随着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大,其最大脉动值超过4.00 m·s-1,风速脉动相对值(阵性度)基本稳定;2背风坡脚因谷坡地形突变产生的"二次流",使风速脉动值和相对值都不稳定,脉动强度随着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大,其最大脉动值超过3.00 m·s-1;3背风坡顶和坡脚各自高度的风速脉动频率具有一致性,但脉动频率不稳定,无明显周期性。坡顶的风速脉动值和强度都大于背风坡脚,但风速脉动相对值小于背风坡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廓线 风速脉动 脉动强度 老哈河 内蒙古
原文传递
老哈河下游地区春季风沙活动强度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林 韩广 +2 位作者 罗永清 王勇 朱孟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4-179,共6页
风沙活动强度是研究风沙地貌形成、演变及进行风沙灾害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2006-2013年风速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对老哈河下游地区春季风沙活动强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有效起沙风速随着风速等级的增加,其出现频率相应减少... 风沙活动强度是研究风沙地貌形成、演变及进行风沙灾害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2006-2013年风速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对老哈河下游地区春季风沙活动强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有效起沙风速随着风速等级的增加,其出现频率相应减少,主要集中在5.1~9.0m·s^(-1)之间;输沙势、输沙量的方位分布与起沙风相似,以WNW、NW方向为主;春季的输沙势(DP)为70.50 VU,合成输沙势(RDP)为37.89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08.3°;春季的最大可能输沙量为1848.49kg·m^(-1),合成输沙量为1005.42kg·m^(-1),合成输沙方向为103°,与该地区沙丘走向基本吻合;对输沙量贡献最大的风速以6.0~10.0m·s^(-1)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活动 输沙势 输沙量 老哈河
原文传递
近35年来老哈河流域湿地关键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志春 张治楠 +2 位作者 辛岩 吕明芯 苑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3-148,共6页
湿地生态系统在干旱区、半干旱区的作用远高于湿润区,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水体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近年来,老哈河流域部分河段断流、水域面积减小、湿地萎缩、植被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衰减等生态环境... 湿地生态系统在干旱区、半干旱区的作用远高于湿润区,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水体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近年来,老哈河流域部分河段断流、水域面积减小、湿地萎缩、植被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衰减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利用1985年、1995年、2006年、2015年和2019年5期遥感影像解译了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利用1985-2019年35期遥感影像解译了研究区内红山水库的水域面积,运用矩阵转移法、景观格局指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老哈河流域湿地关键区土地覆被类型时空特征,以及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近35年来老哈河流域湿地关键区湿地总面积减少了近2/3,呈显著减少趋势,特别是1995-2006年面积减少达77.21km2,河漫滩地基本消失殆尽,湿地大部分转化成了旱田。2)沼泽湿地和水域变得简单而集中,河漫滩地变得分散且破碎化严重,水田面积增大但连通性差,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显著减小趋势,斑块的多样化和均匀性程度逐渐降低,景观蔓延度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越来越受优势景观类型控制。3)人类活动是老哈河流域湿地关键区湿地萎缩的关键因素,与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利用加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哈河流域 湿地关键区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