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sk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oorly differentiated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their impact on l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Zhi-Bin Huo Shu-Bo Chen +4 位作者 Jing Zhang Hua Li Dian-Chao Wu Tong-Shan Zhai Shang-Feng Lu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4期6489-6493,共5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LNM) in poorly differentiated early gastric cancer(EGC),and enlarg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l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LWR).METHODS:We retrospectiv... AIM: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LNM) in poorly differentiated early gastric cancer(EGC),and enlarg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l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LWR).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85 patients with poorly differentiated EGC who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between January 1992 and December 2010.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presence of LNM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Odds ratios(OR) with 95%CI were calculated.We further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ve number of the thre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factors and the LNM rate.RESULTS:In the univariate analysis,tumor size(P = 0.011),depth of invasion(P = 0.007) and lymphatic vessel involvement(P < 0.001)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ate of LNM.In the multivariate model,tumor size(OR = 7.125,95%CI:1.251-38.218,P = 0.041),depth of invasion(OR = 16.624,95%CI:1.571-82.134,P = 0.036) and lymphatic vessel involvement(OR = 39.112,95%CI:1.745-123.671,P = 0.011) were found to be independently risk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for LNM.Of the 8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oorly differentiated EGC,12(14.1%) had LNM.The LNM rates were 5.7%,42.9% and 57.1%,respectively in cases with one,two and three of the risk factors respectively in poorly differentiated EGC.There was no LNM in 29 patients without the three risk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CONCLUSION:LWR alone may be sufficient treatment for intramucosal poorly differentiated EGC if the tumor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2.0 cm in size,and when lymphatic vessel involvement is absent at postoperativ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因素 淋巴结 风险因素 切除术 腹腔镜 分化 临床 胃癌
下载PDF
Lapar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Stomach: A Novel Technique for Local Excision with a Minimal Curative Margin
2
作者 Norihito Wada Yoshiro Saikawa +6 位作者 Hiroya Takeuchi Tsunehiro Takahashi Rieko Nakamura Hirofumi Kawakubo Kaori Kameyama Makio Mukai Yuko Kitagawa 《Surgical Science》 2012年第10期494-498,共5页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 is accepted as a curative treatment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of the stomach. Conventional methods involving surgical staplers require...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 is accepted as a curative treatment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of the stomach. Conventional methods involving surgical staplers require relatively large lateral margins, which may cause deformity and postoperative dysfunction of the gastric remnant. In this study, we introduce a novel technique called lapar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LSD) in which the defects of the stomach are minimized and a microscopic negative margin is secured. Methods: The normal seromuscular layer of the gastric wall was dissected with a 5 mm lateral margin. Then, the submucosal tissue was divided carefully using a monopolar electrosurgical device with a curved spatula tip.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was 170 min, and the amount of bleeding was very small. We confirmed an intact pseudo-capsule and marginal subserosal or submucosal tissue of the tumor by histological analysis.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eventful with no complications. Endoscopy showed minimal deformity of the gastric remnant. Conclusions: We think that LSD is a curative and less invasive treatment for GIST of the stomach.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on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of this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SUBMUCOSAL TUMO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edge Resect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T1b期胆囊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闫一洋 刘红山 +5 位作者 岳学良 杨森 闫帅 谭飞龙 王一涵 刘冰冰 《临床研究》 2023年第12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T1b期胆囊癌(GBC)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T1b期GBC患者共计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4,LC联合肝... 目的探讨T1b期胆囊癌(GBC)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T1b期GBC患者共计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4,LC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与对照组(n=42,LC治疗),对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程度[痛觉模拟评分法(VAS)]、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且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 h、72 h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2 h癌胚抗原(CEA)、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WHOQOL-BREF评分提高,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1.36%)与对照组(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年生存率(36.36%)较对照组(16.67%)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应用于T1b期GBC患者治疗中,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但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恢复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 肝组织楔形切除 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T1b胆囊癌
下载PDF
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与开腹手术治疗低危险度胃间质瘤对患者胃肠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刘军 胡斌 陈巍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8期2659-2662,2666,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低危险度胃间质瘤(LRGST)对患者胃肠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LRGST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术式分组,对照组采用开腹胃腔外楔形切除术,研究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低危险度胃间质瘤(LRGST)对患者胃肠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LRGST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术式分组,对照组采用开腹胃腔外楔形切除术,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比较两组的胃肠功能(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并发症、免疫功能、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更快(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LRGST时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更快,且使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对于LRGST患者免疫功能所产生的损伤更小,该术式与开腹手术术后短期复发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 低危险度 胃间质瘤 胃肠功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腹腔镜下卵巢穿刺电凝术和楔形切除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5
作者 白军 谢宛玉 +1 位作者 马亦良 杨红文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8-130,133,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卵巢穿刺电凝术和卵巢楔形切除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6例行腹腔镜卵巢穿刺电凝术和24例行腹腔镜卵巢楔形切除术的PCOS患者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及肛门排...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卵巢穿刺电凝术和卵巢楔形切除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6例行腹腔镜卵巢穿刺电凝术和24例行腹腔镜卵巢楔形切除术的PCOS患者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及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疼痛评分、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雄激素、术后黄体生成素、术后卵泡雌激素、术后排卵率、术后妊娠率及月经恢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穿刺电凝术与腹腔镜卵巢楔形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病率少。腹腔镜卵巢穿刺电凝术治疗PCOS优于腹腔镜卵巢楔形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多囊卵巢综合征 卵巢穿刺电凝术 卵巢楔形切除术
下载PDF
早期低分化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与腹腔镜局部切除术的探讨
6
作者 霍志斌 吴殿超 +5 位作者 李华 翟同善 栾尚峰 穆炳阁 王淑霞 郭淑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418-1419,1425,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低分化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从而对早期低分化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早期低分化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 目的:探讨早期低分化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从而对早期低分化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早期低分化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多因素分析,肿瘤大小≥2cn,黏膜下癌和淋巴管癌栓阳性对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危险因素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0;三个危险因素都具有者,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2.9%。结论:肿瘤大小≥2 cm,黏膜下癌和淋巴管癌栓阳性是早期低分化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早期低分化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术,这三项危险因素是判断是否进行附加手术的简单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特征腹腔镜局部切除术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钟兴明 许玉芳 +1 位作者 张秀枝 崔巧婵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4676-4678,共3页
目的:探讨药物和手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2005年诊断为PCOS的5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317例)和手术治疗组(264例)。药物组用口服避孕药(OC)治疗3个周期后行促排卵治疗;手术组采用经腹卵... 目的:探讨药物和手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2005年诊断为PCOS的5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317例)和手术治疗组(264例)。药物组用口服避孕药(OC)治疗3个周期后行促排卵治疗;手术组采用经腹卵巢楔形切除术(OWR)和腹腔镜下卵巢电凝打孔术(LOD)。其中96例行卵巢楔形切除术,168例行腹腔镜下卵巢电凝打孔术。观察患者的血清基础激素水平(LH/FSH、E2、T)、自然排卵率,追踪2年妊娠结果。结果:手术组(OWR和LOD)在术后激素水平和排卵率发生显著变化(P<0.05),两种手术方式无显著差异(P>0.05),但LOD组的妊娠率高于OWR组(P<0.05);与药物组相比较,LOD组在恢复排卵的月经周期数和妊娠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OD较OWR具有损伤小、术后粘连少等优点,可提高PCOS患者术后的排卵率及妊娠率。部分难治的不孕症患者对药物促排卵无反应,或虽有排卵但未妊娠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卵巢楔形切除术(OWR) 腹腔镜下卵巢电凝打孔术(LOD)
下载PDF
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与楔形切除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岩岩 王艳华 李红梅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0-71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与楔形切除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输卵管间质部妊娠47例,根据患者的生育要求及术前血β-h CG情况选择手术方式。研究组(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2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与楔形切除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输卵管间质部妊娠47例,根据患者的生育要求及术前血β-h CG情况选择手术方式。研究组(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22例,腹腔镜下先在病灶周围注射垂体后叶素6 u加生理盐水10 ml,再切开病灶隆起部位,吸出孕囊及附属组织,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对照组(楔形切除术)25例,腹腔镜下楔形切除病灶,可吸收线缝合切口。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血β-HCG值恢复正常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血β-HCG值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1例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结论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在彻底清除妊娠病灶的同时,保留了患者子宫和输卵管的完整性,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垂体后叶素 腹腔镜 病灶清除术 楔形切除术
下载PDF
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文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28期69-71,共3页
目的评估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120例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胃间质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切除术,观察组... 目的评估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120例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胃间质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6,P<0.05。结论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操作安全性高,该术式是治疗胃间质瘤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 胃间质瘤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10
作者 崔丽娟 邓建功 李冰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8期44-46,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在胃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为GIST手术治疗的优化提供帮助。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胃间质瘤患者62例按贯序法分为A、B两组,A组(n=31)接受常规传统开腹术式治疗,B组(n=31)则采用腹腔镜下胃楔形...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在胃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为GIST手术治疗的优化提供帮助。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胃间质瘤患者62例按贯序法分为A、B两组,A组(n=31)接受常规传统开腹术式治疗,B组(n=31)则采用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失血总量、住院天数等术中、术后情况;加强术后规范随访,对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相关生存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采用开腹术式的A组比较,采用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的B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方面明显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有明显降低(P<0.05),KPS指数评分显示,B组术后6、12个月时KPS评分较A组有所升高,体能状况的改善略优于A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开腹术式相比,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势,可以成为临床治疗胃间质瘤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杨向群 《中外医疗》 2019年第20期86-88,共3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应用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应用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1.53±0.75)d、术后进食时间(3.19±0.56)d、术后卧床时间(2.40±0.97)d、住院时间(5.87±2.24)d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1、5.283、4.115、4.199,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1)显著低于对照组29.03%(9/31)(χ^2=4.018,P<0.05)。结论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显著缩短患者排气、进食、卧床及住院时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陆爱,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 治疗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与开腹手术处理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12
作者 钟文涛 吕远 +6 位作者 孙亮 袁强 聂玉辉 东星 陈光 陈纲 杜峻峰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LECS)与开腹手术方法处理胃间质瘤(GST)的安全性和预后等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112例根治性切除的GST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双镜联合组(n=52例)和开腹组(n=60例... 目的分析并比较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LECS)与开腹手术方法处理胃间质瘤(GST)的安全性和预后等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112例根治性切除的GST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双镜联合组(n=52例)和开腹组(n=60例)。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病理危险度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更少(P<0.05)。结论LECS和开腹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相比,手术效果相当,均可以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但LECS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康复更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应用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胃切除术 楔形切除 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胆囊癌的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炎性介质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朱琳 刘益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4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胆囊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早期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观察组(43例,腹腔...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胆囊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早期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观察组(4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及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两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肝组织楔形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胆囊癌虽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但不影响术后恢复,且能进一步下调肿瘤标志物表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肝组织楔形切除 区域淋巴结清扫 胆囊癌 肿瘤标志物 炎性介质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胃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4
作者 贾凌威 来森艳 吴剑宏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43-547,共5页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楔形切除的55例胃GIST患者(腹腔镜组)和行开腹楔形切除...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楔形切除的55例胃GIST患者(腹腔镜组)和行开腹楔形切除的61例胃GIST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预后。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8.2±27.2)min和(139.9±75.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7.1±48.7)ml和(100.6±45.8)ml,术后通气或排便时间分别为(2.2±1.4)d和(3.5±1.8)d,术后住院康复时间分别为(5.7±1.3)d和(6.9±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腹腔镜组患者术中无肿瘤破裂,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腹腔镜组患者复发1例,开腹组患者复发4例。结论 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并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治疗胃GIST的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不仅能在术中达到R0切除标准,维持肿瘤完整性,同时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创伤、加快术后康复、预后良好,具有可行性佳、安全系数高、微创和快速康复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腹腔镜 治疗结果 开腹 楔形切除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帅奇 李宗林 +1 位作者 罗杰 吕俊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8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对胃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及对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R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对胃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及对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R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水平,术前与术后5d的PA和TRF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7.2±12.4)ml、(3.4±1.2)cm、(2.3±1.0)d和(6.9±3.3)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0.9±16.9)ml、(15.7±3.2)cm、(4.4±1.2)d和(14.1±5.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PA及TRF水平分别为(0.15±0.04)ng/L和(1.48±0.32)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1±0.03)ng/L和(1.22±0.2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PA和TRF水平,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肿瘤 腹腔镜 开腹手术 胃楔形切除术 疗效
原文传递
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不同手术方式选择
16
作者 孔静 吴硕东 +4 位作者 刘彬彬 苏洋 王玉 姜清泉 郭恩玲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396-1400,共5页
目的总结针对不同肿瘤直径、不同部位的胃间质瘤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处理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4例... 目的总结针对不同肿瘤直径、不同部位的胃间质瘤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处理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其中行胃楔形切除27例,远端胃大部切除6例,远端胃大部切除联合脏器切除1例。所有肿瘤切除完整,平均肿瘤大小3.4 cm(0.6~10.0 cm)。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险度9例,低危险度17例,中危险度6例,高危险度2例。肿瘤位于胃底部9例,胃大弯侧6例,胃小弯侧7例,胃前壁2例,胃后壁2例,贲门下方3例,胃窦部4例,肿瘤侵袭周围脏器1例。全组术中无中转为多孔及开腹手术病例。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及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外,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全组无吻合口漏及梗阻病例发生。所有病例目前随访3~49个月,平均2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根据本组有限的病例资料初步得出,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需要根据肿瘤大小及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单切口腹腔镜手术 胃楔形切除术 胃大部切除术
原文传递
双镜联合微创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效果
17
作者 孙锴 《医学信息》 2022年第22期96-98,102,共4页
目的评价双镜联合微创技术在胃间质瘤(GST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GS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腹腔镜治疗,观察组行双镜联合微... 目的评价双镜联合微创技术在胃间质瘤(GST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GS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腹腔镜治疗,观察组行双镜联合微创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中转开腹率小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切除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PT、aPTT水平低于术前,Fbg高于术前,但观察组PT、aPTT高于对照组,Fb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双镜联合微创技术在GSTs治疗中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血栓形成风险低、手术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腹腔镜楔形切除术 内镜 瘤体破裂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