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及其对川西高原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孟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1-339,共9页
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地形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川西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认为岷江河谷晚新生代的下切历史分为2个阶段.早期下切作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时期,下切深度大于2 000m,平均下切速率为770m/Ma;晚期下切作... 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地形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川西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认为岷江河谷晚新生代的下切历史分为2个阶段.早期下切作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时期,下切深度大于2 000m,平均下切速率为770m/Ma;晚期下切作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时期(0.8Ma以来),沿岷江上游形成典型的'V'型谷地,河谷平均下切速率南段为1 875m/Ma,中段为1 620m/Ma,北段为375~750m/Ma.岷江深切河谷地貌的形成是对川西高原新近纪-第四纪快速隆升的响应,为高原隆升历史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地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深切河谷 下切速率 高原隆升 晚新生代
下载PDF
重新划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的次级构造单元 被引量:65
2
作者 李曰俊 杨海军 +5 位作者 张光亚 郑多明 刘云祥 赵岩 李国会 刘亚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66-2478,共13页
塔北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单元之一。其在古生代克拉通内古隆起的基础上,于二叠纪末-三叠纪早期定型为库车周缘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新生代,其整体沉降,成为埋藏于北塔里木陆内前陆盆地前渊下的一个残... 塔北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单元之一。其在古生代克拉通内古隆起的基础上,于二叠纪末-三叠纪早期定型为库车周缘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新生代,其整体沉降,成为埋藏于北塔里木陆内前陆盆地前渊下的一个残余古隆起。目前通用的塔北隆起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不能准确反映其真实的构造格局。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建议重新划分塔北隆起构造单元:(1)取消哈拉哈塘凹陷和草湖凹陷,重新定义轮南低凸起。重新定义的轮南低凸起包括原轮南低凸起、哈拉哈塘凹陷和草湖凹陷北部,是一个下古生界大型鼻状背斜构造,形成于前石炭纪;原草湖凹陷南部划归北部坳陷。(2)以中奥陶统顶面海拔约-6500m的等高线作为塔北隆起的南部边界,该等高线较好地反映了塔北隆起南部的构造轮廓,特别是轮南大型鼻状背斜构造的轮廓。(3)以羊塔1-英买8断裂和英买4-英买1背斜组成的一条较清晰的古生界构造线划分轮台凸起和英买力低凸起。此界线两侧,古生界各反射层存在陡然、明显的落差,岩浆作用、地层发育、构造变形和演化历史存在明显差异。重新划分的塔北隆起包括库尔勒鼻状凸起、轮台凸起、轮南低凸起、英买力低凸起和温宿鼻状凸起五个次级构造单元。本文给出了塔北隆起及其各次级构造单元清晰的定义和范围,并简单论述了其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划分 塔北隆起 轮南低凸起 哈拉哈塘凹陷 草湖凹陷 英买力低凸起 前石炭纪克拉通内隆起 二叠纪末-三叠纪前缘隆起 晚新生代深埋古隆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伸展和走滑构造及深部背景 被引量:53
3
作者 李理 赵利 +1 位作者 刘海剑 房贤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6-472,共27页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在早白垩世被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走滑作用贯穿始终,特别是在兰聊-盐山断层以东,使这个裂陷盆地具有鲜明的走滑特征。伸展和走滑作用此消彼长,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相互叠加、转换,垂向上相互...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在早白垩世被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走滑作用贯穿始终,特别是在兰聊-盐山断层以东,使这个裂陷盆地具有鲜明的走滑特征。伸展和走滑作用此消彼长,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相互叠加、转换,垂向上相互叠置、交切,并由此导致变换带的产生。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和速度变化、后撤以及板片窗效应、中始新世印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幔上涌是控制盆地形成的深部背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强烈的左行走滑、古新世-早始新世弱的左行走滑以及中始新世后的右行走滑活动也深刻地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发育,盆地内晚中生代-新生代的伸展和走滑构造的演化则是其浅部响应,并由此控制着岩浆活动以及油气生成、运聚和分布的时空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 深部背景 晚中生代-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明庆忠 史正涛 张虎才 《热带地理》 2006年第2期119-122,共4页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演化既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形成演化的特点,还以纵向岭谷地貌、水系形成演化等影响本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江并流区经历了古新世中新世地表夷平准平原阶段,中新世末第四纪初的岭盆谷形成发...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演化既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形成演化的特点,还以纵向岭谷地貌、水系形成演化等影响本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江并流区经历了古新世中新世地表夷平准平原阶段,中新世末第四纪初的岭盆谷形成发展阶段(高原发育期),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现代水系峡谷、纵向岭谷和垂向气候形成等几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今西南纵向岭谷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通道阻隔效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准平原 岭盆谷发育 现代水系-纵向峡谷发展 晚新生代环境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西秦岭深部结构构造特征:对中-晚新生代壳—幔变形机制的启示
5
作者 邓赛科 程斌 鲁如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9-1035,共27页
西秦岭中-晚新生代发育强烈的与青藏高原扩展有关的构造活动,其壳—幔变形机制对揭示整个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变形方式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了西秦岭浅表地质、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与深部变形资料。结果显示:西秦岭中... 西秦岭中-晚新生代发育强烈的与青藏高原扩展有关的构造活动,其壳—幔变形机制对揭示整个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变形方式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了西秦岭浅表地质、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与深部变形资料。结果显示:西秦岭中-晚新生代地表构造活动呈弥散式分布。西秦岭岩石圈总体表现为低速异常,结合偏低的重力值、较浅的居里面与中-下地壳低阻层,指示该区岩石圈整体较塑性。西秦岭岩石圈广泛发育较强的地震波各向异性,是弱化的岩石圈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挤压变形所致。上述变形特征与“块体挤出”模型强调的应力应变集中于深大断裂的特征不符。地震波各向异性揭示的岩石圈地幔和中-下地壳中-晚新生代主体变形方向为NWW-SEE向,与地表构造走向和地表位移方向一致,“垂直连贯变形”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该区中-晚新生代耦合的壳—幔变形特征。此外,部分研究发现西秦岭局部地区中-下地壳存在NE-SW向的各向异性,被认为是中-下地壳发生NE向塑性流动导致矿物定向排列造成的,指示了非耦合的壳—幔变形样式,用“中-下地壳流”模型解释似乎更合理。但是目前关于中-下地壳塑性流动是否存在及其分布规模和范围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要确定西秦岭中-晚新生代的壳—幔变形机制,急需详细解剖中-下地壳异常结构的规模、分布状态以及精细的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中-晚新生代 三维结构 深部变形特征 壳—幔变形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