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胡松梅 张鹏程 袁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48,共17页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其间有虎、猫等食肉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及羚羊的出没。动物中虎、梅花鹿、马鹿、狍、羚羊、岩羊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区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 火石梁遗址 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一期文化应比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为晚 被引量:4
2
作者 方酉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夏代早期文化,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为后羿、寒浞代夏以后的物质文化,新砦期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既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隙,也证实二里头文化第一期非为夏代文化的初始。
关键词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 新砦期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下载PDF
4.2~3.5 ka B.P.嵩山南麓的史前社会对逆向环境的适应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中轩 吴国玺 +2 位作者 孙艳丽 焦士兴 朱诚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3-843,共11页
聚落和生业是史前社会对逆向环境适应研究的重要内容。嵩山南麓地区在龙山晚期聚落众多、邦国林立,是开展史前聚落研究的理想区域。基于考古文献和Arc GIS工具,文章分析了龙山晚期和二里头时期聚落的时空变迁、生业结构和史前社会的地... 聚落和生业是史前社会对逆向环境适应研究的重要内容。嵩山南麓地区在龙山晚期聚落众多、邦国林立,是开展史前聚落研究的理想区域。基于考古文献和Arc GIS工具,文章分析了龙山晚期和二里头时期聚落的时空变迁、生业结构和史前社会的地缘格局,认为:(1)新砦期(约3. 9~3. 8 ka B. P.)气候趋于冷干且洪水灾害频繁,加之部族冲突致使本区聚落的重心在二里头时期(约3. 8~3. 5 ka B. P.)从颍河上游地区转移到双洎河中游一带;(2)颍河上游在龙山文化晚期的作物组合是粟、黍、大豆、稻谷,驯养动物组合是猪、狗、黄牛;二里头时期的生业经济结构则得到优化:种植业引进了小麦、养殖业引进了绵羊,生产工具出现了耒、耜,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3)龙山晚期的颍河上游地区的城邑聚落众多,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酋邦内部推行"能人治理"机制,而且不同集团间的文化融合亦促进了史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早期国家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政治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晚期 二里头时期 生业经济 史前聚落 环境变迁
下载PDF
榆林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先民的作物选择初探 被引量:5
4
作者 生膨菲 尚雪 张鹏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已有的考古研究显示,榆林地区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数量激增,聚落等级差异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但其文明化过程中,不同等级聚落的先民对作物的选择情况如何,作物选择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仍不明确。本文公布了榆林新... 已有的考古研究显示,榆林地区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数量激增,聚落等级差异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但其文明化过程中,不同等级聚落的先民对作物的选择情况如何,作物选择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仍不明确。本文公布了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的植物浮选结果,搜集该地区已有的大植物遗存资料,根据古人农作物计量的习惯,优化分析植物遗存所代表的作物产量信息,揭示不同聚落规模下先民对作物的选择利用情况。研究结果揭示,榆林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小型聚落居民延续以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但大型聚落—石峁遗址的先民则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强化对粟的开发,其作物选择的多样化可能与资源调动能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地区 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 聚落等级 作物选择 旱作农业
下载PDF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韩家圪旦地点发掘简报 被引量:27
5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10 位作者 邵安定 赵向辉 杨国旗 康宁武 周健 李建军 屈凤鸣 刘小明 卫雪 徐舸 高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4,共11页
韩家圪旦地点位于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内城中部偏东的一处东西向"舌形"山峁,与皇城台隔沟相望,是一处重要的居址与墓葬交错分布区域。2014年陕西省考古院等对其进行发掘,资料表明,韩家圪旦地点先后承担过居址和墓地两种聚落功能... 韩家圪旦地点位于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内城中部偏东的一处东西向"舌形"山峁,与皇城台隔沟相望,是一处重要的居址与墓葬交错分布区域。2014年陕西省考古院等对其进行发掘,资料表明,韩家圪旦地点先后承担过居址和墓地两种聚落功能。该地点早期为居址,房屋以高低错落的窑洞为主要建筑形式;晚期成为墓地,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石棺墓和偏洞室墓,尤以竖穴土坑墓居多。个别墓葬规模较大。虽多遭盗掘,但劫后余留有零星重要随葬品。结合与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隔沟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这些现象暗示着韩家圪旦地点是一处重要的贵族墓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石峁遗址 韩家圪旦地点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
下载PDF
陕西神木县神圪垯梁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4
6
作者 郭小宁 王炜林 +2 位作者 康宁武 屈凤鸣 陈靓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44,共11页
2013-2014年的发掘,发现了一批龙山至夏时期的遗存,遗迹有墓葬、灰坑、房址、夯土台等,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发现的M7,是迄今为止陕北地区龙山晚期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完整随葬器物组合的墓葬。
关键词 神木 神圪堪梁遗址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墓葬
下载PDF
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55
7
作者 胡松梅 杨苗苗 +1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羊、绵羊和黄牛。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是一个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小片树林,草原和树林间有一定的水域,周围有沙漠的环境。经济类型是半农半牧形式,家养动物是石峁人的主要肉食来源,野生动物仅起着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石峁遗址 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陕西靖边五庄果墚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5
8
作者 孙周勇 徐雍初 +1 位作者 李文海 史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63,共11页
五庄果墚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黄蒿界乡小界村西北部,距离县城约30公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心位于五个连绵的山峁上,相传该处曾有五户人家居住,因而得名"五庄果墚"。五庄果墚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以上,
关键词 靖边 五庄果墚 仰韶晚期 龙山早期 文化遗存
下载PDF
河南渑池县笃忠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苗苗 武志江 侯彦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6,共8页
本文对河南渑池县笃忠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析。出土的可鉴定动物骨骼包括14种动物,其中猪的骨骼最多。猪和狗为家畜。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出土物中还有大量骨制狩猎工具和... 本文对河南渑池县笃忠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析。出土的可鉴定动物骨骼包括14种动物,其中猪的骨骼最多。猪和狗为家畜。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出土物中还有大量骨制狩猎工具和生活用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晚期 龙山早期 笃忠遗址 动物骨骼
原文传递
河南罗山县擂台子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新平 张志清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2期11-27,共17页
擂台子遗址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偏北16公里处。1991年秋,为探讨淮河流域古代文化面貌及与周邻文化相互关系这一学术课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75平方米。其文化遗存可分三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 擂台子遗址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偏北16公里处。1991年秋,为探讨淮河流域古代文化面貌及与周邻文化相互关系这一学术课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75平方米。其文化遗存可分三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中晚期、商末周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罗山县 擂台子遗址 文化遗存 遗物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原文传递
“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4
11
作者 方燕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38,共6页
2008年7月18~20日,由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回顾了学术界几十年来探索早期夏文化的历程,总结了早期夏文化研究... 2008年7月18~20日,由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回顾了学术界几十年来探索早期夏文化的历程,总结了早期夏文化研究所获得的阶段性成果,讨论了学术界目前关心的早期夏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指明了早期夏文化研究的方向。这次会议在夏文化研究历史中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夏文化 会议纪要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 新砦期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下寨遗址龙山时代末期至二里头早期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2
作者 楚小龙 曹艳朋 +16 位作者 王瑞雪 余洁 李胜利 丁保成 杨明宝 李航 孙双举 何晓琳 魏继印 王巍 贾长友 李海宏 李焕春 张旭 肖晓鸣 李凡 魏晓通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70,共12页
2009年3月~2010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下寨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现龙山时代末期至二里头早期土坑竖穴墓27座,瓮棺葬45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部分墓葬存有人骨,这为研究该时期的丧葬文... 2009年3月~2010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下寨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现龙山时代末期至二里头早期土坑竖穴墓27座,瓮棺葬45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部分墓葬存有人骨,这为研究该时期的丧葬文化面貌、墓葬制度和人骨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深入探讨豫、陕、鄂及其邻近地区考古学文化势力的消长、交流与融合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寨遗址 龙山时代末期至二里头早期 墓葬 发掘
原文传递
山东午台遗址龙山文化聚落生计的植物大遗存证据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松涛 孙兆锋 +2 位作者 吴文婉 王富强 靳桂云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13,共9页
植物考古研究表明,午台遗址大汶口晚—龙山早(大约距今5000~4400年)阶段,居民植物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生产和采集野生资源。豆科(大豆属)、藜科(藜属)、蓼科、大戟科、茄科、唇形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葡萄属等植物都可能是植物性食物资... 植物考古研究表明,午台遗址大汶口晚—龙山早(大约距今5000~4400年)阶段,居民植物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生产和采集野生资源。豆科(大豆属)、藜科(藜属)、蓼科、大戟科、茄科、唇形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葡萄属等植物都可能是植物性食物资源的组成部分,以黍亚科为主的禾本科植物可能是食物资源或者是农田杂草。聚落农耕是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可能存在小规模的稻作农业;午台遗址出土的稻和小麦遗存,为认识海岱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农业传播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台遗址 大汶口晚至龙山早期 旱作 小麦
原文传递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李维明 《中原文物》 2002年第1期33-42,共10页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王湾三期文化,并可进一步区分为早晚两段和划分类型。新砦期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称为二里头文化一期新紫型。二里头文化一期是夏文化早期遗存。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遗存 夏文化 来源 区分
原文传递
河南偃师寨湾遗址、石家沟东遗址考古调查与试掘简报
15
作者 刘文豪 席乐 刘孟孟(图) 《洛阳考古》 2023年第3期3-14,共12页
2023年,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为配合两条高速公路的项目建设,对道路沿线的寨湾遗址和石家沟东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调查与试掘结果显示,寨湾遗址为新发现的一处保存较完好、文化遗存丰富的环壕聚落,遗址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 2023年,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为配合两条高速公路的项目建设,对道路沿线的寨湾遗址和石家沟东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调查与试掘结果显示,寨湾遗址为新发现的一处保存较完好、文化遗存丰富的环壕聚落,遗址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二里头都城南部一处较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对夏文化乃至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石家沟东遗址发现少量殷墟文化遗存,填补了以往洛阳盆地内极少发现晚商遗存的空白,为了解豫西地区晚商文化的分布态势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湾遗址 石家沟东遗址 龙山文化晚期 二里头文化 殷墟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