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学校体育之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春燕 谭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327,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进行比较。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并且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师日"热潮中大力模仿日...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进行比较。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并且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师日"热潮中大力模仿日本建立起来的,因而该时期两国学校体育的制度、内容等外在形式极为相似,但其实施状况及发挥的作用却大相径庭。认为差异的原因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的不同策略,以及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学习外国学校体育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以后中国引进外国学校体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明治时期 学校体育 中日 学校体育制度
下载PDF
幕末与明治时期日本人的上海认识——从高杉晋作的《游清五录》到远山景直的《上海》 被引量:2
2
作者 徐静波 《外国问题研究》 2011年第3期31-38,共8页
对于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而言,上海首先是中国的上海;同时上海也是世界、尤其是西洋的上海,租界区域出现了与此前的中国本土迥然相异的新的样态;再次是与日本紧密相关的上海,19世纪末期以后,在虹口一带形成了以日本居留民为主体的日... 对于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而言,上海首先是中国的上海;同时上海也是世界、尤其是西洋的上海,租界区域出现了与此前的中国本土迥然相异的新的样态;再次是与日本紧密相关的上海,19世纪末期以后,在虹口一带形成了以日本居留民为主体的日本人社会。这样一个多元组合、多重叠加、既相对分离又互相交融、同时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的都市,对于正在走向东亚乃至世界舞台的近代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因此,这一时期日本人对于上海的认识,首先是对于以上海为媒介的中国的认识,其次是对于与上海相关的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于通过上海所体现出来的中日关系的认识。因此,近代上海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实际上具有三层意义:观察中国的现场;透视世界的窗口;反观日本本身的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末明治 日本人的上海认识 近代日本与中国
下载PDF
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中的“言文一致”论 被引量:12
3
作者 倪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53,共13页
受日本明治时期"言文一致"运动的影响,清末最后20年里掀起了一场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创制切音简字,倡导白话文,都以实现言文一致为目标。在这场运动中诞生的各种改革方案,虽引起了相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在不同程度上被付诸实... 受日本明治时期"言文一致"运动的影响,清末最后20年里掀起了一场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创制切音简字,倡导白话文,都以实现言文一致为目标。在这场运动中诞生的各种改革方案,虽引起了相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在不同程度上被付诸实践,却尚未获得充分的理论自觉。对语言的工具论理解割断了书写语言与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现代个人主体性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使得清末的拼音文字和白话文未能成功建立起一种被普遍使用且深刻介入再造民族文化和建构现代个人主体性之事业的书写语言,这一任务要等到五四的时代才告初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言文一致 白话文 日本明治
下载PDF
清末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敏杰 韦林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73-76,共4页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清末新政都是在国际、国内背景十分相似的情况下发生的,变革的外在表象,看似如 出一辙,而实际上,在改革的内容、目的和历史作用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关键词 清朝末期 新政 日本 明治维新 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下载PDF
明治时期日本音乐文化变迁对清末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冯长春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3期62-66,共5页
日本明治时期的音乐文化变迁及其经验,对清末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清末"学校音乐教育"和"乐歌编创与集体唱歌"兴起,以及"对西方音乐倍加推崇"和"音乐学学科... 日本明治时期的音乐文化变迁及其经验,对清末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清末"学校音乐教育"和"乐歌编创与集体唱歌"兴起,以及"对西方音乐倍加推崇"和"音乐学学科萌生"等几个方面。对明治期日本音乐文化变迁经验的学习与借鉴,促进了近代中国音乐的历史转型和"新音乐"文化的滥觞,音乐与音乐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化的重视和有效发挥,同时也彻底改变了自唐以来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格局与角色定位———由长期以来的以中为师转而变为以日为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时期 音乐文化变迁 清末 中国音乐文化 以日为师
下载PDF
“佳人才子”叙事策略的新构——晚清与明治政治小说的叙事比较
6
作者 蔡鸣雁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3-89,共7页
“佳人才子”叙事本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描写男女爱情的主要叙事策略,传入日本后被明治政治小说的作者接受、借用,并根据本国的需要进行了变革。变革后的“佳人才子”叙事成为明治政治小说的代表性叙事策略,这一叙事策略又被晚清政治小说... “佳人才子”叙事本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描写男女爱情的主要叙事策略,传入日本后被明治政治小说的作者接受、借用,并根据本国的需要进行了变革。变革后的“佳人才子”叙事成为明治政治小说的代表性叙事策略,这一叙事策略又被晚清政治小说的作者吸收,并在晚清本土文化中再次实现新的文化生长。“佳人才子”叙事成为晚清政治小说和明治政治小说共同采用的叙事策略。从文化关系上可以将这一过程视作“佳人才子”传统叙事模式的现代回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明治 政治小说 “佳人才子” 叙事策略
下载PDF
从岛崎藤村的《家》看明治后期的日本女性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敏 李卓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23-29,共7页
明治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岛崎藤村在长篇小说《家》中描写了各种女性形象,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贤良型"知识女性、"屈从型"传统女性... 明治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岛崎藤村在长篇小说《家》中描写了各种女性形象,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贤良型"知识女性、"屈从型"传统女性、"谋生型"劳动女性、"卖身型"贫困女性。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可以了解当时日本女性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处境,进而了解她们的社会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崎藤村 女性 明治后期 社会地位
下载PDF
幕末维新期日本对外观的嬗替
8
作者 孙志鹏 孙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5-151,共7页
在"文明触变理论"视域下,近代日本的对外观经历了延续、转捩、定型三个阶段:鸦片战争是开启东西文明碰撞的标志性历史,幕末期日本的主流反应是礼义谴责与海防对策,其对外观正是"华夷观";围绕条约交涉问题,日本主动... 在"文明触变理论"视域下,近代日本的对外观经历了延续、转捩、定型三个阶段:鸦片战争是开启东西文明碰撞的标志性历史,幕末期日本的主流反应是礼义谴责与海防对策,其对外观正是"华夷观";围绕条约交涉问题,日本主动研习万国公法、评判世界情势,开国期日本的对外观转捩为法与力交错的"公法观",成为日本告别东亚的思想起点;自《西洋事情》至《脱亚论》,从出兵台湾至甲申政变,维新期日本的对外观在思想与行动的对接点定型为"文明观",而甲午战争的爆发则意味着东亚世界的整体裂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东西文明碰撞 幕末维新期 日本 对外观 东亚裂变
下载PDF
中国晚清与日本明治时期的社会改革对林业影响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于甲川 董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4-58,共5页
本文以溯流探源、纵横交错、史论结合的比较研究,展示了中国晚清与日本明治时期社会改革在林业机构、林权制度、森林法规、植树造林方面的不同,对林业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这一时代都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人类历... 本文以溯流探源、纵横交错、史论结合的比较研究,展示了中国晚清与日本明治时期社会改革在林业机构、林权制度、森林法规、植树造林方面的不同,对林业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这一时代都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认识、吸取当时社会改革影响林业的经验与教训,对当今乃至后世的社会改革与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改革 林业 晚清 日本明治时期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试论“翻译”对中日近代民族国家话语建构的影响
10
作者 何荷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90-94,共5页
中日两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洋文献的“翻译”活动,在导致日本传统文体崩溃的同时,经由“言文一致”运动形成全新“国语”,对日本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产... 中日两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洋文献的“翻译”活动,在导致日本传统文体崩溃的同时,经由“言文一致”运动形成全新“国语”,对日本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相较之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晚清翻译”活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明治翻译”的影响,却表现出了与近代日本不同的西方价值接受方式和不同的东方文明处理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近代国家 言文一致 明治翻译 晚清翻译
下载PDF
幕末至明治初唐通事对日本外交翻译的贡献
11
作者 李斗石 王慧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日本幕末长崎的唐通事是一群锐意进取、才华横溢的优秀华人后裔。他们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率先学习英语,在日本外交等领域发挥了聪明才智。幕末至明治初期,他们主要充任翻译官和书记官,尤其在此段中日外交关系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迹。他... 日本幕末长崎的唐通事是一群锐意进取、才华横溢的优秀华人后裔。他们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率先学习英语,在日本外交等领域发挥了聪明才智。幕末至明治初期,他们主要充任翻译官和书记官,尤其在此段中日外交关系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迹。他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在这特殊的历史年代,多数情况下不知不觉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帮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末明治 华裔 唐通事 日本外交翻译
下载PDF
走向全球文学的东亚汉文学——基于幕末明治汉文中国行纪的考察
12
作者 叶杨曦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4,共15页
1827年,歌德在与他人交流时提倡“世界文学”,距今已有近200年,但目前世界文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除了过度关注欧洲主要文学外,就是类似于作为歌德当年提出此观念背景而存在的民族文学的叠加,有违其初衷。我们有必要打破世界文学概念的思... 1827年,歌德在与他人交流时提倡“世界文学”,距今已有近200年,但目前世界文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除了过度关注欧洲主要文学外,就是类似于作为歌德当年提出此观念背景而存在的民族文学的叠加,有违其初衷。我们有必要打破世界文学概念的思维定式,拥抱全球文学。就此言之,强调国别地区间的彼此互动、侧重汉文化圈的整体性路径与视野的东亚汉文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幕末明治汉文中国行纪是日本士人撰写的汉文学作品,反映出他们的实际创作水平,属于东亚汉文学的一部分。其作者大多是素养颇为丰厚的汉学者,在典范承继和规划描摹方面受到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其中包孕的经世之见在中国古代旅行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显示出衍变创新的特点。对此加以研究能有效破除国别文学研究的纵向壁垒,强化汉文化圈文学研究的横向联系,也有助于激发其学术潜能,为构建中国话语和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中国行纪 幕末明治 东亚汉文学 全球文学 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东北官话的语音特点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无未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8-355,共8页
本文根据个人新发现的中国语课本语等材料研究清末中国东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本文的研究证明,清末学者还是有意区别北京官话语音和东北方音的。
关键词 日本明治中国语课本 清末东北方音 北京官话“正音”教学意识
原文传递
明治末期日本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研究——基于创设背景与演进阶段的考论
14
作者 汪帅东 《外国语言文学》 2022年第3期120-132,136,共14页
作为近代中日交流与西学东渐的双重载体,明治末期日本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的涌现不但满足了清政府对新式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普及速度。通过中日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分析能够发现,这些教育机构的创设与演进存在明显... 作为近代中日交流与西学东渐的双重载体,明治末期日本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的涌现不但满足了清政府对新式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普及速度。通过中日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分析能够发现,这些教育机构的创设与演进存在明显的区隔变化及特点。创设于发轫期的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不多,但办学特色鲜明,发展速度较快,而后随着速成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加之清政府奖励章程的出台,公费私费留日学生人数双双骤增,促使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迎来繁盛期。日俄战争结束以降,尽管赴日留学生人数大规模缩减,但毕业生质量却大幅度提升,其归国后各就要职,对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和发展贡献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末期 西学东渐 留学生教育机构 近代教育
原文传递
清后期北京话集萃——《四声联珠》
15
作者 陈晓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392-413,共22页
本文以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四声联珠》(1886)为考察对象,对其作者、全书结构、编纂目的等做了介绍,并对其中反映的声母、韵母系统与《语言自迩集》进行了比较列举,细致分析了其呈现的声调情况,并总结出当时北京话的变调规律以及个... 本文以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四声联珠》(1886)为考察对象,对其作者、全书结构、编纂目的等做了介绍,并对其中反映的声母、韵母系统与《语言自迩集》进行了比较列举,细致分析了其呈现的声调情况,并总结出当时北京话的变调规律以及个别字出现特殊声调的原因.最后本文梳理分析了书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北京话词汇和语法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后期北京话明 治时期教科书 《四声联珠》 声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