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H3 Volatilization from Aboveground Plants of Winter Wheat During Late Growing Stages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Zhao-hui and LI Sheng-xiu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P. 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84-393,共10页
Ammonia volatilized from aboveground parts of winter wheat was collected with an enclosure growth chamber and measured from jointing to maturing st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monia released from unfertilized plants... Ammonia volatilized from aboveground parts of winter wheat was collected with an enclosure growth chamber and measured from jointing to maturing st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monia released from unfertilized plants grown in high and low fertility soils remained at low rates of 2.3 and 0. 9μg NH3 40 plant-1 h-1 respectively at late filling stage. However, fertilized plants rapidly increased the rates to 43. 4 and 52. 2μg NH3, 40 plant-1 h-1 in the high and low fertility soils,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period. The released a-mount wa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plants. At filling stage, lower senescing stems and leaves volatilized more ammonia than upper parts, i. e. , ears and flag leaves that grew normally, with an average of 1. 4 and 0.7μg NH3 20 plant-1 h-1 respectively, strongly suggesting that it was the senile organs that released large amounts of ammonia. At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shortage of water supply (drought stress) reduce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The average rate of ammonia released under water stress was 0. 9μg NH3 40 plant-1 h-1, but 1.2μg NH3 40 plant-1 h-1 with moderate water supply. Application of N together with P fertilizer resulted in a higher ammonia volatilization than N fertilization alone at the maturing stage. The average rate released was 135.3 μg NH3 40 plant-1 h-1 when 0.4 g N and 0.13 g P had been added to per kg soil, while 33. 7μg when 0. 4 g N added alon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from plants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plant biomass and N uptake;P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plant biomass and N uptake and therefore increased its 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growing stage Nitrogen loss Volatilization of ammonia Winter wheat
下载PDF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cast and Rainy Weather, Drought, Flood and Wheat Yield
2
作者 YU Li-jie WANG Xiu-fang LIU Jing-j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9期47-48,80,共3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 in late growth stage of wheat. [Method] Based on precipitation, sunshine and yield per unit of wheat in Anyang City in May of 1979-2008, the p...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 in late growth stage of wheat. [Method] Based on precipitation, sunshine and yield per unit of wheat in Anyang City in May of 1979-2008,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in late growth stage of wheat (May) on wheat yield in Anyang Cit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agricultural climatic statistical method. Moreover, the reason and defense measure of green-dry hazard in late growth stage of wheat in the city were studied. [Result] When the sunshine percentage in May > 55%, and rainfall < 45 mm, the wheat yield generally increased. But when it was overcast and rainy, and the sunshine was less, especially monthly rainfall > 80 mm, and monthly sunshine percentage < 55%, the wheat yield generally reduced. The overcast and rainy weather, flood in late growth stage of wheat were easy to cause green-dry yield reduction. The rainless weather even drought weren’t obviously unfavorable for good harvest of wheat. In May, when precipitation was too more, or duration was too long, and the air humidity was too big, the normal water supply and inorganic nutrient transmission were affected. Meanwhile, when the overcast and rainy weather was longer, the sunshine was shorter, and the sunshine intensity weakened in late stage, it wasn’t favorable for accumul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roduct, and the normal implementing of grouting process was affecte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use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green-dry yield reduction of wheat, such as discharging water and preventing flood, breeding good seed, scientific planting and reasonable irrigatio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studying variety improvement, scientific plantation, reasonable irrigation, good quality and high yield of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yield Meteorological factor late growth stage Influence analysis China
下载PDF
药剂拌种对沿淮地区迟播小麦壮苗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邵文奇 董青君 +4 位作者 董玉兵 钟平 纪力 陈川 章安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22-28,共7页
播期延迟易使小麦产量下降,为了探讨药剂拌种对迟播小麦的壮苗效应及产量的影响,以‘淮麦40’为试验材料,设置4组不同药剂拌种处理,调查分析了小麦生长素质、籽粒产量等方面的数据。结果表明:通过药剂拌种能提高小麦成苗率;降低麦苗高度... 播期延迟易使小麦产量下降,为了探讨药剂拌种对迟播小麦的壮苗效应及产量的影响,以‘淮麦40’为试验材料,设置4组不同药剂拌种处理,调查分析了小麦生长素质、籽粒产量等方面的数据。结果表明:通过药剂拌种能提高小麦成苗率;降低麦苗高度,增加叶龄,促进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可以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大穗比例,具有增产效应。其中药剂Y3表现最优,与对照处理比较,成苗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在越冬前使小麦株高降低11.9%,叶龄增加16.4%,茎基部宽度增加58.2%,地上部及根系干重分别增加35.8%和45.9%;分蘖能力显著增强,有效穗数增加12.4%,穗粒数及千粒重得到提高,产量增加19.4%。综上表明,在小麦迟播情况下,使用药剂Y3拌种可以增强小麦生长素质,实现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播 拌种 壮苗效应 产量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晚播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4
作者 王慧 张晓 +5 位作者 朱冬梅 刘大同 高致富 李曼 李东升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4-1302,共9页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于2019-2021年在晚播条件下(较适播期推迟20 d播种),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材料,设置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究两种施氮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和3种基追比(基肥∶分蘖肥...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于2019-2021年在晚播条件下(较适播期推迟20 d播种),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材料,设置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究两种施氮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和3种基追比(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分别为7∶1∶2、5∶1∶4和3∶3∶4)对晚播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较优组合。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扬麦29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量由210 kg·hm^(-2)增至270 kg·hm^(-2),扬麦29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增加;随氮肥后移,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基追比3∶3∶4处理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比5∶1∶4和7∶1∶2高2.27%和7.69%。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等品质指标有极显著影响,而对籽粒硬度、吸水率、水SRC和蔗糖SRC影响不显著。增加施氮量或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等指标,在270 kg·hm^(-2)施氮量或210 kg·hm^(-2)施氮量、基追比3∶3∶4运筹下的面包评分均大于80分,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综上所述,晚播条件下,强筋小麦扬麦29在施氮量270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为3∶3∶4可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 强筋小麦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药隔期倒春寒对小麦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陈翔 王捧娜 +4 位作者 柳彬彬 代雯慈 蔡洪梅 郑宝强 李金才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7期756-765,共10页
以抗倒春寒性强的小麦品种烟农19(YN)和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新麦26(XM)为实验材料,于小麦幼穗分化的药隔形成期利用智能超低温培养箱进行4℃(T1)和-4℃(T2)低温胁迫处理,以15℃作为对照(CK),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开花期小麦根际土壤... 以抗倒春寒性强的小麦品种烟农19(YN)和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新麦26(XM)为实验材料,于小麦幼穗分化的药隔形成期利用智能超低温培养箱进行4℃(T1)和-4℃(T2)低温胁迫处理,以15℃作为对照(CK),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开花期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进行测定,研究药隔期倒春寒对小麦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倒春寒危害后两品种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的ACE指数较CK均有所降低,且对抗倒春寒性弱的品种XM影响显著(P<0.05)。(2)两品种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53.20%~57.55%)、放线菌门(13.34%~21.69%)、拟杆菌门(10.56%~12.37%)和芽单胞菌门(6.17%~9.19%)等33个门及819个属的细菌组成,且不同程度倒春寒处理间各菌门相对丰度表现出差异性,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在YN中升高9.79%~19.11%,在XM中降低26.43%~38.47%。(3)根际土壤细菌功能预测分析显示,药隔期倒春寒提高了膜运输、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复制与修复功能基因在YN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其在XM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药隔期倒春寒降低了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了细菌群落的膜运输、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复制与修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药隔期 倒春寒 根际 细菌群落
下载PDF
喷施KH_(2)PO_(4)提高倒春寒胁迫小麦功能叶片和根系的生理活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伟祥 代雯慈 +8 位作者 陈甜甜 蔡洪梅 翁颖 唐志伟 尹春 王捧娜 郑宝强 李金才 陈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2-1233,共12页
【目的】倒春寒是影响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灾害,喷施磷酸二氢钾(KH_(2)PO_(4))被广泛应用于减轻倒春寒对小麦的伤害。研究喷施磷酸二氢钾对低温胁迫下小麦花后功能叶与根系生理活性的调控效应,为小麦生产中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 【目的】倒春寒是影响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灾害,喷施磷酸二氢钾(KH_(2)PO_(4))被广泛应用于减轻倒春寒对小麦的伤害。研究喷施磷酸二氢钾对低温胁迫下小麦花后功能叶与根系生理活性的调控效应,为小麦生产中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盆栽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进行,选用抗倒春寒性强的小麦品种烟农19(YN)和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新麦26(XM)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喷施清水(CK)、倒春寒处理+喷施清水(T1)、倒春寒处理+喷施KH_(2)PO_(4)(T2)3个处理。在小麦幼穗分化到四分体期,将T1和T2处理的盆栽移入人工气候室内(−4℃)处理4 h,然后移出,24 h后进行喷施处理。于小麦花后7、14、21、28天测定旗叶SPAD值、根系活力、旗叶与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倒春寒对小麦花后28天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理活性指标的影响。【结果】与CK处理相比,两小麦品种T1处理的旗叶SPAD值和抗氧化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13.94%~35.03%、16.09%~32.84%(SOD)、18.16%~50.10%(POD)和19.21%~75.40%(CAT),MDA含量显著增加了29.55%~124.56%;T1处理的根系活力显著降低了44.00%~75.63%,SOD和POD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42.42%~86.11%和31.00%~66.67%,MDA含量增加了61.54%~330.11%。与T1相比,两品种T2处理的旗叶SPAD值显著增加了7.90%~23.38%,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10.63%~32.28%、14.20%~57.20%和10.75%~115.56%,MDA含量显著降低了6.66%~36.08%;根系活力上升了44.71%~139.75%,根系SOD、POD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12.13%~102.01%和21.05%~146.61%,根系MDA含量显著降低了12.01%~51.23%。选定的花后28天地上部与地下部9个生理活性指标之间关系密切,一个主成分其可解释9个变量82.82%的变化,其综合生理活性指数的排序为:YNCK>XMCK>YNT2>XMT2>YNT1>XMT1。【结论】受倒春寒影响后,施用KH_(2)PO_(4)可提高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根系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旗叶和根系的MDA含量,从而延缓旗叶和根系的衰老,减轻倒春寒对小麦花后旗叶和根系生理活性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二氢钾 小麦 倒春寒 根系活力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播量对超晚播冬小麦基部节间性状、机械强度及倒伏率的影响
7
作者 田文强 张强斌 +6 位作者 王泓懿 孙刚刚 聂凌帆 张君 连世昊 张金汕 石书兵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2-1494,共13页
为探究北疆超晚播栽培方式下小麦基部节间结构特点及播期和播量的最佳组合,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D1(10月25日)、D2(11月4日)、D3(11月14日)3个超晚播期及M1(7.50×10^(6)粒·hm^(-2))、M2(1.00×10^(7)粒·hm^(-2))... 为探究北疆超晚播栽培方式下小麦基部节间结构特点及播期和播量的最佳组合,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D1(10月25日)、D2(11月4日)、D3(11月14日)3个超晚播期及M1(7.50×10^(6)粒·hm^(-2))、M2(1.00×10^(7)粒·hm^(-2))、M3(1.25×10^(7)粒·hm^(-2))、M4(1.50×10^(7)粒·hm^(-2))4个播量,选择当地适宜播期和播量(9月25日、6.00×10^(6)粒·hm^(-2))为对照(CK),分析了播期和播量对开花期、乳熟期及蜡熟期超晚播小麦基部节间形态结构、3种力学特征及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抗倒伏性能逐渐降低。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基部节间长度、直径、壁厚、干物质量、茎粗系数、充实度、压碎力、穿刺力及抗折力均减少,表观倒伏率、倒伏级别增加,抗倒伏能力降低。在超晚播条件下,播量相同时,基部节间长度表现为D1>D2>D3,基部节间直径和干物质量表现为D1>D3>D2,田间表观倒伏率和节间壁厚、茎粗系数、充实度以及3种力学指标均表现为D3>D1>D2;播期相同时,增加播量后,基部节间长度、直径、壁厚、干物质量、茎粗系数、充实度、压碎力、穿刺力及抗折力均减少,表观倒伏率、倒伏级别增加;播期与播量对各项指标均不存在互作效应。加大播量后,收获穗数增加,有利于超晚播小麦产量形成。本试验条件下,经综合抗倒伏相关指标和产量考虑,11月4日播种1.00×10^(7)粒·hm^(-2)是北疆超晚播小麦适宜的播期与播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超晚播 冬小麦 基部节间 倒伏
下载PDF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稻茬迟播小麦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颜磊 赵凌天 +5 位作者 张雨婷 赵灿 李国辉 王维领 许轲 霍中洋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0,共11页
以强筋小麦农麦88和弱筋小麦宁麦13为供试材料,探究迟播条件下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其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江苏淮南优质栽培措施组合。结果表明:基本苗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迟播小麦主要品质指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随基本苗数量的增多,两品... 以强筋小麦农麦88和弱筋小麦宁麦13为供试材料,探究迟播条件下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其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江苏淮南优质栽培措施组合。结果表明:基本苗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迟播小麦主要品质指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随基本苗数量的增多,两品种面粉吸水率、干(湿)面筋含量、稀解值以及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有所降低,支链淀粉含量、低谷黏度、最终黏度有所升高,直链淀粉含量先升后降;两品种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数、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反弹值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籽粒容重、面筋指数、总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面粉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呈升高趋势,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规律;两品种籽粒容重、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面粉糊化特性相关指标的响应变化有所差异。迟播宁麦13和农麦88分别在基本苗375×10^(4)苗·hm^(-2)、施氮量315 kg·hm^(-2)和基本苗300×10^(4)苗·hm^(-2)、施氮量270 kg·hm^(-2)的处理组合下,其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面团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到较优,符合国家弱、强筋小麦品种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播 施氮量 基本苗 品质
下载PDF
商丘市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9
作者 陈博文 邱美娟 +1 位作者 檀艳静 任伟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6-84,共9页
[目的]明确商丘市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时空分布特点,为指导晚霜冻灾害防灾、减灾措施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7个代表气象站点1970-2019年的气象数据及所在区域的冬小麦种植与生长资料,确定冬小麦拔节期及... [目的]明确商丘市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时空分布特点,为指导晚霜冻灾害防灾、减灾措施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7个代表气象站点1970-2019年的气象数据及所在区域的冬小麦种植与生长资料,确定冬小麦拔节期及晚霜冻发生指标,通过对晚霜冻灾害发生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暴露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灾害综合风险等的分析,进而对商丘市冬小麦晚霜冻灾害发生特征特性进行分析。[结果](1)1970-2019年间,商丘市中部地区冬小麦轻霜冻和重霜冻的发生频率均较低,而东部地区重霜冻发生频率普遍要高于西部地区。(2)从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角度看,商丘市东部的永城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最高,其次是东部的虞城和南部的柘城,而中部的商丘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最低。[结论]因此,商丘市东、南部地区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相对要高。在实际生产中,应重点关注高风险区的晚霜冻灾害防御工作,以减少晚霜冻灾害带来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霜冻 风险分析 商丘市
下载PDF
浅谈倒春寒对小麦影响及预防措施
10
作者 杨翠侠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5期94-95,98,共3页
泗县每年3-4月常出现倒春寒现象,危害小麦生长,影响小麦稳产高产。因此,在小麦生产中要培育壮苗,安全越冬,提高小麦抵御倒春寒的能力。该文阐述了小麦拔节期前后受倒春寒危害的症状,并提出了倒春寒来前的预防措施及来后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 小麦 倒春寒 预防措施
下载PDF
晚播小麦栽培技术
11
作者 冀玉兰 朱海英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4期172-174,共3页
小麦是鄄城县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脱贫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小麦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晚播小麦栽培时,栽培技术应用是否规范标准,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品质以及种植效益。以鄄城县为例,在分析晚播小麦生育特... 小麦是鄄城县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脱贫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小麦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晚播小麦栽培时,栽培技术应用是否规范标准,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品质以及种植效益。以鄄城县为例,在分析晚播小麦生育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晚播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展开了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栽培技术 鄄城县
下载PDF
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
12
作者 徐建庭 方忠坤 徐乐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1-15,共5页
为鉴定单季晚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进一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麦茬粳稻品种,满足种植需求,本研究选取10个水稻新品种,以嘉优5号作为对照,开展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试验。每个品种重... 为鉴定单季晚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进一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麦茬粳稻品种,满足种植需求,本研究选取10个水稻新品种,以嘉优5号作为对照,开展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试验。每个品种重复种植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3.3 m^(2),田间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对10个品种及对照的产量、米质、抗病性及其他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宜在研究区及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粳稻新品种有5个,分别是W214176、W217682、W097、W227962和W098;抗性品种3个,分别是申优531、W220096和W220130;优质稻品种1个(W2225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晚粳 麦茬 粳稻高产 抗病性 粳稻品种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迟播的不利影响及育种对策 被引量:48
13
作者 高德荣 张晓 +4 位作者 康建鹏 别同德 张伯桥 张晓祥 程顺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9-283,共5页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成熟期不断推迟,致使小麦播期大幅度推迟,这已成为该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迟播不仅导致小麦生育期缩短,积温、光照时数减少,营养生长不足,难以形成高产群体基础,还导致赤霉病和白粉病严重发生,...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成熟期不断推迟,致使小麦播期大幅度推迟,这已成为该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迟播不仅导致小麦生育期缩短,积温、光照时数减少,营养生长不足,难以形成高产群体基础,还导致赤霉病和白粉病严重发生,增加了灌浆期遭遇高温危害的风险及收获前遇阴雨发生穗发芽的概率。为了减少小麦迟播的不利影响,除了栽培措施应对外,根本措施是培育适合迟播的小麦品种。在育种时应重点加强迟播条件下出苗快、生根快、分蘖早、越冬期仍能保持较大生长量和分蘖发生量等性状的选择;提高抗性,特别是赤霉病抗性、耐渍性和抗穗发芽性;注重选择灌浆速率高、耐高温逼熟的品种,利用灌浆速率的提高补偿灌浆时间缩短的不利效应,培育迟播高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播 危害 赤霉病 育种
下载PDF
晚播小麦优质高产施肥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若楠 张彦才 +3 位作者 王丽英 陈丽莉 李科江 郑春莲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共4页
为了解决晚播冬小麦产量不稳和品质低的问题,采用“3414”平衡施肥试验设计,以氮、磷、钾为供试因子,产量和品质为目标函数,对河北省低平原地区晚播冬小麦施肥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数学模型得出最佳施肥量为:N=210.99 kg/hm2,P2O5=1... 为了解决晚播冬小麦产量不稳和品质低的问题,采用“3414”平衡施肥试验设计,以氮、磷、钾为供试因子,产量和品质为目标函数,对河北省低平原地区晚播冬小麦施肥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数学模型得出最佳施肥量为:N=210.99 kg/hm2,P2O5=188.51 kg/hm2,K2O=80.31 kg/hm2,产量可达7 964.88 kg/hm2;小麦蛋白质含量达到14.85%的施肥方案为:N=265.64 kg/hm2,P2O5=197.99 kg/hm2,K2O=148.17 kg/hm2;小麦沉降值达到22.19 mL的施肥方案为:N=199.38 kg/hm2,P2O5=173.54 kg/hm2,K2O=108.3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施肥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4 位作者 杜世州 赵竹 蔡海涛 李玮 陈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4-207,共4页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群体的总茎数变化一致,呈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除返青期外,总茎数均以基本苗525万/hm2(以D525表示,下同)处理最大;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以D450最高,为8 823.3 kg/hm2,但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升高,穗粒数降低,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的变化与不同密度处理表现趋同,即亦呈单峰变化趋势,同时适当延迟氮肥追施时间有助于稳定晚播小麦生育后期的群体总茎数;不同氮肥运筹间晚播小麦的穗粒数、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籽粒产量以基追比为4∶6(孕穗期)处理最高,为8 618.0 kg/hm2,除与10∶0(基施)处理间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施肥处理间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氮肥运筹 密度 总茎数 产量
下载PDF
稻麦“双迟”栽培模式及其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27
16
作者 龚金龙 张洪程 +10 位作者 常勇 胡雅杰 龙厚元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李德剑 沙安勤 周有炎 罗学超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8,共10页
采用大田试验,通过设置4种栽培模式,探讨了"双迟"(迟熟水稻+迟播小麦)栽培模式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换茬时间的推迟,稻麦周年生产力不断增加,其中,水稻产量呈增长趋势,而小麦产量先增后减,迟熟中粳茬小麦产... 采用大田试验,通过设置4种栽培模式,探讨了"双迟"(迟熟水稻+迟播小麦)栽培模式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换茬时间的推迟,稻麦周年生产力不断增加,其中,水稻产量呈增长趋势,而小麦产量先增后减,迟熟中粳茬小麦产量最高。延长水稻生育期和攻取大穗是稻麦周年高产的关键。水稻一些关键性投入的生产力随着熟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小麦方面,除种子生产力呈降低趋势外,其他因子生产力先增后减,迟熟中粳水稻+小麦模式下表现最高。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稻麦周年的一些关键性投入的生产力,适当延迟稻麦换茬时间可以提高稻麦周年经济生产力。就稻麦"双迟"栽培模式的概念和调控途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迟栽培 水稻 小麦 周年生产力
下载PDF
晚播冬小麦高产吸肥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勇 郭文善 +2 位作者 朱新开 封超年 彭永欣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晚播条件下 ,对扬麦 1 0号吸肥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产量 7771 .2 0~ 93 1 1 .2 5 kg· hm- 2 范围内 ,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 1 88.2 5~ 2 40 .45、48.1 5~ 5 4.1 5、86.70~ 1 69.5 0 kg· hm- 2 ,且氮、钾... 在晚播条件下 ,对扬麦 1 0号吸肥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产量 7771 .2 0~ 93 1 1 .2 5 kg· hm- 2 范围内 ,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 1 88.2 5~ 2 40 .45、48.1 5~ 5 4.1 5、86.70~ 1 69.5 0 kg· hm- 2 ,且氮、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增加群体吸氮量 ,重点应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累量 ;增加吸钾量 ,应在增加花前积累量的基础上重点减少花后的钾素渗漏量 ;各阶段磷积累量与产量间的关系均未达显著水平。在晚播小麦适宜密度基础上提高中、后期追氮比例可提高成熟期群体氮、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冬小麦 高产吸肥特性 养分吸收 产量
下载PDF
种子催芽对晚播小麦幼苗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文阳 时侠清 +2 位作者 徐建军 张涛 冯百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1488-1488,1549,共2页
[目的]探明种子催芽处理对晚播小麦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晚播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方法]选用安农0305,设置2个晚播时期,并设浸种催芽播种处理与干籽播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小麦苗期特性、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及构成... [目的]探明种子催芽处理对晚播小麦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晚播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方法]选用安农0305,设置2个晚播时期,并设浸种催芽播种处理与干籽播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小麦苗期特性、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催芽处理小麦单株叶片数、叶片干重、根数和根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2个播期处理趋势一致。在小麦籽粒不同灌浆阶段,种子催芽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种子催芽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S1(播期为11月27日)处理较对照增产34.9%,S2(播期为12月11日)处理较对照增产32%。[结论]种子催芽处理有利于促进小麦苗期叶片、根系生长,提高旗叶光合生产能力和延长旗叶功能期,进而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芽 晚播小麦 幼苗特性 叶绿素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晚播稻茬麦适宜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石祖梁 张姗 +4 位作者 孙仁华 张传辉 戴廷波 顾克军 杨四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9-593,共5页
研究了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对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积累、秸秆氮释放、氮素平衡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提高了越冬期0-30 cm土壤矿质氮量,追施氮肥提高了开花期0... 研究了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对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积累、秸秆氮释放、氮素平衡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提高了越冬期0-30 cm土壤矿质氮量,追施氮肥提高了开花期0-15 cm土壤矿质氮量。施氮量高于180 kg·hm^-2时会造成小麦成熟后土壤矿质氮量的显著增加。氮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氮素净矿化量为48 kg·hm^-2;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秸秆氮释放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均随之增加;N90、N180、N270和N360处理氮表观损失率分别为27.9%、37.6%、43.2%和47.6%;N90处理损失量以播种至越冬期最高,其余处理均以开花至成熟期最高。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但施氮量若超过180 kg·hm^-2,增产效果则不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有利于兼顾晚播小麦生产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晚播小麦 产量 氮平衡 施氮量
下载PDF
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李华英 代兴龙 +3 位作者 张宇 王月超 李传兴 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7-363,共7页
为明确播期对高产小麦抗倒性的调控效应,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材料,设置早播(10月1日)、传统播期(10月8日)和适期晚播(10月15日)三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冬小麦抗倒性相关形态学指标、抗倒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 为明确播期对高产小麦抗倒性的调控效应,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材料,设置早播(10月1日)、传统播期(10月8日)和适期晚播(10月15日)三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冬小麦抗倒性相关形态学指标、抗倒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冬小麦的抗倒性有显著影响,与早播和传统播期相比,适期晚播小麦的基部节间长、株高和茎秆重心高度显著降低;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壁厚显著增厚,充实度增加,显著提高了茎秆机械强度。相关分析表明,小麦抗倒指数与重心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机械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9**)。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播期对小麦基部第二节间长和株高的调控均极显著影响植株的重心高度,并通过影响基部节间充实度影响机械强度。适期晚播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千粒重维持不变,可获得与早播和传统播期处理相当水平的籽粒产量。因此,适期晚播可在显著增强小麦抗倒能力的同时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晚播 抗倒性能 形态特征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