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1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obe Into Li Bai’s Fifty-Nine Pre-Tang Style Poems(XIX)
1
作者 ZHANG Pe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9年第3期142-159,共18页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orth discussing in Li Bai’s Fifty-Nine Pre-Tang Style Poems(XIX),which can be named Lotus Flower Peak in Huashan Mountain(西岳莲花山).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interpreters have put f...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orth discussing in Li Bai’s Fifty-Nine Pre-Tang Style Poems(XIX),which can be named Lotus Flower Peak in Huashan Mountain(西岳莲花山).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interpreters have put forward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theme,period,and writing place of the poem,but they have not provided reliable evid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this paper elaborates on“Lotus Flower Peak”or“Lotus Flower Mountain”(莲花峰或莲花山)and“Luoyang Chuan”(洛阳川)in the poem,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viewpoints for the first time.Li Bai chose Huashan Mountai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s journey to the mystical landscap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location of Yuntai Peak.Its position is easy to observe from east to west,thus forming an eastward immortal route contrary to the western route of the rebels of An Lushan and Shi Siming(安史叛军).It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ivision of the poet’s personal life stages that Li Bai started to use the word“Luoyang Chuan”.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word and the pure word“Luoyang”when it combines the applied allusion of the An-Shi Rebellion.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this poem may be written during this period from January in 756 A.D.to October in 757 A.D.The poet did not enter Tongguan in Shaanxi at all,let alone climbing Yuntai Peak in Huashan Mountain.In this poem,the re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making the poet’s romantic fairy fantasy and the real historical record perfect integration,fully showing the poet’s judgm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rse of his mind in the An-Shi rebell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 BAI the Fifty-Nine Pre-Tang style poems(XIX) Lotus FLOWER Mountain Luoyang Luoyang Chuan
下载PDF
论汤显祖早期诗风之“清”——以《红泉逸草》为例
2
作者 罗尚荣 吕静静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76,共6页
《红泉逸草》是汤显祖最早的一部诗集,收诗76首,诗集整体展现出“清丽”“清虚”的风格特点。汤显祖早期“清”之诗风的形成与其早年受六朝“清”之审美风尚及道教思想影响相关,其诗作内容上对清新自然之山水风光及清虚淡远之空灵仙境... 《红泉逸草》是汤显祖最早的一部诗集,收诗76首,诗集整体展现出“清丽”“清虚”的风格特点。汤显祖早期“清”之诗风的形成与其早年受六朝“清”之审美风尚及道教思想影响相关,其诗作内容上对清新自然之山水风光及清虚淡远之空灵仙境的描绘,艺术手法上对清丽意象及色彩字、动词的灵活运用则使得“清”得以展现。汤诗这种“清”的特质打破了当时前后七子一味拟古蹈袭的诗歌风气,在明代诗坛上大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红泉逸草》 “清” 诗歌风格
下载PDF
义必明雅 辞必巧丽——台湾骚体赋论
3
作者 苏慧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台湾骚体赋自清代以降一直是重要的文学课题。台湾赋的整理校注工作始自2005年由许俊雅、吴福助主持编纂的《全台赋》。该书承续传统赋作形式,多记台湾形胜地景、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53篇骚体赋应用“兮”字,间有赋中系诗。赋末乱辞亦... 台湾骚体赋自清代以降一直是重要的文学课题。台湾赋的整理校注工作始自2005年由许俊雅、吴福助主持编纂的《全台赋》。该书承续传统赋作形式,多记台湾形胜地景、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53篇骚体赋应用“兮”字,间有赋中系诗。赋末乱辞亦沿《楚辞》之“歌曰”“辞曰”“和曰”,有简约全篇、收尾之用。《全台赋》作者或为仕台官员或居台文人,其中少数作者具有编纂方志的经验。《全台赋》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惊采绝艳的视角,涵濡之深可见骚学之递嬗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骚体赋 《全台赋》 台湾图像 乱辞 系诗
下载PDF
唐代文献中“新样”的程式探析
4
作者 张盟异 王乐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作为唐代纺织品纹样之一,“新样”多见于唐代正史和唐诗等文献,这些文献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文章选择相关正史和唐诗为研究基础,对“新样”的创制时间地点、应用载体和表现技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唐代实物总结出其艺术特征,探析其流... 作为唐代纺织品纹样之一,“新样”多见于唐代正史和唐诗等文献,这些文献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文章选择相关正史和唐诗为研究基础,对“新样”的创制时间地点、应用载体和表现技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唐代实物总结出其艺术特征,探析其流行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新样”有可能在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初于益州创制,被广泛用于锦、罗、绫、绢等丝织品上,主要表现技法是织造和刺绣。“新样”的题材以中国特色花鸟为主,花鸟造型生动写实,组织形式灵动自然,在浑厚庄重的大唐气派里,透出了轻快活泼的情调。织绣技艺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时尚审美的追求促成了“新样”在唐后期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样 纺织品 艺术特征 流行原因 唐代 唐诗
下载PDF
论杜甫退朝后的曲江饮酒诗及其醉中史笔
5
作者 傅绍良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杜甫长安为官期间因被疏远而内心苦闷,退朝之后常在曲江饮酒,写下了许多醉饮的诗歌。其中《曲江二首》中的“朝回日日典春衣”“苑边高冢卧麒麟”“人生七十古来稀”等诗句,是杜甫生平少有的狂言醉语,因而也形成了杜甫诗风的别调。然而... 杜甫长安为官期间因被疏远而内心苦闷,退朝之后常在曲江饮酒,写下了许多醉饮的诗歌。其中《曲江二首》中的“朝回日日典春衣”“苑边高冢卧麒麟”“人生七十古来稀”等诗句,是杜甫生平少有的狂言醉语,因而也形成了杜甫诗风的别调。然而,“朝回日日典春衣”并非实写,是杜甫“懒朝”情感的夸张表达;“苑边高冢卧麒麟”是基于汉武帝故事而对玄宗皇帝晚年处境的悲叹;“人生七十古来稀”则是表达自己不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无奈。杜甫的狂态虚中有实,醉中有真,形象地再现了唐王朝的盛衰之变对其人生的影响。虽为杜诗之别调,实为杜甫独特的诗史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曲江二首》 饮酒诗 诗史笔法
下载PDF
晚唐离别诗的盛唐余韵
6
作者 蔡星灿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4-59,共6页
“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呈现出的整体风貌。晚唐的许多离别诗延续了盛唐气韵,其意境或宏阔壮大或自然清新,其情感或昂扬健朗或冲淡平和,其气韵浑然流转,这些都鲜明地折射出盛唐气象。出现这一情形的原因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诗赋取士... “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呈现出的整体风貌。晚唐的许多离别诗延续了盛唐气韵,其意境或宏阔壮大或自然清新,其情感或昂扬健朗或冲淡平和,其气韵浑然流转,这些都鲜明地折射出盛唐气象。出现这一情形的原因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诗赋取士和军功制的影响,诗人性情及人生经历,诗人主动追求盛唐的审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气象 晚唐 离别诗 盛唐余韵
下载PDF
强力意志者与“昌耀体”:昌耀新诗的叙述主体和诗体建构
7
作者 杨四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5,共9页
有没有建构现代性主体,是区分新诗与旧诗的要件。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建构了形态各异和内涵丰富的现代性抒情主体与叙述主体,彰显了新诗成就。在中国新诗主体建构谱系中,昌耀新诗建构的是具有主体间性和强力意志的叙述主体,而非通常意义上... 有没有建构现代性主体,是区分新诗与旧诗的要件。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建构了形态各异和内涵丰富的现代性抒情主体与叙述主体,彰显了新诗成就。在中国新诗主体建构谱系中,昌耀新诗建构的是具有主体间性和强力意志的叙述主体,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抒情主体。它们主要是通过“受祭”和“施祭”的“祭祀”方式建构起来的,具有超人般的强力意志,时而以“我”的形象直接现身,时而隐身于“非我”并使之代为发声。与此同时,它们又是通过辨识度极高的、冥想性的、糅合的、史诗性的和青铜色的“昌耀体”得以完成和呈现的。尽管存在诸如“刻奇”之类的不足,但昌耀新诗的强力意志叙述主体与“昌耀体”互为动力、相互塑造、彼此成全,具有充盈的现代性和卓杰的独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耀新诗 叙述主体 强力意志者 “昌耀体” 现代性
下载PDF
杜甫古体诗典范地位在江户后期形成的一个侧面——论赖山阳的杜诗批点
8
作者 赵毅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3期56-68,共13页
自明人邵傅《杜律集解》在江户时期流行以来,日本杜诗学者大多将批评的目光放在了杜甫的格律近体诗上。生活在江户后期的赖山阳是第一位大量批点杜甫古体诗歌的日本文人。其批点将杜诗与原先的古体诗范式进行了比较和评判,重新定义了杜... 自明人邵傅《杜律集解》在江户时期流行以来,日本杜诗学者大多将批评的目光放在了杜甫的格律近体诗上。生活在江户后期的赖山阳是第一位大量批点杜甫古体诗歌的日本文人。其批点将杜诗与原先的古体诗范式进行了比较和评判,重新定义了杜甫古体诗的格调渊源,大量阐发了杜甫古诗中忠君爱国、政教伦理的思想内容,从而有意自文学本体与内在精神两方面树立起杜甫古体诗的典范地位。文章从赖山阳的杜诗批点切入,考察了杜甫古诗典范地位在江户时期形成的一个侧面,进而归纳日本杜诗学在江户后期的特点及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古体诗 江户时代 诗学批点 文学典范
下载PDF
传统的再造:《唐诗六言画谱》的诗歌与图像
9
作者 刘青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9-188,208,共11页
《唐诗六言画谱》是明万历年间诗、书、画三者精妙配合的画谱,共收录六言诗58首,18首无配图。画谱所录六言诗大部分为伪作,或改换唐人诗题、作者;或据五七言改写;或自创。编刊者选录8首署名李白的诗歌以及较多的中晚唐诗,力图在保持唐... 《唐诗六言画谱》是明万历年间诗、书、画三者精妙配合的画谱,共收录六言诗58首,18首无配图。画谱所录六言诗大部分为伪作,或改换唐人诗题、作者;或据五七言改写;或自创。编刊者选录8首署名李白的诗歌以及较多的中晚唐诗,力图在保持唐诗风貌的基础上,呼应晚明扬李抑杜、宗尚中晚唐诗风的特色。《唐诗六言画谱》以图配文,诗与画大部分是全景式画面的一一对应,着重细节呈现,还使诗人入画,试图呈现诗人创作整体情境,展现画家对诗画转译的新理解。《唐诗六言画谱》的新变化源自期待读者群体从“士”扩大为“四方鉴赏者”的拓展,刊刻者希望为读者群体提供印证式的阅读体验,使其享有解密式的阅读快感。相对于因“卧游”观念风行的旅游绘本,画谱提供了更为纯粹的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六言画谱》 全景式图画创作 六言诗 阅读体验
下载PDF
再论苏轼词的词史定位——兼及如何打破“婉约”“豪放”二分法
10
作者 宋学达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东坡范式”,最适宜作为苏轼词之词史定位的总结性词汇。同时,既然“豪放词”一语已不足以概括苏轼的词史定位,那么“婉约”“豪放”二分法也自然应被扬弃,而打破这一“二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二分法”这一极具简洁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更具学理性、更符合唐宋词实际的“新二分法”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的破旧立新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苏轼 豪放词 以诗为词 东坡范式
下载PDF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诗题篇数定自何人之探讨
11
作者 杨栩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诗题的命名和篇数的形成,前人、今人多有研究。探及《古风》诗题、五十九首篇数(一并涉及《草堂集》命名)的确定出自李白自己,而非他人;“五十九”之数,自《草堂集》、乐史《李翰林集》、宋敏求《李太白文集》以来...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诗题的命名和篇数的形成,前人、今人多有研究。探及《古风》诗题、五十九首篇数(一并涉及《草堂集》命名)的确定出自李白自己,而非他人;“五十九”之数,自《草堂集》、乐史《李翰林集》、宋敏求《李太白文集》以来,直到宋蜀本、杨齐贤萧士赟注本、王琦注本,是一个传承的不可更改的定数,其源自《黄帝内经》“五十九刺”“五十九俞”针灸疗治人体病疾之方,李白《古风》以之为数,昭示其针砭时弊、刺乱救世之志,命意极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古风》 诗题 篇数
下载PDF
“连行诗”命名的合理性研究——以陈东东的《七十二名》(组诗)为中心
12
作者 张佳怡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3-139,共7页
不论是中国的古诗词还是自外国传入的现代诗,分行作为显性的外部特征,一直都是构成诗歌的重要条件与标准。陈东东提出“连行诗”的这一概念冲击了大众对于诗歌秩序的认知,将诗歌文体的定义重新聚焦于内容本身。在表现方式上,“连行诗”... 不论是中国的古诗词还是自外国传入的现代诗,分行作为显性的外部特征,一直都是构成诗歌的重要条件与标准。陈东东提出“连行诗”的这一概念冲击了大众对于诗歌秩序的认知,将诗歌文体的定义重新聚焦于内容本身。在表现方式上,“连行诗”纠正了诗歌鉴赏对于形式的过分依赖,打破了旧有的分行标准,给予诗歌新的表达自由;在审美层面,“连行诗”纠正了过分私我化的表达趋势,强调日常的主体思索与精神表达,推动了检视原则的变更;在文体本身的定义中,“连行诗”的命名引出了诗歌的独特性与情感内核,缓和了变更引发的焦虑。在各个层面的质疑之下,“连行诗”作为形式本身已具备了诗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东东 “连行诗” 《七十二名》 分行标准 审美原则 文体焦虑
下载PDF
慷慨任气与雅正平和——论董其昌馆课诗的两种风格
13
作者 卢富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董其昌是晚明最负盛名的书画家,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俗成就。他在翰林院任庶吉士期间创作的馆课诗,虽沾染有歌功颂德的典丽之气,但整体上表现为慷慨任气与雅正平和两种风格,部分诗篇的风骨气象与同题材的唐诗相比也不遑多让。探究董... 董其昌是晚明最负盛名的书画家,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俗成就。他在翰林院任庶吉士期间创作的馆课诗,虽沾染有歌功颂德的典丽之气,但整体上表现为慷慨任气与雅正平和两种风格,部分诗篇的风骨气象与同题材的唐诗相比也不遑多让。探究董其昌创作的馆课诗,不仅有助于了解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对研究他早年的心境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庶吉士制度 馆课诗 诗歌风格
下载PDF
清人“三四拗救”说对唐近体诗律的误读
14
作者 韩娅非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203-218,M0009,共17页
明代平仄格谱与“二四六分明”口诀的出现奠定了明清近体诗律体系的基础,也将唐近体诗常用句式“平平仄平仄”排除在标准句律样式之外。为此,清代学者提出“四拗三救”与“三拗四救”两种方案以重建“平平仄平仄”及其衍生句式在唐近体... 明代平仄格谱与“二四六分明”口诀的出现奠定了明清近体诗律体系的基础,也将唐近体诗常用句式“平平仄平仄”排除在标准句律样式之外。为此,清代学者提出“四拗三救”与“三拗四救”两种方案以重建“平平仄平仄”及其衍生句式在唐近体诗中的合法性。然而,通过史论考辨与量化分析发现,清人“三四拗救”说存在理论上的局限。《全唐诗》中“平平仄平仄”的节奏以“2+3”为主,在削弱第四字节律地位、改变音节长短的同时延续了汉语诗歌平仄相间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句律节奏受语法结构与韵律传统的双重影响。“二四六分明”的归纳与“三四拗救”的补缀反映了明清学者在致力于建构统一诗学规范下对唐近体诗律的误读、规约与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四拗救 近体诗律 《全唐诗》 诗学规范
下载PDF
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 被引量:10
15
作者 钱志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55,共7页
唐诗艺术特征之形成、唐诗之繁荣与其使用的近体、古诗、乐府体三足鼎立的体裁系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唐代诗人在运用古近体的体裁系统上,具有后世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它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唐诗的另一种思路。唐诗... 唐诗艺术特征之形成、唐诗之繁荣与其使用的近体、古诗、乐府体三足鼎立的体裁系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唐代诗人在运用古近体的体裁系统上,具有后世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它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唐诗的另一种思路。唐诗体裁系统中的诗与歌之关系、古体与近体之关系,是唐诗体裁系统中存在的两大矛盾,同时又因矛盾之张力而成为两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体裁系统 古体诗歌 近体诗歌 诗乐关系
下载PDF
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争议浅析——以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项目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苏文成 卢章平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8,43,共8页
文章以笔者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信息学院泰德·安德伍德教授的数字人文课程上开展的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项目为例,综合调研国内外文献,总结数字人文方法应用中的争议点,探讨算法机械性、研究方法与主题互动性弱、人文学科属... 文章以笔者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信息学院泰德·安德伍德教授的数字人文课程上开展的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项目为例,综合调研国内外文献,总结数字人文方法应用中的争议点,探讨算法机械性、研究方法与主题互动性弱、人文学科属性遭削减等现阶段数字人文方法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研究方法 争议 宋词流派 远距离阅读
下载PDF
元初陈与义诗风的流衍与江西诗风的转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沈松勤 史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5,共6页
元初,陈与义诗风(主要是在江西地区)的流衍情况,是其时诗坛一个颇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是元初江西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要方面,刘辰翁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阐作用。其原因则在于:一方面陈与义"清俊"的诗风容易为江湖诗人接... 元初,陈与义诗风(主要是在江西地区)的流衍情况,是其时诗坛一个颇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是元初江西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要方面,刘辰翁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阐作用。其原因则在于:一方面陈与义"清俊"的诗风容易为江湖诗人接受;另一方面,也容易投世人之所好。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宋诗派对唐诗创作特点和创作要素的某种汲取;而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考察,也毋宁说是宋诗派向"宗唐得古"风气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初 江西诗风 转变 陈与义诗风 流衍
下载PDF
论晚唐体与西昆体的渊源与离合 被引量:3
18
作者 傅蓉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80-86,共7页
晚唐体与西昆体同列宋初三体,传统上被视为截然对立的两种体式、两个流派。然而,在宋初诗学发展的历程中,西昆体在相当程度上吸收了晚唐体诗学的创作经验和诗学理念,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要考察宋型诗理念与范式的建构过程,... 晚唐体与西昆体同列宋初三体,传统上被视为截然对立的两种体式、两个流派。然而,在宋初诗学发展的历程中,西昆体在相当程度上吸收了晚唐体诗学的创作经验和诗学理念,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要考察宋型诗理念与范式的建构过程,就必须先捋清两者之间的渊源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晚唐体 西昆体 渊源 宋型诗
下载PDF
辞赋遗传与宫体诗新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旭 文志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7,共9页
在中国文学形式中,赋是诗的一个旁支,在历史的演变中此消彼长,互相依存、互为补充。辞赋在两汉四百年的流行过程中一度打压了诗,成了一个时代文学的主体样式,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作者通过对战国以来辞赋和宫体诗的文本解... 在中国文学形式中,赋是诗的一个旁支,在历史的演变中此消彼长,互相依存、互为补充。辞赋在两汉四百年的流行过程中一度打压了诗,成了一个时代文学的主体样式,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作者通过对战国以来辞赋和宫体诗的文本解读,探索宫体诗在新变的过程中,如何汲取赋的因素和资源。用写赋的方法写诗,重视"铺排",力求"形似",忽略比兴。在内容、结构、语汇、风格上,使宫体诗成为最具辞赋意味和写作方法的诗歌,而新变后的字法、句法、对偶等形式美学,便成了唐人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体诗 辞赋 继承 关系
下载PDF
诗歌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以李白诗歌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严苡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0,共6页
风格批评一直是翻译批评中的一个重点。通过自建语料库,从风格研究的三个层次,即语体、体裁和译者自身入手,对李白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剖析。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译者风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同一作者的风格在不同译者笔下... 风格批评一直是翻译批评中的一个重点。通过自建语料库,从风格研究的三个层次,即语体、体裁和译者自身入手,对李白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剖析。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译者风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同一作者的风格在不同译者笔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体现,译者风格的发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诗歌翻译 译者风格 语料库 李白诗歌 英译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