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地区赛马碱性杂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构造背景的制约
1
作者 杨凤超 宋运红 +2 位作者 胥嘉 顾玉超 杨宏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5,共10页
通过LA-ICP-MS测得辽宁赛马地区浅肉红色霞霓正长岩中的锆石U-Pb年龄为225.8±1.9 Ma,赛马碱性杂岩的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霞霓正长岩SiO_(2)含量为55.87%~60.88%,Na_(2)O为0.41%~5.32%,Al_(2)O_(3)为17.81%~19.53... 通过LA-ICP-MS测得辽宁赛马地区浅肉红色霞霓正长岩中的锆石U-Pb年龄为225.8±1.9 Ma,赛马碱性杂岩的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霞霓正长岩SiO_(2)含量为55.87%~60.88%,Na_(2)O为0.41%~5.32%,Al_(2)O_(3)为17.81%~19.53%,K_(2)O为9.46%~11.91%,MgO为0.46%~1.36%,里特曼指数为7.54~17.01;稀土元素总量较高,高于300×10^(-6),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值大于10,个别达到100以上;亏损Nb、Ta、P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总体表现出富碱性岩石特征。锆石ε_(Hf)(t)值为-13.37~-9.30,对应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102~1855 Ma。通过岩石成因分析和构造环境判别,赛马碱性杂岩可能形成于由俯冲挤压向陆内伸展、拉张转换的动力背景下的下地壳(或上地幔)部分熔融。赛马碱性杂岩侵位时代(225.8±1.9 Ma)可能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开始伸展减薄的时间,也是郯庐断裂形成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U-Pb年龄 HF同位素组成 晚三叠世 赛马碱性杂岩 辽东地区
下载PDF
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序列
2
作者 陈玉宝 叶政钦 +3 位作者 杨海龙 张创 周雪 铁连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1,共11页
为研究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特征以及成岩演化序列,在岩芯、测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压汞、恒速压汞等间接测定技术与核磁共振、微米CT等直接观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 为研究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特征以及成岩演化序列,在岩芯、测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压汞、恒速压汞等间接测定技术与核磁共振、微米CT等直接观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填隙物内溶孔及微裂隙,其中常见粒内溶孔,长石溶孔多伴随粒内溶孔发育,填隙物溶孔为少量浊沸石溶蚀形成的孔隙,微裂缝溶孔发育较少;普通压汞确定了志丹甘泉地区储层排驱压力、中值压力的最小值,计算了进汞饱和度值以及退汞效率;恒速压汞试验总结了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喉道分布特征,认为喉道是决定渗流率的主要因素;核磁共振T2谱的弛豫时间与储层的孔隙度呈正相关;微米CT技术构建了储层的孔隙网络模型,认为储层孔隙连通性较差。研究结果对志丹-甘泉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序列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孔隙结构特征 成岩演化序列 志丹-甘泉地区
下载PDF
甘肃北山地区晚三叠世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3
作者 陈阳阳 段俊 +3 位作者 徐刚 钱壮志 杨涛 刘君泰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94,共17页
甘肃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煌斑岩多为岩石圈地幔在伸展背景下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碱性岩石,确定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可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笔者对北山地区柳园南煌斑岩进行了系... 甘肃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煌斑岩多为岩石圈地幔在伸展背景下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碱性岩石,确定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可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笔者对北山地区柳园南煌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柳园南煌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28.2±1.1)Ma(晚三叠世)。煌斑岩中富含金云母和角闪石等富挥发性组分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柳园南煌斑岩属于超钾质煌斑岩,母岩浆为碱性岩浆系列;全岩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和Zr-Hf负异常,锆石εHf(t)值为0.5~4.9,平均值为+2.8,具俯冲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特征。柳园南煌斑岩中橄榄石Mn/Fe与Ca/Fe值对比表明,柳园南煌斑岩源区为富金云母的方辉橄榄岩地幔;微量元素模拟计算表明,地幔源区具有富集的特征。因此,柳园煌斑岩岩浆源区为被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结合前人对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演化的研究,北山南部地区在晚三叠世时已进入陆内伸展阶段,减压作用促使被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柳园煌斑岩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晚三叠世 俯冲流体交代 陆内伸展 甘肃北山
下载PDF
鱼粪化石特征对晚三叠世湖泊生态系统的启示——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段为例
4
作者 尤继元 周小虎 +5 位作者 杨奕曜 白云云 张鹏 杨桂林 梁正中 李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粪化石是一类重要的遗迹化石,其内含物常保存被捕食生物的残余及一些微生物、软组织甚至古DNA信息,对解读地质历史时期的湖泊生态信息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下部页岩的鱼粪石,其为略扁平的纺锤形化石,... 粪化石是一类重要的遗迹化石,其内含物常保存被捕食生物的残余及一些微生物、软组织甚至古DNA信息,对解读地质历史时期的湖泊生态信息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下部页岩的鱼粪石,其为略扁平的纺锤形化石,尖而薄,表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观察粪化石的内含物情况,发现其主要由未完全消化的动植物残体组成,包括鱼鳞、骨骼碎片,以及以含磷白云岩为生长基的大量矿物聚集体。鱼粪化石形成于开放型淡水湖泊中的半深湖—深湖区,大部分保存完好,属于典型的原地埋葬。该鱼粪的生物源为一种大型的、鱼肠内具有较多螺旋瓣的肉食性鱼类。晚三叠世湖泊中出现了复杂的多层营养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食物链较为复杂。该研究成果表明经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晚三叠世多层级营养湖泊生态系统已经基本恢复。另外,微生物的参与及泥质含量较高的厌氧环境使得粪化石保存完好,可为恢复和重建晚三叠世卡尼期湖泊生态系统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粪石 湖相富有机质页岩 湖泊生态系统 古环境 晚三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西北晚三叠世卡尼期浅水碳酸盐生产工厂构成及其转换过程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柳晶晶 王夏 +4 位作者 孟令赞 曾雨涵 冯翼妍 金鑫 张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65,共21页
【目的】准确识别碳酸盐工厂类型并阐明其发育控制因素,定量化评价工厂发育过程的环境条件,厘清其在沉积体系转换过程中的古生态学和沉积学信号是探究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演化的关键。【方法】以川西北绵竹市汉旺镇观音崖剖面的马鞍塘组为... 【目的】准确识别碳酸盐工厂类型并阐明其发育控制因素,定量化评价工厂发育过程的环境条件,厘清其在沉积体系转换过程中的古生态学和沉积学信号是探究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演化的关键。【方法】以川西北绵竹市汉旺镇观音崖剖面的马鞍塘组为例,通过系统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结合粒径统计分析方法对20391个颗粒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时期热带浅水碳酸盐生产工厂的构成、特征、转变过程、驱动因素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研究区热带浅水碳酸盐生产工厂可进一步划分为似球粒、鲕粒、生屑及生物礁等多个细分特异化工厂类型,指示多样化的碳酸盐生产路径。通过分析研究区热带浅水工厂的构成,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和营养水平等因素,发现各个细分工厂类型有着非常强烈的“生境”特点,工厂类型的转变更多地受区域海平面变化控制。【结论】频繁的海平面变化导致营养水平、水动力条件和碳酸盐矿物饱和度等因素快速变化,进而驱动了具体细分工厂的转变。而众多细分工厂在沉积序列上的快速变化指示了它们在横向上的共生关系。因此,较短时间尺度下细分工厂类型的转变主要与区域海平面控制的横向生产工厂类型的迁移有关,与极端事件和沉积体系的转变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卡尼期 碳酸盐生产工厂 碳酸盐岩沉积过程 颗粒统计
下载PDF
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物源变化及对扬子板块西缘构造活动的启示
6
作者 田亚杰 魏国齐 +3 位作者 杨威 金惠 周国晓 白壮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8-2556,共19页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对这一转变过程仍缺乏研究。本文综合利用砂岩颗粒成分统计、电子探针测试重矿物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方法,研究了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碎屑岩物源转变时间,并结合其他地区物源研究探讨了扬子板块西南缘的物源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电气石主要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其次来自富铝贫钙变质碎屑岩;铬尖晶石来自具有洋岛和大火成岩省背景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碎屑锆石U-Pb年龄的主要分布在730~850Ma范围内。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由石英、岩屑和长石组成,具有再旋回造山带物源;电气石大部分来自富铝贫钙、贫铝贫钙的变质碎屑岩,小部分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铬尖晶石主要来自具岛弧背景的橄榄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300Ma、400~500Ma、650~850Ma、1750~1950Ma和2400~2600Ma年龄段。综合分析表明,马鞍塘组的物源为康滇构造带的新元古代花岗质结晶基底,并包含少量新元古代中酸性火山岩、变质碎屑岩和二叠纪基性-超基性火山岩;须家河组的物源包括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三叠系浊积岩、花岗岩类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古生界碎屑岩与新元古界基底。马鞍塘组与须家河组之间的物源转变,表明扬子板块西缘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取代康滇构造带成为新的地貌高部位和主要剥蚀区,这一古地理格局的转变发生于马鞍塘组沉积之后,即晚三叠世的卡尼期与诺利期之间或诺利期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南缘 晚三叠世 物源变化 龙门山断裂带 松潘-甘孜褶皱带 康滇构造带
下载PDF
云南保山红岩剖面诺利期牙形石Mockina slovakensis的发现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7
作者 郭豹 杜怡星 +1 位作者 时志强 金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3-386,共14页
Mockina slovakensis是晚三叠世诺利期一个重要的牙形石属种,除了具有重要的地层学作用之外,它还能够指示特殊的沉积环境。本次研究在云南保山红岩剖面上三叠统大水塘组下段灰岩中发现了大量牙形石M.slovakensis,其在地层中占据统治地位... Mockina slovakensis是晚三叠世诺利期一个重要的牙形石属种,除了具有重要的地层学作用之外,它还能够指示特殊的沉积环境。本次研究在云南保山红岩剖面上三叠统大水塘组下段灰岩中发现了大量牙形石M.slovakensis,其在地层中占据统治地位,据此将研究层位的时代限定为晚三叠世诺利期Alaunian晚期。有记录表明,当M.slovakensis在地层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往往指示出一种较为局限的沉积环境。综合此次研究在保山红岩剖面发现的大量占统治地位的M.slovakensis牙形石以及前人对保山地块大水塘组沉积环境研究的结果,推测在诺利期Alaunian晚期,保山地区应为拉张背景下形成的较为局限的沉积盆地。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晚三叠世特提斯东部的沉积环境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利期 晚三叠世 牙形石 大水塘组 局限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诺利—瑞替期之交气候变迁及其驱动机制
8
作者 陈俞超 金鑫 +3 位作者 杜怡星 张云望 李滨兵 时志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2-1228,共17页
【目的】晚三叠世诺利—瑞替期之交(Norian-Rhaetian Transition,NRT)的古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伴随着全球性的碳同位素负漂和生物绝灭事件。目前多数NRT研究均聚焦于特提斯域的浅海相地层,而关于NRT时期陆地的气候与环境变迁... 【目的】晚三叠世诺利—瑞替期之交(Norian-Rhaetian Transition,NRT)的古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伴随着全球性的碳同位素负漂和生物绝灭事件。目前多数NRT研究均聚焦于特提斯域的浅海相地层,而关于NRT时期陆地的气候与环境变迁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方法】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以河流相和沼泽相沉积为主的诺利—瑞替阶剖面(须家河剖面)进行研究。利用主、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NRT时期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驱动机制。【结果】须家河组诺利末期(剖面:105.5~129.5 m)古气候指数CIA、Rb/Sr相对较高,R值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73、1.2、8.2);诺利—瑞替期界线处(剖面:129.5~135 m)CIA、Rb/Sr相对较低,R值相对较高(平均值分别为61、0.5、13.5)。【结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NRT时期气候波动频繁,诺利末期以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主,到了诺利—瑞替期界线附近,发生了一次短暂的降温事件。须家河组NRT时期湿暖—干冷的古气候变化和诺利—瑞替期界线处的降温事件主要受到晚三叠世盛行于泛大陆中的超级季风控制,但不排除同时期的火山活动和野火事件对古气候系统的影响,然而火山活动、野火事件以及气候环境变化三者间的互馈机制,需要进一步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古气候 风化指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贺根山洋闭合与后造山伸展——来自科右中旗构造混杂岩带内晚三叠世花岗岩的证据
9
作者 王帅 赵东芳 +4 位作者 李英杰 金松 董培培 张夏炜 孟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6-362,共17页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巨日合A2型二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东段,侵位于早石炭世杜尔基构造混杂岩(带)中。笔者等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厘定岩体成因和构造背景,为古亚洲洋分支...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巨日合A2型二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东段,侵位于早石炭世杜尔基构造混杂岩(带)中。笔者等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厘定岩体成因和构造背景,为古亚洲洋分支洋盆—贺根山洋闭合时限提供证据。巨日合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粒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巨日合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晚三叠世(203.7±1.6 Ma)。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岩体高硅(SiO_(2)=71.08%~76.62%)、富碱(Na_(2)O+K_(2)O=7.99%~9.28%),贫钙(CaO=0.25%~1.67%)和镁(MgO=0.05%~0.63%);负Eu异常显著(δEu=0.14~0.50),Rb、Th、U、K、Ga元素较富集,而Ba、Sr、P、Ti元素相对亏损,且10000Ga/Al(3.62~4.90)、TFeO/MgO(3.40~14.80)、(Na_(2)O+K_(2)O)/CaO(5.03~31.96)值较高,显示出A2型花岗岩特征,代表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拉张环境。同时结合岩浆起源温压条件研究,认为岩体可能为壳源含斜长石的角闪石质岩石在脱水条件下部分熔融及其后的结晶分异作用成因。结合中亚造山带东段早石炭—晚三叠世蛇绿岩、洋内弧和后造山型岩浆岩的时空演化关系,揭示贺根山洋可能在二叠纪末期闭合,并在三叠纪进入后造山伸展拉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型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晚三叠世 后造山伸展 内蒙古科右中旗
下载PDF
西昆仑晚三叠世巴尔达灵花岗岩体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对古特提斯后碰撞构造演化的约束
10
作者 杜保峰 李珊珊 +4 位作者 张荣臻 胡红雷 乔天荣 钱金龙 杨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7-1906,共20页
西昆仑造山带发育大量早中生代岩浆岩,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密切相关,而关于古特提斯后碰撞具体时限仍存在较大争议。巴尔达灵花岗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面积最大的慕士塔格复式岩体组成部分,本文对其开展了岩石学、LA-ICPMS锆石U-P... 西昆仑造山带发育大量早中生代岩浆岩,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密切相关,而关于古特提斯后碰撞具体时限仍存在较大争议。巴尔达灵花岗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面积最大的慕士塔格复式岩体组成部分,本文对其开展了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揭示了岩体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与岩浆源区属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古特提斯后碰撞构造演化过程。巴尔达灵花岗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发育大量暗色微细粒包体。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7Ma、233Ma和231Ma,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岩石具有高铝、富碱和低镁特征,A/CNK为0.94~1.02,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岩石分异指数偏高(67.3~81.1),岩浆演化以结晶分异为主,为分异程度偏高的I型花岗岩。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具弱至中等负Eu异常,富集Rb、Th、U、Zr、Hf,亏损Ba、Nb、Sr、P、Ti;Nb/Ta比值(7.2~16.7)和Zr/Hf比值(28.4~40.3)偏低,而Rb/Sr比值(0.2~1.4)和La/Ta比值(20.0~56.4)较高,指示源岩以壳源为主,应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结合区域演化,本文认为巴尔达灵花岗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古特提斯后碰撞过程,与中三叠世同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转换有关,并指示古特提斯演化进入后碰撞伸展期的起始时限应不晚于23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达灵 I型花岗岩 后碰撞环境 晚三叠世 古特提斯 西昆仑
下载PDF
西秦岭宕昌-舟曲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1
作者 张梓尧 张义虎 +1 位作者 徐磊 王怀涛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247,共16页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西段,其印支期花岗岩研究对认识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选择西秦岭宕昌-舟曲地区的燕麦层与憨班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燕...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西段,其印支期花岗岩研究对认识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选择西秦岭宕昌-舟曲地区的燕麦层与憨班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层的二长闪长岩、憨班的花岗闪长岩,具有高Al_(2)O_(3)、MgO,Mg^(#)<45,富钠贫钾的特征,主体为亚碱性-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轻稀土高度富集,弱Eu负异常,富集Th、K、U等LILE;HFSE中强烈亏损Nb、Ta、P和Ti元素。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燕麦层与憨班岩体分别形成于(219.4±1.5)Ma和(222.1±1.9)Ma,其侵位时间为晚三叠世中期。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研究区花岗岩体为后碰撞环境,可能形成于增厚地壳下部岩石圈地幔拆沉、软流圈上涌加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环境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晚三叠世 埃达克岩 后碰撞环境 西秦岭
下载PDF
贵州关岭地区法郎组瓦窑段菊石类新材料
12
作者 马知恒 李世鑫 +2 位作者 陈镜文 何犇 张廷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9-776,共8页
本文对采自于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上部的齿菊石目化石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3属3种,其中包含一新种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sp.nov.。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nov.以具有细密横肋及粗壮腹缘瘤为特征,属K... 本文对采自于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上部的齿菊石目化石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3属3种,其中包含一新种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sp.nov.。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nov.以具有细密横肋及粗壮腹缘瘤为特征,属Klipsteinia在华南为首次发现。根据Klipsteinia和Arctosirenites组合特征判断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底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卡尼期早期(Julian 1),上部时代归属于晚卡尼期早期(Tuvalian 1),并且认为造成法郎组瓦窑段底部的岩性变化是由于构造因素导致,而并非受到卡尼期湿润幕事件(CPE,Carnian Pluvial Episode)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nov. 菊石类 卡尼期湿润幕事件 晚三叠世 贵州关岭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中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安江 熊绍云 +8 位作者 胡安平 张建勇 许强 付小东 潘立银 王鑫 刘思琪 李茜 段军茂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4,共15页
由于资料的欠缺和分布的不均衡,羌塘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程度总体不高,不能为烃源岩和储层的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基于盆地属性、沉积体系及组合-耦合关系的研究,解决了资料丰富区域沉积相解释的多解性、资料缺少区域沉积相预测缺乏... 由于资料的欠缺和分布的不均衡,羌塘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程度总体不高,不能为烃源岩和储层的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基于盆地属性、沉积体系及组合-耦合关系的研究,解决了资料丰富区域沉积相解释的多解性、资料缺少区域沉积相预测缺乏沉积模式指导的问题,取得以下3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系统梳理了可可西里—金沙江洋、班公湖—怒江洋、龙木错-双湖洋的闭合史,明确了羌塘盆地属性,指出北羌塘地块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经历了复合前陆盆地、陆内弱挤压残留海盆地、褶皱-冲断快速抬升剥蚀3个构造演化阶段,南羌塘地块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经历了被动陆缘、活动陆缘、褶皱-冲断快速抬升剥蚀3个构造演化阶段,明确了8个关键沉积时期的盆地属性。(2)基于盆地属性、沉积体系及组合-耦合关系,系统恢复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10个关键地质时期的构造-岩相古地理背景,揭示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提高了资料缺少区域沉积相预测的准确度。(3)明确了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的构造-岩相古地理背景,认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巴贡组烃源岩的分布受控于前陆坳陷、被动陆缘深水陆棚等构造单元,下侏罗统曲色组烃源岩的分布受控于弧后伸展盆地、陆内弱挤压残留海盆地等构造单元,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储层分布于台缘带。上述成果将为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的认识和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属性 岩相古地理 沉积体系 生储盖组合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 羌塘盆地
下载PDF
马来半岛东部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及其古特提斯构造意义
14
作者 余永琪 钱鑫 +2 位作者 王岳军 Mustapha Khairul Azlan 张玉芝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11,共19页
马来半岛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完整地记录了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消亡的演化历史。该洋盆于中‒晚三叠世关闭,随之发生陆‒陆碰撞、地壳增厚以及造山带垮塌,区域上形成大规模的碰撞后火成岩,构成了东南亚古特提斯巨型火成... 马来半岛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完整地记录了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消亡的演化历史。该洋盆于中‒晚三叠世关闭,随之发生陆‒陆碰撞、地壳增厚以及造山带垮塌,区域上形成大规模的碰撞后火成岩,构成了东南亚古特提斯巨型火成岩带东部和中部花岗岩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其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仍然存在不同认识。因此,本文对马来半岛东部晚三叠世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探讨了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的演化规律及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马来半岛东部晚三叠世花岗岩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为231~222 Ma,样品显示出较为富集的同位素特征((^(87)Sr/^(86)Sr)i=0.72040~0.72518,εNd(t)=−10.4~−6.7,εHf(t)=−11.5~+0.1),来自变火成岩和变杂砂岩的混合源区;第二组样品形成于218~216 Ma,对应的(^(87)Sr/^(86)Sr)i=0.70576~0.71464,εNd(t)=−9.1~−3.9,εHf(t)=−3.9~+1.9,表明其源区存在一定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且Ga/Al、FeO^(T)/(FeO^(T)+MgO)值及锆石饱和温度相对较高,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年代学结果表明古特提斯东部和中部花岗岩省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的峰期为220 Ma,且具有相似的元素‒同位素变化规律,证实古特提斯洋碰撞后造山垮塌主要发生于220 Ma,软流圈上涌促使中‒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从而形成了区域大规模的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岩浆作用 地球化学 碰撞后 古特提斯洋 马来半岛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清华 杨威 +1 位作者 周慧 缪卫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7,共17页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 被动大陆边缘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 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 基底卷入型构造 乌什西次凹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埃坑德勒斯特地区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16
作者 王琳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63-269,共7页
为探究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埃坑德勒斯特地区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分析及全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32.4±1.9)Ma(MSWD=0.58),形成于晚三叠世;在地球... 为探究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埃坑德勒斯特地区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分析及全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32.4±1.9)Ma(MSWD=0.58),形成于晚三叠世;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它们属于钙碱性系列,A/CNK值介于0.94~0.96之间,属准铝质,并且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该岩体为部分熔融下地壳岩石形成原始岩浆经分离结晶形成的I型花岗岩;综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区域上后碰撞伸展环境,这种伸展环境也为东昆仑地区大量的晚三叠世矿床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晚三叠世 地球化学 埃坑德勒斯特 东昆仑
下载PDF
陕南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富锂黏土岩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17
作者 周伟 祁晓鹏 +3 位作者 张嘉升 徐磊 杨杰 高景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2,共16页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的岩石学特征、矿物组成及岩石成因亟待查明。本文通过XRD分析、TIMA分析以及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界线黏土岩的矿物组成,探讨了黏土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提出了不整合面黏土岩类关键金属矿产的综合找矿方向。研究表明,镇巴地区T_(2)/T_(3)界线黏土岩主要由石英、伊利石、高岭石组成,并含有极少量绿泥石、蒙脱石和铝绿泥石。主量元素(SiO_(2)、Al_(2)O_(3)、^(T)Fe_(2)O_(3)、TiO_(2))特征表明界线黏土岩属于铝土质泥岩,黏土岩CIA值(化学蚀变指数)为85~93,ICV值(成分变异指数)为0.22~0.46,说明其沉积母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微量元素(V、Ni、Sr、Ba)显示黏土岩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我国目前在不整合面发现的黏土岩有铁-铝质黏土岩、铝质黏土岩、铝土岩,代表了古风化壳沉积,并产有锂、镓、稀土、铌等关键金属矿产,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二叠纪,具有多元素综合成矿的特点,建议后期加强不整合面黏土岩类的综合找矿工作,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中-晚三叠世界线 富锂黏土岩 找矿意义 镇巴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恢复及其改造演化 被引量:110
18
作者 赵文智 王新民 +2 位作者 郭彦如 刘化清 白云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3,共8页
恢复鄂尔多斯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是评价盆地西缘上三叠统油气勘探前景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在三叠纪延长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受秦祁褶皱带和阿拉善古陆控制,六盘山西缘大断裂和贺兰山西缘断裂分别构成晚三叠世沉积盆地的西南与西... 恢复鄂尔多斯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是评价盆地西缘上三叠统油气勘探前景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在三叠纪延长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受秦祁褶皱带和阿拉善古陆控制,六盘山西缘大断裂和贺兰山西缘断裂分别构成晚三叠世沉积盆地的西南与西北边界;走廊过渡区与盆地本部沉积具有连通性,形成向西开口、南深北浅、主体为北西-南东向的大型不对称坳陷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盆地西缘前人所称的“南北古脊梁”不起沉积分割作用。延长组沉积期湖盆西部从南到北发育汭水河—镇原、景泰—环县、窑山—甜水堡和汝箕沟—盐定4个三角洲沉积体系,受不同物源影响,各体系沉积特征不同,并且经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在盆地西缘冲断带上盘残存不全。但在现今冲断带以东及其掩覆地区延长组保存较完整,延长组残余沉积分布广泛,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原型盆地 沉积体系 银川盆地 六盘山盆地 构造改造
下载PDF
微量元素分析在判别沉积介质环境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为例 被引量:111
19
作者 范玉海 屈红军 +2 位作者 王辉 杨县超 冯杨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2-389,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样品中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为基础,选用对沉积介质环境反映比较敏感的锶(Sr)、铜(Cu)、钡(Ba)、铀(U)、钛(Ti)、钒(V)、镍(Ni)等微量元素指标,分析研究区地层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沉积介质环境之间的对...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样品中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为基础,选用对沉积介质环境反映比较敏感的锶(Sr)、铜(Cu)、钡(Ba)、铀(U)、钛(Ti)、钒(V)、镍(Ni)等微量元素指标,分析研究区地层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沉积介质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的沉积介质环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延长组长9-长7期基本为温湿气候且变得越来越温暖潮湿;长9-长7期为微咸水相的淡水环境,长7期盐度含量略有增加;长9、长8期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比较正常,长7期变为厌氧环境;长9-长7期垂向上水体分层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沉积介质环境 晚三叠世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
下载PDF
龙门山晚三叠世软沉积物变形与印支期构造运动 被引量:53
20
作者 乔秀夫 郭宪璞 +5 位作者 李海兵 苟宗海 苏德辰 唐哲民 张伟 杨光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156,共25页
龙门山地区上三叠统包括卡尼阶马鞍塘组、诺利阶小塘子组与瑞替阶须家河组。通过野外研究在小塘子组与须家河组的多个层位中首次识别出丰富的地震触发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包括液化变形(液化角砾岩液化滴状体、液化底劈、液化均一层等);... 龙门山地区上三叠统包括卡尼阶马鞍塘组、诺利阶小塘子组与瑞替阶须家河组。通过野外研究在小塘子组与须家河组的多个层位中首次识别出丰富的地震触发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包括液化变形(液化角砾岩液化滴状体、液化底劈、液化均一层等);塑性变形(卷曲变形,软布丁)以及与重力作用相关的负载、球-枕、枕状层上述软沉积物变形是龙门山地区晚三叠世构造运动的响应,它们是印支期松潘-甘孜地体与扬子板块裂开、碰撞逆冲走滑伴生的地震事件的记录。通过古地震事件与沉积事件结合分析,提出龙门山地区印支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为:晚三叠世中期(印支构造期中期)松潘-甘孜地体与扬子板块开始裂开,古断裂走向近NS,断裂活动产生的地震于小塘子组浅海沉积中触发一系列软沉积物变形;晚三叠世晚期(印支构造期晚期)松潘-甘孜地体与上扬子板块发生陆内俯冲,地震诱发须家河组湖相沉积物变形;晚三叠世末期(印支构造期末期)松潘-甘孜地体左旋走滑逆冲于上扬子板块之上,形成松潘-甘孜山与川西前陆盆地,二者边界即现今的汶川-茂县断裂,印支期的造陆与造山伴随古地震发生。依据已识别的软沉积物液化变形位置与汶茂断裂的距离,估算出诺利阶小塘子组古地震震级约为Ms7.2;目前小塘子组液化变形记录远非距汶茂断裂最远的液化点,因而实际的古地震震级远远大于Ms7.2,应存在更强的地震事件。龙门山发生的毁灭性大地震(如2008,5,12汶川大地震Ms8)实际上于晚三叠世期间早已频繁发生,现今龙门山的活动地震带是中生代古地震带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晚三叠世 软沉积物变形 古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