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ling plant canopy effects on water-heat exchange in the freezingthaw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2
1
作者 GUO Lin-mao CHANG Juan +1 位作者 XU Hong-liang SUN Wen-j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1564-1579,共16页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on the water-heat exchange in the freezing-thaw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study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in predicting the response of alpine ecosystems...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on the water-heat exchange in the freezing-thaw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study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in predicting the response of alpine eco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 in permafrost regions.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lant canopy o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thermal dynamics in the Fenghuoshan area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y changing the leaf area index(LAI) and keeping other variables consta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nsible heat, latent heat and net radiation are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LAI. However, the ground heat flux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ing LAI. The annual tot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vegetation transpiration ranged from-16% to 9% and-100% to 15%, respectively, in response to extremes of doubled and zero LAI,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negative feedback between vegetation and the volumetric unfrozen water content at 0.2 m through changing evapotranspir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suggest that better vegetation conditions are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underlying permafrost, and the advanced initial thawing time and increasing thawing rate of soil ic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LAI ma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supra-permafrost groundwater. This study quantifies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change o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thermal processes and provides a basic understanding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degradation on the water-heat exchange in permafrost regions under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FROST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model leaf area index Water-heat exchange Thermal-moisture dynamics
下载PDF
灌浆期弱光逆境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模拟模型 被引量:28
2
作者 顾蕴倩 刘雪 +8 位作者 张巍 亓春杰 汤开磊 赵杨 张岩 李刚 王斌 赵春江 罗卫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8-908,共11页
【目的】定量研究灌浆期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弱光天气事件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号、扬麦13号和宁麦9号为试材,通过设定灌浆期4个光照强度(光照强... 【目的】定量研究灌浆期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弱光天气事件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号、扬麦13号和宁麦9号为试材,通过设定灌浆期4个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分别为自然光强的100%、50%、34%和16%)和4个弱光持续时间(2 d、4 d、6 d和8 d)的遮阴处理试验,模拟连阴雨天气导致的弱光逆境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定量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弱光逆境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和经济系数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将上述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与SUCROS模型结合,建立灌浆期弱光逆境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模拟模型,并使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小麦灌浆期日总光合有效辐射低于3.71 MJ.m-2且持续2 d以上对叶片净光合速率产生显著影响;日总光合有效辐射低于3.71 MJ.m-2且持续4 d以上对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生产和产量产生显著影响。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模型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对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总干重和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8、0.88、0.96、0.96,相对均方根差(rRMSE)分别为5.69%、12.46%、3.32%、5.2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弱光逆境对小麦灌浆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弱光天气事件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模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弱光逆境 光合作用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 产量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增高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2
3
作者 黄建晔 董桂春 +4 位作者 杨洪建 王余龙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53-257,共5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 ,研究开放式空气CO2 增加 (FACE) 2 0 0 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结果表明 ,FACE处理使移栽至抽穗后 2 0d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 ,使抽穗后 2 0d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减少 ,生物产...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 ,研究开放式空气CO2 增加 (FACE) 2 0 0 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结果表明 ,FACE处理使移栽至抽穗后 2 0d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 ,使抽穗后 2 0d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减少 ,生物产量显著提高 .移栽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是由于叶面积系数和净同化率共同提高所致 ;抽穗期至抽穗后 2 0d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叶面积系数的增加所致 ;抽穗后 2 0d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净同化率的下降所造成 .提高茎鞘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 ,降低叶片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 ,对穗占全株干物重的比例无显著影响 ,能显著提高水稻抽穗期茎鞘中可溶性糖、淀粉的含有率和含量 ,提高FACE处理的生物产量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r =0 .782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02浓度增高 水稻 物质生产 物质分配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叶面积系数
下载PDF
无水分胁迫下行作物蒸发散与双涌源能量分配和交换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于婵 朝伦巴根 +1 位作者 高瑞忠 柴建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39-844,共6页
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人工草地种植的行作物——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将FAO-56的双作物系数法与双涌源能量平衡模型相结合,计算了太阳入射能量按叶面积指数(LAI)分配到两个涌源(冠层、土壤表面)的有效能量Ac和As、潜热通量λEc和... 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人工草地种植的行作物——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将FAO-56的双作物系数法与双涌源能量平衡模型相结合,计算了太阳入射能量按叶面积指数(LAI)分配到两个涌源(冠层、土壤表面)的有效能量Ac和As、潜热通量λEc和λEs以及显热通量Hc和Hs.分析两个涌源在有效能量驱使下的潜热和显热通量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在无水分胁迫条件下,冠层Hc与λEc相互作用使冠层吸收微热平流,强化蒸腾作用,加大蒸腾量.蒸腾(以潜热通量表示)超过冠层有效能量的增量(λEc^i-Ac^i).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发育阶段LAI为0.6的7月15日到LAI为2.4的8月9日之间,其平均值为4.32MJ·m^-2·d^-1.2)无水分胁迫情况下,λEs和Hs相互作用,除强湿润过程后的1~2d外,其他各天土壤均以低于土壤表面有效能量的速率蒸发.蒸发强度取决于土壤表面有效能量消散为土壤潜热通量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最小值出现在生长中期阶段,其平均值为11.5%;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初始阶段,其平均值为51.9%.3)两个涌源潜热通量是蒸散过程中能量交换的主要成分,在生长发育、中期、后期阶段转换为两个涌源潜热通量的有效能量均占总能量的8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能量分配和交换 作物蒸散
下载PDF
麦田能量平衡及潜热分配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沈彦俊 刘昌明 +1 位作者 莫兴国 于沪宁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12-17,共6页
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分析了冬小麦返青后麦田能量平衡和潜热分配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平衡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和叶面积指数(LAI)是决定能量分配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了返青后土壤蒸发随叶面积指数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 能量平衡 潜热分析 叶面积指数 冬小麦
下载PDF
北京市绿化树种紫玉兰的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华 欧阳志云 +1 位作者 任玉芬 高付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67-1876,共10页
温带和热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断加快的城市绿化,对水的大量需求给未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严峻挑战。了解树木蒸腾特征及环境和生物因子对蒸腾的调控有助于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和养护。利用热消散技术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上15年生紫玉兰... 温带和热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断加快的城市绿化,对水的大量需求给未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严峻挑战。了解树木蒸腾特征及环境和生物因子对蒸腾的调控有助于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和养护。利用热消散技术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上15年生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的耗水特征,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在昼夜尺度上,春夏季节紫玉兰树干液流密度多呈双峰型曲线,蒸腾午休现象明显;秋季树干液流密度呈单峰型曲线;冬季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格局不明显。于年内不同月份,从3月开始上升,5月达到峰值,9月开始显著降低;于不同的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显示紫玉兰属春季耗水型树种;于物候期,从发芽到开花展叶阶段,整树耗水迅速增加,叶速生期达到最大值,休眠期整树耗水显著降低。不同时间尺度上紫玉兰整树耗水对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响应不同。昼夜尺度上,液流密度与总辐射和水汽压亏缺显著相关,且有显著时滞;日尺度上,总效辐射、水汽压亏缺以及大气温度是整树耗水的决定因子,由于城市中的适时灌溉和研究期间降水充足,土壤水分对紫玉兰的耗水没有显著影响;月尺度上,大气温度是紫玉兰的整树耗水的决定因子;开花展叶期,叶面积指数是影响紫玉兰耗水的关键因子,同期环境因子对整树耗水的解释量只有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玉兰 热消散技术 耗水 城市环境因子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萝卜耐热性鉴定田间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4
7
作者 冉茂林 宋明 +1 位作者 雍小平 宋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10期248-253,共6页
从萝卜外部形态、产量水平多项指标入手,通过指标筛选,提出萝卜耐热性田间鉴定有效指标为:苗期单位面积叶鲜重、热害指数、越夏死株率、有效根率。鉴定标准分别为:苗期单位面积叶鲜重(W/A)≥0.5g/cm2为强耐热,(W/A)介于0.2~0.5g/cm2为... 从萝卜外部形态、产量水平多项指标入手,通过指标筛选,提出萝卜耐热性田间鉴定有效指标为:苗期单位面积叶鲜重、热害指数、越夏死株率、有效根率。鉴定标准分别为:苗期单位面积叶鲜重(W/A)≥0.5g/cm2为强耐热,(W/A)介于0.2~0.5g/cm2为中等耐热,(W/A)≤0.2g/cm2为感热。叶片热害指数≤10%为强耐热,介于10%~30%为中等耐热,≥30%为感热。越夏死株率≤10%为耐热,介于10%~20%为中等耐热,≥20%为感热。有效根率≥90%为强耐热,80%~90%为中等耐热,≤80%为感热。其中越夏死株率和有效根率是萝卜田间鉴定较简便的操作方法,可广泛用于大批材料的初步鉴定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耐热性鉴定 叶面积 有效根率 热害指数
下载PDF
贡嘎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热通量垂直梯带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阳 王根绪 +2 位作者 孙向阳 胡兆永 周云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77,共8页
基于贡嘎山垂直植被带谱3种典型森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月尺度上,阔叶林土壤热通量在3—8月、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在4—8月以向下传输为主,其他... 基于贡嘎山垂直植被带谱3种典型森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月尺度上,阔叶林土壤热通量在3—8月、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在4—8月以向下传输为主,其他月份为向上传输为主;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年总土壤热通量分别为-1.88、-13.78和-9.61 MJ·m^(-2),占年净辐射的百分比分别为0.07%、0.47%、0.35%,说明年尺度土壤热通量并未达到平衡。土壤热通量对净辐射存在迟滞效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反馈要迟滞3 h,针叶林为6 h。3种森林类型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比例随叶面积指数增大而减小。净辐射、2 m气温、5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温度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影响着土壤热通量的季节变化。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净辐射相对贡献率最高(34.54%,30.12%);在针叶林中,叶面积指数贡献率最高(27.47%)。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热通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海拔梯度规律,但阔叶林土壤热通量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差异显著。土壤热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是受到植被和气候因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通量 山地 森林 净辐射 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异
下载PDF
高产棉花太阳辐射能利用率及干物质分配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潘学标 邓绍华 +5 位作者 蒋国柱 吴同礼 董占山 崔秀稳 潘晓康 龙腾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X期53-62,共10页
通过对1988~1989年高产棉花栽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棉花的太阳辐射利用率在叶面积系数小于2.0时随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大于2.0时增加变缓。从生育时间看,7月中旬前太阳辐射利用率指数上升,7月中旬至8月底相对稳定在1.2~1.4... 通过对1988~1989年高产棉花栽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棉花的太阳辐射利用率在叶面积系数小于2.0时随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大于2.0时增加变缓。从生育时间看,7月中旬前太阳辐射利用率指数上升,7月中旬至8月底相对稳定在1.2~1.4克/兆焦左右,9月以后又不同程度线性下降。生长季内子棉太阳辐射经济效率1988和1989年分别为0.14和0.15克/兆焦。收获指数与最大叶面积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盛花期之前棉株各器官之间的同伸关系或明显,盛花期后器官的生长相互间无明显的确定性关系。如能调节密度与叶面积系数的关系,使得既提高5~6月的辐射能利用率,同时使7~8月叶面积系数维持在3.0~3.5的适宜范围内,9~10月群体又不早衰,则有利于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光能利用率 干物质分析
全文增补中
城市森林降温效应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海轩 许丽娟 +1 位作者 吴鞠 徐程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4-151,共8页
城市森林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本文探讨影响城市森林降温效应的内、外因素及作用机制,为优化城市森林结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参考。影响城市森林降温效应的内部因素从单木尺度上主要有树种、树冠结构和树冠形状,... 城市森林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本文探讨影响城市森林降温效应的内、外因素及作用机制,为优化城市森林结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参考。影响城市森林降温效应的内部因素从单木尺度上主要有树种、树冠结构和树冠形状,从林分尺度上主要有林分类型、林分结构、绿量、林分面积和形状,城区尺度主要应用遥感方法对城市森林降温效应进行研究,主要指标有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影响城市森林降温效应的外部因素有气候、地面类型和经营措施等;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通过影响林内外能量的流动和交换,共同影响城市森林降温效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重视温度场理论,结合地面观测与遥感解译,充分研究林分结构与城市森林能量传输的关系,另一方面需加强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从促进热量交换的角度优化林分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建筑、森林和水体等基础设施,实现降温效应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城市森林 降温效应 冠层结构 蒸腾效应 人为干扰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盐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裔传祥 盛也 +3 位作者 周宏伟 刘桐恺 梅钦 于国强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1期104-109,共6页
根据盐城市2017年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FROM-GLC10地表覆盖类型数据以及MOD15A2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对其热岛效应的特性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白天城市用地的平均地表温度高于其他地表覆盖类型,并且无季节性差异,其中夏季为33.2... 根据盐城市2017年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FROM-GLC10地表覆盖类型数据以及MOD15A2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对其热岛效应的特性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白天城市用地的平均地表温度高于其他地表覆盖类型,并且无季节性差异,其中夏季为33.2℃,而河流区域平均地表温度最低,其中冬季为9.1℃。(2)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河流起主导的降温作用。(3)热岛强度在夏季表现最明显,春季其次,秋冬两季不够显著,另外夜间城市热岛效应基本消失。(4)地表温度与LAI呈负相关,夏季时植被对盐城市区的降温效果最明显,其次是春季,相关系数分别为0.579和0.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MODIS 地表温度 地表覆盖类型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树枝尺度下的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12
作者 边慧娟 付海明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9年第5期36-38,42,共4页
为了研究树冠对周围温度的影响,通过计算流体力学及三维虚拟植物建模技术对具有树叶形态及分布的虚拟树枝进行模拟分析,获得树枝周围的温度分布。着重分析树冠结构参数即叶面积指数LAI及运行参数即入口风速v对树枝周围温度的影响。研究... 为了研究树冠对周围温度的影响,通过计算流体力学及三维虚拟植物建模技术对具有树叶形态及分布的虚拟树枝进行模拟分析,获得树枝周围的温度分布。着重分析树冠结构参数即叶面积指数LAI及运行参数即入口风速v对树枝周围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流风速对温度场造成影响,其风速越大,树枝对周围热空气的降温越不明显。在相同热流风速下,不同叶面积指数也对温度场造成影响,叶面积指数越大,树枝对周围热空气的降温越明显且热空气流经树枝后恢复到初始温度值的时间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叶面积指数 热流风速
下载PDF
Modeling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in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applied to maize growth under plastic film mulching 被引量:1
13
作者 Meng DUAN Jin XIE Xiaomin MAO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2期144-161,共18页
Based on our previous work modeling crop growth (CropSPAC) and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in the soilplant- atmosphere continuum (SPAC), the model was improved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 applied t... Based on our previous work modeling crop growth (CropSPAC) and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in the soilplant- atmosphere continuum (SPAC), the model was improved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 applied to field-grown maize in North-west China. In CropSPAC, a single layer canopy model and a multi-layer soil model were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energy partition between the canopy and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in the soil, respectively. The maize growth module included photosynthesis, growth stage calculation, biomass accumu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he CropSPAC model coupled the maize growth module and SPAC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module through leaf area index (LAI), plant height and soil moisture condition in the root zone. The LAI and plant height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maize growth module and used as input for the SPAC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module, and the SPAC module output for soil water stress conditions used as an input for maize growth module. We used γS, the representation of evaporation resistance, instead of the commonly used evaporation resistance γS0 to reflect the change of latent heat flux of soil evaporation under film mulching as well as the induced change in energy partition. The model was tested in a maize field at Yingke irrigation area in North-west China. Results showed reasonable agreement between the simulations and measurements of LAI,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soil water content.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model, the modified model was more reliable for maize growth simulation under film mulching and showed better accuracy for the LAI (with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0.92, the root mean square of error RMSE = 1.23, and the Nush-Suttclife efficiency Ens = 0.87),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with R^2 = 0.96, RMSE= 7.17 t·ha^-1 and Ens = 0.95) an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 0-1 m soil layer (with R^2 =0.7& RMSE = 49.44 mm and Ens = 0.26). Scenarios were considered to simulate the influence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and film mulching on crop growth, soil water and heat conditions, and crop yield. The sim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of LAI, leaf biomass and yield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change, but the growing degree-days, evaporation,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temperature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change.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ratio of film mulching area, the evaporation will decrease, while the impact of film mulching on crop transpir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In general, film mulching is effective in saving water, preserving soil moisture, increasing soil surface temperature, shortening the potential growth period, and increasing the potential yield of ma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m MULCHING GROWTH STAGE leaf area index MAIZE GROWTH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原文传递
中南半岛热带森林光合碳同化的季节动态
14
作者 Lian-Yan Yang Rui Yu +14 位作者 Jin Wu Yongjiang Zhang Yoshiko Kosugi Natalia Restrepo-Coupe Afredo Huete Jie Zhang Yu-Hai Liu Xiang Zhang Wen-Jie Liu Jun-Fu Zhao Jiye Zeng Qing-Hai Song Ya-Jun Chen Liang Song Zheng-Hong Tan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131-153,共23页
热带森林因其生物量巨大、结构复杂和生物多样而著称。然而,关于这些森林光合作用的季节动态及其少水期间的生态适应仍知之甚少。本文利用中南半岛上跨20个纬度(2°-22°N)的自然梯度带,探讨了季节性水分条件变化对中南半岛热... 热带森林因其生物量巨大、结构复杂和生物多样而著称。然而,关于这些森林光合作用的季节动态及其少水期间的生态适应仍知之甚少。本文利用中南半岛上跨20个纬度(2°-22°N)的自然梯度带,探讨了季节性水分条件变化对中南半岛热带森林光合作用季节动态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气候季节性明显的热带森林,不论其为常绿、落叶还是半落叶,其雨季的森林冠层光合作用(或称总初级生产总值,GPP)明显高于旱季。缺乏气候季节性的常湿热带雨林,GPP呈现“双峰”季节格局;而且,这种季节格局与太阳辐射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旱季或者是短干旱期内,冠层导度(Gs)有明显下降,显示出水分对气孔开度的抑制作用。然而,这种气孔开度的降低,并未导致近赤道的常湿低地雨林GPP的下降。也就是说,常湿低地雨林GPP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光限制而非水分限制。气候季节性明显的3个站点,不论Gs还是GPP在旱季明显低于雨季,则表现出明显的水分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法 叶面积指数 适应对策 生态系统生理 总初级生产力 潜热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波文比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松宇 贾昕 +3 位作者 郑甲佳 杨睿智 牟钰 袁和第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9-130,共12页
波文比(β)是陆面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影响着地表和大气间的能量交换,明确β的空间变异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气候间反馈关系的预测。该研究收集了在中国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开展的用涡度相关法(EC)测量地表能量平衡的公开发... 波文比(β)是陆面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影响着地表和大气间的能量交换,明确β的空间变异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气候间反馈关系的预测。该研究收集了在中国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开展的用涡度相关法(EC)测量地表能量平衡的公开发表文献,构建了β和气象环境因子数据库,分析了β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果:(1)所有生态系统β平均值为0.95±0.64,变异系数67%,偏度1.58,峰度3.07,整体服从对数正态分布,β平均值最高为灌木生态系统(1.26),最低为湿地生态系统(0.49)。(2)β在生态系统类型间差异显著: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β无显著差异,灌木生态系统β>草地生态系统β>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β,农田生态系统β介于草地生态系统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之间。(3)β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不随经度和海拔变化。纬度每增加1°,β增加0.038。(4)β随着年降水量(MAP)、年平均气温(MAT)、净辐射(R_(n))、当年降水量(PPT)、当年平均气温(T_(a))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增加而降低。(5)不同生态系统中β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草地、森林和灌木生态系统的β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变化较为敏感,而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β与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无显著相关关系。(6)MAP和R_(n)是β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LAI通过影响R_(n)间接影响β。结果表明了植被类型与气候因素之间具有交互作用,能量分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降水,叶面积对能量分配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文比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生态系统 能量分配 气候 叶面积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