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I and Leaf Biomass Allometric Equations for Three Common Tree Species in a Hyrcanian Temperate Forest
1
作者 Saleh Kahyani Hormoz Sohrabi +1 位作者 Seyyed Mohsen Hosseini Jerry Vanclay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Hyrcanian forest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 few studies with biomass destruction has been done to predict biomass and carbon pools from this forest and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in ...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Hyrcanian forest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 few studies with biomass destruction has been done to predict biomass and carbon pools from this forest and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in our country. Biomass and leaf area index (LAI) are important variables in many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and forest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allometric biomass and leaf area equations were developed for three common Hyrcanian tree species, Oriental Beech (Fagus orientalis Lipsky), Hornbeam (Carpinus Betulus Lipsky) and Chestnut- leaved Oak (Quercus castaneifolia C. A. Mey). To evaluate and estimate the leaf biomass and leaf area index of Oriental Beech, Horbeam and Chestnut-leaved Oak, 21, 27 and 17 individuals were selected and felled down, respectively. Tre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total height, crown length and perpendicular diameters were measured. Destructive sampling was applied for determination of leaf biomass and LAI. Allometric equations were calculated for estimation of leaf biomass and LAI using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equations were compared based on several modelling parameters. Model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were based on R2,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prediction error sums of squares, model standard error estimate (SEE), ΔAIC, and a correction factor.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mean values of leaf area, leaf biomass and LAI for Oriental Beech were 53.05 cm<sup>2</sup>, 0.176 gr, 2.16, for Hornbeam were 27.2 cm<sup>2</sup>, 0.128 gr, 1.13 and for Chestnut-leaved Oak were 62.419 cm<sup>2</sup>, 0.401 gr, 2.26,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for Oriental Beech was found between LAI and total height (R2</sup>adj</sub>= 0. 931), the highe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for Hornbeam was found between LAI and Dbh (R<sup>2</sup><sub>adj</sub> = 0. 956) and the highest significance for Chestnut-leaved Oak was found between LAI and SqrtDbh (R2</sup>adj</sub> = 0. 956). Also, the best equations were obtained by means of an exponential regression model for Oriental Beech, the Log-transformed regression model for Hornbeam and of a transformed regression model for Chestnut-leaved O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biomass LAI Hyrcanian Forests Fagus Orientalis Carpinus Betulus Quercus Castaneifolia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leaf area index and biomass at landscape scale 被引量:7
2
作者 ZHANGNa YUGuirui +1 位作者 YUZhenliang ZHAOShid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2期139-152,共14页
The method for simulat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biomass at landscape scale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surface data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procedure... The method for simulat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biomass at landscape scale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surface data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procedure was: (1) annual maximum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over the landscape was calculated from TM images; (2)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NDVI and LAI was built and annual maximum LAI over the landscape was simulated; (3) the relationship models between LAI and biomass were built and annual branch, stem, root and maximum leaf biomass over the landscape were simulated; (4)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leaf biomass and LAI in different periods all the year round were obtained. The simulation was based on spatial analysis module GRID in ArcInfo software. The method is also a kind of scaling method from patch scale to landscape scale. A case study of Changba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was dissertated. Analysis and primary validation were carried out to the simulated LAI and biomass for the major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 in 1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scale leaf area index biomass remote sensing field measurement CLC number:Q948.2 TP79
下载PDF
Tracking leaf area index and coefficient of light extinction over the harvesting cycle of black wattle 被引量:1
3
作者 Aiexandre Behling Carlos Roberto Sanquetta +4 位作者 Ana Paula Dalla Corte Sylvio Pellico Netto Aurelio Lourenco Rodrigues Braulio Otomar Caron Augusto Arlindo Simo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211-1217,共7页
The amount of photosynthetic radiation inter- cepted by a crop is a function of th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on the plants, the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the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 (k). We quantified LAI an... The amount of photosynthetic radiation inter- cepted by a crop is a function of th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on the plants, the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the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 (k). We quantified LAI and k in stands of black wattle (Acacia mearnsii De Wild.) over a 7-year growth cycle at two locations in the state of Rio Grande do Sul, Brazil. Our study was conducted in commercial stands in agroecological regions with high densities of black wattle plantations. LAI was calculated as the ratio between the leaf area of a tree and its planting space, and k was derived from Beer's law. LAI depends on the planting site and stand age. Between the two sites, the LAI was similar over time, the amount of variation differed. Values of k depended only on stand age, with the highest average observed for stands up to 5 years old. The trend of k during the plantation cycle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LAI and was correlated with LAI, leaf area, leaf dry mass, canopy volume, height, branches dry mass, total dry mass, and crown dia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area - Light attenuation Tree canopy biomass Photosynthetic radiation intercepted
下载PDF
Biomass allocation and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al Tilia amurensis sampling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4
作者 徐程扬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69-74,共6页
Biomass allocation and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al Amour linden (Tilia amurensis) samplings in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we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oot increment of samplings in gap was... Biomass allocation and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al Amour linden (Tilia amurensis) samplings in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we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oot increment of samplings in gap was the highest and that of samplings under canopy was the least. Samplings in gap expressed apical dominance strongly but samplings in full sun and under canopy behaved intensive branching. Lateral competition or moderate shading was favored to bole construction. The patters of biomass allocation of samplings in different light environment were rather similar. The biomass translocated to stem was more than that to other organs, and about one half of photosynthate was used to support leaf turn over. On the contrary, photosynthates of samplings in full sun were mostly consumed in leaves bearing and energy balancing. The carbon assimilation for leaves of samplings in gap wa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more carbons were fixed and translocated to non-photosynthetic organs, especially to stemw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ia amurensis Shoot growth biomass allocation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of leaf Light environment
下载PDF
遮荫对盐胁迫下油葵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任羽飞 封晓辉 +4 位作者 李静 郭凯 李伟柳 吴玉洁 刘小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700,共14页
盐碱地光伏系统下作物生长受到盐分和遮荫的双重影响,研究双重逆境下作物的生理响应对该系统内作物种植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3个盐分水平(在初始含盐量的基础上外加NaCl含量0 ... 盐碱地光伏系统下作物生长受到盐分和遮荫的双重影响,研究双重逆境下作物的生理响应对该系统内作物种植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3个盐分水平(在初始含盐量的基础上外加NaCl含量0 g·kg^(−1)、3 g·kg^(−1)和5 g·kg^(−1))和4个遮荫水平(0%、30%、60%和90%),探究遮荫对盐胁迫下油葵生长、光合特性、叶片解剖结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及籽粒产量等的影响,为盐碱地光伏系统下开展作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盐分水平下,与不遮荫(遮荫水平0%)处理相比,遮荫会破坏油葵叶片光合反应中心,降低光能转换效率,减小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层,减少光合产物积累,进而抑制茎粗和花盘的生长,影响光合产物分配方向,最终降低籽粒产量;但适度遮荫下油葵会通过增加株高、增大叶面积、提高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酶)活性等方式提高叶片的光捕获能力,促进光合作用进行。不同遮荫水平下,与无盐分处理相比,轻(3 g·kg^(−1)NaCl)、重(5 g·kg^(−1)NaCl)度盐胁迫均会降低油葵的光合效率,抑制株高、茎粗、花盘和叶片的生长,减少光合产物的积累,最终降低籽粒产量,且不同盐胁迫浓度下油葵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在不同遮荫水平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其中,30%遮荫水平能显著提高轻度盐胁迫下油葵叶片的Rubisco酶和PEPC酶活性,减小叶片厚度,增大栅栏组织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油葵光合效率,促进油葵生长。研究表明弱光环境下油葵会通过改变自身形态、光合酶活性、光合产物分配等方式来应对环境胁迫,且遮荫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盐胁迫对油葵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30%遮荫水平对缓解轻度盐胁迫引起的油葵光合能力降低和生长抑制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遮荫及盐分互作 盐碱地 光合特性 叶片解剖结构 生物量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水肥与覆膜对油莎豆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赵月 刘亚兰 +4 位作者 高艳菊 李向义 黄彩变 周杰 曾凡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7-1766,共10页
为探究极端干旱区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经济有效的水肥种植措施,本研究在和田地区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土上设置了水肥和覆膜的双因素试验,设3个水肥处理(60%、80%和100%水肥),3个覆膜处理(无膜、液膜和白膜),共计9个处理,分析了... 为探究极端干旱区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经济有效的水肥种植措施,本研究在和田地区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土上设置了水肥和覆膜的双因素试验,设3个水肥处理(60%、80%和100%水肥),3个覆膜处理(无膜、液膜和白膜),共计9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水肥处理和覆膜方式对油莎豆干物质产量、土壤养分、土壤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油莎豆的生长与各部分产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覆膜处理显著影响油莎豆株密度、块茎个数、千粒重及块茎产量(P<0.05)。油莎豆叶生物量与块茎产量均在覆盖白膜条件下最大,块茎产量在液膜处理下为最低。水肥与覆膜处理对土壤养分均有显著影响,水肥处理与覆膜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以及20-40 cm土层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种植油莎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其余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白膜+60%水肥条件下为最高;并且显著降低了土壤深层盐分含量,但过量的水肥会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综上所知,在覆盖白膜的条件下,选择较低的水肥添加量能够在获得较高的油莎豆产量的同时,减少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效益,因此,针对贫瘠缺水的沙化土地,推荐使用白膜+60%水肥的模式种植油莎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叶生物量 水肥 覆膜 土壤有机碳 块茎产量 土壤水解性氮 土壤盐分
下载PDF
叶面喷施乙烯利对银杏叶生物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侯慧丰 张晶晶 +1 位作者 罗怡璇 汪贵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19,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外源乙烯利浓度对银杏叶生物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为提高银杏叶片药用有效成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3年生银杏实生苗为材料,喷施4种浓度的乙烯利(200、400、600、800 mg·L^(-1)),30 d后采样。测定叶生物量、... 【目的】探讨不同外源乙烯利浓度对银杏叶生物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为提高银杏叶片药用有效成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3年生银杏实生苗为材料,喷施4种浓度的乙烯利(200、400、600、800 mg·L^(-1)),30 d后采样。测定叶生物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内源激素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有利于银杏叶生物量积累、生理代谢和品质提高的外源乙烯利浓度。【结果】除800 mg·L^(-1)的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叶生物量均高于对照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外源乙烯利浓度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银杏叶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800 mg·L^(-1)的乙烯利处理显著提高了银杏叶片中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3.41%。此浓度下,赤霉素(GA_(3))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增加。高浓度乙烯利(>500 mg·L^(-1))处理组银杏内酯A(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除600 mg·L^(-1)的处理组外,其他浓度处理组的银杏内酯B(G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白果内酯(BB)含量,而对银杏内酯C(GC)含量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GA含量与叶绿素a、总叶绿素呈显著负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呈极显著负相关。GB含量与ABA呈显著正相关,与生长素(IAA)、GA_(3)、玉米素(ZR)呈显著正相关。GC、BB含量与ZR呈显著正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出各乙烯利喷施浓度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800、600、400、200、0 mg·L^(-1)。【结论】喷施适宜浓度的乙烯利能有效促进银杏叶生物量的积累,增强初生代谢,提高银杏叶中萜内酯化合物的含量,适宜的乙烯利喷施浓度为800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利 叶生物量 生理 品质
下载PDF
Ag/Zn改性桑叶生物质碳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
8
作者 贾赵平 粟迪 +2 位作者 林若妍 徐雯 刘静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1,共9页
通过在桑叶表面原位生长Zn基有机金属框架材料ZIF-8,再通过Ag改性、热解,制得一种新型的双金属Ag/Zn改性桑叶生物质碳材料(Ag/Zn@CL)。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N_(2)吸附-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手段对Ag/Zn@CL的组... 通过在桑叶表面原位生长Zn基有机金属框架材料ZIF-8,再通过Ag改性、热解,制得一种新型的双金属Ag/Zn改性桑叶生物质碳材料(Ag/Zn@CL)。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N_(2)吸附-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手段对Ag/Zn@CL的组成与形貌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并在可见光照射下研究了该材料对于有机染料结晶紫(CV)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分析了光催化脱色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金属Ag成功负载在了ZIF-8复合桑叶的表面,制得的Ag/Zn@CL具有较窄的带隙能(2.71 eV),在可见光照射下可以产生大量e^(-)并进行后续的自由基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活性。通过对桑叶与ZIF-8质量比、Ag的添加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条件优化后,当CV初始质量浓度为300 mg/L,添加20 mg AgNO_(3),桑叶与硝酸锌质量比为1∶2,600℃下碳化3 h,暗反应30 min,光反应1 h后,CV的脱除率可达到97%。经过5次吸附-光催化循环测试,该材料对CV的降解率能保持在80%左右。利用废弃桑叶制得的Ag/Zn@CL能够快速、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染料,同时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有机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生物质碳 Ag改性 光催化 结晶紫
下载PDF
煤矿复垦区博落回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对氮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嘉丽 郝嘉湉 +1 位作者 张永清 马星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9-1047,共9页
为探究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在不同施氮梯度下各生育期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设置5个施氮水平:CK(0 kg·hm^(−2))、N_(1)(75 kg·hm^(−2))、N_(2)(150 kg·hm^(−2))、N_(3)(225 kg·hm^(−2))、N_(4)(... 为探究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在不同施氮梯度下各生育期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设置5个施氮水平:CK(0 kg·hm^(−2))、N_(1)(75 kg·hm^(−2))、N_(2)(150 kg·hm^(−2))、N_(3)(225 kg·hm^(−2))、N_(4)(300 kg·hm^(−2)),从2020年起开展为期两年的连续施氮试验,揭示博落回在贫瘠土壤中的生长适应特征。结果表明:1)N_(3)、N_(4)各时期博落回的冠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N_(1)和N_(2)(P<0.05)。2)博落回的根冠比在不同年份有差异,第1年所有处理的根冠比在6月最低,分别为0.04、0.12、0.09、0.15和0.16,第2年在8月最低,分别为0.20、0.18、0.08、0.06和0.10;2021年6月和8月,CK的根冠比都高于其他处理。3)2020年10月N_(3)的茎叶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他处理的茎叶比各月份间差异不大;2021年各处理间茎叶比随恢复时间逐渐增加,在11月达到最大,分别为2.82、1.19、1.23、1.89和2.05。综上所述,建议对煤矿复垦区博落回施加225~300 kg·hm^(−2)的氮,以此来促进博落回在贫瘠土壤中的快速定植,本研究可以为缺氮土壤中博落回的生长适应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博落回 根系 根冠比 茎叶比 生物量 先锋植物
下载PDF
不同树种混交模式对南亚热带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10
作者 王帅康 栾军伟 +4 位作者 王树梅 尤业明 贺明霞 黄海梅 黄雪蔓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820,共13页
细根生物量(Fine Root Biomass,FRB)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指示指标,但树种组成和多样性对其影响尚不清楚。为了探讨不同树种混交模式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钻法比较不同树种混交模式林分在0-10、10-20和20-... 细根生物量(Fine Root Biomass,FRB)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指示指标,但树种组成和多样性对其影响尚不清楚。为了探讨不同树种混交模式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钻法比较不同树种混交模式林分在0-10、10-20和20-40 cm土层中细根的生物量大小和分布情况,使用叶面积指数仪测量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加深,不同树种混交模式林分的细根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2)0-10和20-4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与树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10-2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对树种多样性的响应不如0-10 cm土层明显,这可能归因于不同树种根系的养分吸收策略导致细根在不同土层上的分布产生差异。(3)细根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4)细根生物量随针叶、阔叶树种的混交模式变化呈极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依次为阔阔混交>针阔混交>阔叶纯林>针叶纯林。本研究表明树种多样性对细根生物量的大小和空间结构分布有明显影响,该结果为深入认识不同混交树种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丰富度 树种混交 细根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不同土层
下载PDF
不同年龄毛竹实生苗的生物量分配及叶片结构差异
11
作者 吕卓 孔淑鑫 +1 位作者 沈鹏 林树燕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76,共10页
2023年3月份,在南京林业大学北大山实验室,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1~4年生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每个年龄段实生苗15株);测定各个年龄段毛竹的生长指标、叶片大小变化、各个构件生物量,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显微结构观... 2023年3月份,在南京林业大学北大山实验室,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1~4年生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每个年龄段实生苗15株);测定各个年龄段毛竹的生长指标、叶片大小变化、各个构件生物量,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应用徕卡显微镜软件(LAS X)测定叶片厚度、叶肉厚度、维管束面积等各项指标,应用SPSS(PAS-W Statistics18)对测量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不同年龄毛竹实生苗的发育规律、不同年龄段各个构件生物量的分配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结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毛竹实生苗年龄的增长,毛竹实生苗的高度逐渐增加,节间数、叶片数、单叶面积、总叶面积均逐渐增加,侧枝叶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侧枝中上部叶片面积最大。毛竹实生苗的生物量,在幼苗早期主要分布在叶片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地上部分平均分配到各个构件。不同年龄,叶片大小差异较大,叶片解剖结构相似;各年龄段毛竹叶片细胞结构无明显规律,上表皮较下表皮厚,下表皮具有乳突膨大现象,梭形细胞发达,指状臂细胞厚度小于梅花状细胞。毛竹实生苗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丛生—混生—散生”3个过渡阶段;随着实生苗年龄的增长,毛竹实生苗的生长模式逐渐接近自然毛竹林、叶片内部结构逐渐接近自然毛竹林叶片;细胞数量的多少和维管束的大小,是影响叶片薄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实生苗 生长发育 生物量 叶片解剖结构
下载PDF
紫金山两种典型林分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谷雨晴 袁在翔 +3 位作者 牛莹莹 吴茜 邹朋峻 关庆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凋落物和细根的化学组成以及磷酸酶活性,并对土壤磷组分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含量均高于针阔混交林,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磷有效性和供应能力;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各磷组分占总磷(TP)比例具有相似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稳定性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其中,NaHCO_(3)-Po、NaOH-Pi、NaOH-Po、HCl-Pi、Residual-P在不同林分和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aHCO_(3)-Pi仅在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凋落物碳磷比(C/P_(L))、细根碳氮比(C/N_(F))、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调控,除NaHCO_(3)-Po、NaOH-Po、HCl-Pi外,其余磷组分与DOC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7种磷组分与C/P_(L)呈正相关,与C/N_(F)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土壤铵态氮(NH_(4)^(+)-N)、凋落物氮磷比(N/P_(L))、细根磷含量(P_(F))调控,除NaHCO_(3)-Pi外,其余磷组分与NH_(4)^(+)-N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_(F)呈正相关,与N/P_(L)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综上,阔叶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性磷含量,两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磷组分受不同因素调控,其中,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是导致两种林分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共同调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阔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微生物生物量磷 凋落物 细根 酸性磷酸酶活性
下载PDF
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对生活型及叶性状响应研究进展
13
作者 施奇 卢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用于呼吸消耗和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进行叶内生物量的分配,这种分配并不是柄叶之间生物量发生等比例变化,而是由于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柄叶之间出现异速生长关系,即柄叶权...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用于呼吸消耗和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进行叶内生物量的分配,这种分配并不是柄叶之间生物量发生等比例变化,而是由于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柄叶之间出现异速生长关系,即柄叶权衡。目前未发现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对生活型及叶性状响应的评述,研究主要对叶内生物量分配对不同生活型、叶型、叶大小、叶形状和叶含水量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方面:(1)探索全部或者部分支持构件与叶内生物量分配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占比的支持结构是如何影响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的,各个支持结构在叶内生物量分配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探索叶序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揭示光合构件在不同排列方式下进行碳收益过程中叶内生物量如何分配,不同排列方式下的叶片水分养分输导过程对叶内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又是如何;(3)探索叶柄及其他支撑结构与叶性状的作用关系;(4)探索叶经济谱(LES)作用范围,揭示LES是否包括叶片和叶柄的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 生活型 叶性状 响应机制 展望
下载PDF
免耕对玉米生产力的影响:基于全球荟萃分析
14
作者 卢志强 温思佳 +2 位作者 李雨泽 李国瑞 温晓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2-468,共17页
通过对196篇相关文献的1 043对数据进行全球荟萃分析,评估免耕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秸秆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并探讨气候、土壤、管理因素对其影响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翻耕,免耕总体上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产量、秸秆产... 通过对196篇相关文献的1 043对数据进行全球荟萃分析,评估免耕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秸秆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并探讨气候、土壤、管理因素对其影响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翻耕,免耕总体上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和叶面积指数5.7%、4.1%和9.7%。然而,这种效应因气候、土壤和管理措施而不同。在相对干旱的气候环境(年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雨<600 mm)和恶劣的土壤条件(土壤体积质量>1.4 g/cm3、土壤有机碳含量<5.8 g/kg、土壤全氮为<0.75 g/kg)下,免耕条件下玉米生产力(籽粒产量和秸秆生物量)水平相对更好。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玉米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年平均降雨和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玉米籽粒产量和秸秆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体积质量与玉米籽粒产量和秸秆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肥料的高效施用、多样化的种植模式(间作或轮作)、秸秆还田等管理措施能抵消免耕条件下玉米生产力的负效应。总体而言,气候土壤环境相对更恶劣的区域可以从免耕技术上获益更多,而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可以为免耕技术提供更好的生产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玉米 籽粒产量 秸秆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META分析
下载PDF
生物质有机肥对酸性红壤区人参果病害与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王豪吉 李彦 +4 位作者 李锐明 陈欧保 杨云 徐武美 官会林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人参果(Solanum muricatum)是云南特色经济作物.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会导致人参果主产区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和肥力退化等问题,同时作物病害严重、挂果率低等障碍因素突出.研究通过创制生物质有机肥改良人参果种植土壤,试... 人参果(Solanum muricatum)是云南特色经济作物.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会导致人参果主产区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和肥力退化等问题,同时作物病害严重、挂果率低等障碍因素突出.研究通过创制生物质有机肥改良人参果种植土壤,试验施用量分别为9、12、15 t/hm^(2)和18 t/hm^(2),以传统单施尿素150 kg/hm^(2)为对照(CK),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调查了不同处理下人参果枯叶病发病率和产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pH、电导率(EC)、阳离子代换量(CEC)、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P<0.05),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磷酸酶、脲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P<0.05),且活性随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与CK相比,施用生物质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特征和增加土壤酶活性,从而提高人参果产量,且其解释率为87.40%.施加生物质有机肥降低了人参果枯叶病发病率(P<0.05),且其与产量的关联性符合对数曲线模型(R^(2)=0.794,P<0.01).与非种植障碍区相比,生物质有机肥以15~18 t/hm^(2)的施用量处理即可获得较高产量.因此,施用生物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有效改良酸性红壤区土壤质量和缓减人参果病害,从而提高作物种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果 酸性红壤 生物质有机肥 枯叶病
下载PDF
人工灌-草群落建植初期草本对灌木幼苗的竞争及密度制约效应
16
作者 吕曦冉 李晓娜 +3 位作者 王超 侯彦会 史瑞双 巩闪闪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84-2890,共7页
在人工灌-草群落建植初期,灌木幼苗生长经常受到草本植物的抑制。为了明确草本植物及其种植密度对灌木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为人工灌-草群落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荆条(Vitex negundo Var.H... 在人工灌-草群落建植初期,灌木幼苗生长经常受到草本植物的抑制。为了明确草本植物及其种植密度对灌木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为人工灌-草群落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草本种植密度,分别比较3种灌木幼苗生长特征在4个草本种植密度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灌木幼苗都受到了草本的抑制和草本种植密度的影响,株高与灌木单一种植相比降低幅度达71%~87%;生物量降低达96%以上。此外,3种灌木幼苗在灌-草群落中竞争能力较弱,且在高密度草本植物种植处理中,出现灌木幼苗死亡现象。在构建人工灌-草群落时,以柠条为灌木物种的灌-草群落,草本植物种植密度建议小于200株·m^(-2);荆条和紫穗槐草本植物种植密度建议小于500株·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灌-草群落 密度制约 生物量 比叶面积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解析超显性基因在烟叶生物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17
作者 谭永言 曾帅波 +5 位作者 陆安彬 唐华江 杨豪 彭丽莎 沈丝 刘仁祥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66-2979,共14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解析基因超显性效应在烟叶生物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高产杂交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具有生物量杂种优势的杂交种(K326×GDH88)及其双亲为材料,通过测定烟草亲本与杂交种的生物量,确定杂种优...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解析基因超显性效应在烟叶生物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高产杂交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具有生物量杂种优势的杂交种(K326×GDH88)及其双亲为材料,通过测定烟草亲本与杂交种的生物量,确定杂种优势形成的关键时期,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烟草烟叶生物量杂种优势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表达模式。【结果】移栽后45~52 d杂交种的生物量出现正向杂种优势,移栽后45~52 d的中亲优势变化最大的阶段,且杂交种基因的表现模型从加性中亲模型转变为正向显性模型,故移栽后45 d是解析杂交种烟叶生物量形成关键时期。对移栽后45 d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杂交种与双亲之间存在2660个DEGs,超显性表达的DEGs有1683个,占比63.27%,可能是烟叶生物量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超显性表达的DEGs中,有28个超显性上调表达的DEGs富集在光合作用相关通路上;10个超显性下调表达的DEGs富集在呼吸作用相关的蔗糖和淀粉代谢通路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超显性表达的DEGs可能是调控杂交种生物量杂种优势形成的关键候选基因。【结论】烟草杂交种烟叶生物量杂种优势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移栽后45 d。烟叶生物量杂种优势的形成主要受DEGs的超显性效应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的DEGs超显性上调表达和超显性下调表达可能是烟叶生物量杂种优势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烟叶生物量 杂种优势 转录组学 超显性效应
下载PDF
不同光照强度下硅肥添加对木荷幼苗叶片性状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李沛瑶 李钰如 +6 位作者 黄海峰 林君漪 陈逸飞 王建鲁 廖晓丽 靳少非 郑德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45,共10页
[目的]探究木荷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对硅肥添加的响应,为提高木荷幼苗的光适应性与造林成效提供指导。[方法]以一年生的木荷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的光照强度梯度(L_(1):76910.37±1025.23lx、L_(2):46123.75±915.26 lx... [目的]探究木荷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对硅肥添加的响应,为提高木荷幼苗的光适应性与造林成效提供指导。[方法]以一年生的木荷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的光照强度梯度(L_(1):76910.37±1025.23lx、L_(2):46123.75±915.26 lx、L_(3):31006.29±534.82 lx、L_(4):11695.45±485.21 lx和L_(5):3813.28±289.58 lx),各光照强度接近于全光照的100%、60%、40%、15%与5%,以及4个硅肥添加处理(Si_(0):0 mg·kg^(-1),Si_(1):1000 mg.kg^(-1),Si_(2):2000 mg.kg^(-1),Si_(3):4000 mg·kg^(-1))。通过测定木荷幼苗苗高、地径增长量、叶片形态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分析光照强度和硅肥添加对木荷幼苗的生长、叶片性状及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与全光照相比,遮荫促进了幼苗的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积累,降低了地径增长量;叶长宽比、叶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显著增加,叶干质量(LDW)增加。同时,遮荫显著增加了幼苗的PSII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o)),降低了PSII最大光合量子产量(F_(v)/F_(m)),并且显著提高了净光台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蒸腾速率(T_(r)),以及木荷叶绿素a(ChIa)和总叶绿素(ChI)含量,叶绿素b(ChIb)沿光强梯度先增后减。2)与未施硅肥相比,施用硅肥后,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叶长宽比、LA、SLA和LDW总体沿硅肥添加梯度先上升后下降。F_(v)/F_(o)、F_(v)/F_(m)均显著上升;各处理间P_(n)、G_(s)、C_(i)、T_(r)差异显著;ChIa、ChIb和ChI含量显著上升。[结论]木荷幼苗更适合在适度遮荫的光环境下(11000~46000 lx)生长,适度的施用硅肥(1000~2000mg·kg^(-1))可有效缓解光抑制对幼苗的损伤,提高木荷幼苗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长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强度 硅肥 叶片性状 木荷 光合生理特性 生长特性
下载PDF
绿色低碳经济背景下蔗叶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应用研究
19
作者 陈潮宇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24期124-127,共4页
在绿色低碳经济背景下,蔗叶生物质颗粒燃料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概述了蔗叶资源现状与特性及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技术原理,分析了蔗叶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对其经济性进行全面评估,探讨蔗叶生物质... 在绿色低碳经济背景下,蔗叶生物质颗粒燃料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概述了蔗叶资源现状与特性及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技术原理,分析了蔗叶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对其经济性进行全面评估,探讨蔗叶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环境影响,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比较、生态效益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结果表明,蔗叶生物质颗粒燃料在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经济 蔗叶生物质颗粒燃料 制备工艺 经济性 环境影响评估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大花紫薇幼苗对水分胁迫及解除的生长响应
20
作者 陈俊廷 翁殊斐 +3 位作者 梁丹 王桢珍 姜飘 李卓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0-557,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对抗性树种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生长的影响,探究大花紫薇形态性状的响应机制,为抗性园林树种的选择及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花紫薇的1年生幼苗为材料,设置干旱(DR)、水淹(WL)、水淹-干旱交... [目的]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对抗性树种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生长的影响,探究大花紫薇形态性状的响应机制,为抗性园林树种的选择及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花紫薇的1年生幼苗为材料,设置干旱(DR)、水淹(WL)、水淹-干旱交叉(WD)和对照(正常浇水,CK) 4种水分处理,开展30 d水分胁迫试验,随后解除水分胁迫,并维持DR、WL、WD处理组植株的土壤水分在CK水平,进行为期30 d的恢复生长,测定水分胁迫及解除后植株的叶性状、根系性状和生物量指标。[结果]DR、WD胁迫终期和WL恢复终期的总叶面积相较CK显著下降;3种水分胁迫处理的叶组织密度在胁迫终期相较CK显著上升,比叶面积在恢复终期显著下降。胁迫终期时,WL和WD处理提升了细根根长占比和细根表面积占比;恢复终期时,DR、WL、WD处理的细根表面积占比分别比CK升高了9.59%、12.42%、13.57%;胁迫终期和恢复终期时,WL处理的比根长和比根面积显著高于CK。胁迫终期时,3种水分胁迫下的植株增加了对茎的生物量分配,且WL处理植株生长的不定根占总根系生物量的26.95%;DR胁迫终期和恢复终期的根系生物量分配显著升高,根冠比分别相比各自CK提升了40.93%和70.06%。相关性分析表明,叶性状间、根系性状间分别存在权衡关系;根长、根表面积与叶组织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花紫薇叶-根系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短期的水分胁迫对大花紫薇幼苗根系生长具促进作用,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园林绿地复杂多变的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紫薇 园林树木 水分胁迫 叶性状 根系性状 生物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