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ph30confers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by fortifying sclerenchyma in rice leaf sheaths 被引量:7
1
作者 Shaojie Shi Huiying Wang +16 位作者 Lingyun Nie Di Tan Cong Zhou Qian Zhang YiLi Bo Du Jianping Guo Jin Huang DiWu Xiaohong Zheng Wei Guan Junhan Shan Lili Zhu Rongzhi Chen Longjian Xue Linda L.Walling Guangcun He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1714-1732,共19页
Phloem-feeding insects cause massive losses in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Host plant resistance to phloem-feeding insects is often mediated by changes in phloem composition,which deter insect settling and feeding an... Phloem-feeding insects cause massive losses in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Host plant resistance to phloem-feeding insects is often mediated by changes in phloem composition,which deter insect settling and feeding and decrease viability.Here,we report that rice plant resistance to the phloem-feeding brown planthopper(BPH)is associated with fortification of the sclerenchyma tissue,which is located just beneath the epidermis and a cell layer or two away from the vascular bundle in the rice leaf sheath.We found that BPHs prefer to feed on the smooth and soft region on the surface of rice leaf sheaths called the long-cell block.We identified Bph30 as a rice BPH resistance gene that prevents BPH stylets from reaching the phloem due to the fortified sclerenchyma.Bph30 is strongly expressed in sclerenchyma cells and enhances cellulose and hemicellulose synthesis,making the cell walls stiffer and sclerenchyma thicker.The structurally fortified sclerenchyma is a formidable barrier preventing BPH stylets from penetrating the leaf sheath tissues and arriving at the phloem to feed.Bph30 belongs to a novel gene family,encoding a protein with two leucine-rich domains.Another member of the family,Bph40,also conferred resistance to BPH.Collectively,the fortified sclerenchyma-mediated resistance mechanism revealed in this study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plant-insect interactions and opens a new path for controlling planthoppers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brown planthopper fortified sclerenchyma-mediated resistance cell wall leaf sheath BREEDING
原文传递
施氮量对裸燕麦源库生理特性和茎鞘NSC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宇 赵宝平 +3 位作者 柳妍娣 米俊珍 武俊英 刘景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为探究施氮量对燕麦源库生理特性和茎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的影响,2021年和2022年选取穗粒数差异大的两个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穗粒数多)和定莜8号(穗粒数少)为试验材料,设置0、100和200 kg·hm^(-2)3个施氮水平,测... 为探究施氮量对燕麦源库生理特性和茎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的影响,2021年和2022年选取穗粒数差异大的两个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穗粒数多)和定莜8号(穗粒数少)为试验材料,设置0、100和200 kg·hm^(-2)3个施氮水平,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燕麦叶片光合指标、粒叶比、茎鞘NSC积累量(TMNSC)、NSC表观转运量(ATMNSC)及其对籽粒产量表观贡献率(ACNSC)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对2个燕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具有增加效应,其中在施氮100 kg·hm^(-2)时产量最高。在100 kg·hm^(-2)施氮处理下,坝莜1号的旗叶面积、SPAD值、Pn和籽粒产量两年平均值较不施氮处理分别提高57.57%、80.70%、101.68%和40.15%,定莜8号分别提高43.70%、44.33%、69.49%和37.36%;坝莜1号的ATMNSC、ACNSC和粒叶比两年平均值较不施氮处理分别增加767.25 g、1.96倍和54.55%,定莜8号分别增加859.52 g、8.26倍和43.25%。综合以上结果,增施氮肥对两品种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坝莜1号表现出更优的源、库活性,从而获得更高的穗粒数,达到增产目的;定莜8号则表现出更优的源-库关系,增大库器官对源物质的“拉力”,促进NSC由茎鞘向籽粒的转运,弥补生育前期光合能力较弱导致的同化物质生产的不足,从而促进源库协调,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燕麦 产量 生理特性 茎鞘NSC
下载PDF
Evidence of the oldest extant vascular plant(horsetails)from the Indian Cenozoic
3
作者 Sampa Kundu Taposhi Hazra +2 位作者 Tapan Chakraborty Subir Bera Mahasin Ali Khan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69-589,共21页
Equisetum(Equisetaceae)has long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for botanists and palaeontologists because,given its extensive and well-documented fossil record,it is considered the oldest extant vascular plant and a key el... Equisetum(Equisetaceae)has long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for botanists and palaeontologists because,given its extensive and well-documented fossil record,it is considered the oldest extant vascular plant and a key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vascular plant evolution.However,to date,no authentic fossil evidence of Equisetum has been found from the Indian Cenozoic.Here,we describe a new fossil species,namely,E.siwalikum sp.nov.,recovered from the middle Siwalik(Late Miocene)sediments of Himachal Pradesh,western Himalaya.We identified fossil specimen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epidermal characters.In addition,X-Ray diffraction(XRD)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of compressed stems of Equisetum.The close affinity of our recovered Siwalik fossils to Equisetum is supported by the presence of both macromorphological and epidermal characters.Because Equisetum generally grows in wet conditions around water reservoirs,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fossil locality was humid and surrounded by swamp and lowland regions during deposition.Ample fossi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is sphenopsid once existed in the western Himalaya during the Siwalik period.However,at present Equisetum is confined to a particular area of our fossil locality,probably a consequence of severe environmental changes coupled with competition from opportunistic angiosperms.Our discovery of Equisetum fossils in appreciable numbers from the Siwalik sediments of the Himachal Himalayas is unique and constitutes the first reliable recognition of Equisetum from the Indian Cen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ISETUM Fossil stem and leaf sheaths Late Miocene PALEOECOLOGY Siwalik Western India
下载PDF
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鉴定与基部叶鞘绒毛变异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明峰 李欣瑞 +15 位作者 李英主 陈丽丽 王艳 李春艳 常丹 雷雄 闫利军 游明鸿 季晓菲 张昌兵 吴婍 苟文龙 李达旭 陈仕勇 白史且 鄢家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6-1035,共10页
为更好地利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野生资源,本研究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地区共采集了1723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通过表型特征观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鉴定出了99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246份垂穗披... 为更好地利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野生资源,本研究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地区共采集了1723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通过表型特征观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鉴定出了99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246份垂穗披碱草种质,并测得老芒麦的DNA含量在5.86~7.30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6.66 Gb;垂穗披碱草材料的DNA含量在9.50~10.36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9.97 Gb。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部分野生老芒麦材料在苗期基部叶鞘出现了绒毛,分析发现该表型出现的概率与经度和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海拔、年年均气温以及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老芒麦苗期基部叶鞘绒毛的有无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能是老芒麦种质应对不同环境类型的适应性机制之一。本研究为老芒麦的形态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为老芒麦种质资源挖掘和育种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表型鉴定 流式细胞术 基部叶鞘绒毛
下载PDF
SP1调控碳水化合物分配对穗形态的影响
5
作者 梁成刚 汪燕 +2 位作者 李天 大杉立 青木直大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59,共8页
探讨SP1在水稻“源-库”系统中的调控作用,为解析稻穗形成的机理和青贮饲料稻分子育种提供科学参考。以sp1与WT为材料,进行氮处理和生长分析,表型鉴定、碳水化合物测定和RT-qPCR检测。结果发现,氮处理10 d时,sp1与WT无表型差异,但在高... 探讨SP1在水稻“源-库”系统中的调控作用,为解析稻穗形成的机理和青贮饲料稻分子育种提供科学参考。以sp1与WT为材料,进行氮处理和生长分析,表型鉴定、碳水化合物测定和RT-qPCR检测。结果发现,氮处理10 d时,sp1与WT无表型差异,但在高、中氮条件下,sp1相对生长速率显著提高;24 d时sp1叶鞘、根、植株干重提高,叶鞘氮含量降低、碳/氮比值提高,说明充裕的氮能促进sp1生长,SP1可能影响叶鞘碳-氮平衡。抽穗期sp1株高显著降低,分蘖数显著提高,稻穗变小并伴随高位分蘖发生。孕穗期sp1茎、鞘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与WT差异较小,但抽穗期茎中淀粉、蔗糖和叶鞘中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明显提高。SP1在叶鞘基部高表达,推测突变SP1能抑制蔗糖由茎鞘向穗的运输,导致高位分蘖发生和稻穗变小。SP1可应用于青贮饲料稻分子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形态 SP1 碳水化合物 叶鞘 青贮饲料稻
下载PDF
谷子茎秆叶鞘叶片及其结合部位的拉伸力学性能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红波 薛晋霞 +5 位作者 王炳轩 张燕青 武新慧 李晓斌 崔清亮 杨作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1-17,共7页
针对谷子机械收获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秆叶易缠绕问题,该研究以晋谷21、张杂10为对象,分别对谷子不同节间的茎秆、叶鞘、叶片和叶环各部位进行拉伸力学测试,并利用SAS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做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力学参数沿茎秆节间的... 针对谷子机械收获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秆叶易缠绕问题,该研究以晋谷21、张杂10为对象,分别对谷子不同节间的茎秆、叶鞘、叶片和叶环各部位进行拉伸力学测试,并利用SAS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做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力学参数沿茎秆节间的变化规律。2个谷子品种的茎秆在上下节间处的弹性模量、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均差异显著(P<0.05)。由茎秆表皮拉伸测试测得晋谷21的茎秆弹性模量为4.15~6.64 GPa,抗拉强度为67.65~130.13 MPa,抗拉力为343.97~1598.37 N;张杂10的茎秆弹性模量为4.54~7.98 GPa,抗拉强度为73.22~136.50 MPa,抗拉力为167.66~567.54 N。2个谷子品种在不同节间位置、不同部位(叶鞘、叶片及叶环)的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差异均极显著(P<0.01)。晋谷21的中上部节间叶鞘、叶片及叶环平均抗拉强度分别为13.30、10.13和4.18 MPa,平均抗拉力分别为122.16、41.23和25.80 N。张杂10的中上部节间叶鞘、叶片及叶环平均抗拉强度分别为13.30、11.77和4.24 MPa,平均抗拉力分别为104.30、59.48和22.87 N。测试结果表明,谷子茎秆、叶鞘、叶片和叶环部位中抗拉强度最弱位置在鞘叶相连接的叶环位置处。谷子机械收获时可选择在茎秆中部以上、穗部第2节间以下各节间的叶环位置处进行秆叶分离,施力大小20~25 N。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收获装置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收获 试验 谷子 拉伸特性 强度 茎秆 叶鞘 叶片
下载PDF
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破坏高速摄影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牟向伟 区颖刚 +3 位作者 吴昊 刘庆庭 宋键铭 黄世醒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5-89,共5页
为了研究整秆式甘蔗联合收获机剥叶过程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研制了甘蔗剥叶试验台,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蔗叶的破坏过程,并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叶鞘脱落、叶鞘... 为了研究整秆式甘蔗联合收获机剥叶过程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研制了甘蔗剥叶试验台,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蔗叶的破坏过程,并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叶鞘脱落、叶鞘撕裂和叶鞘与茎秆分离。通过建立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于叶鞘的简化力学模型,结合叶鞘的力学特性分析了蔗叶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弹性剥叶元件对叶鞘施加的力是破坏叶鞘的主要作用力。叶鞘不同的破坏形式与叶鞘的生长性状和力学特性有关,含水率低于20%干叶鞘的主要破坏形式为叶鞘脱落,含水率为20%~50%的湿叶鞘的主要破坏形式为叶鞘撕裂,含水率大于50%的青叶鞘的主要破坏形式为叶鞘与茎秆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叶鞘 弹性剥叶元件 破坏 高速摄影
下载PDF
玉米抗纹枯病QTL定位 被引量:18
8
作者 赵茂俊 张志明 +3 位作者 高世斌 李晚忱 荣廷昭 潘光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8-702,共5页
以玉米自交系R15(抗)×掖478(感)的229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146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666 cM,平均图距11.4 cM.通过麦粒嵌入法对F2:4群体进行人工接种纹枯病菌,并以相对病斑高为病级划分标准鉴定了玉米... 以玉米自交系R15(抗)×掖478(感)的229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146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666 cM,平均图距11.4 cM.通过麦粒嵌入法对F2:4群体进行人工接种纹枯病菌,并以相对病斑高为病级划分标准鉴定了玉米纹枯病的抗性.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抗病QTL及遗传效应,共检测到9个抗性QTL,分布于第1、2、3、4、5、6和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方差的3.72%~7.19%,其中有2个QTL位于染色体6.01抗病基因簇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纹枯病 SSR标记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水稻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12
9
作者 常丽英 汤亮 +3 位作者 顾东祥 杨杰 曹卫星 朱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25,共7页
通过对不同水分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鞘和节间伸长过程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主茎和分蘖叶鞘与节间生长的模拟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主茎和分蘖叶鞘及节间的动态伸长过程;基于同伸叶鞘间的关系用二次曲线描... 通过对不同水分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鞘和节间伸长过程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主茎和分蘖叶鞘与节间生长的模拟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主茎和分蘖叶鞘及节间的动态伸长过程;基于同伸叶鞘间的关系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分蘖叶鞘长度的变化;基于节间长度与直径的线性关系描述了节间直径的变化。另外,用叶片含水量和含氮量描述了不同水分和氮素水平对叶鞘和节间生长的影响。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结果显示,主茎和分蘖叶鞘(一级分蘖和二级分蘖)长度模拟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0.65、0.52和0.46 cm;节间长度和直径模拟值的RMSE分别为0.42、0.15 cm。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定量描述不同品种和环境条件下水稻叶鞘和节间的动态伸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鞘 节间 模拟模型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结实期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其对籽粒灌浆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李木英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张荣珍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96-302,共7页
选用3个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结实期研究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组合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两优培特和汕优10号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转运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较高,表明早期... 选用3个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结实期研究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组合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两优培特和汕优10号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转运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较高,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茎鞘物质转运高峰较籽粒灌浆高峰滞后1~2d,表明茎鞘物质转运与籽粒灌浆活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茎鞘物质转运 结实率 籽粒灌浆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功能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郭兆武 萧浪涛 +4 位作者 罗孝和 李合松 吴成春 康朵兰 史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08-1515,共8页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父本“9311”、母本“培矮64S”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为研究材料,采用^14C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研究了“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能力与叶鞘光合产物的分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净光合速...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父本“9311”、母本“培矮64S”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为研究材料,采用^14C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研究了“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能力与叶鞘光合产物的分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净光合速率均值比汕优63高0.10μmol CO2 m^-2s^-2,尤以第3期,即灌浆关键时期,极显著高于汕优63,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其叶鞘叶绿素含量的均值比汕优63高2.36SPAD值,各期均高于汕优63,其中,第1、3期显著高于汕优63;其剑叶叶鞘的Rubisco初始活性和总活性与汕优63差异不显著,但Rubisco活化率均值比汕优63高1.52%,具有平均优势,其中第3期显著高于汕优63;其叶鞘光合产物输送到穗部的量即转化为经济产量的量比汕优63高;与父母本相比,其剑叶叶鞘光合能力的均值具有平均优势或超亲优势;水稻叶鞘完全具有同叶片一样的光合能力,只有值的大小差异;水稻叶鞘的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一般为10%~20%。两优培九叶鞘及叶片光合功能都较强是其具有超高产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两优培九 剑叶 叶鞘 光合功能
下载PDF
甘蔗叶鞘剥离过程弹性齿运动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8
12
作者 牟向伟 区颖刚 +2 位作者 刘庆庭 冯加模 李跃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通过对弹性齿运动状态的分析阐述了弹性齿在叶鞘撕裂和剥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采用ADAMS软件对弹性齿与甘蔗茎秆的接触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确定剥叶滚筒中心距及弹性齿与甘蔗茎秆之间的相对速度变化对叶鞘撕裂和剥离产生的影响。利用物... 通过对弹性齿运动状态的分析阐述了弹性齿在叶鞘撕裂和剥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采用ADAMS软件对弹性齿与甘蔗茎秆的接触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确定剥叶滚筒中心距及弹性齿与甘蔗茎秆之间的相对速度变化对叶鞘撕裂和剥离产生的影响。利用物理样机进行剥叶滚筒中心距单因素试验和剥叶滚筒转速单因素试验对运动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高速摄影对仿真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剥叶滚筒中心距为310mm,弹性齿与甘蔗茎秆接触时刻,Y轴方向的线速度差为3.91~5.87m/s时,弹性齿可沿茎秆表面向下滑动,有利于叶鞘沿着纤维方向撕裂,z轴方向的线速度差为4.61~7.54m/s时,弹性齿在甘蔗轴线方向可以持续滑动,有利于对叶鞘造成刮擦脱离,综合剥叶效果为含杂率低于7%、茎秆折断率低于15%。弹性齿与茎秆分离时刻,由于弹性恢复产生线速度突变,相对速度差增大4~5倍,有利于将叶鞘从茎秆上撕扯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叶鞘 剥离 弹性齿 运动分析 仿真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叶鞘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兆伟 熊君 +6 位作者 李振方 齐晓辉 陈鸿飞 邵彩虹 王经源 梁义元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9-626,共8页
为研究叶鞘在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的分子机理,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大穗型水稻"金恢809"在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鞘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共检测到2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1个得到鉴定,并按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分为6类。第1类,... 为研究叶鞘在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的分子机理,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大穗型水稻"金恢809"在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鞘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共检测到2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1个得到鉴定,并按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分为6类。第1类,随着灌浆进程表达量逐渐降低,如α-亚基草酰乙酸脱羧酶;第2类,表达量先升后降,如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链和ADP-核糖基化因子1;第3类,表达量先降后升再降低,如生长素响应因子、锌指-C3HC4型家族蛋白、液泡H+-ATP酶和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第4类,表达量先升后降再升又降,如核酮糖α亚基结合蛋白;第5类,表达量先降后升,如金属硫蛋白Ⅱ相似蛋白-1A和牻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合酶;第6类,表达量逐渐升高,如蛋白激酶家族蛋白。这6类蛋白分别参与叶鞘光合作用、激素调节、物质转运、植株衰老的抗性反应以及细胞信号转导,共同调控叶鞘的源、库、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鞘 蛋白质组 籽粒灌浆
下载PDF
水稻分蘖发生及与特定部位叶片叶鞘含氮率的关系 被引量:21
14
作者 丁艳锋 黄丕生 凌启鸿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4-18,共5页
以水培的方法,设计不同的供氮水平,研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生长,出叶和干物质生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与供氮水平及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关系密切,过高过低的供氮水平均不利,即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要求一个... 以水培的方法,设计不同的供氮水平,研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生长,出叶和干物质生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与供氮水平及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关系密切,过高过低的供氮水平均不利,即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要求一个最适的供氮水平,在本试验中是70~50mg/L;过低的氮素供应水平,会使叶蘖同伸的n—3关系打破,出现叶蘖n—4同伸的滞后现象;分蘖的发生与发生分蘖的节位和上一节位的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此两叶的含氮率高则分蘖发生多,因此,这两叶含氮率的高低可作为分蘖发生与否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 叶片 叶鞘 含氮率
下载PDF
小麦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陈国庆 朱艳 曹卫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4,共4页
以5个不同株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冬小麦品种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小麦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叶鞘和节间的伸长动态;利用叶鞘与对应节间长度的比例关系模拟了... 以5个不同株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冬小麦品种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小麦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叶鞘和节间的伸长动态;利用叶鞘与对应节间长度的比例关系模拟了不同节间的长度;利用节间粗与对应节间长的比例关系定量描述了不同节间的粗度。模型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叶鞘长、节间长和节间粗预测值的平均RMSE值分别为1.34、1.71和0.06 cm,表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鞘和节间生长 模拟模型
下载PDF
甘蔗叶鞘破坏与剥离方式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牟向伟 区颖刚 +3 位作者 王美美 宋键铭 冯加模 李跃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4-588,共5页
在分析甘蔗叶鞘的结构、生长性状和强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叶鞘个体的破坏试验和整体包裹茎秆叶鞘的摩擦破坏试验,得出了叶鞘个体破坏的基本强度值和破坏形式,提出了符合叶鞘生长性状和强度特性的剥离方式.叶鞘个体最容易实现的破坏形... 在分析甘蔗叶鞘的结构、生长性状和强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叶鞘个体的破坏试验和整体包裹茎秆叶鞘的摩擦破坏试验,得出了叶鞘个体破坏的基本强度值和破坏形式,提出了符合叶鞘生长性状和强度特性的剥离方式.叶鞘个体最容易实现的破坏形式为在横向拉伸力作用下的薄壁组织撕裂,最大横向抗拉强度(σ2max)为0.90 MPa.撕裂后的叶鞘与茎秆在轴向上的最大连接强度(σtmax)为0.78 MPa.在剥离叶鞘的过程中应首先对叶鞘进行横向拉伸作用造成叶鞘撕裂,破坏叶鞘对茎秆的包裹性能,再进行轴向刮擦作用将叶鞘从茎秆上撕扯脱落.叶鞘剥离应该同时满足2个基本条件:1)在垂直于叶鞘纤维方向的应力(σ2)不小于σ2max;2)轴向应力(σ1)不小于σtm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叶鞘破坏 叶鞘剥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玉米全氮含量估测模型 被引量:15
17
作者 贺婷 李建东 +2 位作者 刘桂鹏 王国骄 李丹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7-265,共9页
采用高光谱近地遥感技术,获取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通过相关性、线性和非线性的分析方法,探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各营养器官的全氮含量与多种高光谱参数的相关关系,建立全氮含量的定量估测模型,并利用第2年的数据进行精度... 采用高光谱近地遥感技术,获取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通过相关性、线性和非线性的分析方法,探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各营养器官的全氮含量与多种高光谱参数的相关关系,建立全氮含量的定量估测模型,并利用第2年的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经过微分、倒数、对数处理后与玉米全氮含量的相关性均有所提高,所选波段基本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变化,其中微分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数据间相关性;在10种植被指数中,玉米叶片全氮含量与植被指数RDVI(811,743)、DVI(811,754)、MSAVI(811,754)相关性都达0.92**以上,玉米叶鞘、茎秆全氮含量分别与RDVI(952,751)、RVI(948,692)相关性达到最大r=0.7867**,r=0.8444**(n=360);植被指数RVI、NDVI与玉米各营养器官叶鞘茎的全氮含量相关性普遍较好,相关系数都在0.75**以上,适合建立玉米植株全氮含量的高光谱估测模型;经过精度检验后,选择均方根误差RMSE小,拟合优度R2大,观测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大的回归方程作为估测模型,得出以DVI(811,754)为自变量,估算玉米叶片全氮含量的指数模型y=2.3035e3.6854x(R2=0.859,RMSE=0.0504,r2=0.8772);以RVI(952,743)为自变量,估算玉米鞘全氮含量的二次模型y=1.5964x2-3.5464x+2.8995(R2=0.758,RMSE=0.0261,r2=0.8005);以410nm处的二阶微分为自变量,模拟玉米茎秆全氮含量的二次模型y=7454.8x2+55.335x+0.6496(R2=0.78,RMSE=0.1376,r2=0.8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氮含量 高光谱参数 叶鞘茎 估测模型
下载PDF
小麦山农066559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楠楠 张卫东 +4 位作者 高庆荣 张保雷 张艳玉 高建华 王慧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2,共5页
为了解小麦山农066559的紫粒、紫色花药和紫色叶鞘三个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山农066559和普通小麦SN1391为亲本材料,分析其不同杂交世代(正反交F1、F2、F3和回交世代BC1F1、BC1F2)的性状表型,进行紫色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籽粒... 为了解小麦山农066559的紫粒、紫色花药和紫色叶鞘三个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山农066559和普通小麦SN1391为亲本材料,分析其不同杂交世代(正反交F1、F2、F3和回交世代BC1F1、BC1F2)的性状表型,进行紫色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籽粒而言,F3中紫色与白色的分离比符合9∶7,在BC1F2中,该比例为1∶3,说明紫色籽粒由两对独立的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对于花药而言,F2中紫色与黄色的分离比符合1∶3,在BC1F1中,该比例是1∶1,说明紫色花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对于叶鞘而言,F2中紫色与白色符合3∶1的比例,在BC1F1中,该比例为1∶1,说明紫色叶鞘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此外,三个性状的联合遗传分析表明,紫粒与紫花药的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紫粒的一个基因与紫叶鞘基因之间存在连锁和互换现象。可见小麦山农066559的紫色籽粒、花药和叶鞘性状,具有不同的遗传控制基因和遗传规律,这些基因之间具有不同的连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紫粒 紫色花药 紫色叶鞘 遗传规律
下载PDF
花期低温对水稻叶鞘生理及结实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项洪涛 梁晓艳 +6 位作者 郑殿峰 李琬 王彤彤 王畅 王立志 李冰 齐德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4-122,共9页
盆栽条件下,以耐冷性不同的2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龙稻5(耐冷型)和龙粳11(冷敏型)为材料,于开花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分别持续1,2,3,4,5 d)处理,研究开花期低温对不同耐冷性水稻结实率及叶鞘膜透性、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 盆栽条件下,以耐冷性不同的2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龙稻5(耐冷型)和龙粳11(冷敏型)为材料,于开花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分别持续1,2,3,4,5 d)处理,研究开花期低温对不同耐冷性水稻结实率及叶鞘膜透性、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2 d时,龙稻5和龙粳11的花粉活力分别下降了8.21%和16.1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低温处理3 d后,龙稻5的结实率下降到99.90%,与CK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低温处理1 d后,龙粳11的结实率下降到60.04%,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低温处理提高了水稻叶鞘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处理5 d时各指标达最大值,与CK相比,龙稻15和龙粳11分别提高了38.01%和20.77%、25.06%和84.85%、25.82%和23.63%。同时低温处理也提高了叶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处理3 d时酶活性达最大值,龙稻15和龙粳11分别较CK提高了10.57%和14.90%、86.26%和68.71%、17.73%和28.25%。综上所述,开花期低温引起水稻叶鞘膜脂过氧化程度升高,但也诱导水稻叶鞘抗氧化系统开启、保护酶活性上升以抵御低温伤害;开花期低温导致水稻花粉活力降低并引起结实率降低,耐冷品种较冷敏品种抵御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期低温 水稻 叶鞘 生理特性 结实率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和普通小麦旗叶及叶鞘光合日变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爱丽 高贵喜 +3 位作者 詹海仙 魏迎冬 畅志坚 黄花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以温室大棚中栽培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对照)及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染色体组为ABDE1)、‘小偃693’(染色体组为ABDF1)为材料,采用TPS-1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及FMS-2荧光仪测定了开花期旗叶和叶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荧光... 以温室大棚中栽培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对照)及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染色体组为ABDE1)、‘小偃693’(染色体组为ABDF1)为材料,采用TPS-1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及FMS-2荧光仪测定了开花期旗叶和叶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以揭示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旗叶及其叶鞘的光合作用差异。结果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的旗叶和叶鞘光合作用均有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于上午11:00左右出现高峰,午间下降,下午又呈现上升趋势,且‘小偃693’叶片在上午时上升较快;气孔导度和荧光参数Fv/Fm、Fv/F0、ΦPSⅡ、ETR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而NPQ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在材料间表现为八倍体小偃麦高于普通小麦‘中国春’,器官间表现为旗叶高于相应叶鞘,而‘小偃693’的叶鞘和‘中国春’叶片的相似。研究发现,八倍体小偃麦旗叶和叶鞘的光合效率优于普通小麦‘中国春’;‘小偃693’的光合效率因其较高的光反应活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叶鞘的光合能力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旗叶 叶鞘 光合日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