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0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manian legal management rules limit wood production in Norway spruce and beech forests 被引量:2
1
作者 Olivier Bouriaud Gheorghe Marin +2 位作者 Laura Bouriaud Dominik Hessenmoller Ernst-Detlef Schulze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Background: The quantitative impact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forests' wood resource was evaluated for Picea and Fagus mixed forests. The eff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tendering operations, thinnings and rotation len... Background: The quantitative impact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forests' wood resource was evaluated for Picea and Fagus mixed forests. The eff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tendering operations, thinnings and rotation length have seldom been directly quantified on landscape scale. Methods: Two sites of similar fertility but subject to contrasted forest management were studied with detailed inventories: one in Germany, the other in Romania,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ies. In Romania, regulations impose very long rotations, low thinnings and a period of no-cut before harvest. In contrast, tending and thinnings are frequent and intense in Germany. Harvests start much earlier and must avoid clear cutting but maintain a permanent forest cover with natural regeneration. While Germany has an average annual wood increment representative for Central Europe, Romania represents the average for Eastern Europe. Results: The lack of tending and thinning in the Romanian site resulted in twice as many trees per hectare as in the German site for the same age. The productivity in Romanian production forests was 20 % lower than in Germany despite a similar fertility. The results were supported by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of each country, which confirmed that the same differential exists at country scale. Furthermore, provided the difference in rotation length, two crops are harvested in Germany when only one is harvested in Romania. The losses of production due to a lower level of management in Romania where estimated to reach 12.8 million m3.y-1 in regular mountain production forests, and to 15 million m3.y-1 if managed protection forest is included. Conclusions: The productivity of Picea and Fagus mountain forests in Romania is severely depressed by the lack of tending and thinning, by overly long rotations and the existence of a 25-years no-cut period prior to harvest. The average standing volume in Germany was 50 % lower than in Romania, but the higher harvesting rate resulted in more than doubling wood production. Considering the mitigation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by forests, it emerges that the increase in standing volume of forests in Romania is smaller than the additional harvest in Germany which serves fossil fuel substit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management Forest productivity legal rules Sylviculture FOREST Operations Wood resource
下载PDF
Emergence,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egal Attributes of Arm’s Length Principle 被引量:1
2
作者 Chen Che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0-281,共12页
关键词 长度 手臂 进化 开发 标准地 国际组织 定价 法律
下载PDF
Legal System Governing on Water Pollution in Iran 被引量:1
3
作者 Flora Heidari Farhad Dabiri Mehdi Heidari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7年第9期36-59,共24页
In the present era, water contamination represents one of the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opulation growth along with ever increas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has resulted in the contamination of most of the ... In the present era, water contamination represents one of the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opulation growth along with ever increas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has resulted in the contamination of most of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world, bringing about serious problems for humans and other living organisms. According to the human life on earth depends on the way different water resources are exploited,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preserve the quality of water resources is to codify appropriate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and develop plans for proper and principled implementation of them. Therefore, it seems to be necessary to take required actions to manage water resources optimally. In this regard,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legal tools is the law. Following a descriptive-analytic approach, the present research aims to consider legal challenges in the context of water contamination briefly.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given the limitations in water resources, in future, water contamination will raise serious problems for the country should the solutions and measures required for tackling this issue are not well incorporated into respective regulations. As such, in order to systemize the activities within this scope, it is necessary to codify a comprehensive act about different water-related topics, so as to cover all separate and sparse pieces of regulations on water. Further, acquiring help from experts when preparing the regulation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inhibitory role of penalties, roles of NGOs and culture-making in the societ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ful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water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CONTAMINATION WATER Law legal Challeng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ANCTION
下载PDF
Illegal Logging and Related Trade: Who Combat It as Legal Subjects? 被引量:2
4
作者 Jing Qian Bin Xu +1 位作者 Hongqiang Yang Ying Nie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6年第1期39-49,共11页
Issue on illegal logging and related trade is a hot topic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 has brought the negative effec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global society, economy and ecology, which is also one o... Issue on illegal logging and related trade is a hot topic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 has brought the negative effec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global society, economy and ecology,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combat with. At present, subjects of international law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combating illegal logging and related trade. The subjects of international law generally refer to states,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GOs) and par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which can have an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onality, enjoy rights and assume oblig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As a responsible big count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state member of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eaties of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China ought to fully perform the oblig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face of illegal logging and related trade around the world, China should rationally tackle with it, resolutely crack down on it, and finally choos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rule of l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legal Logging and Related Trade legal Subjects rule of Law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中华法系”概念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晓林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2,共9页
中华法系萌生发展于中华大地,为千百年来国家治理与社会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作为一个法学概念,“中华法系”发端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法族”概念,其内涵在中华民族艰辛探索法治道路过程中经历了长期建构与重构。法系与法律系统、... 中华法系萌生发展于中华大地,为千百年来国家治理与社会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作为一个法学概念,“中华法系”发端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法族”概念,其内涵在中华民族艰辛探索法治道路过程中经历了长期建构与重构。法系与法律系统、法律体系,法律、道德及其相互关系,发展方向、未来命运及其决定因素是“中华法系”概念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论题,最终表达的是中国法治的过去和未来如何在法治实践中获得存在的意义。“中华法系”概念百余年演进历程中围绕基本论题展开的讨论,表征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实践性与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中华法系”概念的演进历程与基本论题,深刻揭示了其丰富的制度内涵、思想内涵与文明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中华法系”概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范式性、引领性,是具有标识意义的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概念史 法治传统 法治实践 法治道路 法治自信
下载PDF
我国法治体系建设中的立法质量评估与分析——基于2020年28省份法学专家的调研数据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龑 江烁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法治体系建设的新时代,立法质量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法理角度观察,我国立法质量建设不是从无到有的建设,而是提升法律规范性品质的建设,为此要构建一套符合我国法治建设实际的立法质量评估体...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法治体系建设的新时代,立法质量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法理角度观察,我国立法质量建设不是从无到有的建设,而是提升法律规范性品质的建设,为此要构建一套符合我国法治建设实际的立法质量评估体系。基于详实的问卷调查数据,本评估体系将立法质量判断标准建立在指标得分及指标之间内在逻辑的双重基础之上,改变了以往仅凭指标简单加权平均来评估立法成效的方式,实现了立法整体发展水平和立法中各项要素发展情况的刻度化测评,从而有助于把握立法规律和现状,准确评估当前立法水平,以提升立法的规范性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体系 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性品质 立法质量评估
下载PDF
Some Thoughts on Lawyers and Legal Construction
7
作者 Sun Zilu 《Journal of Zhouyi Research》 2014年第5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法律建设 律师 法律制度 法治建设 合法权益 法制建设 法人 驱动力
下载PDF
论涉外法治关系的法理结构及实践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莫纪宏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法理视角来阐释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法理视角来阐释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定的“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政策术语演变背后的法理依据,并对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之一的“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法理内涵进行了创新意义上的解读,其基本分析方法就是打破了传统法理学使用的法律关系概念的逻辑界限,用法理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的法治关系的概念来分析“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关系中的各种法律问题,主张应当把制定法规则与法律秩序效果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性地判断一个主权国家的法治状态,不能仅仅将研究视野停留在制定法规则占优势的传统法理上。本文在分析法治关系概念的建构功能时指出,在涉外法治关系体系中,法治关系的构成要素至少应当分为九个方面,包括法律规则要素、法律关系主体要素、法律关系客体要素、法律关系内容要素(主要是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时空要素、法律关系手段要素、法律关系目的要素、法律关系效力要素和法律关系秩序要素。上述九个方面的法治关系构成要素只要其中一个类型的要素中包含“涉外”因素,那么,这种法治关系就具有了“涉外法治关系”的特性,就必须从整体上来协调法律关系中的法律规则与法律秩序之间的价值要求,统筹基于传统法律关系理论形成的“国内法治”与根据法治关系理论产生的“涉外法治”,以具有实效性的“法治”价值来保证涉外法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律工作 涉外法律关系 涉外法治工作 涉外法治关系 国内法治 涉外法治 国际法治
下载PDF
法律权力概念辩疑 被引量:2
9
作者 马驰 《南大法学》 CSSCI 2024年第1期43-58,共16页
权力是法律主体通过实施法律所规定宣告式言语行为、从而产生法律地位的资格,这里的法律地位与宣告式言语行为所包含的意愿相一致。法律权力概念具有普遍性,并非是由公法所专享的概念。法律权力既可以改变法律主体自身的法律地位,也可... 权力是法律主体通过实施法律所规定宣告式言语行为、从而产生法律地位的资格,这里的法律地位与宣告式言语行为所包含的意愿相一致。法律权力概念具有普遍性,并非是由公法所专享的概念。法律权力既可以改变法律主体自身的法律地位,也可以改变他人的法律地位,且不以他人的同意为必要条件。法律权力具有构成性,它的核心在于使得行为人的意愿产生与之一致的法律地位,而不在于对行为人表达该意愿的行为加以规制。法律权力即便有时可以作为法律权利的构成因素,也不能将之视为法律权利的特殊形态,两者的内涵具有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权力 宣告式言语行为 构成性规则 权利
下载PDF
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意蕴及其构建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锦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4,共10页
多样性是文明的基本特征,法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多样性的基本特征,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亦体现着这一特征。在中国场域下创造的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其构建了原创性的法治话语体系,彰显了中国共... 多样性是文明的基本特征,法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多样性的基本特征,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亦体现着这一特征。在中国场域下创造的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其构建了原创性的法治话语体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推动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打破了法治文明形态的西方固有印象,让人们从固化的西方法治想象中脱离出来,从而聚焦于自主性的法治发展道路。这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区别于其他法治文明的特性,丰富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凝练创造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的阶段性经验有其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 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重新确定据法阐释抑或依法办事之法的方法
11
作者 陈金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2-71,共20页
据法阐释依法办事之法的第一次确定,是指立法者创设制定法的活动。由于制定法规范是一般性、体系性的抽象存在,因而其实施需要在语境中具体化。制定法的具体化是抽象法律的重新确定。重新确定的实质是“法律注我,我注法律”的双向思维,... 据法阐释依法办事之法的第一次确定,是指立法者创设制定法的活动。由于制定法规范是一般性、体系性的抽象存在,因而其实施需要在语境中具体化。制定法的具体化是抽象法律的重新确定。重新确定的实质是“法律注我,我注法律”的双向思维,是人与法关系的互动,既需要克服惯常思维中存在的据法阐释依法办事思维的单向性,也需要防止主体性的随意发挥,在抽象法律具体化过程中使用法律方法。在语境中重新确定法律意义的总体方法,就是认同法治理想所设定的三段论思维方式,但需要打开制定法的封闭性,区分制定法与法,把法律价值以及其他社会规范等附条件地拟制为法;然后经过法源思维的过滤或使用法律思维规则,最终确定据法阐释依法办事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据法阐释 依法办事 法源思维 法律思维规则 法律方法
下载PDF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与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文艺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3,共16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功能、法学学科体系优化功能、法学范畴体系完善功能、法学理论体系创新功能。其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功能,体现为引领法学知识体系建构坚持实...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功能、法学学科体系优化功能、法学范畴体系完善功能、法学理论体系创新功能。其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功能,体现为引领法学知识体系建构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融通中外、系统思维、胸怀天下等原则。法学学科体系优化功能,体现为推进法学基础学科转型升级、法学新兴学科创建发展、法学交叉学科发展、涉外法学学科完善。法学范畴体系完善功能,体现为推动完善法学基本范畴体系、公法学范畴体系、私法学范畴体系、程序法学范畴体系、涉外法学范畴体系。法学理论体系创新功能,体现为推动法律学、法治学、法理学的理论体系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学科体系 法学范畴体系 法学理论体系
下载PDF
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的困境与法律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国平 《时代法学》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遗产管理人是《民法典》规定的新制度,民政部门作为兜底主体担任遗产管理人是我国法律制度上的一项创新。自《民法典》实施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的做法与经验,但由于缺乏配套性、操作性、实施性的具体规定,导致... 遗产管理人是《民法典》规定的新制度,民政部门作为兜底主体担任遗产管理人是我国法律制度上的一项创新。自《民法典》实施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的做法与经验,但由于缺乏配套性、操作性、实施性的具体规定,导致民政部门工作中产生许多困惑与问题,影响民政部门遗产管理职能的发挥与落地。应当通过制定立法解释,完善司法解释和相关规范性文件,从源头上解决裁判依据问题,进一步明确民政部门在遗产管理实务中独立的法律地位和诉讼主体地位,细化指定遗产管理人确认和启动程序在内的各项具体规则,制定遗产管理人工作操作指引,明确承担遗产管理职能的内设机构、职责、人员、编制和经费,并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使这一新制度能够落地落实,实现《民法典》的立法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管理 民政部门 法律地位 确认程序 操作规则 配套机制
下载PDF
智慧城市数据的法律治理及其制度因应
14
作者 谢潇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2-64,共13页
在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视阈内,智慧城市数据的法律治理问题业已成为亟待关注与回应的时代课题。根据数据治理法治化说,就智慧城市数据的法律治理而言,应当破除“唯技术论”的迷信,以法律治理为手段,将“规则之治”与“技术之治”的要素... 在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视阈内,智慧城市数据的法律治理问题业已成为亟待关注与回应的时代课题。根据数据治理法治化说,就智慧城市数据的法律治理而言,应当破除“唯技术论”的迷信,以法律治理为手段,将“规则之治”与“技术之治”的要素加以深度结合,发挥国家数据局作为智慧城市数据中央中枢机构的统领全局之职能,强化各地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的数据管理职能,构造蕴含人文主义因素的智慧城市数据法律治理新模式,促进公共数据(不包括个人数据)的合理开放与共享,最终建立契合数据伦理要求的智慧城市数据治理法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数据 法律治理 技术之治 规则之治
下载PDF
法教义学的自主性与本土化
15
作者 王彬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4,共12页
法教义学的自主性与本土化,对于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国自主的法教义学,应该超越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立足最低限度的法治观念,寻求通约东西方法治文化的“重叠性共识”;基于本国现行的法秩序... 法教义学的自主性与本土化,对于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国自主的法教义学,应该超越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立足最低限度的法治观念,寻求通约东西方法治文化的“重叠性共识”;基于本国现行的法秩序,通过体系化思维不断整合本土法治经验,通过动态解释机制适应社会变迁。法教义学对习惯的吸收,是实现自主性与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底线法治 本土经验 社会变迁 习惯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林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先进性和文明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符合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共同价值和科学理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华...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先进性和文明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符合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共同价值和科学理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华法系以及域外法律文化转化融合经验的比较研究,走出一条“借鉴”与“双创”相结合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之路;应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医法学”与“西医法学”有机融合,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法治文明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法治文明 中华法系 “中医法学” “西医法学”
下载PDF
构建现代中华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契机与路径
17
作者 宋才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23-135,共13页
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既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实现5000年连续发展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体。中华法系是世界公认的五大法系之一,是法治文明具有标识意义的重要概念。中华法系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 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既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实现5000年连续发展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体。中华法系是世界公认的五大法系之一,是法治文明具有标识意义的重要概念。中华法系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要素化复兴是新时代中华法系复兴嬗变的方向,中华法系孕育了良法善治的多维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肇始于中华法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新时代的新中华法系。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具有强大韧性和适应性。改革开放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关键是破除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迷信,既不能用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来套解中国式现代化,也不能用中国过去的经验来束缚今天的现代化实践,要努力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达到一个更新的境界。构建现代中华法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是:强化当代人复兴中华法系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建构新时代中国独立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进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法律文化 中华法治文明 中华法系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法治中国视域下的法治语言研究
18
作者 张法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共11页
语言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法治语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载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离不开法治语言的支撑。本文从语言治理的视角提出法治语言这一新概念,是以法律语言为内核的拓展延伸研究。法治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法治思维... 语言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法治语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载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离不开法治语言的支撑。本文从语言治理的视角提出法治语言这一新概念,是以法律语言为内核的拓展延伸研究。法治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其适用范围大于法律语言,是法律语言的一种外溢现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进程中,法治语言研究意义重大。塑造法治中国形象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法律外语的规划研究。加强法治语言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法治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治理 法律语言 法治语言 法治外交 法律外语
下载PDF
数字法治时代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邢文杰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4年第6期42-50,共9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法治作为现代法治的新形态,对法律职业的影响日益显著。数字法治通过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平台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等特征,正在重塑法律实践的时空场景、方法手段及功能作用。在此背景下,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法治作为现代法治的新形态,对法律职业的影响日益显著。数字法治通过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平台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等特征,正在重塑法律实践的时空场景、方法手段及功能作用。在此背景下,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国际化培养途径的探索,培养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法治人才,以适应数字法治时代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治 复合型人才 法学教育 跨学科融合
下载PDF
司法裁判如何安置“社会命题”?
20
作者 雷磊 张翅翔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69,217,218,共15页
司法裁判中的法律论证要同时运用“规则命题”和“社会命题”。社会命题既能够作为裁判理由增强判决的说服力,又能够成为裁判依据的内容辅助发挥依法裁判的功能。按照说理效果的不同,可区分出法官有强法定义务援引的社会命题,法官有弱... 司法裁判中的法律论证要同时运用“规则命题”和“社会命题”。社会命题既能够作为裁判理由增强判决的说服力,又能够成为裁判依据的内容辅助发挥依法裁判的功能。按照说理效果的不同,可区分出法官有强法定义务援引的社会命题,法官有弱法定义务参照的社会命题,以及法官仅有道德义务去参考的社会命题。不同类型的社会命题与规则命题在法律论证的外部证成层面呈现不同的结构关联:一方面,社会命题可以通过实质理由、解释依据或替补性法源的方式与规则命题相融合;另一方面,社会命题也可能与规则命题发生冲突,在依规则裁判优先的前提下通过设定差异化的论证负担来创制例外。由此,社会命题与规则命题共同致力于实现司法裁判的“二阶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命题 规则命题 法律论证 司法裁判 裁判理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