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逆冲构造带大地电磁测深初步成果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3 位作者 朱迎堂 徐权辉 黄文彬 高树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8-403,共6页
通过对穿过龙门山逆冲构造带中段松潘-中江大地电磁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及川西前陆盆地30 km深度的地壳电性结构,发现龙门山-松潘地壳15~20 km深部存在西倾连续的壳内高导层,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明显... 通过对穿过龙门山逆冲构造带中段松潘-中江大地电磁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及川西前陆盆地30 km深度的地壳电性结构,发现龙门山-松潘地壳15~20 km深部存在西倾连续的壳内高导层,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明显显示龙门山深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龙门山深部电性结构初步研究,对于分析其与相邻构造单元的关系,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陆内造山带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内高导层 逆冲构造 大地电磁 松潘-甘孜褶皱带 四川盆地 龙门山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四川甘孜楞古地区褶皱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2
作者 贾磊 吴德超 朱学强 《云南地质》 2010年第4期480-483,共4页
经历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而形成分布在区域范围内的三期三方向褶皱。大比例尺填图及构造解析表明,区内以第一期褶皱——孜河-楞古背斜为主体,构成区域整体格架,表现出近东西向弧顶向南突出的弧形特征,较好地反映了"... 经历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而形成分布在区域范围内的三期三方向褶皱。大比例尺填图及构造解析表明,区内以第一期褶皱——孜河-楞古背斜为主体,构成区域整体格架,表现出近东西向弧顶向南突出的弧形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双向俯冲"的板块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造山 三次构造旋回 三组优势方位 向南突出弧形 四川甘孜楞古褶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