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瓦尔特·本雅明文学批评的传统面向——以《讲故事的人》为例
1
作者 张丽瑶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4-109,共6页
在本雅明的文学批评体系中,尼古拉·列斯科夫与波德莱尔、卡夫卡等现代主义作家不同,是扎根于传统与古典的“讲故事的人”。本雅明喜爱列斯科夫,钟爱“故事”这一体裁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其生命历程中回顾,“故事”既承... 在本雅明的文学批评体系中,尼古拉·列斯科夫与波德莱尔、卡夫卡等现代主义作家不同,是扎根于传统与古典的“讲故事的人”。本雅明喜爱列斯科夫,钟爱“故事”这一体裁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其生命历程中回顾,“故事”既承载了他流亡中对稳定性的渴求,也成为他追忆童年时光的一个支点。从其学术体系中追索,“故事”既寄托了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灵晕消逝未尽的哀思,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精神中灵晕的消散所作的深入思考。从其晚期的学术关切中审视,本雅明选取“故事”这个看似和现代城市商品资本主义兴起相隔甚远的话题,从中提取出“经验”这一核心论题来进行其现代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特·本雅明 《讲故事的人》 尼古拉·列斯科夫 故事 灵晕
下载PDF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基于张爱玲与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斯科夫的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论文由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界定的悖论,对本雅明的"故事"概念过于狭窄产生了疑问。疑问来自作者既有的故事思考: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故事是感性认识对象;故事可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故事具有适应人类需求、随条... 论文由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界定的悖论,对本雅明的"故事"概念过于狭窄产生了疑问。疑问来自作者既有的故事思考: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故事是感性认识对象;故事可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故事具有适应人类需求、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籍此,论文提出应建立人类学大视野的故事概念。论文选取本雅明认定的"讲故事的人"的俄国作家列斯科夫,以之与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比较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列斯科夫的故事是传统故事,传递经验以让人知道;张爱玲的故事是现代故事,传递体验以让人感悟,颠覆了本雅明所说的讲故事的人离我们远去了的断言。籍此就故事的变异与永恒问题形成如下基本看法:故事概念很大,小说概念应置于故事概念之下;故事给了小说各种故事讲法和风格以可能和机会,故事由此而变异;故事满足人类对意义需求的基本功能则永远不会变化;故事的人类学特质给予小说研究以新思路;呼吁关注和思考人类学大视野中故事的形而上思考与故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故事 小说 列斯科夫 张爱玲
下载PDF
列斯科夫小说创作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玉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9-21,共3页
从题材、主题、艺术形式、基本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来看,列斯科夫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尝试和模仿时期,创作个性逐步形成时期,创作高峰时期,创作的承继、回归与超越时期。列斯科夫的小说以其广泛的题材、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从题材、主题、艺术形式、基本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来看,列斯科夫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尝试和模仿时期,创作个性逐步形成时期,创作高峰时期,创作的承继、回归与超越时期。列斯科夫的小说以其广泛的题材、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反映出时代的诸多特征并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斯科夫 小说 创作
下载PDF
论列斯科夫小说的文体特征
4
作者 杨玉波 赵晓彬 魏翊荣 《绥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7-80,共4页
列斯科夫的小说文体在19世纪作家当中独树一帜。总体上看,他的小说倾向于重人物讲述而轻作者叙述、重人物和环境而轻情节、重纪实而轻虚构、重文备众体而轻单一文体。这些文体特征与列斯科夫独特的写作语言共同构成了他在不断探索中逐... 列斯科夫的小说文体在19世纪作家当中独树一帜。总体上看,他的小说倾向于重人物讲述而轻作者叙述、重人物和环境而轻情节、重纪实而轻虚构、重文备众体而轻单一文体。这些文体特征与列斯科夫独特的写作语言共同构成了他在不断探索中逐渐稳定和明晰的文体形态和文体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斯科夫 小说 文体
下载PDF
列斯科夫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从列斯科夫笔下的“圣人”题材作品谈起
5
作者 董春春 《临沂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50-52,共3页
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东正教文化传统和人道主义的文化传统,作为19世纪后半期启蒙现实主义作家的一员,列斯科夫在描述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的同时,继承并弘扬了俄罗斯文学这一浓厚的文化传统,并对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 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东正教文化传统和人道主义的文化传统,作为19世纪后半期启蒙现实主义作家的一员,列斯科夫在描述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的同时,继承并弘扬了俄罗斯文学这一浓厚的文化传统,并对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创作起到了启蒙作用。以列斯科夫笔下的"圣人"题材作品为例,分析列斯科夫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可以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家的价值观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斯科夫 “圣人”题材 东正教文化传统 人道主义文化传统
下载PDF
列斯科夫讲述体小说文体辨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玉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6-61,共6页
列斯科夫的讲述体小说的文体具有非常显著的独特性,其中来自人民中的故事讲述人超越作者——叙述者主导叙事,成为小说话语的主体和客体,从而改变了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内在的叙事结构。
关键词 文体辨析 外在表现形式 主体和客体 小说话语 叙事结构 独特性 叙述者 讲述人 故事
下载PDF
论列斯科夫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艺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玉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1期66-68,共3页
列斯科夫是一位天才的叙述家 ,他的许多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列斯科夫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 ,而且“我”不仅成为小说的结构要素 ,同时也把小说作者的价值观念融入其中。
关键词 列斯科夫 小说 第一人称叙述 “我”
下载PDF
本雅明与俄国保守主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卢文雅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5-67,72,共4页
本雅明对俄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俄国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和评论,二是通过访问莫斯科,对革命烈火中的苏联的认识。其间他与俄国保守主义不期而遇,并在著述中给予这种倾向以暧昧的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深刻而复杂... 本雅明对俄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俄国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和评论,二是通过访问莫斯科,对革命烈火中的苏联的认识。其间他与俄国保守主义不期而遇,并在著述中给予这种倾向以暧昧的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深刻而复杂的艺术观与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西方马克思主义 俄国保守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斯科夫
下载PDF
评列斯科夫笔下的“左撇子”形象
9
作者 汪隽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165-168,共4页
列斯科夫的《左撇子》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家致力刻画的理想"义人",有着坚定的东正教信仰和自发的使命感,却在封闭的俄国找不到出路;同时,主人公左撇子身上又体现了俄国底层人民的蒙昧无知、固步自封和盲... 列斯科夫的《左撇子》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家致力刻画的理想"义人",有着坚定的东正教信仰和自发的使命感,却在封闭的俄国找不到出路;同时,主人公左撇子身上又体现了俄国底层人民的蒙昧无知、固步自封和盲目的宗教迷信。"天才"和"落后"同时集中在左撇子身上,这个人物既是对当时斯拉夫派的观点的回应,也是对俄罗斯历史的反思,说明文化的落后必然导致国家的衰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斯科夫 左撇子 义人 斯拉夫派
下载PDF
俄国女性空间的封闭与扩展——论列斯科夫早期创作中的女性问题
10
作者 马轶伦 《外国语文研究》 2017年第4期54-60,共7页
空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作为生产空间与精神栖居的场所,关涉生存本身。然而在父权制下,女性往往在家庭与社会公共层面被男性空间所束缚。数个世纪以来,俄国女性都作为"闺阁中的天使"被圈定在家庭的空... 空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作为生产空间与精神栖居的场所,关涉生存本身。然而在父权制下,女性往往在家庭与社会公共层面被男性空间所束缚。数个世纪以来,俄国女性都作为"闺阁中的天使"被圈定在家庭的空间中。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发生转型,女性问题日益受到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并随之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女性解放议题的讨论,其中也包括作家尼·列斯科夫。在他六十年代的创作中,作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空间地理学的视角切入,探讨列斯科夫在六十年代创作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女性命运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空间 列斯科夫 女性问题
下载PDF
审美与现实:列斯科夫语言艺术中的空间“陌生化”诗学
11
作者 栾昕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0年第4期61-67,共7页
"陌生化"是实现审美与现实关系转换的关键环节。然而,究竟怎样才能够把握好"陌生化"的度,就成为了创作和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俄国作家尼·谢·列斯科夫因创作语言绚烂多彩、怪诞迥异与富含音乐性的"陌... "陌生化"是实现审美与现实关系转换的关键环节。然而,究竟怎样才能够把握好"陌生化"的度,就成为了创作和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俄国作家尼·谢·列斯科夫因创作语言绚烂多彩、怪诞迥异与富含音乐性的"陌生化"特征,被誉为俄罗斯语言文化的一个奇迹。然而,列斯科夫并非一味追求言语形式上的华丽,而是通过精致的言语外壳,在表现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构建独特艺术世界,提升创作的"陌生化"与距离的适度感,以拓宽读者的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斯科夫 “陌生化”诗学 艺术审美空间
下载PDF
阐释与机制:《大堂神父》与“弥赛亚”意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栾昕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9-145,150,共8页
《大堂神父》是19世纪俄国作家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中饱含作家深沉的东正教情结与改良社会的强烈愿望,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研究者们往往更侧重于探讨东正教对小说... 《大堂神父》是19世纪俄国作家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中饱含作家深沉的东正教情结与改良社会的强烈愿望,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研究者们往往更侧重于探讨东正教对小说主题思想的影响,更多从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角度剖析作品,较少探讨东正教对小说创作艺术形式的作用。本论文则将采用符号学研究视角,重点考查东正教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弥赛亚”意识对长篇小说《大堂神父》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构成的影响,同时探究小说对东正教思想的形象化阐释及其传播,从而揭示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即意义再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斯科夫 《大堂神父》 “弥赛亚”意识 东正教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