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马克思走向政治批判的“卢格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代月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88,共6页
青年黑格尔派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重要背景,然而在传统的哲学解读视域下,学界仅仅关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关系,而对马克思与卢格的学术关联关注不多,这就使一些重要的问题被忽略。比如,在宗教批判占主导地位的氛围下... 青年黑格尔派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重要背景,然而在传统的哲学解读视域下,学界仅仅关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关系,而对马克思与卢格的学术关联关注不多,这就使一些重要的问题被忽略。比如,在宗教批判占主导地位的氛围下,马克思究竟是如何走向政治批判的。卢格是青年黑格尔派政治批判哲学的创始人,引导了青年黑格尔派由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梳理马克思与卢格的理论关系,有助于我们回答青年马克思理论研究中被忽略的问题,比较清晰地勾勒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为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提供可信的历史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 民主主义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法哲学阐释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晖 李梦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1-20,共10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而形成的系统、科学的文明观,渗透着对法哲学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体现了法哲学的思维方式,彰显着法哲学的价值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而形成的系统、科学的文明观,渗透着对法哲学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体现了法哲学的思维方式,彰显着法哲学的价值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入解析我国的生态问题,通过引入生态价值,阐明生态理论,明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通过对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地位进行分析,辩证地指出了二者的法律关系,从而实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价值追求。以生态文明观引导法治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各个部门法中,进而形成以环境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法律规制体系。同时,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系统整体主义而提出的主客一体化和综合协同治理的方法论,也必将有助于推动环境正义和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法哲学方法 生态法治 环境正义
下载PDF
权利时代的公民美德——评朱祥海博士的《利维坦法哲学》
3
作者 王俊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政治国家权威以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基据,秉持稳固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深厚的政治信仰是培育公民美德的关键要素。《利维坦法哲学》对合法性权威、文化认同和政治美德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梳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矛盾与政治冲突,使得民族国家... 政治国家权威以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基据,秉持稳固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深厚的政治信仰是培育公民美德的关键要素。《利维坦法哲学》对合法性权威、文化认同和政治美德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梳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矛盾与政治冲突,使得民族国家观念仍然是培养公民政治美德、文化认同和政治义务观念的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美德 政治义务 利维坦法哲学 国家观念
下载PDF
康德哲学视点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探讨 被引量:112
4
作者 李扬 李晓宇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3-54,共12页
康德"主客体统一认识论"和"人是目的"哲学视点下,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阶段,都只能作为人利用的客体和工具处理,而不能将其拟制为与人享有平等地位的法律主体。以此为前提,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当作为人利用人工智能... 康德"主客体统一认识论"和"人是目的"哲学视点下,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阶段,都只能作为人利用的客体和工具处理,而不能将其拟制为与人享有平等地位的法律主体。以此为前提,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当作为人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并按照现行著作权法关于作品的构成要件判断其独创性。在人工智能生成物构成作品的情况下,应按照现行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归属的原则处理其权利归属,即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原则上归属于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作品创作的作者(自然人或者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例外情况下属于雇主或者委托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哲学 人工智能生成物 主体资格 法律属性 权利分配
原文传递
权力监督哲学与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建设 被引量:44
5
作者 黄文艺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2,共12页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对执法司法权的制约监督,往往是权力监督的关键环节,也是权力监督理论的重点议题。在中国政法体制下,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监督哲学是认知、思考和解决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新的...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对执法司法权的制约监督,往往是权力监督的关键环节,也是权力监督理论的重点议题。在中国政法体制下,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监督哲学是认知、思考和解决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新的权力监督哲学的引领下,中国政法界深入推进执法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系统完备、权威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这一体系既具鲜明的中国特色,包括党的监督、相互制约监督、内部制约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数据监控等机制,又遵循了权力制约监督的普遍原理,内含着以制度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科技制约权力等四大控权模式。面对快速变革的权力监督实践,中国法理学的既有监督理论应当进行重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监督 权力制约 权力监督哲学 党的监督 政法体制
原文传递
两种法学全球化观--中国将何去何从? 被引量:3
6
作者 邓正来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8-126,共9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全球化"逐渐从两个向度上凸显出来。第一个向度表现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二个向度则表现为当代全球化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了各个学科的"显学"。尽管目前中国法学在关于全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全球化"逐渐从两个向度上凸显出来。第一个向度表现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二个向度则表现为当代全球化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了各个学科的"显学"。尽管目前中国法学在关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多维全球化的问题上存在争议,在赞成法律全球化还是反对法律全球化的问题上观点更是针锋相对,但是在这些争论的背后,中国法学在对全球化进行问题化处理时却存在两项共同的理论设定——全球化是一个整体化同质化的进程、全球化是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进程;正是因为其共有这两项不自觉的理论设定,所以中国法学在认识全球化现象时实质上秉持着一种封闭的全球化观。而本文试图建构一种开放的全球化观,这种全球化观把全球化看做是一个矛盾且多元、主观且可变的进程,一个可以根据人之认识或利益或传统被建构或被重构的博弈进程,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偶然且可能是一个可逆且不确定的过程,这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全球化观。这种全球化观认为全球化是普遍化与特殊化或者单一化与多样化的统一,是整合与碎裂或者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是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统一,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统一,是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统一。正是在这种开放的全球化观的视角下,中国将何去何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问题。中国法学论者绝不能只满足于对"全球化"做简单的描述工作,也绝不能不加反思和批判就在描述"全球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论者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主义"话语"的支配,而应当充分认识到全球化乃是一种开放可变的结构。这要求中国或中国法学采取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重构或重塑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的全球化策略。总之,中国法律哲学的基本使命就是经由"关系性视角"和"共时性视角"的建构去重新定义中国,同时经由"重叠性思维方式"而建构起"主体性的中国",并根据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引领中国法律/法制的建设或指导中国主动参与的"世界结构"重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全球化观 中国法哲学 法律理想图景 法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