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李笠翁曲话》——中华书局版《李笠翁曲话》前言 被引量:1
1
作者 杜书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155,240,共6页
中华书局版《李笠翁曲话》前言就《李笠翁曲话》的由来,李渔其人其书,笠翁戏曲美学理论:一个时代的高峰,细论李渔的超越,以及该书的编选和评注等问题作了说明。
关键词 《李笠翁曲话》 戏曲艺术 李渔 戏曲美学理论 编选 评注
下载PDF
一生多半在车船——李笠翁“苦游”四海
2
作者 杜书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34,共13页
李笠翁一生不断搬家和出游,自谓"一生多半在车船",当是实录。单说长游,就有五次: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三四年间游粤;紧接着是康熙五至七年游京师连着游晋秦;回金陵住了一年多后,于康熙九年游闽;又隔一年,游楚;最后是康熙十二至十... 李笠翁一生不断搬家和出游,自谓"一生多半在车船",当是实录。单说长游,就有五次: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三四年间游粤;紧接着是康熙五至七年游京师连着游晋秦;回金陵住了一年多后,于康熙九年游闽;又隔一年,游楚;最后是康熙十二至十三年第二次游京师。此外,笠翁还在68岁高龄时,于贫病交加之中作了一次湖州之游。在别人,外出大都是"乐"游;而在笠翁,则是"苦"游。在别人,是衣食无忧,到外面长见识,增阅历,或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在笠翁,则是去"就食",即像牧民"逐水草而居"找饭吃。别人是"吃饱了饭"去游玩"消食";而笠翁却是"饿着肚子"出游"找食",自谓"为饥驱而走四方"。当然,"苦"中有乐,"饥驱四方,遍历名胜";同时也有收获——除"化缘"得"食"之外,还收获了诗文,也收获了友谊。但是,笠翁出游,"苦"是主打,"乐"是陪衬;"苦"是正业,"乐"是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笠翁 出游 就食 苦游 苦中之乐
下载PDF
李渔《闲情偶寄》的科学普及价值
3
作者 薛世平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6-19,共4页
李笠翁是17世纪中国杰出的戏曲理论家和一位不可多得的科普作家。他的专著《闲情偶寄》,自居室至庭园,举凡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无所不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科普小品集。
关键词 李渔 《闲情偶寄》 科普小品 价值
下载PDF
李渔的故国情结
4
作者 杨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114,共8页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家,他组织家庭戏班奔走于权贵之门,以卖文和演戏为生。学界历来对他的人品评价都不高。事实上,游走权贵、托钵为生只是他的表象,在骨子里,李渔是有着深厚的故国情结和爱国之志的人。他对明朝心怀忠贞,以致终身...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家,他组织家庭戏班奔走于权贵之门,以卖文和演戏为生。学界历来对他的人品评价都不高。事实上,游走权贵、托钵为生只是他的表象,在骨子里,李渔是有着深厚的故国情结和爱国之志的人。他对明朝心怀忠贞,以致终身不仕。他在自己的作品里留下存史以存故国的意愿,以乱世之人"死易生难",论人应当"原心不原迹"为自己未能殉国做内心开解,并写作小说以劝人为善。这些将给学术界展示更为完整全面的李渔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李笠翁 清初戏曲 故国情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