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6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lking into the world of Li Yu
1
作者 高继海 《外文研究》 2017年第1期46-53,共8页
Li Yu is a failure as emperor,but as a ci writer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indisputable emperor to take the crown.A brief life of Li Yu is first presented to account for his failure as emperor and success as a ci wri... Li Yu is a failure as emperor,but as a ci writer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indisputable emperor to take the crown.A brief life of Li Yu is first presented to account for his failure as emperor and success as a ci writer.Then some of his ci poem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of court life,love and lamentation over past splendor.In the end,his achievements in ci writing are summarized by citing Wang Guowei's words from his Comments on Ci in the Human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 yu cipoems Wang Guowei Qu yuan Song dynasty
下载PDF
The Industrial Capita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A Case Study of Li Yu's Zhe School
2
作者 Song Xiaol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64-268,共5页
It is the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transform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cultural industry for which cultural creativity serves only as means,while cultural resources play the essential role.As ... It is the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transform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cultural industry for which cultural creativity serves only as means,while cultural resources play the essential role.As a result,explor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cultural industry.Li Yu,the inheritor of the Zhe School integrates the spirit of the Zhe School into poetic drama and novels further realizing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historiography.Comparing Li Yu with Lu Xun and Shao Yifu,we can see the capital valu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the Zhe School.And the well-known "Li Yu phenomenon" also provides a new horizon for researching upon the Chang' an School,the Hui School as well as the Zhe School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产业资本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社会价值 资本价值 地平线 学校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TLC Identification of Matrine 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3
作者 Yongfeng HAO Qingchang YANG +4 位作者 Li LIU Dengfang CHENG Xianchao YANG Juan LIU Xuehong HU 《Medicinal Plant》 2017年第5期58-61,共4页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creen out the TLC conditions of matrine 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Methods]Referring to the method of Chinese Veterinary Pharmacopoeia,the composition,chromogenic agent and...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creen out the TLC conditions of matrine 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Methods]Referring to the method of Chinese Veterinary Pharmacopoeia,the composition,chromogenic agent and expansion conditions of the developer were optimized,and matrine was qualitatively identified by TLC. [Results] After optimizing TLC conditions of Jin Weng Zhi Li Granule,that is,the thin layer plate was pre-equilibrated in the expansion cylinder for 5 min after spotting,the separation effect of TLC of test samples was favorable. The spot color was clear,reproducibility was good,precision was high,specificity was better. [Conclusions] The method was of good feasibility,reproducibility and specificity,and could be used for qualitative detection of matrine 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dampnessheat and diarrhea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C IDENTIFICATION MATRINE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下载PDF
Screening of TLC Identification of Forsythin 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4
作者 Li LIU Dengfang CHENG +5 位作者 Xianchao YANG Qingchang YANG Juan LIU Si QIN Yunli ZHANG Xuehong HU 《Medicinal Plant》 2017年第5期62-64,共3页
[Objectives] To screen TLC conditions of forsythin contained 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Chinese Veterinary Pharmacopoeia,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for qualitati... [Objectives] To screen TLC conditions of forsythin contained 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Chinese Veterinary Pharmacopoeia,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for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forsythin contained 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by improving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Results]After optimizing TLC conditions of Jin Weng Zhi Li Granule,that is,the thin layer plate was pre-equilibrated in the expansion cylinder for 5 min after spotting,the separation effect of TLC of test samples was favorable. The spot color was clear,reproducibility was good,precision was high,specificity was better. [Conclusions]The method is of good feasibility,reproducibility and specificity,and could be used for qualitative detection of forsythin contained 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C FORSYTHIN JIN weng ZHI li GRANULE
下载PDF
认知识解视域下李煜词作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5
作者 李敏 杜小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0-88,共9页
译者主体性在词作翻译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受客观主义翻译观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知识解理论为从认知层面阐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该理论,借助自建的许渊冲译本和Daniel Bryant译本小型... 译者主体性在词作翻译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受客观主义翻译观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知识解理论为从认知层面阐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该理论,借助自建的许渊冲译本和Daniel Bryant译本小型语料库,从聚焦、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探究李煜词作不同英译本的共异性及其背后潜隐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除文化背景等因素外,不同识解方式是造成译者选择不同译语对译文进行编码的隐性主因。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化李煜词作的英译研究,也为读者理解不同译本背后的认知理据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词作 识解理论 译者主体性 认知翻译研究
下载PDF
蔚州作家李百川与《绿野仙踪》
6
作者 郑铁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7-148,共12页
《绿野仙踪》为清代颇具艺术特色的代表性小说之一。该小说的版本目前主要有百回抄本和八十回刻本两大类。《绿野仙踪》的研究和出版情况大致可分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至1948年,1949年至1984年,1985年至今三个阶段,自第三个阶段始,其研... 《绿野仙踪》为清代颇具艺术特色的代表性小说之一。该小说的版本目前主要有百回抄本和八十回刻本两大类。《绿野仙踪》的研究和出版情况大致可分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至1948年,1949年至1984年,1985年至今三个阶段,自第三个阶段始,其研究和出版持续升温。据河北蔚州乾隆四十年《李氏家谱》,李百川即为家谱中的李鋐,所以李百川确定是河北蔚州人,与《绿野仙踪》的作者在“自序”中所叙完全吻合。《绿野仙踪》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李百川成长和生活环境紧密相关,主人公冷于冰的遭遇隐含着现实中作者的生活经历。《绿野仙踪》中的子板块涉及面广阔,已经发展为历史、世情、神魔等不同类型题材的“跨类型”形态,这是《绿野仙踪》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野仙踪》 李百川 蔚州 跨类型叙事板块
下载PDF
李渔工艺审美观研究
7
作者 周祯瑞 王悦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3期44-56,共13页
李渔在戏曲理论和生活美学方面的成就获得后世大量关注,但研究者对于其工艺美学审美思想层面的研究上呈现出的方法与角度较为单一。本文基于对《闲情偶寄》进行工艺审美思想内容整理与提炼,从李渔特殊的个人经历、社会经济、时代背景入... 李渔在戏曲理论和生活美学方面的成就获得后世大量关注,但研究者对于其工艺美学审美思想层面的研究上呈现出的方法与角度较为单一。本文基于对《闲情偶寄》进行工艺审美思想内容整理与提炼,从李渔特殊的个人经历、社会经济、时代背景入手进行研究,并从明清文人思想流变史和李渔所著书籍的翔实理论资料中总结其工艺审美观,试图从时代审美与文人思想流变的角度探析李渔在技艺崇尚、和谐美、“趣味”美学角度中所蕴含的工艺审美观,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现代设计美与生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工艺审美观 时代与审美
下载PDF
论李煜词的造境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天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9-106,共8页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境建构的丰富性,这主要呈现于描写季节更迭变化之作与早期的享乐之作中;渐变性体现于词境中多重感知在有无之间的变化趋向和鲜明实体渐归虚无的过程,主要通过印象式直感与意识流交感的结合运用达成。李煜词中的意与境主要有分化和交融两种关系,前者表现为美好意象与现实处境间的悬殊,并以亡国为界呈现出以意象所处词境的虚实之分为标志的前后之别;后者即将无实态无形体的情感意念通过特殊方式固化,并使之与词境整体氛围自然交融,主要分为意念具象化和时空象喻情感两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词境 跨审美意象 虚实 时空
下载PDF
“意觉”通感:“自我”的隐显与唐宋词的演进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彤彤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0-137,共8页
“六根互用”理论体现出通感从“五官”到“六根”的转化。“意觉”,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在情感、心理、精神上产生的感觉,对生理、心理、文学创作意义重大。于词而言,温庭筠词中的意觉通感呈现出女性化、代言体的抒情特色,其自... “六根互用”理论体现出通感从“五官”到“六根”的转化。“意觉”,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在情感、心理、精神上产生的感觉,对生理、心理、文学创作意义重大。于词而言,温庭筠词中的意觉通感呈现出女性化、代言体的抒情特色,其自我意识处于隐没状态;李煜词中意觉运用得以丰富,其对自我意识的书写推动词体转型,但这种“萌发”大致属于无意识地运用与表露;苏轼词中意觉运用具有抒情自我化、书写哲理思辨等特质,其意觉运用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欲望,同时也为词体的功能、格调、地位都带来极大的拓展和提升。温、李、苏三位词人的创作反映出唐宋词从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发展历程,而“自我”意觉的觉醒是其间重要关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意觉 唐宋词 温庭筠 李煜 苏轼
下载PDF
复方药物翁沥通对顺铂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0
作者 闫亮文 李欣妍 +4 位作者 徐嘉怡 白锋云 袁芬越 孙颖 刘朋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5-821,共7页
目的探讨复方药物翁沥通(WLT)对顺铂(cisplatin,CDDP)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CDDP(80μmol/L)处理小鼠肝细胞系BNL CL.2,构建细胞损伤模型,并进行实验分组,CDDP组仅造模,WLT组(1 g/L WLT干预)和WLT+CDDP联合用药组(CDDP作... 目的探讨复方药物翁沥通(WLT)对顺铂(cisplatin,CDDP)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CDDP(80μmol/L)处理小鼠肝细胞系BNL CL.2,构建细胞损伤模型,并进行实验分组,CDDP组仅造模,WLT组(1 g/L WLT干预)和WLT+CDDP联合用药组(CDDP作用的同时给予1 g/L WLT);并另设对照组(正常培养)。通过CCK-8、PI染色、结晶紫染色、Western blotting、活性氧(ROS)检测和细胞凋亡分析,评价复方药物WLT对CDDP介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DP组的细胞死亡数量增多(P<0.001),而WLT组未造成细胞毒性;与CDDP组细胞收缩形态相比,WLT+CDDP联合用药组的肝细胞形态改善,无明显收缩,PI染色阳性比例降低,同时,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与CDDP组比较,联合用药组细胞数量较多,也体现了WLT对CDDP介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在CDDP干预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加,而联合用药组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加。此外,与CDDP组比较,联合用药组ROS产生减少[DCFH-DA染色阳性率(%):56.20±1.65 vs.44.57±0.31]及细胞凋亡比例下降[早期、晚期凋亡细胞比例(%):43.60±0.44 vs.19.57±0.78;33.30±1.02 vs.14.83±0.57]。结论复方药物WLT对CDDP介导的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药物可能在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沥通 顺铂 肝损伤 细胞凋亡 氧化损伤
下载PDF
兰溪伊园考
11
作者 孙策 于冰沁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37,共7页
兰溪伊园的营造为李渔早期的一次造园实践,伊园的复原有助于完善李渔的造园理论。通过对李渔诗词、小说以及《闲情偶寄》中相关书写,结合田野调查考证伊园遗址,对伊园进行数字化复原。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伊园相地立基、要素营建与园居活... 兰溪伊园的营造为李渔早期的一次造园实践,伊园的复原有助于完善李渔的造园理论。通过对李渔诗词、小说以及《闲情偶寄》中相关书写,结合田野调查考证伊园遗址,对伊园进行数字化复原。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伊园相地立基、要素营建与园居活动进行分析,得出伊园“外敛内张”的特征。从功能上来说,这归因于抵御匪盗的需要以及李渔的自我表达;从造园的意图上来说,这是李渔在入世与出世两者间摇摆不定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李渔 兰溪伊园 园林复原 外敛内张
下载PDF
所谓“李白《秋风词》”的误传及其原因溯源
12
作者 朱佩弦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今传古琴曲《秋风词》,其曲词多被认为是李白诗作,然曲词前半确为李白《三五七言》,后半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宋罗烨《醉翁谈录》己集卷一《烟粉欢合》中《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一诗,乃是删写该诗最后八句而成。古琴曲《湘妃怨》的曲词,也是... 今传古琴曲《秋风词》,其曲词多被认为是李白诗作,然曲词前半确为李白《三五七言》,后半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宋罗烨《醉翁谈录》己集卷一《烟粉欢合》中《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一诗,乃是删写该诗最后八句而成。古琴曲《湘妃怨》的曲词,也是出于对《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中“君在湘江头,儿在湘江尾”两句的附会,在该诗的整体基础上进行增删而成。古琴音乐创制在历代典籍中寻找曲词文本的传统,《湘妃怨》与《古秋风》自身音乐属性的相似,琴乐良好的大众传播基础,导致了所谓“李白《秋风词》”的产生和广泛误传,并在当代通过发达的出版业,在一般作者、读者以及非古代文学专业方向学者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秋风词》 《湘妃怨》 《意娘与李生相思歌》
下载PDF
李渔诗集倡始之心与半世操觚的矛盾性钩沉
13
作者 张英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4,共6页
明末清初,龆龄即以诗擅名的李渔,生平作诗千余篇,别具手眼有足采而名海内。笠翁提出,诗歌的意境应为“考诸诗词、罕听罕睹为上的‘意取尖新’”,诗作的字句理当“言无稍故、所言事无不新的‘不攘他人一字’”,诗篇的内容需是“圣贤不无... 明末清初,龆龄即以诗擅名的李渔,生平作诗千余篇,别具手眼有足采而名海内。笠翁提出,诗歌的意境应为“考诸诗词、罕听罕睹为上的‘意取尖新’”,诗作的字句理当“言无稍故、所言事无不新的‘不攘他人一字’”,诗篇的内容需是“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的‘忌填塞’”。但在其写作实践中是“套腐后出、假前人之斧斤的‘剿窠袭臼’”与“载旧本之既言、借前人之只字的‘依附古人成说’”,以及“多引古事,迭用人名”。李渔“不屑摹拟”的“倡始之心”,与其“肖于古今”的“半世操觚”存在明显的矛盾性。(宗唐的文学思潮与相同的战乱背景或为促使李渔对唐朝诗歌进行效仿的外部原因,学识气力有限以及诗集仅是一家之言或为导致矛盾形成的内部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诗集 诗歌创新 摹拟
下载PDF
韩愈阳山之贬成因考释
14
作者 吴坤檑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1-108,共8页
韩愈阳山之贬的原因向来众说纷纭。两《唐书》所载其“上疏论宫市”一事应作为韩愈此次贬谪的导因。从历史之客观记载与人物之主观态度分析,以之构罪于韩愈的并非传统所论的幸臣李实,而是在德宗朝已阴为党羽的韦执谊、王叔文等永贞党人... 韩愈阳山之贬的原因向来众说纷纭。两《唐书》所载其“上疏论宫市”一事应作为韩愈此次贬谪的导因。从历史之客观记载与人物之主观态度分析,以之构罪于韩愈的并非传统所论的幸臣李实,而是在德宗朝已阴为党羽的韦执谊、王叔文等永贞党人。柳宗元与刘禹锡虽无加害韩愈的主观故意,却有泄情于韦、王的嫌疑。韩愈对于韦、王诸人卑鄙行径的怨愤与控诉,也如实反映在了其后创作的诗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宫市 李实 柳宗元 刘禹锡 韦执谊
下载PDF
关于余达父《致李岑秋先生书》的人物考证及其他
15
作者 日扯拉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2,共6页
余达父《罂石精舍文集》中收录了其写于1901年的《致李岑秋先生书》。李岑秋对余达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笔者未能找到对此信做了深入分析的先行研究。文章首先对李岑秋以及信中提及的其他两人的身份做了考证,接着对李岑秋其人其事... 余达父《罂石精舍文集》中收录了其写于1901年的《致李岑秋先生书》。李岑秋对余达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笔者未能找到对此信做了深入分析的先行研究。文章首先对李岑秋以及信中提及的其他两人的身份做了考证,接着对李岑秋其人其事做了论述,最后对余达父与李岑秋的交游之详情、李岑秋可能给予余达父的建议等做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达父 李岑秋 考证 交游
下载PDF
论李煜词的声音书写
16
作者 静双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89-93,112,共6页
五代词帝李煜作词,尤其注重对声音的描写刻画。李煜词作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以融声入词的笔法书写词作纵逸享乐,逃避现实;伤春悲秋,抒己怀人;城破之悲,失国之恨的意蕴,并借助不同声音种类的书写,辅之以冷色调传递冷情的创作手法、动静结合... 五代词帝李煜作词,尤其注重对声音的描写刻画。李煜词作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以融声入词的笔法书写词作纵逸享乐,逃避现实;伤春悲秋,抒己怀人;城破之悲,失国之恨的意蕴,并借助不同声音种类的书写,辅之以冷色调传递冷情的创作手法、动静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其词作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声音意境,进而为其情感表达蓄势铺垫,烘托与传递其内心的断肠情愁,增强词作的抒情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词作 声音书写
下载PDF
“政治任务”与“文化任务”的交错——新见1940年代中期三篇李健吾集外佚作考释
17
作者 高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
《论历史和现时(致俞)》《舞台和文学—法国十七世纪》《看司徒乔的画》是新发现的李健吾创作于1940年代中期的三篇集外佚作。《论历史和现时(致俞)》引出了李健吾和俞两人关于戏剧《金小玉》的争辩,从中可见历史性创作日渐被现时性创... 《论历史和现时(致俞)》《舞台和文学—法国十七世纪》《看司徒乔的画》是新发现的李健吾创作于1940年代中期的三篇集外佚作。《论历史和现时(致俞)》引出了李健吾和俞两人关于戏剧《金小玉》的争辩,从中可见历史性创作日渐被现时性创作取代的迹象。梳理考辨《舞台和文学—法国十七世纪》《看司徒乔的画》可以发现,尊重现实和对抗现实这两种立场态度共存于李健吾笔端。这三篇佚作既揭示了“政治人”所宣扬的“政治任务”逐渐取代“文化人”所看重的“文化任务”的过程,也表明“政治人”与“文化人”的身份认同共存于李健吾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作家身上,进而使其对“政治任务”与“文化任务”同表关切。“政治任务”与“文化任务”的交错,最终折射出抗战结束后文艺嬗变转型的繁复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佚作 文艺转型 戏剧
下载PDF
《笠翁诗韵》韵类与十七世纪江淮官话
18
作者 刘芹 《现代语文》 2024年第8期19-28,共10页
清代学者李渔所著韵书《笠翁诗韵》,共收录韵字7083个。通过对《笠翁诗韵》的韵类系联,并结合各韵类的自注、混注状况,共得到23个韵部、61个韵类。其中,舒声韵部有16个、计40个韵类;入声韵部有7个、计21个韵类。该书韵类的主要特点是:... 清代学者李渔所著韵书《笠翁诗韵》,共收录韵字7083个。通过对《笠翁诗韵》的韵类系联,并结合各韵类的自注、混注状况,共得到23个韵部、61个韵类。其中,舒声韵部有16个、计40个韵类;入声韵部有7个、计21个韵类。该书韵类的主要特点是:四等二分、喉牙音开口二等韵与三四等韵合流、舌尖元音产生、日母止摄字独立、果摄舌齿音字开合不分、部分韵摄发生开口化音变、流摄唇音字变入遇摄等。根据明清韵图、韵书的相关记载,结合江淮官话方言调查的描写,把明清时期江淮官话的韵类特征归纳为十二类。通过《笠翁诗韵》的韵类特点和江淮官话的韵类特征的对比,可以看出,《笠翁诗韵》反映的正是明末清初江淮官话的语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笠翁诗韵》 韵类 十七世纪 江淮官话 李渔
下载PDF
论文学史上“一人永占”之说的形成过程
19
作者 冯蒴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明末清初,萃锦堂本《一笠庵新编传奇四种》虽已刊行于世,但此时的案头读者对李玉《人兽关》与《永团圆》多有批评,尚无人将此二剧与《一捧雪》《占花魁》并称。与此同时,昆剧艺人对此二剧之折子戏的不断琢磨,使得二剧盛行于舞台。乾隆... 明末清初,萃锦堂本《一笠庵新编传奇四种》虽已刊行于世,但此时的案头读者对李玉《人兽关》与《永团圆》多有批评,尚无人将此二剧与《一捧雪》《占花魁》并称。与此同时,昆剧艺人对此二剧之折子戏的不断琢磨,使得二剧盛行于舞台。乾隆五十九年,宝研斋本《一笠庵四种曲》刊行,该本将李玉原作《人兽关》《永团圆》二剧替换为冯梦龙改本,逐渐取代了李作的案头读本地位。在冯梦龙、昆剧艺人和书商的共同作用下,《人兽关》《永团圆》才能与《一》《占》比肩,“一人永占”的说法遂流传开来,并为后世文学史家所转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玉 《一笠庵四种曲》 “一人永占”
下载PDF
李渔与莎士比亚喜剧的共通性及其原因研究
20
作者 池程远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清初剧作家李渔与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均擅长喜剧创作,戏剧艺术的普遍性决定着二人的喜剧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二人都利用“生活再现”的手法构建了戏剧冲突的空间,并通过具有强烈反差性的人物塑造,使喜剧冲突复归到“喜剧性”中来。... 清初剧作家李渔与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均擅长喜剧创作,戏剧艺术的普遍性决定着二人的喜剧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二人都利用“生活再现”的手法构建了戏剧冲突的空间,并通过具有强烈反差性的人物塑造,使喜剧冲突复归到“喜剧性”中来。在戏剧结构的构思上,二人因皆具有演出经验,故发挥舞台想象力,使用“发现”与“突转”、“巧合”与“误会”两种技巧,将结构分为了不同的模块,体现了二人在戏剧创作上的趋同性。从整体文化上来说,以李渔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戏曲以儒家思想为内核,注重教化之功用;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戏剧则崇尚革故鼎新的力量,具有明显的戏剧张力。它们的交流与碰撞,在建构文明共同体的语境下,有着必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莎士比亚 喜剧 共通性 中西文化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