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Dimensional Graphitic Carbon-Nitride(g-C_(3)N_(4))-Coated LiNi_(0.8)Co_(0.1)Mn_(0.1)O_(2)Cathodes for High-Energy-Density and Long-Life Lithium Batteries
1
作者 Zhenliang Duan Pengbo Zhai +1 位作者 Ning Zhao Xiangxin Guo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40-149,共10页
High-capacity nickel-rich layered oxides are promising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energy-density lithium batteries.However,the poor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severe side reactions at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High-capacity nickel-rich layered oxides are promising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energy-density lithium batteries.However,the poor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severe side reactions at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result in unsatisfactory cycle performance.Herein,the thin layer of two-dimensional(2D)graphitic carbon-nitride(g-C_(3)N_(4))is uniformly coated on the LiNi_(0.8)Co_(0.1)Mn_(0.1)O_(2)(denoted as NCM811@CN)using a facile chemical vaporization-assisted synthesis method.As an ideal protective layer,the g-C_(3)N_(4)layer effectively avoids 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 NCM811 cathode and the electrolyte,preventing harmful side reactions and inhibiting secondary crystal cracking.Moreover,the unique nanopore structure and abundant nitrogen vacancy edges in g-C_(3)N_(4)facilitate the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 of lithium ions,which enhances the lithium deintercalation/intercalation kinetics of the NCM811 cathode.As a result,the NCM811@CN-3wt%cathode exhibits 161.3 mAh g^(−1)and capacity retention of 84.6%at 0.5 C and 55°C after 400 cycles and 95.7 mAh g^(−1)at 10 C,which is greatly superior to the uncoated NCM811(i.e.129.3 mAh g^(−1)and capacity retention of 67.4%at 0.5 C and 55°C after 220 cycles and 28.8 mAh g^(−1)at 10 C).The improved cycle performance of the NCM811@CN-3wt%cathode is also applicable to solid–liquid-hybrid cells composed of PVDF:LLZTO electrolyte membranes,which show 163.8 mAh g^(−1)and the capacity retention of 88.1%at 0.1 C and 30°C after 200 cycles and 95.3 mAh g^(−1)at 1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ode materials g-C_(3)N_(4)coating lini_(0.8)co_(0.1)mn_(0.1)o_(2) lithium batteries PVDF:LLZTo electrolyte membranes
下载PDF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
2
作者 宋崇林 郑庆贺 +3 位作者 吕誉 崔立峰 李云强 吕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3-1061,共9页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术,此时LNT的作用是将排气中部分NO_(x)转化为NH_(3),为下游的SCR提供还原剂.基于此,制备了LNT催化剂,研究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1-x)Ce_(x)MnO_(3)系列钙钛矿氧化物,并通过分步浸渍法得到了La_(1-x)Ce_(x)MnO_(3)-Ba/Al_(2)O_(3)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H_(2)-TPR、NO-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的晶相结构,以及负载型催化剂的还原特性、NO_(x)吸附-脱附性能等物化性质,并且通过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实验探究了催化剂掺杂Ce对NO转化成NH_(3)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H_(3)产物选择性,并且显著提高了NO转化率.温度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而H_(2)和NO体积比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关键性因素.其中,La_(0.95)Ce_(0.05)MnO_(3)-Ba/Al_(2)O_(3)在低温下催化活性表现最佳,在350℃、H_(2)和NO体积比为5.0时NH_(3)产物选择性为65%,NO转化率为100%.此外,所制备的La_(1-x)Ce_(x)MnO_(3)都形成了钙钛矿型结构,而且Ce掺杂催化剂的大部分Ce离子可以进入到LaMnO_(3)结构中.在催化剂适量掺杂Ce后,H_(2)消耗总面积增大、还原峰的峰值温度降低,表明掺杂Ce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同时NO吸附和脱附面积增大,表明Ce掺杂改变了催化剂的NO_(x)吸附-脱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 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 NH_(3)产物选择性 No转化率 晶相结构 还原特性 No_(x)吸附-脱附
下载PDF
无机钠源对O_(3)-NaNi_(1/3)Fe_(1/3)Mn_(1/3)O_(2)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谢伟超 朱贤徐 +2 位作者 吴志康 唐朝辉 李加兴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89,共7页
O_(3)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NaNi_(1/3)Fe_(1/3)Mn_(1/3)O_(2)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和较高循环寿命等特点。为探究钠源对该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Na2CO_(3)、NaOH、NaHCO_(3)和Na2SO4等无机钠盐为钠源,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得一系列的O_(... O_(3)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NaNi_(1/3)Fe_(1/3)Mn_(1/3)O_(2)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和较高循环寿命等特点。为探究钠源对该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Na2CO_(3)、NaOH、NaHCO_(3)和Na2SO4等无机钠盐为钠源,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得一系列的O_(3)-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通过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RD、比表面积分析等检测手段分析钠源对O_(3)-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不同钠源制备的材料均为一次颗粒聚集而成的多晶结构,平均二次粒径D50均小于5μm;以Na2CO_(3)作为钠源得到的O_(3)-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佳,组装的扣式电池以0.1 C在2.0~4.0 V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41.7 mAh/g、库仑效率为95.4%,以1.0 C循环100次,放电比容量从137.2 mAh/g降低至114.3 mAh/g,容量保持率为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无机钠源 NaNi_(1/3)Fe_(1/3)mn_(1/3)o_(2)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多晶材料NaNi_(1/3)Fe_(1/3)Mn_(1/3)O_(2)的合成与性能
4
作者 王洪波 张亚兰 +2 位作者 张佳怡 马大千 张天然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616,共5页
在未来储能市场和低速车领域,钠离子电池前景广泛,正极材料的选择很关键。采用共沉淀法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层状氧化物NaNi_(1/3)Fe_(1/3)Mn_(1/3)O_(2)(NFM333),借助XRD、SEM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分析NFM333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 在未来储能市场和低速车领域,钠离子电池前景广泛,正极材料的选择很关键。采用共沉淀法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层状氧化物NaNi_(1/3)Fe_(1/3)Mn_(1/3)O_(2)(NFM333),借助XRD、SEM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分析NFM333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NFM333材料为典型的O3结构,呈现多晶特征,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倍率性能和稳定的循环性能。材料以0.3C在2.0~4.0 V充放电,-20℃、-30℃和-40℃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0℃下的85.55%、72.88%和45.19%。循环伏安(CV)测试发现,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较高的离子扩散速率和良好的离子迁移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Ni_(1/3)Fe_(1/3)mn_(1/3)o_(2)(NFM333) 多晶材料 共沉淀法
下载PDF
基于悬浮液等离子喷涂的Ba(Mg_(1/3)Ta_(2/3))O_(3)悬浮液制备及涂层组织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毓鹏 赵王鑫 +6 位作者 李立 马新野 郑晓霞 刘义 李文辉 宁先进 王全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2,共10页
【目的】常规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新型热障涂层陶瓷层候选材料Ba(Mg_(1/3)Ta_(2/3))O_(3)(BMT)涂层应变容限较低。【方法】基于悬浮液等离子喷涂技术(SPS),以乙醇为分散介质,聚丙烯酸(PAA)、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借... 【目的】常规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新型热障涂层陶瓷层候选材料Ba(Mg_(1/3)Ta_(2/3))O_(3)(BMT)涂层应变容限较低。【方法】基于悬浮液等离子喷涂技术(SPS),以乙醇为分散介质,聚丙烯酸(PAA)、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借助机械球磨制备了不同成分配比的BMT悬浮液。通过重力沉降观察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仪对悬浮液的分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分散剂种类及添加量对BMT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SPS沉积了BMT涂层,对涂层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和截面组织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分散剂PEI在BMT颗粒表面吸附能够提高其Zeta电位,增强颗粒间斥力,并提供空间位阻作用,相比PAA和PEG,BMT悬浮液可以获得更好的分散效果。同时,添加PEI的BMT悬浮液黏度较低(介于1.5~2mPa·s),适用于SPS.由SPS制备的BMT涂层基本维持了BMT的物相结构,涂层呈现明显的柱状晶组织,且随悬浮液固含量的提高,涂层沉积效率增加,所形成的柱状晶体积更大,符合高应变容限涂层的组织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Mg_(1/3)Ta_(2/3))o_(3) 悬浮液等离子喷涂 分散剂 稳定性 组织结构
下载PDF
Al纳米孔阵列/(Al_(x)Ga_(1-x))_(2)O_(3)薄膜中的紫外波段超常透射
6
作者 朱文慧 冯磊 +1 位作者 张克雄 朱俊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56-164,共9页
采用有限差分时域算法计算(Al_(x)Ga_(1-x))_(2)O_(3)薄膜衬底上的周期性三角晶格Al纳米孔阵列的透过率,研究不同(Al_(x)Ga_(1-x))_(2)O_(3)衬底的Al组分x以及Al纳米孔阵列的厚度、孔径和周期对其光学传输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有限差分时域算法计算(Al_(x)Ga_(1-x))_(2)O_(3)薄膜衬底上的周期性三角晶格Al纳米孔阵列的透过率,研究不同(Al_(x)Ga_(1-x))_(2)O_(3)衬底的Al组分x以及Al纳米孔阵列的厚度、孔径和周期对其光学传输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x=0时,在263 nm和358 nm波长范围处出现两个强透射峰,随着x的增大,其中位于263 nm处的透射峰发生轻微蓝移,强度则先增强后下降;358 nm处的透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且不断加强.若纳米孔阵列的周期不变,随着空气柱孔径增大时,紫外波段两强透射峰峰值位置分别位于244 nm和347 nm处,两峰均先发生红移再蓝移,透过率不断增大,反射率减小.随着周期扩大,紫外波段两强透射峰分别位于249 nm和336 nm处,两透射峰均发生明显红移,其中249 nm处的透射峰红移至304 nm,336 nm处的透射峰红移至417 nm,并且透过率不断降低.随着Al厚度的增大,位于380 nm处的透射峰峰值位置发生蓝移,且透过率不断下降.本文数据集可在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j00213.00036中访问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x)Ga_(1-x))_(2)o_(3) AL 纳米孔阵列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超常透射
下载PDF
Ag/LaNi_(x)Co_(1-x)O_(3)触点材料的制备及电接触性能研究
7
作者 邵紫阳 杨芳儿 +4 位作者 王大帅 刘振武 沈涛 李跃 郑晓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电寿命服役能力的影响,对其电弧侵蚀失效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与SnO2粉体增强Ag基触点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LNCO纳米颗粒粒径为20-30 nm,经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电学性能和电寿命都优于Ag/SnO_(2)触点材料,其电阻率低至2.10μΩ∙cm,电寿命性能达到51287次。表明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性能较佳,是一种可以取代Ag/CdO的新型触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点材料 力学性能 电弧侵蚀 电寿命 La_(2)Ni_(1-x)co_(x)o_(3)
下载PDF
NASICON型Na_(1+x)Zr_(2)Si_(x)P_(3-x)O_(12)固态电解质及其钠金属电池研究进展
8
作者 许希军 林见烽 +2 位作者 罗雄伟 赵经纬 霍延平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38,共15页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实现了商业化。然而,有限的锂资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展现出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电化学特性,并且钠盐资源更加丰富,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钠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有机电解液,这存...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实现了商业化。然而,有限的锂资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展现出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电化学特性,并且钠盐资源更加丰富,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钠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有机电解液,这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如漏液和燃烧等,采用固态电解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仍有待提升,且材料制备的一致性及与电极间的界面阻抗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离子电导率的问题,总结分析了不同价态离子取代的影响。针对存在的界面问题,从正极、负极两侧分析了现有Na_(1+x)Zr_(2)Si_(x)P_(3-x)O_(12)电解质的界面改性方法。最后,对Na_(1+x)Zr_(2)Si_(x)P_(3-x)O_(12)电解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有望推动固态钠离子电池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Na_(1+x)Zr_(2)Si_(x)P_(3-x)o_(12) 离子电导率 界面修饰
下载PDF
Al_(2)O_(3)/LiAlO_(2)表面包覆改性LiNi_(1/3)Co_(1/3)Mn_(1/3)O_(2)三元正极材料研究
9
作者 王泽 唐淑璟 +4 位作者 李素华 张可翔 彭洪亮 闫二虎 孙立贤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6-63,共8页
三元正极材料因比容量高、成本低和较为环保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但其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较差。通过固相包覆法制备了纳米Al_(2)O_(3)以及LiAlO_(2)包覆的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系... 三元正极材料因比容量高、成本低和较为环保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但其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较差。通过固相包覆法制备了纳米Al_(2)O_(3)以及LiAlO_(2)包覆的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系统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包覆均在保持正极材料结构的基础上成功形成了表面包覆层。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用质量分数为1%的Al_(2)O_(3)包覆时,其初始放电容量从原始材料的159 mA·h·g^(-1)提升至162.57 mA·h·g^(-1),循环35次的容量保持率由74.38%提升至94.89%;用质量分数为3%的LiAlO_(2)包覆时,初始放电比容量提升至164.85 mA·h·g^(-1),前35次的容量保持率较未包覆材料均有所提高。此外,经包覆后正极材料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有所提高,电压衰减和电化学阻抗降低,说明Al_(2)O_(3)或LiAlO_(2)包覆均能提高正极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和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1/3)co_(1/3)mn_(1/3)o_(2) 表面改性 纳米Al_(2)o_(3)包覆 LiAlo_(2)包覆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具有Ruddlesden-Popper结构的杂化非本征铁电体(Ca_(1-x)Sm_(x))_(3)Ti_(2)O_(7)陶瓷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
10
作者 MARCO Antonio López-Aguila 柳志旭 +2 位作者 王守宇 黄聪 刘卫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m^(3+)含量的增加,(Ca_(1-x)Sm_(x))_(3)Ti_(2)O_(7)的晶胞参数逐渐增大.Sm^(3+)掺杂导致氧空位减少,因此样品的漏电流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光学带隙呈现增大趋势.此外,第一性原理研究表明,Sm^(3+)掺杂可在体系中诱导出磁性能,进一步丰富了该材料的物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1-x)Sm_(x))_(3)Ti_(2)o_(7)陶瓷 铁电性 氧空位 光学带隙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LiNi_(1/3)Co_(1/3)Mn_(1/3)O_(2)/Li_(4)Ti_(5)O_(12)全电池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11
作者 林成 习汝文 +2 位作者 吴榆 李佩研 高群 《时代汽车》 2023年第21期137-140,153,共5页
为了提高LiNi_(1/3)Co_(1/3)Mn_(1/3)O_(2)/Li_(4)Ti_(5)O_(12)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本文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的N/P比以及充放电电压区间下的全电池性能表现。经对比数据发现,当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NCM111)... 为了提高LiNi_(1/3)Co_(1/3)Mn_(1/3)O_(2)/Li_(4)Ti_(5)O_(12)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本文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的N/P比以及充放电电压区间下的全电池性能表现。经对比数据发现,当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NCM111)和负极材料Li_(4)Ti_(5)O_(12)(LTO)的N/P比为1.0:1.0,充放电电压区间为0.5~3.2V时,电池具备较好的比容量、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本文为后续LiNi_(1/3)Co_(1/3)Mn_(1/3)O_(2)/Li_(4)Ti_(5)O_(12)全电池的工业化制造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1/3)co_(1/3)mn_(1/3)o_(2) Li_(4)Ti_(5)o_(12) 全电池 N/P比 电压区间
下载PDF
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xLiM_2O_4?(1-x)LiNi_(1/3)Co_(1/3)Mn_(1/3)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卓 郭孝东 +2 位作者 吴振国 向伟 杨秀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35-2544,共10页
采用原位诱导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x Li M_2O_4?(1-x)Li Ni_(1/3)Co_(1/3)Mn_(1/3)O_2(M=Ni,Co,Mn;x=0,0.1,0.2,0.3,0.4,0.5)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 采用原位诱导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x Li M_2O_4?(1-x)Li Ni_(1/3)Co_(1/3)Mn_(1/3)O_2(M=Ni,Co,Mn;x=0,0.1,0.2,0.3,0.4,0.5)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x=0.2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最佳,在2.7~4.3 V、1C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37 m A?h/g,容量保持率为93%;10C时的放电比容量为112 m A?h/g,相比于原始Li Ni_(1/3)Co_(1/3)Mn_(1/3)O_2材料在10C的放电比容量(95 m A?h/g)有较大提高。此外,快充慢放能力测试也证实了该材料的结构稳定,其在5C充、1C放的充放电机制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还能高达120 m A?h/g,容量保持率为87%。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的结果表明。x=0.2材料的D_(Li+)值比原始Li 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要高出一个数量级,说明尖晶石相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尖晶石/层状结构 lini_(1/3)co_(1/3)mn_(1/3)o_2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高镍LiNi_(0.8)Co_(0.1)Mn_(0.1)O_(2)的锂离子导体Li_(3)PO_(4)的包覆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娟 刘占荣 +1 位作者 梁芳慧 贾鹏飞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82-3187,共6页
采用典型的溶胶-凝胶法,在高镍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颗粒表面包覆不同含量的Li_(3)PO_(4)锂离子导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对Li_(3)PO_(4)包覆前后的LiNi_(0.8)Co_(0.1)Mn_(0.1)O_(2)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 采用典型的溶胶-凝胶法,在高镍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颗粒表面包覆不同含量的Li_(3)PO_(4)锂离子导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对Li_(3)PO_(4)包覆前后的LiNi_(0.8)Co_(0.1)Mn_(0.1)O_(2)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成材料的层状结构明显,阳离子混排度低,并且Li_(3)PO_(4)成功包覆在LiNi_(0.8)Co_(0.1)Mn_(0.1)O_(2)颗粒表面。另外,对4个样品进行了首次充放电,倍率放电和循环性能比较,结果表明经过Li_(3)PO_(4)包覆后的正极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明显比未包覆样品优越。首次库伦效率从未包覆样品的84.2%提高到2%(质量分数)Li_(3)PO_(4)包覆样品的89.2%。而且在5C高倍率,2%(质量分数)Li_(3)PO_(4)包覆LiNi_(0.8)Co_(0.1)Mn_(0.1)O_(2)的放电比容量是129.7 mAh/g,远远高于未包覆样品的92.6 mAh/g。同时,在常温和高温环境下循环100次后,2%(质量分数)Li_(3)PO_(4)包覆LiNi_(0.8)Co_(0.1)Mn_(0.1)O_(2)的容量保持率比未包覆样品分别高出7.1%和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8)co_(0.1)mn_(0.1)o_(2) Li_(3)Po_(4)包覆 高倍率放电 优异循环稳定性 低电荷转移阻抗
下载PDF
Pb(Sc_(1/2)Ta_(1/2))O_(3)铁电陶瓷的制备及热膨胀性能研究
14
作者 赵永秀 何春香 +2 位作者 高文杰 宋璐雯 杨龙海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1,共5页
由于Pb(Sc_(1/2)Ta_(1/2))O_(3)弛豫铁电陶瓷较高的烧结温度易导致Pb挥发,固相法制备难。首先,采用钨锰铁矿法合成纯相结构的ScTaO4和Pb(Sc_(1/2)Ta_(1/2))O_(3)粉体。其次,分别采用直接埋烧法、PbO过量法、两步烧结法对陶瓷的制备工艺... 由于Pb(Sc_(1/2)Ta_(1/2))O_(3)弛豫铁电陶瓷较高的烧结温度易导致Pb挥发,固相法制备难。首先,采用钨锰铁矿法合成纯相结构的ScTaO4和Pb(Sc_(1/2)Ta_(1/2))O_(3)粉体。其次,分别采用直接埋烧法、PbO过量法、两步烧结法对陶瓷的制备工艺进行探索。最后,对陶瓷的热膨胀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埋烧法和PbO过量法产生了大量焦绿石相和钽氧化物,合成的主晶相较少。两步烧结法有效抑制了Pb的挥发,制备的陶瓷以立方钙钛矿相为主。随温度升高,热应变呈现升高趋势,在-150~150℃内,其值为正。热膨胀率与温度的关系图为V型,约为-30℃时热膨胀系数最低,其值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c_(1/2)Ta_(1/2))o_(3)陶瓷 相结构 两步烧结法 热膨胀性能
下载PDF
Dielectric polarization in MgFe_(2)O_(4) coating and bulk doping to enhance high-voltage cycling stability of Na_(2/3)Ni_(1/3)Mn_(2/3)O_(2) cathode material
15
作者 Xiaoqian Xu Yizhen Huang +7 位作者 Dan Li Qichang Pan Sijiang Hu Yahao Li Hongqiang Wang Youguo Huang Fenghua Zheng Qingyu L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200-211,I0007,共13页
Charging P2-Na_(2/3)Ni_(1/3)Mn_(2/3)O_(2)to 4.5 V for higher capacity is enticing.However,it leads to severe capacity fading,ascribing to the lattice oxygen evolution and the P2-O2 phase transformation.Here,the Mg Fe_... Charging P2-Na_(2/3)Ni_(1/3)Mn_(2/3)O_(2)to 4.5 V for higher capacity is enticing.However,it leads to severe capacity fading,ascribing to the lattice oxygen evolution and the P2-O2 phase transformation.Here,the Mg Fe_(2)O_(4) coating and Mg,Fe co-doping were constructed simultaneously by Mg,Fe surface treatment to suppress lattice oxygen evolution and P2-O2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P2-Na_(2/3)Ni_(1/3)Mn_(2/3)O_(2)at deep charging.Through ex-situ X-ray diffraction(XRD)tests,we found that the Mg,Fe bulk co-doping could reduce the repulsion between transition metals and Na+/vacancies ordering,thus inhibiting the P2-O2 phase transition and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irreversible volume change of the material.Meanwhile,the internal electric field formed by the dielectric polarization of Mg Fe_(2)O_(4) effectively inhibits the outward migration of oxidized O^(a-)(a<2),thereby suppressing the lattice oxygen evolution at deep charging,confirmed by in situ Raman and ex situ XPS techniques.P2-Na NM@MF-3 shows enhanced high-voltage cycling performance with capacity retentions of 84.8% and 81.3%at 0.1 and 1 C after cycles.This work sheds light on regulating the surface chemistry for Na-layered oxide materials to enhance the high-voltage performance of Na-ion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Na_(2/3)Ni_(1/3)mn_(2/3)o_(2) MgFe_(2)o_(4) Bulk doping Lattice oxygen evolution P2-o2 phase transformation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l/3)Co_(1/3)Mn_(l/3)O_2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亮 王武林 +2 位作者 刘兴泉 张真 何泽珍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75,共5页
层状结构的LiNi_(l/3)Co_(1/3)Mn_(l/3)O_2正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优异、成本较低和对环境友好的特点。综述了锂离子电池LiNi_(l/3)Co_(1/3)Mn_(l/3)O_2正极材料最近几年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其晶体结构特征、合成方法、掺杂... 层状结构的LiNi_(l/3)Co_(1/3)Mn_(l/3)O_2正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优异、成本较低和对环境友好的特点。综述了锂离子电池LiNi_(l/3)Co_(1/3)Mn_(l/3)O_2正极材料最近几年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其晶体结构特征、合成方法、掺杂与包覆改性以及表面修饰进行了评述,提出了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它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综述 lini_(l/3)co_(1/3)mn_(l/3)o_2
下载PDF
氟化铝/硼酸复合包覆LiNi_(0.83)Co_(0.12)Mn_(0.05)O_(2)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褚曼曼 于建 张兴旺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8-262,共5页
高镍三元材料(LiNi_(1-x-y)Co_(x)Mn_(y)O_(2),NCM,x+y≤0.4)能量密度高、成本低,但存在容量衰减快、存储过程中产气等问题。金属氟化物常用来包覆正极材料,以改善电化学性能,但存在处理过程繁琐、包覆层不均匀和易生成强腐蚀性气体等... 高镍三元材料(LiNi_(1-x-y)Co_(x)Mn_(y)O_(2),NCM,x+y≤0.4)能量密度高、成本低,但存在容量衰减快、存储过程中产气等问题。金属氟化物常用来包覆正极材料,以改善电化学性能,但存在处理过程繁琐、包覆层不均匀和易生成强腐蚀性气体等缺陷。通过简单高效的球磨法,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3)Co_(0.12)Mn_(0.05)O_(2)表面包覆薄且均匀的氟化铝(AlF_(3))和硼酸(H_(3)BO_(3))涂层。该复合涂层没有影响材料的层状结构,有利于Li^(+)的嵌脱。均匀致密的涂层可充当保护层,阻挡电解液腐蚀,减轻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以0.2 C在2.50~4.25 V充放电,AlF_(3)和H_(3)BO_(3)复合包覆正极的比容量提高到205.3 mAh/g,未改性材料为198.0 mAh/g;组装的软包装电池70℃满充存储7 d后的热测体积增长率最低仅有10.6%,低于同组分的商业化产品(40.7%),说明产气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氟化铝(AlF_(3)) 硼酸(H_(3)Bo_(3)) 复合包覆 电化学性能 lini_(0.83)co_(0.12)mn_(0.05)o_(2)
下载PDF
Li_(2)ZrO_(3)原位包覆提升LiNi_(0.6)Co_(0.2)Mn_(0.2)O_(2)三元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家祥 田小龙 李西安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61-865,共5页
高镍三元LiNi_(0.6)Co_(0.2)Mn_(0.2)O_(2)(NCM60)因其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以及能量密度,是一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由于较为严重的结构/界面恶化现象(如微裂纹,界面副反应等),NCM60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循环寿命... 高镍三元LiNi_(0.6)Co_(0.2)Mn_(0.2)O_(2)(NCM60)因其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以及能量密度,是一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由于较为严重的结构/界面恶化现象(如微裂纹,界面副反应等),NCM60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循环寿命受到严重的限制。采用单晶化策略,成功合成出了微米级单晶NCM60正极材料;并以Ni_(0.6)Co_(0.2)Mn_(0.2)(OH)_(2)前驱体为基体,采用预包覆和共锂化的方法,在单晶正极材料NCM60表面均匀包覆Li_(2)ZrO_(3)快离子导体层。一方面,表面均匀包覆Li_(2)ZrO_(3)层改善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扩散动力学,有助于降低电极极化程度;另一方面,Li_(2)ZrO_(3)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通过与NCM60材料紧密结合,提高材料机械稳定性,有效抑制微裂纹的产生并减轻界面副反应程度。正如预期,适量Li_(2)ZrO_(3)改性的材料(LZO@NCM60)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C(170 mA/g)电流密度,2.95~4.6 V电压范围内循环150次后仍有158.5 mAh/g的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高达86.7%。深入研究了表面修饰对材料界面机制的影响,对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0.6)co_(0.2)mn_(0.2)o_(2)正极材料 单晶结构 Li_(2)Zro_(3)原位包覆
下载PDF
一维纳米LiNi_(1/3)Co_(1/3)Mn_(1/3)O_2纤维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19
作者 尹壮 周红伟 +3 位作者 丁夏楠 晏刚 辛秦 王新东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5年第2期32-36,共5页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一维纳米Li Ni1/3Co1/3Mn1/3O2纤维,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充放电实验,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纳米纤维的形貌、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的直径在150~300 nm之间...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一维纳米Li Ni1/3Co1/3Mn1/3O2纤维,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充放电实验,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纳米纤维的形貌、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的直径在150~300 nm之间,且具有典型的α-Na Fe O2层状结构;所制备的Li Ni1/3Co1/3Mn1/3O2纳米纤维在0.5 C(85 m A/g)的倍率下循环30次容量保持率达到了94.1%;在倍率分别为0.1 C、0.2 C、0.5 C、1.0 C、2.0 C和0.2 C的充放电测试中,其比容量分别达到了157 m Ah/g、144 m Ah/g、134 m Ah/g、125 m Ah/g、115 m Ah/g和141 m Ah/g;在CV和EIS测试中,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由于具有特殊的一维形貌,Li Ni1/3Co1/3Mn1/3O2纳米纤维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 Ni1/3co1/3mn1/3o2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下载PDF
Na^(+)掺杂对LiNi_(1/3)Co_(1/3)Mn_(1/3)O_(2)结构和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周桥 胡朴 +3 位作者 潘冰冰 窦林涛 邹义琪 张占辉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402-406,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不同Na^(+)掺杂浓度的Li_(1-x)Na_(x)Ni_(1/3)Co_(1/3)Mn_(1/3)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探究了Na元素掺杂对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材料的...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不同Na^(+)掺杂浓度的Li_(1-x)Na_(x)Ni_(1/3)Co_(1/3)Mn_(1/3)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探究了Na元素掺杂对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当x≤0.3时,样品不会出现其它杂相;当x>0.3时,样品中会出现NaNi_(1/3)Co1/3Mn_(1/3)O_(2)的杂相。同时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样品的阳离子混排度逐渐增加。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少量Na+的掺入可以提高LiNi_(1/3)Co_(1/3)Mn_(1/3)O_(2)在0.2C,0.5C下的放电比容量并增强其循环稳定性,但会损坏材料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1/3)co_(1/3)mn_(1/3)o_(2) 掺杂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