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Good People in Life and History:The Moral Imagination of Civilians in China--On Liang Xiaosheng's A Lifelong Journey
1
作者 YUE We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2年第1期102-120,共19页
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Liang Xiaosheng's novel A Lifelong Journey.It argues that the novel reproduces life from the 1970S till now.The people from various social strata including workers,urban civilians,inte... 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Liang Xiaosheng's novel A Lifelong Journey.It argues that the novel reproduces life from the 1970S till now.The people from various social strata including workers,urban civilians,intellectuals,and officials who are nurtured on the soil of civilians constitute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Liang Xiaosheng takes workers back to the center of social analysis by portraying the life and spirits of the working class.With"good people"as the keynote in characterization,Liang Xiaosheng,in the debate about goodness,reaffirms the value of goodness in the novel which shines with the radiance of idealism.The narration of epic nature evokes people's memory of the socialist era,and also presents a historical picture of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ng xiaosheng A Lifelong Journey worker good people epic nature
原文传递
Landscapes and Sublime Memories: Revisiting Liang Xiaosheng's "A Land of Wonder and Mystery"
2
作者 Bert M. SCRUGG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年第4期513-531,共19页
This essay suggests memory studies, ecocriticism, and trauma studies as new avenues for the study of rustic, ated youth narratives. Towards reaching this goal, I first introduce a meditation on memory by Paul Ricoeur ... This essay suggests memory studies, ecocriticism, and trauma studies as new avenues for the study of rustic, ated youth narratives. Towards reaching this goal, I first introduce a meditation on memory by Paul Ricoeur (1913-2005), especially his sketch of memory and imagination with classical Greek philosophy His ideas on affective and practical me^aaories are then telescoped into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memories. Onze Fleurs (Wo shiyi, 2011), directed by Wang Xiaoshuai (1966-), and The River without Buoys (Meiyou hangbiao de heliu, 1984), directed by Wu Tianming (1939-2014) provide illustrative examples of each. Building upon these notions of personal memory I turn to the popular memory of rustication, especially tha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Liang Xiaosheng's "A Land of Wonder and Mystery" ("Zhe shi yipian shenqi de tudi," 1985). More specifically I examine the,, evocation of the ghost marsh, narratives of departure, the family left in the city, and the menace of nature in Liang's short story to force not only a reconsideration of rustication, but also of na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oreover, in addition to noting the questioning of the sanitization of rusticated memories as a means of conforming to dominant state ideological discourses, I introduce a comparison of the story of doomed rusticated youth to the doomed youth in Sean Penn's lnto the Wild, in order to force a comparison of youth and the environment often overlooked in rusticated youth studies. Finally, this essay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by more carefully consider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memory and place more nuanced and perhaps more ecologically and critically engaged assessments of rusticated youth fiction become po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ng xiaosheng rusticataed youth TRAUMA memory ECOCRITICISM
原文传递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调适——-梁晓声《人世间》的启示
3
作者 冯少昱 周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6-92,共7页
如何整合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从五四时期对集体主义文化的反叛,到十七年时期思考重点的位移,再到21世纪以来具有中国经验的故事讲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小说日趋成熟的发展轨迹。梁晓声的《人世... 如何整合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从五四时期对集体主义文化的反叛,到十七年时期思考重点的位移,再到21世纪以来具有中国经验的故事讲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小说日趋成熟的发展轨迹。梁晓声的《人世间》在思想内核上高度表征了国家权力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冲突,为读者连接起一条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关系的有效通路。《人世间》专注于展示个体生命历程的同时,也提供了一把理解变局时代中国社会的钥匙。梁晓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展现对生命的关怀,对人性之善的考辨,对现实主义精神立场的坚守,形成了小说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世间 梁晓声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下载PDF
追忆与重构——论梁晓声《人世间》的哈尔滨书写
4
作者 李宏悦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8-81,共4页
地域空间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记,如:绍兴与鲁迅、湘西与沈从文、高邮与汪曾祺、呼兰与萧红等。由地域生成的文化气质会成为作家独特的标志,也相应地显现在作品之中。梁晓声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他的家乡自然成为了其进行文学城市空... 地域空间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记,如:绍兴与鲁迅、湘西与沈从文、高邮与汪曾祺、呼兰与萧红等。由地域生成的文化气质会成为作家独特的标志,也相应地显现在作品之中。梁晓声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他的家乡自然成为了其进行文学城市空间建构的原型。以地域性的视角切入《人世间》,多元包容的异域文化、北国冰城的气候环境和豪爽仁义的风俗人情展现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别样魅力,梁晓声以浓烈深厚的故乡情怀对哈尔滨文学形象进行了追忆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世间》 梁晓声 地域文学 哈尔滨书写
下载PDF
“80后”中文学子的“青春之歌”——评梁晓声《中文桃李》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双喜 马季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2-66,共5页
梁晓声新作《中文桃李》以一对中文系情侣为主角,讲述他们从大学到工作、结婚的一系列故事,情节里蕴含作者对中文系、80后群体以及当下时代的思考。基于代际视角和创作心态,梁晓声的这一“回望当下”之作,贯之以温情的现实格调和过事人... 梁晓声新作《中文桃李》以一对中文系情侣为主角,讲述他们从大学到工作、结婚的一系列故事,情节里蕴含作者对中文系、80后群体以及当下时代的思考。基于代际视角和创作心态,梁晓声的这一“回望当下”之作,贯之以温情的现实格调和过事人的宽容态度,给文坛带来清新之风。《中文桃李》以文学之殇透视当代青年的理想与现实,满怀一个时代的社会忧患和教育隐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中文桃李》 中文系 代际表达
下载PDF
论梁晓声《雪城》创作的误区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炳社 曹强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61-63,共3页
曾经名噪一时的《雪城》一味地注重于个人情感的渲泄 ,忽视了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有机地结合进而使作品表现手法单一 ,理性成分单薄 ,造成了《雪城》
关键词 梁晓声 《雪城》 缺憾 创作误区 情感渲泄 表现手法 理性成分
下载PDF
“悲壮的青春”与梁晓声的英雄叙事——知青文学回头看(之一) 被引量:8
7
作者 陶东风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1期46-56,共11页
本文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以梁晓声为代表的知青文学中的英雄叙事进行了新的解读。这种解读与其说是文学或美学的,不如说是政治的和文学政治的。本文认为,作为最著名、影响最大的知青作家,梁晓声开创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与去政治化为基... 本文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以梁晓声为代表的知青文学中的英雄叙事进行了新的解读。这种解读与其说是文学或美学的,不如说是政治的和文学政治的。本文认为,作为最著名、影响最大的知青作家,梁晓声开创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与去政治化为基本特征的所谓"悲壮的青春叙事"或"英雄叙事",存在一种极具误导性、但又难以被察觉的认识误区和价值误区。对此,评论界尚未予以足够重视。解读知青文学不仅可以了解后知青、后"文革"时代知青作家对于知青运动及"文革"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也折射出当下国人在"文革"反思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知青文学 悲壮叙事 英雄叙事
下载PDF
浅析梁晓声现实主义的平民化风格 被引量:2
8
作者 朴成日 《东疆学刊》 CSSCI 2009年第3期65-68,共4页
当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之路,社会开始转型的时候,精英文学逐渐走向边缘,梁晓声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生活。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晓声更多的是从平民立场出发,去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艰苦的社会环... 当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之路,社会开始转型的时候,精英文学逐渐走向边缘,梁晓声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生活。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晓声更多的是从平民立场出发,去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的本性,将人们心灵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充分表现了梁晓声现实主义的平民化的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现实主义 平民化 创作风格
下载PDF
穿越当代“经典”——王蒙式忠诚、梁晓声式信念之局限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炫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02-307,323,共7页
以否定主义文艺学的"个体化理解"为文学性的价值坐标来看,王蒙小说中的"忠诚"和梁晓声小说中的"信念"都有其局限性。王蒙式忠诚中为自己负责的空缺与梁晓声信念中不能把握自己的牺牲,共同揭示出中国知识... 以否定主义文艺学的"个体化理解"为文学性的价值坐标来看,王蒙小说中的"忠诚"和梁晓声小说中的"信念"都有其局限性。王蒙式忠诚中为自己负责的空缺与梁晓声信念中不能把握自己的牺牲,共同揭示出中国知识分子现代理性品格的匮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越 局限分析 王蒙式忠诚 梁晓声式信念
下载PDF
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史铁生与梁晓声
10
作者 张细珍 张志忠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理想主义是知青一代作家的精神胎记、心理情结,是他们精神体验的源泉,艺术创作的原点。史铁生、梁晓声几乎同时走上文坛,他们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走过文革与新时期,又在90年代以来的时代转型中,坚守理想情怀,走向各自不同的精神... 理想主义是知青一代作家的精神胎记、心理情结,是他们精神体验的源泉,艺术创作的原点。史铁生、梁晓声几乎同时走上文坛,他们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走过文革与新时期,又在90年代以来的时代转型中,坚守理想情怀,走向各自不同的精神家园———神性向度与平民立场。梁晓声、史铁生是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一个务实,从形而下层面批判社会的单向;一个务虚,从形而上层面祈盼神性的高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主义 史铁生 梁晓声 神性 平民
下载PDF
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情怀与历史反思
11
作者 施新佳 魏国岩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72-77,共6页
梁晓声用其炽热的情感书写知青生活,关注知青在返城关节点"走"与"留"的人生抉择问题。近年来,随着他对知青历史的认识渐趋理性与客观,其反思也更多自觉。然而,难以跨越的知青情结,对青春、理想、情感的珍视,使他始... 梁晓声用其炽热的情感书写知青生活,关注知青在返城关节点"走"与"留"的人生抉择问题。近年来,随着他对知青历史的认识渐趋理性与客观,其反思也更多自觉。然而,难以跨越的知青情结,对青春、理想、情感的珍视,使他始终肯定并热爱着那段青春岁月,并有意压抑了这方面的思考。加之"文革"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求学的机会,以及小说影视剧改编等因素,也弱化了作家的反思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知青小说 精神 反思
下载PDF
从纸媒到影像:《人世间》的改编与传播效度
12
作者 沈晓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0-54,共5页
2022年初热播的58集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其影像化转换后的影响和效度充分证明,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艺术范例。从传播学视角对《人世间》从纸媒形态到影像形态的改编及其传播效度进行深入分析,认... 2022年初热播的58集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其影像化转换后的影响和效度充分证明,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艺术范例。从传播学视角对《人世间》从纸媒形态到影像形态的改编及其传播效度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人世间》纸媒的艺术张力,通过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深厚的人道情怀,非常有力地呈现了出来,并经由通俗直观的影像化电视连续剧获得了更多的受众,加速了艺术作品的传播。其审美的大众化实效非常令人欣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世间》 梁晓声 纸媒 影像 传播效度
下载PDF
温暖向善的人性体悟和伦理关怀——兼论梁晓声小说《知青》的叙事转向及话语策略
13
作者 刘军茹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9-72,82,共5页
梁晓声的小说《知青》再次聚焦知青题材,其温暖向善的人性体悟和伦理关怀,表达出当代知识分子文学实践的叙事转向,即从现实关怀到价值命题探究的转向。确切地说,中国知识分子文学实践瞩目并干预现实的传统并没有改变,而是主动调整了发... 梁晓声的小说《知青》再次聚焦知青题材,其温暖向善的人性体悟和伦理关怀,表达出当代知识分子文学实践的叙事转向,即从现实关怀到价值命题探究的转向。确切地说,中国知识分子文学实践瞩目并干预现实的传统并没有改变,而是主动调整了发言内容和发言方式即叙事话语。《知青》的话语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的历史"的叙事内容,交叉组合的叙事结构,全知与限制的叙事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梁晓声 《知青》 温暖向善 叙事转向 话语策略
下载PDF
梁晓声知青小说接受中的“媒体”因素
14
作者 石金焕 《黑河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20-22,26,共4页
作家梁晓声在30多年的知青文学创作中,为文坛贡献了一批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受时代媒体发展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都被改编成影视剧,并借助诸多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的宣传、播出、推广,成功走向大众接受群体。媒体的合理利用不... 作家梁晓声在30多年的知青文学创作中,为文坛贡献了一批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受时代媒体发展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都被改编成影视剧,并借助诸多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的宣传、播出、推广,成功走向大众接受群体。媒体的合理利用不仅为这些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捷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需求,从而使作品的传播得到了较好的市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知青文学 媒体 大众接受群体
下载PDF
历史、伦理与世情——论梁晓声《人世间》的现实主义范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桂芝 王志萍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14-120,共7页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在建筑与历史记忆、代际与伦理承变、人性幽微与世情采写之间进行叙事架构,历史、伦理与世情构成小说的核心元素。其历史书写,以建筑群为记忆主体,呈现时代变迁轨迹,揭示阶层差异;其伦理书写,以公共秩序和家庭...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在建筑与历史记忆、代际与伦理承变、人性幽微与世情采写之间进行叙事架构,历史、伦理与世情构成小说的核心元素。其历史书写,以建筑群为记忆主体,呈现时代变迁轨迹,揭示阶层差异;其伦理书写,以公共秩序和家庭关系的代际叙事,描摹出民间伦理的具体样态;其世情采写,直面社会痼疾与人性之恶,弘扬传统伦理与民间温情。小说既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历史的”深度,又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高度,堪称现实主义范式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标杆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人世间》 历史书写 伦理书写 世情采写 现实主义范式
下载PDF
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16
作者 王晓燕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126-128,共3页
研究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特色,旨在从这一非主流伤痕文学与众不同的创作特点与背景存在中发现那个特殊年代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展示,并找寻更为适宜的鉴赏与理解途径。本文从两个主要方向分析了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并就其特... 研究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特色,旨在从这一非主流伤痕文学与众不同的创作特点与背景存在中发现那个特殊年代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展示,并找寻更为适宜的鉴赏与理解途径。本文从两个主要方向分析了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并就其特色形成的历史背景与鉴赏策略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知青题材 小说 创作特色
下载PDF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交融——论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
17
作者 王佩吟 王学振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20-128,共9页
《人世间》广受关注,在于它是一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交融的杰作。梁晓声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触,采用年代写作和伞状结构结合的叙述方式,客观、全面记录了近半个世纪来历史的负重前行和个人命运的起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同时,《人世间... 《人世间》广受关注,在于它是一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交融的杰作。梁晓声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触,采用年代写作和伞状结构结合的叙述方式,客观、全面记录了近半个世纪来历史的负重前行和个人命运的起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同时,《人世间》塑造“好人”群像,讴歌亲情、友情、爱情,用温情抚慰广大读者的心灵,吸收民间伦理的精华,从而洋溢着向善、向美的理想主义。《人世间》也彰显了现实主义的包容性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人世间》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下载PDF
重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青春叙事
18
作者 江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17-123,共7页
中国当代文学的"青春叙事"始于理想主义高涨的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文学,知青作家们用文学的笔触纪录了知青岁月里共和国一代人青春的阵痛与无悔的双重影像。其中,梁晓声是北大荒知青的重要代言人,他创作了大量以北大荒知青生... 中国当代文学的"青春叙事"始于理想主义高涨的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文学,知青作家们用文学的笔触纪录了知青岁月里共和国一代人青春的阵痛与无悔的双重影像。其中,梁晓声是北大荒知青的重要代言人,他创作了大量以北大荒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并形成了以死亡为点、以悲壮为线、以青春为轴的叙事风格。作为一个有争议的作家,他的青春证词却也在当下引发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来自于"入场式"研究的肯定和赞美,另一种是"离场者"的质疑和批判,这种争议背后除了源自于阐释者各自研究视野的分歧和理论结构的差异之外,最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对梁晓声创作中"非逻辑的逻辑"的理解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北大荒 知青文学 青春叙事 理想主义
下载PDF
以家之名,饱览人间——论梁晓声《人世间》中的家庭伦理
19
作者 卢军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98-102,117,共6页
长篇小说《人世间》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最新力作,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中国百姓生活史。梁晓声在《人世间》中描写了亲子、夫妻、手足三种复杂的家庭伦理关系,并且在亲子伦理中发掘亲情的可贵,在夫妻伦理中高扬自由的精神,在手足伦... 长篇小说《人世间》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最新力作,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中国百姓生活史。梁晓声在《人世间》中描写了亲子、夫妻、手足三种复杂的家庭伦理关系,并且在亲子伦理中发掘亲情的可贵,在夫妻伦理中高扬自由的精神,在手足伦理中表达向善的追求。这种伦理书写蕴含着梁晓声对于家庭伦理的沉重思考。他从中表达了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的认同心理,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看见了潜伏在家庭伦理之中的重重危机,从而展现出其一以贯之的平民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人世间》 家庭伦理
下载PDF
试析婉儿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0
作者 陈建水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9-51,共3页
婉儿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作品《浮城》中的悲剧女性。作品围绕女主人公婉儿的"抗争"展开故事情节,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了造成婉儿悲剧的社会原因和"浮城"毁灭的必然性,进而凸现了婉儿形象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 梁晓声 《浮城》 婉儿形象 悲剧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