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nging Trends of HIV/AIDS in An Ethnic Minority Region of China: Modeling the Epidemic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被引量:5
1
作者 LIU Shou WANG Qi Xing +7 位作者 NAN Lei WU Chun Lin WANG Zhao Fen BAI Zhen Zhong LIU Li CAI Peng QIN Si LUAN Rong She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7期562-570,共9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HIV current situation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in order to predict prevalence and transmission trends. Methods Region-specific population, behavior, serosurveillence, and po...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HIV current situation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in order to predict prevalence and transmission trends. Methods Region-specific population, behavior, serosurveillence, and policy/program data (from 1995 to 2020) were gathered from various local and 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applied to the Asian Epidemic Model (AEM) and used to derive estimates of future HIV prevalence, epidemic trends, and outcomes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Results The AEM projections for 2020 included increased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with HIV (PLHIV; to 136 617), increased HIV prevalence (2.51%), and 8037 deaths from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in this region. However, the overall HIV incidence rate (per 10 000) was projected to decline from 27 in 2015 to 22 in 2020, largely due to a predicted decrease in HIV infection rate (per 10 000) from 658 in 2013 to 621 in 2020 among intravenous drug users. In contrast, the cases of HIV infection per i0 000 was projected to increase from 420 in 2010 to 503 in 2020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nd from 8 in 2010 to 15 in 2020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predominant risk factor for HIV transmission over the next decade in Liangshan was casual sex. Community-based outreach strategies to reduce injected drug use and casual sex, and to promote condom use, were predicted as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decrease HIV transmission. Conclusion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ublic health program, with targeting to the region-specific at-risk populations, will help to mitigate HIV/AIDS spread in Liangs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Asian epidemic model High-risk population liangshan prefecture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livelihood strategies of farmers under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poor mountain areas: A case study of the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被引量:1
2
作者 HE Ren-wei GUO Shi-li +1 位作者 DENG Xian ZHOU K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958-973,共16页
Social capital in the form of social resources or social network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velihood capital of farmers, which can increase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poor households and increase income. It is imp... Social capital in the form of social resources or social network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velihood capital of farmers, which can increase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poor households and increase income.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reasons underlying the livelihood strategy choices of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under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is study, the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ous area in southwestern China, was selected as the case study area, and 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livelihood strategie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non-agricultur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On average, with a one-unit increase in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 the ratio of farmers’ nonagricultural income to total productive income(Income_Rto) increased by 0.002% and 0.062%,respectively. Collective social capital, with the Peasant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PECO) as the carrier,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non-agricultur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of farmers;on average, with a oneunit increase in PECO, Income_Rto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0.053%. However, this effect was only significant in the river valley area.(2) The income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y types were explained by the livelihood strategy choices of farmers. As non-agricultural work can bring more benefits, the labor force exhibited one-way migration from villages to cities, resulting in a lack of the subj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PECO in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income for farmers. Finally,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policy recommendations with respect to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an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capit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Village types Rural revitalization Poor mountain areas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下载PDF
基于RSIV-RF模型的凉山州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3
作者 饶姗姗 冷小鹏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5-287,共13页
针对随机森林(RF)模型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过程中存在连续型因子依靠主观意识分级、随机选取的非泥石流样本准确度较低等问题,以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研究区,提出基于统计学先验模型抽样的随机森林对研究区进行泥石流易发... 针对随机森林(RF)模型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过程中存在连续型因子依靠主观意识分级、随机选取的非泥石流样本准确度较低等问题,以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研究区,提出基于统计学先验模型抽样的随机森林对研究区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分区。利用累计灾害频率等曲线的相对变化对连续型因子进行分级处理;采用粗糙集理论(RS)和信息量法(IV)计算加权信息量值,划定极低和低易发性区并从中选择负样本数据。通过袋外误差(OOB)变化曲线确定RF模型的最佳树棵数n_estimators和分裂特征数max_features,随后构建加权信息量-随机森林(RSIV-RF)模型预测凉山州泥石流易发性。进一步地,与从全区随机选择非泥石流样本的RF模型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训练集和测试集下RSIV-RF模型的准确度分别为0.89,0.83,且对应的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920,0.895,均高于单独的RF模型;RSIV-RF绘制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图与历史灾害分布较为一致,较高和高易发性等级区域占研究区面积比为18.625%,包含了78.57%的泥石流点。性能评估和易发性统计结果均表明基于RSIV-RF能够解决单独模型存在的非泥石样本采样不准确的问题,其泥石流易发性预测精度更高,在凉山州地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RF) 不平衡数据集 加权信息量(RSIV) 泥石流 RSIV-RF模型 凉山州 易发性评价
下载PDF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Sichuan Province
4
作者 Lin Kaiqia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2年第5期74-87,共14页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community of the Yi ethnic group in China,which has developed a rich culture over its long history.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lso boasts t...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community of the Yi ethnic group in China,which has developed a rich culture over its long history.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lso boasts the modern aerospace industry,unique landscapes of mountains and valleys,and featured modern agriculture.All these provide the prefecture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Since the mid-1980s,modern tourism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a)Infancy stage(the mid-1980s to late-1990s):In this period,tourism as an industry was small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was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ception business.(b)Operation stage(2000 to 2016):In this period,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began to develop nature tourism relying on its magnificent mountains,which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rtain areas.(c)Region-wide development stage:In 2017,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began to seek region-wide development in tourism in respons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Since then,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has witnessed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in its tourism industry.The region,focusing on developing regional featured agriculture,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and agritourism,with the aim of enabling rural residents to benefi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y and rural areas to achieve dual development in both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nd modern econom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modern tourism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and the policies.Though tourism market explorations usually come before policy introduction,the policies are necessary to regulate the market for its sound development.In addition,this paper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profound impact of modern tourism on Liangshan’s soci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modern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下载PDF
Analyz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5
作者 Xuanzhen G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年第1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 凉山州 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利用率 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 资源条件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三线建设铸牢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以凉山州冕宁县沙坝地区发展为例
6
作者 代俊 代芮 +1 位作者 周雪 罗春秋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0-99,共10页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从多途径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多民族聚居的凉山州...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从多途径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多民族聚居的凉山州冕宁县沙坝地区为例,阐述三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包括: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命运联结;工业文明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交融推动了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加深;教育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人才保障;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稳固性。三线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彼此成就、相互促进的关系,三线建设在新的文明体系中达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方式,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线建设 凉山州 沙坝地区 口述史
下载PDF
2019年凉山州土壤、粮食和头发中硒含量调查
7
作者 蒋勇 谌立和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2019年6—8月,通过抽样调查对凉山州土壤、粮食和头发样本中硒含量进行测定,为该地区克山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凉山州西昌市、冕宁县、布拖县、美姑县、盐源县各选择1个村作为采样点,分别采集10分土壤样本、30份头发样本和30... 目的2019年6—8月,通过抽样调查对凉山州土壤、粮食和头发样本中硒含量进行测定,为该地区克山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凉山州西昌市、冕宁县、布拖县、美姑县、盐源县各选择1个村作为采样点,分别采集10分土壤样本、30份头发样本和30份粮食样本,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本中硒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凉山州平均土壤硒含量为(0.22±0.10)mg/kg,布拖县、盐源县、西昌市、美姑县和冕宁县土壤硒含量分别为(0.24±0.02)mg/kg、(0.16±0.03)mg/kg、(0.26±0.13)mg/kg、(0.21±0.06)mg/kg和(0.22±0.15)mg/kg;平均粮食硒含量为(0.017±0.021)mg/kg,各调查地分别为(0.010±0.008)mg/kg、(0.012±0.012)mg/kg、(0.012±0.010)mg/kg、(0.031±0.039)mg/kg和(0.016±0.018)mg/kg;平均头发硒含量(0.199±0.066)mg/kg,各调查地分别为(0.178±0.060)mg/kg、(0.175±0.049)mg/kg、(0.227±0.085)mg/kg、(0.179±0.046)mg/kg和(0.234±0.058)mg/kg。除盐源县,其余调查地土壤硒含量均处于适量水平,粮食硒和发硒含量均低于本省2009年调查结果。结论此次调查中,凉山州平均土壤硒含量处于适宜水平,但分布不均;粮食硒和头发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应持续优化补硒措施,以维持合适的人群硒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 土壤硒 粮食硒 发硒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凉山州移民生态效应研究
8
作者 胥梦娇 赵伟 +1 位作者 蔡俊飞 杨羽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41-3252,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能为合理调控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能为合理调控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长时序高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以具有典型移民现象的四川省凉山州为研究区,针对移民驱动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诱发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受人口迁移影响,凉山州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程度都发生了相应改变,以耕地、草地、林地及不透水面的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在人口迁入较多的西昌、冕宁和德昌等县市内,供人类生活、生存所需要的耕地和建筑用地的数量显著增加;相反,对于大量人口迁出的喜德、昭觉和美姑等地区,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为生态用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条件,生态用地面积不断上涨。(2)受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条件、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州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2020年,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仅下降了0.36%,总体较为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集中于东部的越西、美姑及昭觉等县市,而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盐源、会里、西昌和德昌等县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变与区域移民活动存在紧密联系,其中由移民迁入引发的耕地和不透水面对生态用地的挤占,对生态环境质量退化贡献比重达87.97%,而随着移民迁出为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凉山州内生态用地面积共增加775.84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凉山州 生态环境质量
下载PDF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凉山州滑坡易发性评价
9
作者 朱路路 崔玉龙 《山西建筑》 2024年第5期71-73,97,共4页
凉山州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为了防止凉山州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对凉山州滑坡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选择10个因子,分析因子与滑坡的分布规律,并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对凉山州滑坡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凉山州滑坡分布于高程1 8... 凉山州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为了防止凉山州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对凉山州滑坡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选择10个因子,分析因子与滑坡的分布规律,并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对凉山州滑坡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凉山州滑坡分布于高程1 800 m~2 300 m;坡度10°~30°;坡向为东方向;坡位为中坡;距道路距离和距断层距离为小于2 km,NDVI为0.7~0.8;TWI为2~4;岩组为碎屑岩;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滑坡极高易发区位于凉山州中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两侧和东部汉源-甘洛带、峨边-金阳断裂带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 滑坡 易发性评价 分布规律 逻辑回归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四川省凉山州地区风能资源可开发区域研究
10
作者 叶瑶 袁熹 王逸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3,共6页
利用MERRA2再分析数据驱动WRF模式,对四川凉山州地区2020年全年进行风资源模拟分析,并用凉山州地区典型测风塔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并进行详细地风资源分析,再根据风电场开发8%基准内部收益率反推可开发风能资源的区域分布。结果表明... 利用MERRA2再分析数据驱动WRF模式,对四川凉山州地区2020年全年进行风资源模拟分析,并用凉山州地区典型测风塔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并进行详细地风资源分析,再根据风电场开发8%基准内部收益率反推可开发风能资源的区域分布。结果表明:凉山州大部分地区100 m高度年平均风速在5 m/s以上,风速极大值一般位于山脊,凉山州风能最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会东县和宁南县。凉山州典型区域内均表现出受西南季风影响的特征,即冬、春季节风大,夏、秋季节风小,主风向呈强西南风状态,且风功率密度变化规律与风速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凉山州山地区域可开发风能资源的平均风功率密度临界值为258 W/m^(2),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会理、会东、宁南、布拖、木里和盐源县境内。可开发区域分布图对指导凉山州地区风能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风功率密度 内部收益率 WRF模式 凉山州
下载PDF
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俞琼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对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进行评估,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西昌市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170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及电子病历收集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情况,采... 目的:对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进行评估,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西昌市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170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及电子病历收集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情况,采用自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统计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状况,分析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1705例新生儿中,维生素D营养状况充足者共197例(11.55%),不足/缺乏者1508例(88.45%)。孕妇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OR=0.906,95%CI:0.820~0.997)、维生素D补充(OR=0.826,95%CI:0.690~0.989)及新生儿出生胎龄高(OR=0.912,95%CI:0.835~0.996)是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保护因素;而日照不充足(OR=1.284,95%CI:1.051~1.568)、孕期维生素D缺乏(OR=1.484,95%CI:1.017~2.166)及分娩季节为冬春季(OR=1.316,95%CI:1.017-1.693)是维生素D不足/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不足/缺乏发生率高,应关注此地区新生儿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及时干预,以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 新生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凉山州彝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与机遇——以布拖县为例
12
作者 代伟男 代梦然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1期127-130,共4页
该研究以凉山州布拖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调研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彝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后地区彝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整理出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为... 该研究以凉山州布拖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调研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彝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后地区彝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整理出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为凉山州彝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的困境与机遇,为制定符合新的社会背景需求的地区彝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凉山州 彝族传统体育 发展研究
下载PDF
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技能培训现状及优化研究
13
作者 陈柯彤 马金花 蔡昌艳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期73-76,共4页
“十三五”期间,凉山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搬跨千年”的改革政策也得到了广泛的落实。该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技能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凉山州移民技能培训存在技能培训政策不到位... “十三五”期间,凉山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搬跨千年”的改革政策也得到了广泛的落实。该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技能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凉山州移民技能培训存在技能培训政策不到位、移民技能培训质量效率不高、移民技能培训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并从政府层面、培训机构层面和移民自身层面提出提升移民技能培训效果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移民 技能培训 优化 凉山州
下载PDF
凉山州5-7月气象因素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曹艳秋 阮俊 +6 位作者 房鹏 罗清 李达忠 阿尔木冲 黄斗敏 胡巧娟 陈远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8年第4期481-484,490,共5页
根据2007年在凉山州冕宁的城厢(海拔1823m)、拖乌(海拔2144m)、昭觉的庆恒(海拔1659m)、上游(海拔2571m)4个点各5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研究凉山州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成因和动态特征。结... 根据2007年在凉山州冕宁的城厢(海拔1823m)、拖乌(海拔2144m)、昭觉的庆恒(海拔1659m)、上游(海拔2571m)4个点各5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研究凉山州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成因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7月初;5月中旬-6月上旬,若出现连续降雨日在5d以上、并且相对湿度连续6d以上超过75%的情况,一般在5~10d后有可能发生晚疫病。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5d之内积极组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马铃薯晚疫病 发生流行 凉山州
下载PDF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聚落的发展与更新--以西昌市白庙村与宁南县笋子村为例
15
作者 杨悦 罗谦 《城市建筑》 2014年第33期37-37,共1页
凉山彝族自治州独特的文化、地域特征造就了独特的凉山彝族聚落,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生共荣的景观格局。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转变、政府介入,凉山彝族的聚落也不停地发展更新着。本文选取新... 凉山彝族自治州独特的文化、地域特征造就了独特的凉山彝族聚落,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生共荣的景观格局。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转变、政府介入,凉山彝族的聚落也不停地发展更新着。本文选取新老两处具代表性的彝族聚落为例,探讨凉山彝族聚落的更新发展,以期为日后的凉山彝族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有用的建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 彝族聚落 发展与更新
下载PDF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转轨阶段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志江 胡小娇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11,共7页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轨中继续有效地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不仅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状况,也关系着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全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脱贫攻坚基础最差、全面小...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轨中继续有效地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不仅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状况,也关系着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全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脱贫攻坚基础最差、全面小康底子最薄、乡村振兴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对这一代表性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专题研究,能为西部民族地区顺利实现两大战略转轨和如期完成新阶段的各项奋斗目标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凉山彝族自治州 农村基层党建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现代设计背景下凉山州木里苗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钟玲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14期15-17,共3页
凉山州木里苗族服饰是苗族服饰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近年来面临着传承人老龄、苗族民俗生活淡化、民众着装便装化、科技对传统手工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州木里苗族服饰濒临失传。本文尝试从现代生活形态视角,... 凉山州木里苗族服饰是苗族服饰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近年来面临着传承人老龄、苗族民俗生活淡化、民众着装便装化、科技对传统手工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州木里苗族服饰濒临失传。本文尝试从现代生活形态视角,浅析木里苗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的意义,分析凉山州木里苗族服饰的研究现状,运用现代设计意识研究凉山州木里苗族服饰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木里苗族服饰 保护与传承 现代设计
下载PDF
凉山州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4
18
作者 翟石磊 王加兴 《林业科技情报》 2023年第1期48-51,共4页
立足凉山州的森林资源、自然条件及社会情况,介绍了凉山州当下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凉山州进一步发展林下经济,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依据。
关键词 凉山州 林下经济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下载PDF
林火灾区生态环境时空恢复格局分析——以凉山州为例
19
作者 杨鸿辉 余娇 +2 位作者 吴钺 尹金龙 丁铮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45,210,共9页
森林火灾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及景观风貌,利用遥感技术定量评价受灾区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程度对促进灾后重建工作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凉山州2000、2010、2020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并提... 森林火灾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及景观风貌,利用遥感技术定量评价受灾区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程度对促进灾后重建工作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凉山州2000、2010、2020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并提取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和干度(NDBSI)4个生态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耦合上述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同时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凉山州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凉山州生态环境质量呈“先降后升”趋势,RSEI均值从0.53(2000年)下降到0.51(2010年),后上升至0.55(2020年),生态等级为一般及以上的面积占比为68.12%;2)凉山州生态环境质量呈差和较差的区域多集中于西部的盐源县,南部的会理县、会东县,中部的越西、喜德、昭觉、美姑、普格、布拖、金波、西昌8县等;3)生态环境质量最佳区域多集中于海拔3 831~4 624 m、坡度39°~51°和正北坡向等地;4)单因子探测结果为干度指标>绿度指标>湿度指标>热度指标>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经济密度>人口密度,且各因子在交互作用后对RSEI的空间分异解释力均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 Google Earth Engine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凉山州跨境电商物流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振君 《物流科技》 2023年第2期76-78,82,共4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下,中国经济贸易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国内传统的贸易模式向跨境电商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但由于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差异,中国的跨境电商产业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1],而西南地区的跨境电商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下,中国经济贸易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国内传统的贸易模式向跨境电商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但由于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差异,中国的跨境电商产业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1],而西南地区的跨境电商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物流是影响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凉山州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研究其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权威数据,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凉山州跨境电商物流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电商 一带一路 物流 凉山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