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经·卷耳》“虺隤”异文考辨
1
作者 付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53-60,共8页
历代学者普遍认为《诗经·卷耳》篇中“虺隤”一词为“联绵字”,大体为“病”的意思,认为训释“联绵字”无需拘泥于字形。但是摆脱古人“联绵字”观念的束缚,搜集“虺隤”的异文,进而从文字上加以分析,发现“瘣隤”为其本字,且是今... 历代学者普遍认为《诗经·卷耳》篇中“虺隤”一词为“联绵字”,大体为“病”的意思,认为训释“联绵字”无需拘泥于字形。但是摆脱古人“联绵字”观念的束缚,搜集“虺隤”的异文,进而从文字上加以分析,发现“瘣隤”为其本字,且是今人观念中的同义复词,意为“因过度劳累而致某部位肿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卷耳》 异文 虺隤 联绵字 本字
下载PDF
论因声求义——《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韩陈其 立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经义述闻》的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借助因声求义,王引之在通假字、联绵字、同源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语言学 语音 词义 通假字 联绵字 同源字
下载PDF
“辗转”考辨及对联绵词的再研究
3
作者 王业奇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366-369,共4页
今人把"辗转"认定为双音节单纯词,不可分训;但有学者考证认为"辗转"包含两个语素,且各自意义明确。古今联绵字与联绵词的概念内涵有交叉,亦有重叠。"联绵字"被前人广泛使用,内涵较为宽泛,今人所谓"... 今人把"辗转"认定为双音节单纯词,不可分训;但有学者考证认为"辗转"包含两个语素,且各自意义明确。古今联绵字与联绵词的概念内涵有交叉,亦有重叠。"联绵字"被前人广泛使用,内涵较为宽泛,今人所谓"联绵词"的内涵则相对狭窄。以现代语言学的眼光来看,"辗转"实际是一个复合词,不是联绵词。严格意义上的联绵词多为音译词和拟声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辗转 联绵字 联绵词 单纯词 复合词
下载PDF
说“音曰”
4
作者 陈秀然 胡继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08-110,共3页
"音曰"这一训诂术语最早出现在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中,但历代注疏典籍用例甚少,古今辞书及训诂学著作均未提及。我们根据现有语料对"音曰"进行分析,认为它具有注音、释义、破通假、探同源、明连语等作用。通... "音曰"这一训诂术语最早出现在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中,但历代注疏典籍用例甚少,古今辞书及训诂学著作均未提及。我们根据现有语料对"音曰"进行分析,认为它具有注音、释义、破通假、探同源、明连语等作用。通过对这一术语的分析,以期对训诂学研究和辞书编撰工作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曰 注音 释义 通假字 同源词 连绵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