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in Groundwater of Typical Planting Areas in Liao River Basin
1
作者 牛世伟 宫亮 +4 位作者 蔡广兴 何志刚 陈玥 刘子琪 隋世江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期204-208,共5页
The contents of nitrate nitrogen(NO-3-N) in underground water from typical planting areas in Liao river basin were analyzed,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ational fertilization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 The contents of nitrate nitrogen(NO-3-N) in underground water from typical planting areas in Liao river basin were analyzed,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ational fertilization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NO-3-N content from exceeding standar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ce of the contents of NO-3-N in groundwater from different typical planting areas was significant. The highest content of NO-3-N in underground water was 37.4 mg/L from flower-growing region, then 22. 3 mg/L from maize-growing region, 21.9 mg/L from vegetable-growing region, and the lowest content of NO-3-N in underground water was 19.2 mg/L from rice-growing region. Except rice-growing region, the contents of NO-3-N in underground water of the samples in all planting areas were exceeding standard limit; potential health risk still existed in rice-growing region. Accordingly 12.5%-87.5%, 9.4%-75.5%, 17.9%-58.9% and 21.4%-96.0% of the samples were exceeding standard limit in maize growing region, rice-growing region, vegetable-growing region and flower-growing region. The contents of NO-3-N in under-groundwater before the rainy seas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3-N in under-groundwater after the rainy season at the same depth of the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 river basin Planting area Underground water Nitrate nitrogen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Ordinal Set Pair Analysis in Annual Rainfall Prediction of Liao River Basin
2
作者 ZHANG Xiao-zhuang1,LIU Yin-di2,ZHAO Peng3,ZHANG Ze-zhong2 1.Guodian Diqing Shangri-la Generating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Shangri-la 674402,China 2.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3.Three Gorges Project Administration of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Yichang 443133,Chin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7期47-49,52,共4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l set pair analysis in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of Liao River basin.[Method] The ordinal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set pair analysis mod...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l set pair analysis in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of Liao River basin.[Method] The ordinal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set pair analysis modeling,and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set pair analysis was improved.A kind of rainfall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ordinal set pair analysis (OSPA) was put forward.The time sequence of annual rainfall in the hydrological rainfall station of Liao River basin during 1956-2006 w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The annual rainfall during 1998-2006 was predicted by the model,and the error analysis was given.[Result] In the relative errors of predicted results by ordinal set pair analysis,there were six relative errors within 5%,which occupied 66.7% of the total prediction number.One relative error was during 5%-10%,which occupied 11.1% of the total prediction number.Two relative errors were during 10%-15%,which occupied 22.2% of the total prediction number.All the relative errors were less than 20%,which met the precision requirement of annual rainfall prediction in Forecast Specification of Hydrological Information.[Conclusion] The rainfall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ordinal set pair analysis model had high precision,and the prediction result was ideal.It was suitable for the annual rainfall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ual rainfall prediction Ordinal set pair analysis liao River basin China
下载PD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on Liaodong Peninsula,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3
3
作者 ZHU Kai LIU Zhenghong +2 位作者 XU Zhongyuan LIU Jiexun WANG Xing’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377-1396,共20页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Jiao-Liao-Ji Belt(JLJB).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JLJB. In ...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Jiao-Liao-Ji Belt(JLJB).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JLJB.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field occurrence, petrography,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on Liaodong Peninsula, northeast China. The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tectonic(~2.15 Ga;peak age=2.18 Ga) and post-tectonic(~1.85 Ga) granitoids. The pre-tectonic granitoids are magnetite and hornblende-biotite monzogranites and granodiorites. Pre-tectonic monzogranites are widespread in the JLJB and have A2-type affinities. In contrast, pretectonic granodiorites are only present in the Simenzi area and have adakitic affinities. The post-tectonic granitoids consist of porphyritic monzogranite, syenite, diorite, granodiorite, quartz monzonite, monzogranite, and granitic pegmatite, which are adakitic rocks and I-, S-, and A2-type granitoids. The assemblage of pre-tectonic A2-type granitoids and adakitic rocks indicates the initial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JLJB was a continental back-arc basin. The assemblage of post-tectonic adakitic rocks and I-, S-, and A2-type granitoids indicates a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The 2.20-2.15 Ga A2-type granitoids and adakitic rock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itial stage of back-arc extension, and the peak of back-arc extension is inferred from the subsequent(2.15-2.10 Ga) mafic intrusive activity. The ~1.90 Ga adakitic rocks 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which was followed by the intrusion of low-temperature S-and I-type granitoids. High-to low-pressure granitoids(S-type) were generated during the peak of post-collisional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and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The emplacement of later granitic pegmatites occurred during the waning of the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pre-tectonic granitoids post-tectonic granitoids POST-COLLISION continental backarc basin Jiao–liao–Ji Belt
下载PDF
辽吉构造带钴-镍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方向
4
作者 辛后田 邢德和 +5 位作者 刘超 刘航 王文清 李永飞 刘琦 杨佳林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4期447-466,共20页
针对辽吉构造带内钴-镍矿找矿问题,从古元古代构造-建造等成矿地质条件入手,在充分分析前人资料和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辽吉构造带钴-镍成矿物质来源、典型矿床(点)矿体特征、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论述.研究表明,原辽河群浪子山组... 针对辽吉构造带内钴-镍矿找矿问题,从古元古代构造-建造等成矿地质条件入手,在充分分析前人资料和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辽吉构造带钴-镍成矿物质来源、典型矿床(点)矿体特征、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论述.研究表明,原辽河群浪子山组到高家峪组是由稳定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乃至沟弧盆体系背景形成的复杂造山带增生岩系,不同成因岩片间均为构造接触,显示“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构造地层特点;上覆大石桥组—盖县组为稳定的残余海盆沉积,与下伏“地层”非整合接触,显示有序地层的特点.总体来看,该套“地层”既不能按有序地层简单划分,也不能以变质变形程度进行区域对比,一些变质岩石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仅依靠地球化学数据、图解来判断也是极不可靠的.“辽吉花岗岩(条痕状或条带状花岗岩)”是相对成熟的陆缘弧、岛弧岩石组合,主体显示TTG特征,其控矿意义尚不清楚;造山期后伸展作用下形成的侵入岩多为同构造期的深熔(重熔)的(含)石榴石花岗岩或花岗质片麻岩(S型)和造山晚期加厚背景下的具埃达克性质的花岗闪长岩.区域铜钴镍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性岩脉(墙)、陆壳火山碎屑岩、古洋壳残余的俯冲增生杂岩及远洋沉积岩等4种类型.在辽吉洋俯冲消亡过程中,原始矿源层受造山作用、变质作用影响再富集成矿,伸展作用下的基性-超基性成矿,除此之外,远洋环境中较高的碳质和盐度(海底热卤水)对矿产的富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结合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在辽吉构造带划分出3个钴-镍矿成矿带及6个找矿靶区,提出了辽吉构造带钴-镍的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分析了成矿潜力,为后期区域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吉构造带 钴-镍矿 古元古代 沟-弧-盆体系 辽吉洋 找矿预测
下载PDF
基于RS、GIS西辽河流域地下水与植被发育关系的探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旭 国林 +3 位作者 胡宸 周龙 孙靖尧 赵剑 《地下水》 2024年第2期20-22,70,共4页
在水文地质学领域,人们一直非常关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遥感数据以其非接触、全面、精确并具有稳定数据质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地下水数据,依据条件植被覆盖率的概念,研究西... 在水文地质学领域,人们一直非常关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遥感数据以其非接触、全面、精确并具有稳定数据质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地下水数据,依据条件植被覆盖率的概念,研究西辽河流域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并对不同海拔、坡度范围内植被覆盖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2~6 m,在0~200 m的海拔范围内,条件植被覆盖率占46.23%。坡度在0°~5°范围内条件植被覆盖率占80.90%。研究结果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有指导价值,可帮助相关部门实施植被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植被指数 条件植被覆盖率 西辽河流域
下载PDF
辽宁省辽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研究
6
作者 牧苏夫 曹福存 《当代建筑》 2024年第11期33-39,共7页
本文将辽宁省辽河流域范围内的1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基因理论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六步分析法,从地景、聚落及建筑三个层面分别对山水格局、序结构、村落形态、街巷纹理、院落朝向、建筑形式、色彩肌理及... 本文将辽宁省辽河流域范围内的1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基因理论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六步分析法,从地景、聚落及建筑三个层面分别对山水格局、序结构、村落形态、街巷纹理、院落朝向、建筑形式、色彩肌理及宅院关系等要素进行分析,从中提取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并构建了12个村落的空间基因图谱,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价值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基因 传统村落 六步分析法 辽河流域
下载PDF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 被引量:18
7
作者 任战利 萧德铭 +2 位作者 迟元林 任延广 梁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0-439,共10页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普遍较高,普遍大于3.0%,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差异较大。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关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表明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有不同的热演化...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普遍较高,普遍大于3.0%,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差异较大。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关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表明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有不同的热演化过程。一种是两段型,镜质体反射率-深度曲线在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发生突变,不整合面之下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明显高于上覆地层,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登娄库组沉积之前达到的,白垩纪以来沉积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提高及热演化程度没有影响。另一种为似线型,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连续变化,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晚白垩世—渐新世之前达到的,白垩纪以来沉积的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及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有贡献。在综合分析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裂变径迹年龄等多种参数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古地温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石炭-二叠系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辽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 被引量:51
8
作者 赵瑞 高欣 +3 位作者 丁森 张远 渠晓东 刘思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797-4809,共13页
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是构建河流生物评价指标的基础。受自然地理区域影响,同一分类单元的耐污值会出现地域上的差异,因此计算和修订适用于某一研究区域的耐污值是准确评价该区域河流健康状况的前提。目前尚未有针对我国北方河流大型底栖... 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是构建河流生物评价指标的基础。受自然地理区域影响,同一分类单元的耐污值会出现地域上的差异,因此计算和修订适用于某一研究区域的耐污值是准确评价该区域河流健康状况的前提。目前尚未有针对我国北方河流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计算和修订的报道,基于2009年春季、秋季和2010年夏季在辽河流域308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水质分级标准对所有样点的水质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利用累积分位数法计算获得了辽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195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同时参考专家经验和相关文献核定了其余71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依据耐污值敏感特征划分标准,辽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以敏感种和一般耐污种为主,两者几乎占到总分类单元数的84%,耐污类群种类较少,仅占16%。其中敏感类群有齿蛉科Corydalidae,襀科Perlidae,原石蛾科Rhyacophilidae,细裳蜉科Leptophlebiidae等;一般耐污类群有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四节蜉科Baetidae,扁蜷螺科Planorbidae等;耐污类群有颤蚓科Tubificidae、石蛭科Erpobdellidae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耐污值 辽河流域
下载PDF
松辽盆地二氧化碳成因判识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6
9
作者 鲁雪松 王兆宏 +2 位作者 魏立春 柳少波 洪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1,107,共6页
运用CO2碳同位素3、He/4He和CO2/3He比值判断松辽盆地高含量的CO2皆为幔源成因。松辽盆地CO2的分布具有极大的不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CO2在含量上具有"两端元"的分布特征;受区域盖层和储层性质的控制,CO2在层位上主... 运用CO2碳同位素3、He/4He和CO2/3He比值判断松辽盆地高含量的CO2皆为幔源成因。松辽盆地CO2的分布具有极大的不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CO2在含量上具有"两端元"的分布特征;受区域盖层和储层性质的控制,CO2在层位上主要富集于白垩系营城组和泉头组四段地层中;在平面上CO2呈多个点状或狭长带状局限分布,明显受控于深大断裂,与基底大断裂和火山岩体具有较好的成生关系。常规烃类气和幔源CO2因同受基底大断裂控制,并共享某些圈闭和储层要素而耦合混杂分布在一起。幔源CO2运聚通道组合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火山岩气藏中烃类气和CO2相对含量的大小以及含CO2天然气的赋存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成因 运聚通道 成因类型 二氧化碳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辽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多指标评价方法 被引量:95
10
作者 张楠 孟伟 +1 位作者 张远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70,共9页
多指标综合评价是当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根据辽河流域2005年水生态监测数据,构建了涵盖水体物理化学、水生生物和河流物理栖息地质量要素的健康候选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以此构... 多指标综合评价是当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根据辽河流域2005年水生态监测数据,构建了涵盖水体物理化学、水生生物和河流物理栖息地质量要素的健康候选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以此构建了由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电导率、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数、着生藻类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河流物理栖息地质量综合指数等10个指标构成的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改进的灰色关联方法作为评价方法,评判多指标下的河流健康等级状况.结果表明,辽河流域的25个采样点中有3个达到"健康"等级,14个达到"亚健康"等级,其余则为"较差"和"极差"等级,其中健康与亚健康等级采样点均位于辽河源头以及支流上游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而较差和极差等级主要位于辽河中下游河段;城市和工业排污是影响河流健康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河流生态系统 健康 综合评价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辽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80
11
作者 郑丙辉 张远 李英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8-936,共9页
建立了由底质、栖息地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特性、堤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所构成的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等级划分以及栖息地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建立了由底质、栖息地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特性、堤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所构成的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等级划分以及栖息地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结合2005年辽河流域河流生态调查结果,对流域内所调查的28个河段的栖息地质量状况进行了具体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河道栖息地综合指数与河流理化因子、底栖生物以及小流域土地利用状况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辽河流域28个河段的栖息地质量状况差异显著,其中10个河段达到了较好等级以上,6个仅为中等水平,12个河段为较差等级以下;②栖息地质量与理化因子、底栖生物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栖息地质量是影响水质与生物状况的重要因素;③小流域的人类未利用土地比例与栖息地质量显著相关,表明小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对栖息地环境质量影响较大,是恢复与保护河流栖息地质量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河流 栖息地评价 评价指标 底栖生物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气藏低伤害大型压裂改造技术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12
12
作者 蒋廷学 李治平 +2 位作者 才博 王欣 舒玉华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1,共6页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致密气藏具有岩性多变、低孔、特低渗、埋藏深、杨氏模量高、压力高、温度高等特点,压裂改造的主要难点是加砂规模小、施工砂液比低,且易发生早期脱砂现象,使压裂改造效果一直难以获得突破。为此,研究了一种新的低伤害...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致密气藏具有岩性多变、低孔、特低渗、埋藏深、杨氏模量高、压力高、温度高等特点,压裂改造的主要难点是加砂规模小、施工砂液比低,且易发生早期脱砂现象,使压裂改造效果一直难以获得突破。为此,研究了一种新的低伤害大型压裂技术,力求实现低伤害、深穿透、高导流的目标。其要点包括压前储层精细评价、耐高温耐剪切的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小粒径为主的高强度组合粒径支撑剂、压裂多级优化设计、螺旋式及段塞式加砂程序设计、新型压裂施工配套技术等。经两年9井次现场试验,成功率由以往的50%提高到80%以上,最高加砂量达90m3,打开了松南盆地南部深层致密气藏的勘探局面,为今后的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 致密气藏 低伤害 深穿透 高导流 大型压裂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为例 被引量:32
13
作者 邓庆杰 胡明毅 +1 位作者 胡忠贵 吴玉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埋藏相对较浅,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已成为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区。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相带变化复杂,分流河道砂体构成扶Ⅱ-Ⅰ组的主体储层格架。通...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埋藏相对较浅,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已成为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区。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相带变化复杂,分流河道砂体构成扶Ⅱ-Ⅰ组的主体储层格架。通过53口井岩心精细观察,利用1 000多口测、录井等资料,分析三肇凹陷扶Ⅱ-Ⅰ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根据不同基准面旋回,总结3种岩石相组合类型。研究表明,单一分流河道内部存在泥质、钙质以及含砾粉砂岩3种夹层类型,进而精细解剖单一分流河道内部建筑构型。利用分流河道砂体顶端拉平,建立同期河道砂体及夹层对比模型,从岩性、夹层类型以及测井曲线形态等方面进行对比,探讨了等时地层格架内近井距井间砂体同期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及分布规律。在上述砂体对比方法基础上,采用栅状图进行井间砂体对比,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刻画单一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以期能够进一步为致密油藏水平井布置、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分流河道砂体 夹层类型 建筑构型 扶Ⅱ-Ⅰ组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辽河流域水质现状评价及其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39
14
作者 马溪平 吕晓飞 +2 位作者 张利红 徐成斌 张博 《水资源保护》 CAS 2011年第4期1-4,73,共5页
根据辽河流域水系特征选取COD,BOD5,NH3-N等6个典型水质指标,以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对辽河流域主要干流水质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辽河流域主要干流水体中主要污染物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中、下游水... 根据辽河流域水系特征选取COD,BOD5,NH3-N等6个典型水质指标,以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对辽河流域主要干流水质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辽河流域主要干流水体中主要污染物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中、下游水体中度污染比较严重,辽河流域水体有3种典型污染物,对整个辽河流域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56.85%,18.23%和17.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水质评价 源解析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辽河河流水体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36
15
作者 赵洁 徐宗学 +1 位作者 刘星才 牛翠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8-842,共5页
利用2009-2010年的地表水体理化监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PCA)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方法,在分区基础上分析了辽河流域9种理化因子的空间分布和污染源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根据变量的因子载荷与采样点的因子得分,识别出... 利用2009-2010年的地表水体理化监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PCA)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方法,在分区基础上分析了辽河流域9种理化因子的空间分布和污染源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根据变量的因子载荷与采样点的因子得分,识别出了污染地表水体的天然和人为污染源信息;其中,I区87.11%污染来源于点源、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其次为土壤风化、侵蚀,Ⅲ区72.10%来源于农业面源的农业营养物质,其次为矿物质污染和生物化学影响,IV区77.83%的污染来源于点源有机物,其次为点源的营养物质.通过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了每种水质指标对污染类型的贡献率,较好地估计了主要因子对水质的污染程度,可以为科学合理的河流水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解析 地表水 辽河 APCS—MLR
下载PDF
辽河流域水生态分区研究 被引量:128
16
作者 孟伟 张远 郑丙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1-918,共8页
依据河流生态学中的格局与尺度理论,对流域水生态分区的内涵进行辨析,从理论上对区划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辽河流域自然要素及水生态特征的分析,建立了辽河流域水生态分区体系.明确了各级分区的主要内容与分区依据,提出了各级分区的特... 依据河流生态学中的格局与尺度理论,对流域水生态分区的内涵进行辨析,从理论上对区划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辽河流域自然要素及水生态特征的分析,建立了辽河流域水生态分区体系.明确了各级分区的主要内容与分区依据,提出了各级分区的特征指标,从而建立了流域水生态分区的指标与方法体系.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包括2级水生态区,一级区可根据流域水资源空间特征差异进行划分,其目的是反映大尺度水文格局对水生态统的影响规律,二级区是根据地貌、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等自然要素进行划分,目的是反映流域尺度的地形、地貌及植被对河流栖息地环境特征的影响.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多指标叠加分析和专家判断方法,将辽河流域划分为3个一级区、14个二级区,对不同分区的水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水生态分区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水生态区的环境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生态分区 水生态系统
下载PDF
应用综合评分法筛选下辽河平原区域地下水典型污染物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沫蕊 王亚飞 +2 位作者 滕彦国 王金生 李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68,共5页
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下辽河平原区域地下水典型污染物进行筛选,选取的评价指标包括污染物的检出频率、生物效应、对哺乳动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研究区是否有污染源检出、是否为环境激素、是否为美国EPA优先有机污染物、是否为中国优先... 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下辽河平原区域地下水典型污染物进行筛选,选取的评价指标包括污染物的检出频率、生物效应、对哺乳动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研究区是否有污染源检出、是否为环境激素、是否为美国EPA优先有机污染物、是否为中国优先污染物、是否具有环境持久性等9大类14个单项指标,引入指标权重计算得出各污染物的综合评分结果,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典型污染物.研究表明:下辽河平原区域地下水中筛选出了典型污染物包括Hg、Pb、Cd、As、甲苯、α-六六六、β-六六六、六氯苯和苯并(a)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评分法 下辽河平原 地下水 典型污染物
下载PDF
辽河流域河流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指标与标准 被引量:154
18
作者 张远 徐成斌 +2 位作者 马溪平 张铮 王俊臣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927,共9页
根据2005年4月期间辽河流域25个样点的底栖动物数据(参照点12个,受损点13个),通过指数值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分析,从20个候选指数中筛选出了辽河流域的B-IBI构成指标体系,包括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摇蚊分类单元数、前... 根据2005年4月期间辽河流域25个样点的底栖动物数据(参照点12个,受损点13个),通过指数值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分析,从20个候选指数中筛选出了辽河流域的B-IBI构成指标体系,包括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摇蚊分类单元数、前3位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敏感类群个体相对丰度和粘附者个体相对丰度6个生物指数.其中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摇蚊分类单元数反映群落丰度,前3位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反映个体数量比例,敏感类群个体相对丰度反映生物耐污能力,粘附者个体相对丰度反映小生境质量.采用比值法计算每种生物的指数值,并将各个生物指数值加和得到B-IBI指数值.根据参照点B-IBI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健康等级标准,并对小于25%分位数值的分布范围进行4等分,提出了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标准:B-IBI>3.66为健康,B-IBI=2.75~3.66为亚健康,B-IBI=1.83~2.75为一般,B-IBI=0.92~1.83为差,B-IBI<0.92为极差.评价结果表明,辽河流域25个样点中9个为健康,8个为亚健康,2个为一般,3个为较差,3个极差.B-IBI与水质状况、栖息地环境质量显著相关,其中与DO、栖息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CODCr、CODMn、BOD5、悬浮物、氨氮、总磷、总氮、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B-IBI指数 生态完整性 评价标准
下载PDF
辽河流域氨氮水质基准与应急标准探讨 被引量:21
19
作者 闫振广 孟伟 +5 位作者 刘征涛 吴丰昌 王宏 周俊丽 杨霓云 张亚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29-1835,共7页
水质基准是水质标准制/修订的科学依据,针对我国流域状况进行水质基准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制/修订我国相关水质标准已成为迫切需求.针对辽河流域的水生生物分布和水质状况,借鉴美国氨氮基准方法学,对氨氮毒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以水体温... 水质基准是水质标准制/修订的科学依据,针对我国流域状况进行水质基准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制/修订我国相关水质标准已成为迫切需求.针对辽河流域的水生生物分布和水质状况,借鉴美国氨氮基准方法学,对氨氮毒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以水体温度和pH值为自变量的辽河流域氨氮急性和慢性基准函数方程,由方程可知,pH值8.0,25℃时,辽河流域的氨氮急性和慢性基准分别为3.06,0.364mg/L.利用荷兰和澳大利亚的水质基准技术对推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和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得值在同一数量级,且荷兰基准技术方法相对保守.此外,基于生态风险评估对氨氮水质基准向应急水质标准的转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氨氮 水质基准 水质标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
下载PDF
辽河流域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现状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宋雪英 孙丽娜 +2 位作者 杨晓波 曲亚军 孙铁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6-220,共5页
土壤是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储库和中转站,本文调查了辽河流域表层土壤(0~20cm)中PAHs的含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土壤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PAHs污染,其表土16种PAHs总量为285~8347μg·kg-1,平均含量为2292μ... 土壤是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储库和中转站,本文调查了辽河流域表层土壤(0~20cm)中PAHs的含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土壤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PAHs污染,其表土16种PAHs总量为285~8347μg·kg-1,平均含量为2292μg·kg-1,沈阳和抚顺市区是土壤PAHs含量超标最严重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参照荷兰环境标准,对区域表层土中10种PAHs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0种被评价的PAHs组分都存在超标点,其中,菲(Phe)和荧蒽(Fla)的超标最为普遍,超标率为100%;其次是(Chy)、蒽(An)和萘(Nap)。辽河流域表土的PAHs污染来源主要是燃烧源和交通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 辽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