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riassic Alkaline and Subalkaline Igneous Complexes in the Yan-Liao Area 被引量:5
1
作者 Mou Baolei Yan Guohan Department of G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Fei Zhenb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39-355,共17页
A number of Triassic (245-195 Ma) alkaline or subalkaline igneous complexes were discovered in theYan-liao are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These complexes are all poor in SiO_2; most ofthem are ... A number of Triassic (245-195 Ma) alkaline or subalkaline igneous complexes were discovered in theYan-liao are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These complexes are all poor in SiO_2; most ofthem are rich in Fe, Mg, K and P and such incompatible elements as Rb, Ba, U and Sr and REE; theinitial ^(87)Sr / ^(86)Sr ratios range from 0.7055 to 0.7057. They might have originated in the altered upper mantle.On that basis coupl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riassic System and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t is suggestedthat there should have existed a tectono-magmatic belt in the area in Triassic time, which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liao area alkaline or subalkaline complexes GEOCHEMISTRY
下载PDF
Geochemistry,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Lujiapuzi Formation,NE Yan-Liao Rift, Northern Liaoning 被引量:3
2
作者 LIU Jin ZHANG Jian +5 位作者 LIU Zhenghong YIN Changqing ZHAO Chen PENG Youbo DOU Shiyong YANG Zhongj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136-2156,共21页
The metasedimentary Lujiapuzi Formation crops out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lose to the Yan-Liao Rift. The ag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Yan-L... The metasedimentary Lujiapuzi Formation crops out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lose to the Yan-Liao Rift. The ag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Yan-Liao Rift are currently unclear. Here we present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and Hf 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Lujiapuzi Formation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deposition, the provenance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y relationship. Zircon U-Pb dating constrains the timing of deposition of the Lujiapuzi Formation to younger than 1780 Ma, and indicates that most grains were sourced from the Longgang Block and the Paleoproterozoic Liao-Ji Belt.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a correlation of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y reveal that much of the Lujiapuzi Formation is equivalent to the Tuanshanzi Formation in the Yan-Liao Rift; the lower section may represent the earliest sediments deposited within the Fanhe Basi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nd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we suggest that the base of the Changcheng System has an age of 1.80 Ga.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ain period of crustal growth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occurred at 3.2–2.5 Ga, with a peak at 2.9–2.7 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rital zircon crustal growth Changcheng System yan-liao rift North China Craton
下载PDF
Thermochronology of Mesozoic Sandstone from the Beipiao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 to Meso-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Yan-Liao Orogenic Belt 被引量:3
3
作者 YANYi LINGe +2 位作者 XIABin LIZi'an LIZhongc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54-263,共10页
Combining the single-grain low-temperature apatite fission track with high-temperature zircon U-Pb dating of sandstone can better reveal the tempor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and depositional site, and identify ... Combining the single-grain low-temperature apatite fission track with high-temperature zircon U-Pb dating of sandstone can better reveal the tempor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and depositional site, and identify both the age component of the source terrain and subsequent thermo-tectonic events after deposi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ngle- grain zircon U-Pb dating and fission track (FT) dating of sediments from the Beipiao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U-Pb ages of 18 single zircon grains collected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Beipiao Formation range from 194.3±2.9 to 233.8±4.2 Ma and most of apatite FT ages are about 30-40 Ma, indicating that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Yan-Liao orogenic belt experienced an obvious tectonic seesawing during Meso-Cenozoic time. The ea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the Liaodong block) uplifted in the early Mesozoic (230-190 Ma) and formed a geological landscape of high mountains, while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the Liaoxi area) subsided relatively and thousand-meter-scale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During the Cenozoic (30-40 Ma), the Liaoxi area uplifted as a whole, and the Xialiaohe Basin sank intensively. The topographic landscape had a great change: high mountains in the west and east of Liaoning Province and low plains in the centr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liao orogenic belt single-grain zircon U-Pb dating apatite fission track (FT) dating
下载PDF
北京昌平地区基底片麻岩和中-新元古代盖层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4
作者 任荣 韩宝福 +3 位作者 张志诚 李建锋 杨岳衡 张艳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21-1745,共25页
本文通过对北京昌平地区燕辽裂陷槽内出露的基底密云群片麻岩及其上覆沉积盖层底部长城系常州沟组和顶部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砂岩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对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元古宙期间的沉积与地壳演化进行探讨... 本文通过对北京昌平地区燕辽裂陷槽内出露的基底密云群片麻岩及其上覆沉积盖层底部长城系常州沟组和顶部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砂岩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对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元古宙期间的沉积与地壳演化进行探讨。锆石的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密云群含辉石角闪斜长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2500±8.4Ma。常州沟组下部层位的石英砂岩具有单峰式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峰值为2.50Ga),而长龙山组石英砂岩具有双峰式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峰值分别为2.50Ga和1.80Ga),这些锆石大多为岩浆成因锆石,指示~2.50Ga和~1.80Ga是华北克拉通岩浆活动广泛发育的两个时期。结合区域资料,常州沟组开始沉积的时间应在1.68~1.80Ga之间,长龙山组砂岩沉积应在1.36Ga之后。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密云群片麻岩的锆石εHf(t)值为+1.7~+4.9,介于球粒陨石和亏损地幔生长线之间,指示基底片麻岩可能是古老地壳与新生物质混合的结果。结合砂岩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显示,新太古代晚期(~2.50Ga)华北克拉通以年轻地壳生长和古老地壳改造的同时存在为特征(εHf(t)=0~+7.9),而古-中元古代(~1.80Ga)主要表现为新太古代地壳物质的循环和改造(εHf(t)<0,tDM2<2.80Ga),并且局部存在古-中太古代地壳物质的循环和改造(εHf(t)min=-15.3,tDM2>3.00Ga)。εHf(t)的这种变化特征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在古-中元古代期间随时间变新而逐渐富集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现有资料进一步指示,中-新元古代盖层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及沉积演化与裂谷作用紧密相关。常州沟组下部地层沉积于初始裂谷阶段,仅简单地以~2.50Ga的基底岩石为源区。但随着裂谷作用的发展,在常州沟组上部地层沉积时,物源已经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具有显著的古-中元古代组分(~1.80Ga)的加入,而长龙山组则含有更多的古-中元古代物质。整体上,在中-新元古代地层中,~1.80Ga的年轻物质所占比例具有随着地层变新而逐渐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前寒武纪 燕辽裂陷槽 碎屑锆石 沉积与地壳演化
下载PDF
燕辽三叠纪碱性偏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94
5
作者 牟保磊 阎国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8-121,共14页
华北地台北部燕辽地区发现一批三叠纪(245—195Ma)碱性或偏碱性杂岩体。这些杂岩体均贫硅,绝大多数富含铁、镁、钾、磷和稀土等不相容微量元素。^(87)Sr/^(86)Sr初始值为0.7055—0.7057,它们可能源自被交代蚀变的上地幔。结合燕辽地区... 华北地台北部燕辽地区发现一批三叠纪(245—195Ma)碱性或偏碱性杂岩体。这些杂岩体均贫硅,绝大多数富含铁、镁、钾、磷和稀土等不相容微量元素。^(87)Sr/^(86)Sr初始值为0.7055—0.7057,它们可能源自被交代蚀变的上地幔。结合燕辽地区三叠系的分布及构造形变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三叠纪存在构造岩浆活动带,它是本地区印支运动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 杂岩体 地球化学 燕辽地区
下载PDF
燕辽地区长城系串岭沟组及团山子组沉积时代的新制约 被引量:66
6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2 位作者 叶浩 胡健民 吴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81-2490,共10页
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是长城系地层出露最全的标准建组地区之一。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长城系地层底界年龄比以往所认为的18亿年明显年轻。新的锆石LA-ICP-MSU-Pb测年结果显示,平谷熊耳寨团山子组上部钾质火山岩的锆石207Pb/206Pb加权... 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是长城系地层出露最全的标准建组地区之一。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长城系地层底界年龄比以往所认为的18亿年明显年轻。新的锆石LA-ICP-MSU-Pb测年结果显示,平谷熊耳寨团山子组上部钾质火山岩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37±15Ma(95%置信度,N=15,MSWD=0.75),一致年龄为1641±4Ma(1σ,N=14,MSWD=0.12),限定了团山子组上部的沉积时代。蓟县青山岭侵位于串岭沟组地层内闪长玢岩脉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34±9Ma(95%置信度,N=17,MSWD=0.40),表明串岭沟组地层沉积发生在1634±9Ma之前。结合前人大红峪组火山岩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燕辽拗拉槽(裂谷)钾质火山岩的喷发开始于1637±15Ma,在大红峪期(~1625Ma)达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串岭沟组 团山子组 长城系 燕辽拗拉槽(裂谷)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河北怀来龙凤山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振涛 沈阳 +2 位作者 王训练 马伯永 黄晓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60-1775,共16页
河北怀来龙凤山地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或称骆驼岭组)因发现"龙凤山生物群"而备受关注。本文报道了龙凤山西坡剖面长龙山组中部临近"龙凤山生物群"化石产出层位之下的粉砂岩中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其年龄... 河北怀来龙凤山地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或称骆驼岭组)因发现"龙凤山生物群"而备受关注。本文报道了龙凤山西坡剖面长龙山组中部临近"龙凤山生物群"化石产出层位之下的粉砂岩中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其年龄分布于1573~2931 Ma之间,碎屑锆石年龄谱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峰值年龄为~1.85Ga,此外还有其它若干次级峰值年龄,分别响应了华北克拉通主要的前寒武纪若干地质事件。年龄主峰(~1.85Ga)记录了华北克拉通东、西两大陆块的碰撞拼合事件,~2.6Ga(2.603Ga和2.556Ga)和~2.9Ga(2.935Ga)峰值年龄对应了华北克拉通重要的陆壳生长时间,前者对应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生长的最高峰。介于2.4~2.0Ga(2.07Ga、2.177Ga、2.228Ga、2.286Ga、2.324Ga和2.388Ga)的次级峰值年龄代表了华北克拉通经历的陆内拉伸-裂谷事件。~1.6Ga(1.580Ga)峰值年龄是大红峪的岩浆事件的反映,大致对应于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时间。缺失广布华北克拉通的~2.5Ga事件可能是由于长龙山期海侵超覆沉积使得~2.5Ga的露头被普遍覆盖所致。参照长龙山组下伏地层下马岭组报道的斑脱岩年龄,本文测得的最小谐和年龄(1.573Ga)并不能有效地约束其沉积时代的下限。对燕辽裂陷槽不同地区长龙山组或与之可对比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的对比研究表明,燕辽裂陷槽内部对上述构造事件响应存在差异,暗示了燕辽裂陷槽发育期内部古地理具有相当的复杂程度。秦皇岛柳江地区和辽东半岛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与燕辽裂陷槽内长龙山组存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的古地理背景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龙山组 青白口系 碎屑锆石 燕辽裂陷槽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古地震与古地理 被引量:79
8
作者 乔秀夫 高林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37-352,共16页
位于中朝板块北部的燕辽裂陷槽是中元古代板内裂解的产物。中元古代的伸展裂解构造诱发强地震。中元古代长城系(1 800—1 400 Ma)的串岭沟组、高于庄组及蓟县系的雾迷山组(1 200 Ma)中保留有丰富的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各种软沉积物液化变... 位于中朝板块北部的燕辽裂陷槽是中元古代板内裂解的产物。中元古代的伸展裂解构造诱发强地震。中元古代长城系(1 800—1 400 Ma)的串岭沟组、高于庄组及蓟县系的雾迷山组(1 200 Ma)中保留有丰富的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各种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如液化砂岩脉;碳酸盐岩中的泥亮晶脉、灰岩墙、液化角砾岩、水塑性变形、各种卷曲构造、环形层、层内粒序断层以及碳酸盐岩成岩初期的脆性变形。这些地震成因的变形构造与同沉积断裂相伴生。依据地震记录,中朝板块北部地区中元古代经历两次板内裂解,即1 800—1 400 Ma之间与1 200 Ma,1 200 Ma的裂解导致燕辽裂陷槽的最终形成。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的古地理格局与两次板内裂解相联系,古海盆的范围、盆地的边界、岩相带均受同时期断裂—地震控制。燕辽裂陷槽的古地理环境是一个深部物质活跃、断裂火山活动剧烈和地震频繁的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裂陷槽 中元古代 古地震 软沉积物液化变形 板内裂解 古地理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来自燕辽裂陷槽中部长城系碱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健 田辉 +5 位作者 李怀坤 苏文博 周红英 相振群 耿建珍 杨立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29-3146,共18页
本文报导了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裂陷槽中部长城系大红峪组、团山子组碱性玄武质岩和侵入串岭沟组基性岩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些碱性玄武岩与基性岩脉的时代... 本文报导了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裂陷槽中部长城系大红峪组、团山子组碱性玄武质岩和侵入串岭沟组基性岩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些碱性玄武岩与基性岩脉的时代问题、岩浆岩起源和源区类型以及岩浆作用的动力学背景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大红峪组碱性玄武岩和串岭沟组基性岩脉分别形成于1624±9Ma和1620±9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这些基性岩浆岩普遍具有高的Zr含量(94×10-6~196×10-6)、富集轻稀土((La/Yb)N=10.63~21.97)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大多数样品无明显的Eu异常,微量元素组成与OIB相似。锆石Hf同位素显示弱亏损特征,εHf(t)值为-0.6~3.8。燕辽裂陷槽中部长城系碱性岩的原始岩浆可能起源于同一软流圈地幔源区的低程度部分熔融(2%~3%),且有岩石圈地幔物质加入。岩浆受地壳混染的程度低,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研究进一步表明,燕辽裂陷槽中部长城系碱性岩从1635Ma(团山子组)开始喷发,1625Ma达到峰期,大红峪组地层沉积时间晚于1635Ma。联系该阶段全球各大陆情况,华北地区该期的碱性岩岩浆事件应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岩 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 燕辽裂陷槽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昌图凹陷白垩纪沉积环境对燕辽造山带隆升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政语 林舸 +2 位作者 刘池阳 马晓昌 侯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6-511,共6页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 ,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 ,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 ,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 ,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 ,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 ,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断陷早期 (SⅡ1)和断陷晚期 (SⅡ2 )两个层序。裂陷期超层序发育巨厚的溢流相、爆发相火山岩。断陷早期 (SⅡ1)层序发育低位与湖盆扩张两个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总体反映为一套近物源稀性泥石流沉积特征 ;湖盆扩张体系域反映水体相对较深 ,有扇三角洲及半深湖—深湖相沉积 ;岩屑砂岩发育 ,岩屑成分以火山岩为主。断陷晚期凹陷水体变浅 ,SⅡ2 层序中下部低位及湖盆扩张体系域总体发育特征类似SⅡ1层序 ,上部发育的湖盆收缩体系域 ,演化为扇三角洲、河道、滨浅湖及沼泽相 ;SⅡ2 层序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岩屑成分除火山岩外 ,见有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坳陷期 (SSⅢ )超层序发育冲积平原相 ,砂岩中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成分进一步增加。由于受区域构造环境控制 ,凹陷沉积沉降中心不断北移 ,表明松辽盆地南缘燕辽造山带在白垩纪不断隆升、向北扩展 ;凹陷中发育三期低位体系域、对应了三期断陷活动 ,指示造山带在造山后作用阶段经历了三期幕式快速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燕辽造山带 隆升过程 昌图凹陷 白垩纪 层序地层格架
下载PDF
河北省兴隆县太平村钼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潜力评价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玉山 刘剑波 +4 位作者 宋海峰 聂卫东 张金江 孙金龙 侯建伟 《吉林地质》 2012年第1期46-48,87,共4页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燕辽成矿带中已发现了多处钼(铜)矿床(点),兴隆县太平村钼矿位于燕辽成矿带中部,矿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岩浆热液活动特征,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目前所发现的钼(铜)矿床(点)多位于密云—青龙断裂北侧...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燕辽成矿带中已发现了多处钼(铜)矿床(点),兴隆县太平村钼矿位于燕辽成矿带中部,矿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岩浆热液活动特征,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目前所发现的钼(铜)矿床(点)多位于密云—青龙断裂北侧,而太平村钼矿位于该断裂南侧,该矿床的发现对密云—青龙断裂南侧寻找钼矿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县 太平村钼矿 成矿流体 燕辽成矿带
下载PDF
廖燕的文论主张及其文化品格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贤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3,共6页
廖燕的文论主张在清初文化专制的氛围中能够独树一帜,与其平民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与明遗民交往较多,尊崇阳明心学,且受实学思潮影响。廖燕攘斥剽拟,尊崇性灵,高扬小品文和文学评点的价值,追求创作个性,... 廖燕的文论主张在清初文化专制的氛围中能够独树一帜,与其平民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与明遗民交往较多,尊崇阳明心学,且受实学思潮影响。廖燕攘斥剽拟,尊崇性灵,高扬小品文和文学评点的价值,追求创作个性,向往创作自由,并建立了"以愤为美"的文艺创作的美学原则和"意在形因"的艺术创作理论,具有反皇权专制、反传统教条和富于战斗精神的文化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燕 性灵 创作自由 反传统
下载PDF
廖燕从军性质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升奕 《韶关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0-23,共4页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三藩之乱时有过一次短暂的从军,时间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据考证廖燕那次从军参加的是反清的军队,从军的目的是为了希望能驱逐异族的统治。过去一直认为廖燕从军参加的是清军。其从军所寓的横浦宝界寺,位于...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三藩之乱时有过一次短暂的从军,时间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据考证廖燕那次从军参加的是反清的军队,从军的目的是为了希望能驱逐异族的统治。过去一直认为廖燕从军参加的是清军。其从军所寓的横浦宝界寺,位于今江西省大余县城內,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位于广东省境内。横浦是对江西大余等县一带的称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燕 从军 横浦 宝界寺 清朝
下载PDF
读清初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三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则杰 《韶关学院学报》 2004年第11期1-4,共4页
清初广东曲江的廖燕,是一位相当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国内对他的研究却还十分薄弱。事实上.阅读廖燕的文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例如它可以校正其他作家著作中的某些错误,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清... 清初广东曲江的廖燕,是一位相当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国内对他的研究却还十分薄弱。事实上.阅读廖燕的文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例如它可以校正其他作家著作中的某些错误,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与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廖燕 澹归 岭南三大家 王昙
下载PDF
地质学专业联合野外教学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邱昆峰 《中国地质教育》 2019年第1期76-79,共4页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地质学专业本科联合野外实习是优质资源整合、推进地质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全新探索。2018年7月,受吉林大学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院校参加地质学专业本科生燕辽...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地质学专业本科联合野外实习是优质资源整合、推进地质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全新探索。2018年7月,受吉林大学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院校参加地质学专业本科生燕辽构造带东段联合野外教学实习,围绕"华北地台基底构造特征与早期地壳演化""华北地台盖层沉积序列与古地理演化""中生代地层、盆地、构造及古生物群"等三个方面主题,设置十余条观测路线,通过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学科普、旅游地质学等多个方面教学实习,提高学生野外实践能力。文章总结了实习路线运行的保障和联合野外实践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专业 本科生 联合野外实习 燕辽构造带
下载PDF
廖燕《灵泷寺石枢铭》解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升奕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0-12,共3页
《灵泷寺石枢铭》是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的一篇小品,叙述了一个离奇的梦境。这个梦境其实是廖燕内心世界的一个告白,是廖燕在清初严酷的文字狱和政治迫害下不得已的一种表达心声的方式。
关键词 廖燕 灵泷寺 石枢 地枢
下载PDF
耿延毅墓志考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苗霖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7-70,共4页
耿延毅是耿崇美之孙、耿绍纪之子,是辽代上谷耿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其以荫补入仕,并通过战功,提升了官职和爵位。此外,他还先后娶两位玉田韩氏女子为夫人,与玉田韩氏形成了紧密的关系,稳固了上谷耿氏家族的地位。关于耿延毅,《辽史》等... 耿延毅是耿崇美之孙、耿绍纪之子,是辽代上谷耿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其以荫补入仕,并通过战功,提升了官职和爵位。此外,他还先后娶两位玉田韩氏女子为夫人,与玉田韩氏形成了紧密的关系,稳固了上谷耿氏家族的地位。关于耿延毅,《辽史》等传世文献没有任何记载,墓志的出土补充了正史记载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延毅 墓志
下载PDF
燕辽地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绍武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2年第1期28-35,共8页
以蓟县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所产宏观藻类化石为重点 ,兼顾京冀辽等邻区 ,全面总结和系统讨论了该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的研究简史、产出层位、区域分布、化石组合、生物群特征、可能的系统分类 ,以及国内外对比与地层学意义 ,初... 以蓟县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所产宏观藻类化石为重点 ,兼顾京冀辽等邻区 ,全面总结和系统讨论了该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的研究简史、产出层位、区域分布、化石组合、生物群特征、可能的系统分类 ,以及国内外对比与地层学意义 ,初步探讨了宏观藻类植物群在中、新元古代的发生、发展与更迭 ,追索宏观真核生物起源等。通过对燕辽地区中、新元古代宏观藻类的研究与总结 ,把显生宙行之有效的生物地层学方法运用于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中 ,进行国内外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 ,显然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地区 晚元古代 宏观藻类化石 产出层位 化石组合 生物群特征
下载PDF
渤海遗民大延琳创建“兴辽国”及其政治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炜冉 董健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33-236,共4页
大延琳(?-1030)是辽中期在东京地区起兵反辽的渤海移民领袖,建立了"兴辽国"。从起义时担任东京舍利军详稳,负责皇族事务管理来看,大延琳可能是与辽廷通婚的外戚渤海贵族。大氏家族在移民辽阳府后,成了该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世族... 大延琳(?-1030)是辽中期在东京地区起兵反辽的渤海移民领袖,建立了"兴辽国"。从起义时担任东京舍利军详稳,负责皇族事务管理来看,大延琳可能是与辽廷通婚的外戚渤海贵族。大氏家族在移民辽阳府后,成了该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世族,使得其有很高的威望能领导渤海移民的反辽事业,像大氏这样的辽阳世族一直到金代中期还依然有较强的影响力。大延琳反辽斗争失败后,辽圣宗又实行了迁徙东京道渤海人于上京和中京地区安置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延琳 兴辽国 渤海遗民
下载PDF
论廖燕传记文中的人格理想
20
作者 李永贤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8-122,共5页
传记文虽以客观记录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但因作者的出身、经历、性情、操守各异,写作态度、目的、政治取向、评价标准不同,必然会使传记文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作为清初启蒙思想家和小品文名家的廖燕,其传记文所表现的多为出身“穷巷幽闺... 传记文虽以客观记录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但因作者的出身、经历、性情、操守各异,写作态度、目的、政治取向、评价标准不同,必然会使传记文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作为清初启蒙思想家和小品文名家的廖燕,其传记文所表现的多为出身“穷巷幽闺”而具“潜德显行”、或其“事关风劝垂训”的人物。由于他对传主的道德判断迥异于世俗之论,其传记文理论和实践在清初独树一帜。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廖燕的思想与人格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燕 传记文 思想 人格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