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徐疾补泻的操作术式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喜新 冉鹏飞 +1 位作者 吕晓蕊 王雪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3-426,共4页
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经文原意,结合后世的有关解释和笔者的理解及临床经验,提出《内经》中的徐疾补泻不是单一操作术式,而是补泻手法纲领,包含有很多操作方法,并将其进行了列举,后世的针刺补泻术式均是从此发展而... 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经文原意,结合后世的有关解释和笔者的理解及临床经验,提出《内经》中的徐疾补泻不是单一操作术式,而是补泻手法纲领,包含有很多操作方法,并将其进行了列举,后世的针刺补泻术式均是从此发展而来。《针灸学》教材将此归属单式补泻,缩小了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有关的描述仅是狭义的徐疾补泻,然其操作亦可分为带气运针式和三一进退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徐补泻 刺法 提插补泻
下载PDF
论平补平泻针法技术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富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3-284,共2页
从文献与临床应用出发,探讨了平补平泻针法操作技术,指出了该法有单式与复式之分,单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或捻转,而复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捻转结合。同时提出了平补平泻法与导气法、平针法之不同,认为《灵枢经》"导气法... 从文献与临床应用出发,探讨了平补平泻针法操作技术,指出了该法有单式与复式之分,单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或捻转,而复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捻转结合。同时提出了平补平泻法与导气法、平针法之不同,认为《灵枢经》"导气法"为行气法,《医经小学》"平针法"是进针法与行针法的描述,均无补泻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法 针刺补泻 提插补泻
下载PDF
“九六提插补泻法”针刺“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傅凯丽 霍磊 《河南中医》 2018年第3期376-378,共3页
目的:观察"九六提插补泻法"针刺"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病房治疗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50例... 目的:观察"九六提插补泻法"针刺"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病房治疗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给予"九六提插补泻法"针刺"舌三针"治疗,对2组患者的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后改善程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九六提插补泻法"针刺"舌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假性球麻痹 吞咽功能障碍 “九六提插补泻法” “舌三针”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重插轻提及轻插重提的思考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永海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 :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操作上的力学矛盾。方法 :从物理的角度及经典文献等诸多方面分析 ,提出提插补泻的操作精髓是“紧按慢提”及“紧提慢按” ,并且“紧”应该理解为医者“针下发紧”之意。如果用“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 目的 :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操作上的力学矛盾。方法 :从物理的角度及经典文献等诸多方面分析 ,提出提插补泻的操作精髓是“紧按慢提”及“紧提慢按” ,并且“紧”应该理解为医者“针下发紧”之意。如果用“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来解释提插补泻 ,则“重”与“轻”应理解为“重视”及“看轻” ;或者医者手感的“沉重”“轻滑”。结论 :轻、重如果是指用力轻重则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矛盾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补泻法 生物力学 机体功能
下载PDF
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成勇 秦珊 +5 位作者 李忠仁 刘兰英 王和生 吴文忠 陈栋 张聪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9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6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9眼)和对照组20例(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 目的观察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6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9眼)和对照组20例(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视野平均视敏度(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视力、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3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是一种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视神经萎缩 新明 针药并用 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下载PDF
从能量角度透视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兴 郭新年 张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25-526,共2页
目的: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论述上的矛盾。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动能定理,推导出外力(术者施加于针的作用力和一切阻碍针体运动的力的合力)和针体运动速度的关系,从而得出当术者用力下插或上提针时,针的运动速度增加。结论:提... 目的: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论述上的矛盾。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动能定理,推导出外力(术者施加于针的作用力和一切阻碍针体运动的力的合力)和针体运动速度的关系,从而得出当术者用力下插或上提针时,针的运动速度增加。结论:提插补泻中重插轻提与轻插重提的轻重应理解为进退针幅度的大小;徐疾补泻中的徐疾应理解为速度的快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插补泻 疾徐补泻 @徐疾补泻
下载PDF
针刺补泻之“疾徐补泻”探讨
7
作者 万锡钢 陈利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究针刺"疾徐补泻"的真实内涵。[方法]通过对医学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从脉象、出针速度、留针时间、操作过程和能量角度对"疾徐补泻"展开讨论,并与提插补泻作简要对比。[结果]徐疾补泻从脉象角... [目的]探究针刺"疾徐补泻"的真实内涵。[方法]通过对医学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从脉象、出针速度、留针时间、操作过程和能量角度对"疾徐补泻"展开讨论,并与提插补泻作简要对比。[结果]徐疾补泻从脉象角度说法牵强,从出针速度、留针时间和操作过程解释符合理论和实际,其能量输入论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与提插补泻并不矛盾。[结论]疾徐补泻不是单纯指某个针刺步骤的补泻手法,而是指以一种徐疾补泻的理念贯穿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疾徐补泻 提插 理论探讨
下载PDF
提插捻转针刺补泻法临床应用概述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雅琳 陈波 《亚太传统医药》 2017年第19期79-80,共2页
在对提插捻转补泻法的研究中,追根溯源,回顾了历代医家的经典著作,对这两种最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进行探究,并结合现代著名针灸医家在经典著作基础上的创新和诠释,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列举部分临床研究成果,证实了提插捻转补泻法在临床... 在对提插捻转补泻法的研究中,追根溯源,回顾了历代医家的经典著作,对这两种最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进行探究,并结合现代著名针灸医家在经典著作基础上的创新和诠释,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列举部分临床研究成果,证实了提插捻转补泻法在临床中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插捻转 针刺补泻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定量化针刺手法对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银娥 杨华元 李立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验证提插补法针刺健康人右侧合谷穴对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在30例健康人右侧合谷穴行提插补法,提插幅度5~8mm,频率100次/min,操作时间1min。采用PowerLab 8/30八通道高速记录仪及皮肤测温探头,以左侧合谷、右侧... 目的:验证提插补法针刺健康人右侧合谷穴对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在30例健康人右侧合谷穴行提插补法,提插幅度5~8mm,频率100次/min,操作时间1min。采用PowerLab 8/30八通道高速记录仪及皮肤测温探头,以左侧合谷、右侧商阳、左侧商阳、左侧口禾髎针刺前30min、行针时1min、行针后30min的温度为观察指标。结果:提插补法针刺右侧合谷穴后,分别使左侧合谷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7.89±3.56)℃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8.30±2.81)℃,右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4.57±4.29)℃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6.30±4.32)℃,左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5.13±5.07)℃上升到针刺后(26.58±4.92)℃,左侧口禾髎由针刺前平均温度(32.11±1.68)℃上升到针刺后(32.25±2.15)℃,以上穴位平均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结论:提插补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升高的影响,且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具有循经性及腧穴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提插补泻 针刺补法 皮肤温度 穴位 健康人
原文传递
提插补泻对健康人足三里穴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晓梅 李岩琪 +5 位作者 周丹 刘阳阳 李迎红 刘建卫 郭永明 郭义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血流灌注量 针刺手法 提插补泻 平补平泻 足三里
原文传递
提插与捻转手法输入能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西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4,共4页
从提插与捻转手法能量输入模型出发,运用物理学中的能量密度、能流密度和声强级概念,在次声范围内,分别计算出提插法和捻转法平均能流密度和次声声强随频率的分布。根据分布表进行讨论,发现针刺过程输入的能流密度和声强级都较大,经络... 从提插与捻转手法能量输入模型出发,运用物理学中的能量密度、能流密度和声强级概念,在次声范围内,分别计算出提插法和捻转法平均能流密度和次声声强随频率的分布。根据分布表进行讨论,发现针刺过程输入的能流密度和声强级都较大,经络实质很可能是富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筋膜组织,烧山火"重插"的热补手法效应是同位相孤立波能量产生的作用,透天凉"重提"的凉泻手法效应是反位相孤立波能量产生的作用。说明提插行针输入能量稍大于捻转行针,但差别不大;行针快慢对能量传递效果影响较大;人体经络物质对捻转能量传递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能量输入 频率分布
原文传递
针刺提插补泻足三里对血虚证模型家兔RBC,Hb,MCV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安萍 徐敏 睢明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1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提插补泻"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MCV)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留针组)、D组(提插...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提插补泻"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MCV)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留针组)、D组(提插补法组)、E组(提插泻法组)。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结果针刺处理后,B,C,D,E组家兔外周血RBC和Hb均明显升高,分别与针刺处理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对各组家兔的RBC和Hb在针刺处理结束后的第2天、第17天、第32天这3个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处理结束后第17天,B,C,D,E组家兔外周血中MVC与针刺处理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插轻提的提插补法与重提轻插的提插泻法在虚证的病理状态下无明显差异,未显示出补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虚证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红细胞体积 针刺提插补泻法 家兔
原文传递
古代针刺补泻手法再认识 被引量:8
13
作者 虞逸舒 董雪莲 艾炳蔚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2450-2453,共4页
捻转补泻在二维平面上为迎随的一种演变,在三维层面与提插手法不可分割。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并非矛盾,只是手法作用时机以及所处层面不同。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这两种手法作用的时机以及所处穴位的层面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徐疾补... 捻转补泻在二维平面上为迎随的一种演变,在三维层面与提插手法不可分割。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并非矛盾,只是手法作用时机以及所处层面不同。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这两种手法作用的时机以及所处穴位的层面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徐疾补泻往往作用于进针出针的过程中,不需要有得气的先决条件,涉及层面贯穿穴位内外。"徐而疾则实"。徐入是为了慢慢引阳气入内,疾出是防正气随针外泻。提插补泻则是在针刺入穴位之后以得气为基础进行的,"紧感"即是针刺得气的一种感应。提插补泻所处层面为穴位内的进退,重插从卫取气,追阳内交,欲激发人体正气,轻提可防止正气耗散;重提从荣置气,引阴外出,引正气外出抗邪,轻插为防止邪气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徐疾补泻 补泻效应 得气 从卫取气 从荣置气
下载PDF
基于正交设计的针刺治疗内毒素发热兔补泻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光卫 程怀锦 +2 位作者 施舍 范神栋 王凡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951-4955,共5页
目的:以内毒素发热兔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主次因素和针刺参数的最佳组合,为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选取60只新西兰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和9组手法组,每组5只,其余9组手法... 目的:以内毒素发热兔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主次因素和针刺参数的最佳组合,为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选取60只新西兰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和9组手法组,每组5只,其余9组手法组采用提插手法针刺“曲池穴”进行治疗。9种针刺提插手法采用L9(34)正交表对三因素(作用力方向、频率和施术时间)三水平安排实验,通过观察血清发热因子IL-1β、IL-6和TNF-α含量研究上述三因素的主次关系。结果:三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大小依次是作用力方向>施术时间>频率,其中作用力方向对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施术时间对IL-6和TNF-α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频率对IL-1β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因素对针刺治疗实热证兔的疗效不同,其中作用力方向对疗效的影响最大;针刺治疗实热证兔的最佳提插手法参数为重提轻插、留针期间手法刺激时长3min、频率60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插补泻 针刺效应 正交设计 内毒素 动物模型 实热证 因素
原文传递
提插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及核心技术 被引量:15
15
作者 侯晓菲 王欣君 +2 位作者 张建斌 顾媛媛 宋思源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29-733,共5页
通过梳理分析古代中医文献中提插补泻手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速度变化、幅度、层次、性别、受针左右、午前午后、术数为提插补泻手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性别、受针左右、午前午后、术数为非必要参数,速度变化、幅度和层次为必要参数。速... 通过梳理分析古代中医文献中提插补泻手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速度变化、幅度、层次、性别、受针左右、午前午后、术数为提插补泻手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性别、受针左右、午前午后、术数为非必要参数,速度变化、幅度和层次为必要参数。速度变化是提插补泻手法必要参数中的核心参数,并与幅度一起用以区分刺激量的大小,层次需视临床需要而定。总结提插补泻手法的核心操作技术为提插补法下插阶段用力加速向下,上提阶段针体缓慢匀速复位至提插运动起始点;提插泻法上提阶段用力加速向上,下插阶段针体缓慢匀速复位至提插运动起始点。以速度变化方向、速度大小和提插幅度作为提插补泻的参数进行针刺手法的量化,并结合人体针刺效应,有助于揭示针刺量效关系,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手法 提插补泻 参数 核心技术
原文传递
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的协同与分离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润龙 廖茂棣 +4 位作者 罗浩 吴洪 侯逸敏 胡芮 张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7-891,共5页
分析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的协同使用情况及分离原因。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的重要内容,传统针灸学中,二者存在协同使用的情况,主要与以血气理论为指导的治疗思想和人体结构对手法操作的影响有关。民国以后,逐渐出现提插补泻和捻... 分析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的协同使用情况及分离原因。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的重要内容,传统针灸学中,二者存在协同使用的情况,主要与以血气理论为指导的治疗思想和人体结构对手法操作的影响有关。民国以后,逐渐出现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的分离,与"科学针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及神经科学融入针灸治疗体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刺法
原文传递
捻转补泻之我见 被引量:11
17
作者 沈特立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2,共4页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的实质,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回顾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历史文献,从古籍记载注文探究,分析现存的几种观点如与经脉循行方向结合,细分左右、男女、手足;刺激量大小,操作时间长短;捻转手法属于螺旋运动等,...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的实质,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回顾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历史文献,从古籍记载注文探究,分析现存的几种观点如与经脉循行方向结合,细分左右、男女、手足;刺激量大小,操作时间长短;捻转手法属于螺旋运动等,发现捻转补泻的关键是决定三维运动的持针手型,捻转细分左右、男女、手足等,就同时忽略了捻转手法必然带有提插动作的立体效应。认为捻转补泻的实质不离《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提插补泻原则。以此原则为指导,将捻转补泻手法应用于临床中,才能避免手法操作流于形式而陷入虚无飘渺的玄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手法 捻转 提插 补泻
原文传递
《内经》意气针灸疗法和提插捻转治神的联系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峰 秦玉革 +2 位作者 秦玉恒 李莉 李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4-278,共5页
分析《内经》中有关条文,结合临床和现代科学对意识体外作用的验证,发现《内经》对意气针灸疗法的医者有特殊的治神要求,体现在医者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医患双方特别是患方更强大的心神力量转化为患者的生理效应,将不利于疗效的各... 分析《内经》中有关条文,结合临床和现代科学对意识体外作用的验证,发现《内经》对意气针灸疗法的医者有特殊的治神要求,体现在医者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医患双方特别是患方更强大的心神力量转化为患者的生理效应,将不利于疗效的各种心理因素减到最少,并把心理治疗作为最高的治神原则。后世以提插捻转为主的补泻手法在追求刺激和针感的过程中却无意中使患者进入了基本甚至强烈的治神守神状态,把《内经》中对医者的特殊治神作用在患者方面部分实现,引发了患者自我的以意行气等变化,不但激发了机体固有的抵御疾病和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可能也激发了患者对其经气强大的自我保护守神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神 意气针灸疗法 提插捻转 补泻手法 以意行气 《内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