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of N-11-Azaartemisinins Potentially Active against Plasmodium falciparum by Combined Molecular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 and Models Built with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1
作者 Jeferson Stiver Oliveira de Castro José Ciríaco Pinheiro +5 位作者 Sílvia Simone dos Santos de Morais Heriberto Rodrigues Bitencourt Antonio Florêncio de Figueiredo Marcos Antonio Barros dos Santos Fábio dos Santos Gil Ana Cecília Barbosa Pinheiro 《Journal of Biophysical Chemistry》 CAS 2023年第1期1-29,共29页
N-11-azaartemisinins potentially active against Plasmodium falciparum are designed by combining molecular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MEP),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 and models built with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m... N-11-azaartemisinins potentially active against Plasmodium falciparum are designed by combining molecular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MEP),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 and models built with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PCA, HCA, KNN, SIMCA, and SDA). The optimization of molecular structure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B3LYP/6-31G* approach. MEP maps and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key structural features required for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likely interactions between N-11-azaartemisinins and heme, respectively. The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allowed the separation of the investigated compounds into two classes: cha and cla, with the properties ε<sub>LUMO+1</sub> (one level above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energy), d(C<sub>6</sub>-C<sub>5</sub>) (distance between C<sub>6</sub> and C<sub>5</sub> atoms in ligands), and TSA (total surface area) responsibl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The insights extracted from the investigation developed and the chemical intuition enabled the design of sixteen new N-11-azaartemisinins (prediction set), moreover, models built with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this prediction set. The result of this application showed twelve new promising N-11-azaartemisinins for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alarial Design MEP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Models Built with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下载PDF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吡啶基胺类配体的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华北 戴梅 刘春萍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71-874,共4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退火技术寻找了一类新型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吡啶基胺类配体分子的优势构象,用分子力学方法进行了结构优化,再用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中的AM1方法进一步优化,并做了电子结构计算.用计算所得物化参数对配体亲和性进行多...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退火技术寻找了一类新型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吡啶基胺类配体分子的优势构象,用分子力学方法进行了结构优化,再用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中的AM1方法进一步优化,并做了电子结构计算.用计算所得物化参数对配体亲和性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化合物pKi值与分子最低空轨道能量(E_(LUMO))、吡啶基所带总电荷(Q_p)及分子构象相关.根据计算结果对该类化合物与受体的作用机制和作用位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吡啶基胺类配体 构效关系 模拟退火技术 分子动力学 量子化学 作用机制 药物
下载PDF
神经轴突中信号转导内体运输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邹丽芳 黄安 梁尚栋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其生长发育与轴突运输密切相关。轴突运输中信号分子通过激活相关受体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在细胞内吞作用下进入内体,形成神经元轴突中的胞内吞细胞器。胞内吞细胞器从轴突运输至胞体,这种细胞器称为信号转导内...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其生长发育与轴突运输密切相关。轴突运输中信号分子通过激活相关受体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在细胞内吞作用下进入内体,形成神经元轴突中的胞内吞细胞器。胞内吞细胞器从轴突运输至胞体,这种细胞器称为信号转导内体。内体运输受损影响神经元的生存,了解轴突及内体运输这一过程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寻找相关疾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该文就神经元轴突及内体运输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突运输 信号内体 神经元 神经营养因子 配体-受体复合物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伴刀豆蛋白A对人胃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调节及对肿瘤坏死因子突变体细胞毒效应的影响
4
作者 冉瑞琼 付华 +1 位作者 王国平 曹世龙 《中国药理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伴刀豆蛋白A(ConA)对人胃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的调节机制及肿瘤坏死因子突变体(TNF-m)细胞毒效应与TNFR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25I-TNF-m作为放射配体,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M... 目的:探讨伴刀豆蛋白A(ConA)对人胃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的调节机制及肿瘤坏死因子突变体(TNF-m)细胞毒效应与TNFR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25I-TNF-m作为放射配体,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MTT比色法对ConA作用前后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TNFR的数目,亲和力,以及TNF-m的细胞毒效应进行了检测,结果:ConA可快速增加细胞表面TNF-m的结合位点(0.56×10-11对0.91×10-11nmol·细胞-1,P<0.01)而不影响受体的亲和力(Kd:2.78×10-10对2.63×10-10mol·L-1,P>0.5)。ConA不增加受体蛋白的合成和胞浆受体的数目;ConA作用组TNF-m的内化和降解(分别为1.24×10-6和0.18×10-6nmo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内化和降解(分别为0.6×10-6和0.07×10-6nmol);ConA作用组TNF-m对胃癌细胞的最大抑制率(8.4%)显著低于对照组TNF-m的最大抑制率(60%)、P<0.01。结论:伴刀豆蛋白A通过抑制TNFR的内化而增加膜TNFR的数目;TNF-m的生物效应与TNFR介导的信号传递(受体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刀豆蛋白A 肿瘤坏死因子 受体 突变体 胃癌
下载PDF
草果知母汤在阻断点燃模型形成过程中对NMDA受体及其mRNA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贺娟 梁怡 +1 位作者 钱会南 王洪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5,46,共3页
观察抗癫痫中药草果知母汤在阻断戊四唑点燃模型形成过程中 ,对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lu的受体NMDA结合力及其NMDAR1mRNA的影响。以NMDA的竞争性拮抗剂MK 80 1为对照 ,用配基受体法、原位杂交法检测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 :与模型... 观察抗癫痫中药草果知母汤在阻断戊四唑点燃模型形成过程中 ,对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lu的受体NMDA结合力及其NMDAR1mRNA的影响。以NMDA的竞争性拮抗剂MK 80 1为对照 ,用配基受体法、原位杂交法检测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 :与模型组相比 ,中药组大鼠海马NMDAR1mRNA的含量明显降低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MK 80 1组无明显变化 ;与模型组相比 ,中药组NMDA受体结合力明显降低 ,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MK 80 1组皮层NMDA结合力明显降低 ,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说明中药草果知母汤主要通过降低NMDAR1mRNA的表达来降低NMDA受体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知母汽 癫痫模型 原位杂交 NMDA受体 癫痫 MRNA 治疗
原文传递
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结合分析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君 金亚 +1 位作者 叶燕锐 谭文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多药物靶点的受体超家族,其激动剂或拮抗剂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在药物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测定配体与受体亲和力的结合实验是药物评价、研发和作用机理研究中不...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多药物靶点的受体超家族,其激动剂或拮抗剂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在药物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测定配体与受体亲和力的结合实验是药物评价、研发和作用机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于研究GPCRs与其配体结合的分析技术,可以按照标记方式的异同分为三类:同位素标记法、非同位素标记法和非标记法。非同位素标记法多采用荧光配体标记,利用竞争法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直接获知结合情况;非标记法中利用各种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配体结合受体后胞内分子运动引起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的变化来表征结合情况。此外,质谱也已被用于受体-配体平衡解离常数的测定,显示了其在非标记结合分析及受体功能研究中的潜力。本文归纳了目前用于GPCRs结合分析的主要技术,对其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并对受体-配体结合分析中新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 受体-配体结合分析 多药物靶点 同位素标记法 非标记法 生物传感器 质谱
原文传递
补肾法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模型小鼠的作用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士强 吴婷婷 +5 位作者 李芸 周张杰 杨蕴 蒋海燕 夏晓婷 钟薏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0-14,共5页
目的:从RANKL/RANK/OPG系统探讨补肾法抑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在C57BL/6雄性小鼠左后肢接种Lewis肺癌细胞株制备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并将18只造模小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补肾方低剂量组,补肾方中剂量组,补肾方高剂量... 目的:从RANKL/RANK/OPG系统探讨补肾法抑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在C57BL/6雄性小鼠左后肢接种Lewis肺癌细胞株制备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并将18只造模小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补肾方低剂量组,补肾方中剂量组,补肾方高剂量组,唑来膦酸盐组以及补肾方(低)+唑来膦酸盐组。观察小鼠骨肿瘤组织病理,骨组织骨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白介素-6(IL-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病理图片显示:骨皮质表面大部分被肿瘤细胞侵蚀破坏,骨髓腔内骨小梁被严重破坏,骨髓腔内造血细胞部分坏死,结构模糊不清(+++);唑来膦酸组及补肾方中剂量、补肾方(低)+唑来膦酸盐组小鼠病理:骨皮质完整结构清晰,骨髓腔内骨小梁与造血细胞少量破坏(+);模型组转移癌OPG的表达较低,补肾方中剂量及补肾方(低)+唑来膦酸盐的OPG蛋白的表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方低剂量、补肾方高剂量、唑来膦酸盐的OPG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转移癌RANKL的表达较高,补肾方高剂量的RANKL蛋白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肾方中剂量、唑来膦酸盐及补肾方(低)+唑来膦酸盐的RANKL蛋白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方低剂量的RANKL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转移癌IL-6的表达较高,补肾方中剂量、补肾方高剂量的IL-6蛋白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唑来膦酸盐及补肾方(低)+唑来膦酸盐的IL-6蛋白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方低剂量的IL-6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方可能通过增加OPG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肺腺癌细胞的骨转移;同时,还可能通过抑制RANKL及IL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组织对骨质的溶骨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补肾法 骨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