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based on Google Earth Engine
1
作者 WEI Xi YANG Dazhi +2 位作者 CAI Xiangwen SHAO Ya TANG Xiangling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608,共17页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cosystems an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cological changes.Using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cosystems an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cological changes.Using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was calculated for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r 1991,2001,2011,and 2021.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Furthermore,geographic detectors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The results verified that:1)From 1991 to 2021,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The area with good and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proportion increased by 19.69%(3406.57 km^(2)),while the area with fair and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proportion decreased by 10.76%(1860.36 km^(2)).2)Spatiall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exhibited a pattern of low quality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high quality in the periphery.Specifically,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racterized the Guilin urban area,Pingle County,and Lingchuan County.3)From 1991 to 2021,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Areas with high-high agglomeration were predominantly forests and grasslands,indicating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whereas areas with low-low agglomeration were dominated by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indicating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4)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exerte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basin,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factors had the great influence.This study aimed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related to ecology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Driving factor Google Earth Engine liji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Flood Rainstorm in the Lijiang River of Guilin
2
作者 LIU Fu-zhou BAI Xian-d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2期29-32,共4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flood rainstorm in the Lijiang River of Guilin. [Metho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flood rainstorm and water level in the Lijiang River, the flood rainstorm standard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flood rainstorm in the Lijiang River of Guilin. [Metho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flood rainstorm and water level in the Lijiang River, the flood rainstorm standard in the Lijiang River was delimited. Via the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weather situation of flood rainstorm in South China, the flood rainstorm in the Lijiang River w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Result] The flood in the Lijiang River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torrential rain in the upstream. When the daily rainfall in the upstream ≥100 mm, or the daily rainfall in above continuous 2 d ≥ 50 mm, the flood was easy to happen in the Lijiang River. During April-July in every year, the flood was possible to happen in the flood season in the Lijiang River but mainly happened during May-June. The period of flood water level variation in the Lijiang River was ten-year. When the highest water level was lower than the warning stage (145.00 m) in the year, most of highest water level in the next year surpassed the warning stage and reached above 146.00 m. The weather type which caused the flood rainstorm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frontal zone type (frontal zone southward movement type, stationary front northward movement type) and the low pressure vortex type. The upstream in the Lijiang River was the rainstorm center in Guilin area and the key zone of flood rainstorm in the Lijiang River. The special terrain provided the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multi-occurrence of rainstorm.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forecast of flood rainstorm in the Lijiang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jiang river in Guilin Flood rainstorm ANALYSIS China
下载PDF
How to Improve Tea Farmers' Livelihoods in the Sightseeing Place along Lijiang River Valley?
3
作者 Zhen SU Qiuying L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6年第12期7-9,共3页
The unbala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of the tea industr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poor groups along Lijiang River Valley for improving their liveliho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 The unbala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of the tea industr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poor groups along Lijiang River Valley for improving their liveliho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we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tea farmers' livelihoods,such as lack of fund,low capacity in price negotiation,and high cost of resisting various risks.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ea farmers to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s through ways of enterprise cooperation,innovative marketing,brand cultiv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ghtseeing plac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Tea farmers lijiang river Valley
下载PDF
Variation Law of Organic Contaminant in Lijiang River
4
作者 李永军 彭苏萍 +1 位作者 刘绿柳 周叶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0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Lijiang River within Guilin city is research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and flow rate as well as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Lijiang River is discussed. T...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Lijiang River within Guilin city is research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and flow rate as well as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Lijiang River is discussed. The changes o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n past years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a certain value of flow rate corresponding to a certain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on the upper and lower sections of the research area. If flow rate is greater than that value, the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will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w. While the result will be the contrary when river flow is smaller than that value, that is to say, the concentration wil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w. To be aware of this regularity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in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MINATION CONCENTRATION VOLUME flow rate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lijiang river
下载PDF
漓江上游水沙对降水、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5
作者 方荣杰 黄卉 +3 位作者 张帅普 代俊峰 蒋立新 许景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为了探究漓江流域上游水沙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基于气温、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漓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累积量斜率变... 为了探究漓江流域上游水沙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基于气温、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漓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揭示气候因子对上游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合植被覆盖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河流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9年漓江流域上游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未呈现显著增加或减少趋势,同时期NDVI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林地、耕地为主。漓江上游气温未出现突变点,降水量与径流量于1991年发生突变,1992—2019年漓江上游NDVI平均值显著高于突变前的1981—1991年,耕地面积平均值与林地面积平均值显著低于突变前的1981—1991年;输沙量于2003年发生突变,2004—2019年漓江上游NDVI平均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平均值显著高于1981—2003年。降水对径流改变的贡献率为56.30%,降水量-径流量关系并未在突变点前后发生改变。降水量对输沙量改变的贡献率为-12.67%,降水量-输沙量关系在突变后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征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贡献率 漓江
下载PDF
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罗婷 黄甫昭 +4 位作者 李健星 陆芳 文淑均 阮枰臻 李先琨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全钙(Ca)和全镁(Mg)含量及其比值随恢复进程波动变化。灌草丛阶段叶片C和P含量最高(469.84和1.21 g·kg^(-1)),且C∶K和N∶K最大(134.64和5.67);原生乔木林阶段叶片N、K和Mg含量最高(20.52、6.76和5.69 g·kg﹣1),且K∶P最大(5.83);次生乔木林阶段叶片Ca含量最高(34.05 g·kg^(-1)),且C∶P和N∶P最大(510.98和18.25);灌木林阶段叶片C∶N最大(34.61)。灌草丛阶段土壤C和N含量最高(114.25和4.26 g·kg^(-1)),且C∶N、C∶P、C∶K、N∶P和N∶K最大(27.00、170.98、13.75、6.37和0.52);原生乔木林阶段土壤P和Ca含量最高(1.03和6.42 g·kg^(-1));灌木林阶段土壤K含量最高(8.98 g·kg^(-1)),且K∶P最大(12.96);次生乔木林阶段土壤Mg含量最高(11.53 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片C含量与土壤C、N、P、Ca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叶片N、Mg含量与土壤K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叶片Ca含量与土壤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各恢复阶段植物生长均受磷限制,灌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氮限制,灌草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钾限制,因此,建议在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管理中适当增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地区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下载PDF
漓江流域喀斯特综合干扰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7
作者 樊千涛 马姜明 +1 位作者 于名召 贺桂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4-1417,共14页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辨识和量化人为、自然多重干扰是减少人类干扰影响及制定喀斯特景观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发育地貌特征,旨在建立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社会5类因素以及15个...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辨识和量化人为、自然多重干扰是减少人类干扰影响及制定喀斯特景观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发育地貌特征,旨在建立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社会5类因素以及15个具体干扰指标的喀斯特综合干扰指数,并通过空间相关分析探究地理因子对综合干扰解释力以及因子与指标间交互作用力的特征。结果显示:(1)漓江流域中游综合干扰指数高于上下游,自然地形地貌本底以及不同类型喀斯特景观分布的地带性是分异的主要原因;(2)干扰等级为显著干扰,综合干扰指数为0.336,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与北部低、西部与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综合干扰具有较强解释力,采石采矿、各类灾害、生产活动等多项干扰指标以及海拔高度具有较强空间关联关系。评估了漓江流域喀斯特综合干扰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 干扰评价体系 空间交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倪春雨 何文 姚月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27-5238,共12页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精准评价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融合Landsat 8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精准评价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融合Landsat 8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探讨自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以来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且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其中,流域林地和草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主要为优和良,而建设用地和耕地等区域主要为差和较差;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呈聚集性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高-高聚类、低-低聚类和不显著聚类;绿度和湿度指标对RSEI指数有正向影响,而干度和热度指标则为反向影响;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自然因素。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注重保护和恢复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以促进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谷歌地球引擎(GEE) 主成分分析(PCA) 地理探测器 漓江流域
下载PDF
一套适用于评价漓江水质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
9
作者 杨海菊 韦锋 +4 位作者 陈嘉美 陈蓓 李方 杜丽娜 韩雪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5,共14页
漓江是全球15条最美河流之一,孕育着较高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构建一套适用于漓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漓江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利用2021—2022年漓江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 漓江是全球15条最美河流之一,孕育着较高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构建一套适用于漓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漓江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利用2021—2022年漓江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环境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水环境化学参数与底栖动物物种间的相关性,提出一套基于底栖动物属级分类水平的漓江BI指数(LJBI指数)。以25%分位数、50%分位数和75%分位数为分割点,将LJBI指数值分为4个等级,分别代表漓江水环境的优秀、良好、中等和一般。研究结果显示,在漓江分布的底栖动物以中度污染耐受物种为主,而适应于水质较为清洁的物种,例如孔龙虱属、宽肩蝽属、细属等仅分布于上游溪流中,因此对于上游及支流溪流的保护尤其重要。从水环境健康来看,漓江上游水生态状况较好,例如青狮潭、高寨、华江乡等采样点被评价为优秀;漓江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水生态相对变化较大,例如净瓶山段受修桥影响,水体浑浊,LJBI指数评价该采样点的水生态为一般。将该指数与其他常用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比较,其优点体现在:①不受物种个体数量的影响;②对于使用者来说,操作简单、计算方便,能够较快得出结论;③便于在漓江流域推广和科普宣传,有利于调动全员参与漓江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健康评价 底栖动物 漓江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基于SPEI指数分析1980-2019年漓江流域干旱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褚彦琪 杨的山 +2 位作者 王星明 李子威 唐湘玲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6,共10页
分析漓江流域1980-2019年的多时空尺度干旱特征变化,为漓江流域气象预警以及科学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漓江流域6个气象站点1980-2019年逐月降水与气温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并结合Mann-Kendall检验法、Pett... 分析漓江流域1980-2019年的多时空尺度干旱特征变化,为漓江流域气象预警以及科学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漓江流域6个气象站点1980-2019年逐月降水与气温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并结合Mann-Kendall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进一步研究干旱突变、干旱频率以及干旱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干旱事件以轻旱和中旱为主,空间上灵川的干旱频率较高,时间上2015年是漓江流域干旱情况的一个突变点。不同时间尺度上,春秋两季逐渐干旱化,而夏季则相对湿润,冬季无明显变化趋势;月与年尺度的SPEI值变化较为平稳。剖析成因,春秋两季的降雨量逐年减少而均温逐年提升造成流域内趋于干旱化,但结合夏季气象资料,年尺度上的降雨与均温均是增长趋势,导致流域内总体上并无干旱趋势且以微弱的速率湿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MANN-KENDALL检验 Pettitt突变检验 干旱频率
下载PDF
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土壤呼吸特征
11
作者 王瑞强 莫燕华 +1 位作者 马姜明 秦佳双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目的】研究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土壤呼吸特征,为该地区土壤碳排放估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12月到2023年11月,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以及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毛竹-多花... 【目的】研究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土壤呼吸特征,为该地区土壤碳排放估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12月到2023年11月,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以及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毛竹-多花黄精、毛竹-草珊瑚)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1)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土壤总呼吸年变化特征均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2)常绿阔叶林土壤总呼吸年均值为4.18±2.01μmol·m^(-2)·s^(-1),显著高于毛竹林的2.36±1.18μmol·m^(-2)·s^(-1)和抚育改造后毛竹林的2.41±1.09和2.54±1.18μmol·m^(-2)·s^(-1),分别是毛竹林和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的1.77、1.73、1.65倍;毛竹林抚育改造并套种草珊瑚和多花黄精后的土壤总呼吸年均值均增加,且套种草珊瑚的土壤总呼吸年均值低于套种多花黄精;3)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对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土壤总呼吸变化的解释程度在63.5%~86.1%。【结论】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总呼吸显著高于毛竹林和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毛竹林抚育改造并套种草珊瑚和多花黄精后土壤总呼吸均增加;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呼吸及组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源区 土壤呼吸 常绿阔叶林 毛竹林
下载PDF
漓江流域不同水期降水径流突变分析
12
作者 董千雨 张红艳 +1 位作者 许景璇 代俊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81,共8页
丰、平、枯不同水期降水径流突变分析对于准确认识漓江水资源变化规律、科学实施水资源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别选取漓江上中下游的桂林、阳朔、平乐3个水文站1968-2021年降水径流月尺度序列,分析降水径流年内和年际分布;分别对... 丰、平、枯不同水期降水径流突变分析对于准确认识漓江水资源变化规律、科学实施水资源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别选取漓江上中下游的桂林、阳朔、平乐3个水文站1968-2021年降水径流月尺度序列,分析降水径流年内和年际分布;分别对丰、平、枯水期单独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进行突变分析,结合漓江上游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建设运行情况分析突变点及其成因;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分析降水和人为活动对径流突变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①漓江流域年降水量上游呈现递增趋势,下游呈现递减趋势;年径流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②漓江流域上中下游3个站点在丰、平、枯水期的突变点不一致。③水利工程建设对径流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枯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径流 突变点 水期 漓江
下载PDF
漓江流域“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模拟
13
作者 蓝贵文 张凡 +1 位作者 吴静 江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2,共12页
[目的]揭示漓江流域“三生”功能时空分布动态变化特征,模拟预测自然发展、生态保护情景下漓江流域“三生”功能指数变化趋势,为喀斯特地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及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重... [目的]揭示漓江流域“三生”功能时空分布动态变化特征,模拟预测自然发展、生态保护情景下漓江流域“三生”功能指数变化趋势,为喀斯特地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及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重心模型及PLUS模型等方法,开展了“三生”功能重心迁移、“三生”功能指数时空变化及模拟研究。[结果](1)2010—2020年,生产、生活功能指数整体分别提升0.77%,23.85%,高值区分别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和桂林市区;生态功能指数整体下降1.39%,高值区沿高海拔地区分布。(2)2010—2020年,“三生”功能变化幅度的大小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其中,后阶段生产、生活功能增强区面积分别较前阶段上升了4.0%,11.6%,功能减弱区面积分别下降了3.2%,9.4%,生态功能增强区和减弱区面积则分别较前阶段下降16.4%和增加17.3%。(3)10年间,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重心整体上向西北方向移动,生态功能重心整体上向东南方向移动。(4)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生产、生活功能均值比2020年分别提升0.278,0.4,生态功能均值下降0.138;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均值比2020年分别提升0.421,0.211,0.06。[结论]生产、生活功能整体上有所增强,生态功能则有所减弱,但生态功能的整体变化幅度最大。生态保护情景模拟结果更符合《桂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14
作者 杨淮深 胡金龙 +2 位作者 青果 丘思程 胡安妮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2,共9页
漓江流域是我国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基于漓江流域1990、2000、2010、2020年4期遥感数据,综合运用地学信息图谱、... 漓江流域是我国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基于漓江流域1990、2000、2010、2020年4期遥感数据,综合运用地学信息图谱、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土地利用演变及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漓江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和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域和草地波动减少,未利用地小幅增加;土地利用转移图谱以林地与耕地、草地之间相互转移以及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主;1990-2000年主要图谱单元类型发生的变化最剧烈,涨势图谱中新增林地最大,落势图谱中耕地萎缩最大,各县区存在明显差异;经济活动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壮大是导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地学信息图谱 驱动力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漓江流域生态补偿额度测算
15
作者 杨帅琦 王金叶 李何英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8,共9页
评估漓江流域典型年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流域内各区县提供合理的补偿次序,促进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有效管理。利用修订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计算2000、2010、2020年3个典型年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 评估漓江流域典型年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流域内各区县提供合理的补偿次序,促进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有效管理。利用修订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计算2000、2010、2020年3个典型年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生态供需及人地平衡状态,运用生态补偿优先级计算公式对漓江流域各区(县)做出补偿优先排序,最终核算出生态补偿标准额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额分别为386.89亿、386.57亿、388.01亿元,各阶段林地及水域用地贡献度均在90%以上。(2)2020年,研究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1.44、0.43和1.06hm^(2),生态供需呈不平衡态势。(3)2020年,研究区内兴安、灵川、阳朔3县为生态效益输出空间,应优先获得生态补偿;临桂区、桂林市中心区为生态效益消费空间,应优先支付生态补偿。(4)2020年,漓江流域生态补偿总额为26.5亿元,各区(县)的生态补偿金额差异较大,此外上下游地段的补偿紧迫性要高于中游地段。研究得出的生态补偿额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漓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落实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生态足迹 漓江流域
下载PDF
2015–2022年漓江流域12天时间分辨率地表水体面积数据集
16
作者 梁怡邦 邱玉宝 +3 位作者 贾国强 赵宁 钟万洋 崔恒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7-33,共17页
喀斯特地貌在广西地区分布广泛,具有汛期降水强度大、水文过程迅速且时空异质性高等特点。水是重要的生态基础和自然资源,及时、准确地获取地表水体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旱涝灾害的快速评估以及实现各个经济产业的... 喀斯特地貌在广西地区分布广泛,具有汛期降水强度大、水文过程迅速且时空异质性高等特点。水是重要的生态基础和自然资源,及时、准确地获取地表水体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旱涝灾害的快速评估以及实现各个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现实意义。本数据集以广西桂林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针对当前地表水体监测频次低、水体提取方法受限于样本信息以及在复杂地形区域内提取精度较低等问题,结合Sentinel-1雷达和Sentinel-2光学等多源遥感数据,基于雷达和光学传感器成像原理的不同,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阈值进行矢量分类的方法,剔除了绝大部分地物阴影的干扰,构建了2015–2022年漓江流域时间分辨率为12天、空间分辨率为10米的地表水体面积数据集,共包括196期地表水体矢量数据。通过对数据集的空间分布和定量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本数据集对河流、湖泊和水库的入、出水口以及复杂地形区域内小型水体等的提取精度较高,总体精度达到92.73%,Kappa系数为0.85。本数据集可用于支撑漓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管理,能够为应急管理、灾害防治、水利开发和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决策提供可靠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体面积 Sentinel-1/2 矢量分类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壅水坝建设前后桂林漓江市区段水质变化分析
17
作者 刘炳涛 宋晓薇 +4 位作者 刘三长 银媛媛 郜雪 周雨玲 冯海涛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5期67-71,共5页
为分析壅水坝建设对漓江水质的影响,利用漓江2015—2022年的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桂林市城北水厂、东镇水厂、东江水厂、瓦窑水厂及磨盘山断面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为分析壅水坝建设对漓江水质的影响,利用漓江2015—2022年的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桂林市城北水厂、东镇水厂、东江水厂、瓦窑水厂及磨盘山断面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壅水坝建设前城北水厂、东镇水厂、东江水厂断面水质类别维持在Ⅰ~Ⅱ类,瓦窑水厂及磨盘山断面水质类别维持在Ⅱ~Ⅲ类,壅水坝建设后,5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维持在Ⅰ~Ⅱ类,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壅水坝建成壅水后,瓦窑水厂、磨盘山水质改善较为显著,其他3个水厂水质变化不明显;2023年1—12月,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处于贫营养状态,未出现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 变化趋势 漓江 桂林市区
下载PDF
生物配方农药防治竹瘿广肩小蜂药效研究
18
作者 黄文全 白秀英 宋西娟 《特产研究》 2024年第3期60-63,71,共5页
为找出防治竹瘿广肩小蜂的最佳有效药剂。本研究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吡虫啉混配成不同的复配农药,在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锐炜村毛竹林进行竹瘿广肩小蜂(Aiolomorphus rhopaloid... 为找出防治竹瘿广肩小蜂的最佳有效药剂。本研究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吡虫啉混配成不同的复配农药,在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锐炜村毛竹林进行竹瘿广肩小蜂(Aiolomorphus rhopaloides)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5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和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质量比例1:3,浓度3.3 g/L)配方是防治竹瘿广肩小蜂的最佳配方药剂;施药8 d后,死亡率达到99.3%。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使用该复配农药的最佳时期。白僵菌与苏云金杆菌混合的生物配方农药防治竹瘿广肩小蜂效果高于化学防治,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并满足竹笋绿色生产的需要。本研究的生物配方农药是一种环保、高效的绿色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瘿广肩小蜂 生态调控 毛竹 漓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形象感知与提升研究
19
作者 叶庆婷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265-267,共3页
以携程网、去哪儿网、马蜂窝三大主流旅游网站评论为研究数据来源,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并借助ROST CM6.0软件,分析游客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点评文本。通过对大量游客评论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形象感知的问题。文章提... 以携程网、去哪儿网、马蜂窝三大主流旅游网站评论为研究数据来源,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并借助ROST CM6.0软件,分析游客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点评文本。通过对大量游客评论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形象感知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改善设施配置、丰富旅游活动形式、优化景区宣传手段等改进措施,以提升景区旅游形象,促进漓江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风景名胜区 旅游形象 网络文本分析 游客感知
下载PDF
漓江流域径流演变归因分析
20
作者 吴沛霖 班华珍 +1 位作者 吴卫熊 李昊翔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1期27-32,43,共7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背景下,进行漓江流域径流演变归因分析,有利于漓江流域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线性趋势法和累积距平法对1991—2020年流域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年均气温、NDVI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要素均呈上升趋势,分别...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背景下,进行漓江流域径流演变归因分析,有利于漓江流域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线性趋势法和累积距平法对1991—2020年流域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年均气温、NDVI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要素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于2015年、2012年、2017年、2010年前后发生突变。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各要素与径流演变的相关性。最后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进一步佐证相关分析结果。研究表明,降雨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最高,气温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最弱。气候变化对漓江流域径流演变的贡献率为58.59%,人类活动对漓江流域径流演变的贡献率为4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演变 归因分析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 漓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