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译小说封面设计的时代特色与当代启示
1
作者 陈滢 龚任界 《福建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28-133,共6页
林译小说封面设计蕴含着民国时期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西方装饰风格的直观表达,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民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出版业的兴盛、装帧设计师群体的参与等现实因素,使林译小说封面设计发展成熟并且呈现多元化的风... 林译小说封面设计蕴含着民国时期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西方装饰风格的直观表达,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民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出版业的兴盛、装帧设计师群体的参与等现实因素,使林译小说封面设计发展成熟并且呈现多元化的风格和手法。采用图文互证法进行挖掘与整理,发现林译小说封面设计具有鲜明的特征:版式结构紧跟潮流,色彩搭配对比和谐,图形设计中西结合,封面字体抒情达意,整体体现了兼容并蓄、参照中西的时代特色。林译小说封面设计对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为设计师提供了借鉴新思路,即要发掘时代审美、提升综合素养、创新工艺技术、不断满足读者的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小说 封面设计 时代特色
下载PDF
Collisions of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Texts, and History
2
作者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581-615,共35页
This article begins by articulat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argu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three well-know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outlined by Yan... This article begins by articulat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argu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three well-know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outlined by Yan Fu 严复 (1854-1921)--namely, faithfulness (xin 信), conveyance (da 达), and elegance (ya 雅)--should in fact be the one that is least often discussed, da. The author principally interprets da as "conveying" the mood and then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ork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osition is then illustrated by specific examples from Lu Xun's (1881-1936) emotive and highly allusive classical-style poetry, engaging issues regarding its annotation, exegesis, and translation which have arisen in Chinese literary and scholarly circl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ince the deployment of affective images has often been designated as an essential and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to Western languages must make an effort to engage with the original images--not simply resorting to paraphrases or substitutions--and concludes that poetry in translation can and does have important and lasting effect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lin shu Yan Fu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Lu Xun's poetry
原文传递
“赞助人”视角下“林译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个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成昭伟 刘杰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8-152,共5页
传统翻译观无法解释饱受非议的"林译小说"为何一度颇为读者青睐。文章应用勒菲弗尔操纵理论中的"赞助人因素",从微观角度详细考察商务印书馆因何能够成为林纾译介活动的主要"赞助人",对"林译小说&qu... 传统翻译观无法解释饱受非议的"林译小说"为何一度颇为读者青睐。文章应用勒菲弗尔操纵理论中的"赞助人因素",从微观角度详细考察商务印书馆因何能够成为林纾译介活动的主要"赞助人",对"林译小说"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意在说明"赞助人因素"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具有强大的操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小说” 商务印书馆 “赞助人因素” 操控
下载PDF
认知图式与文本的修辞建构——以《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三则比喻的修辞设计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潘红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20,共4页
文本的修辞建构和读者的认知有着密切关系,文本的语言选择、修辞形态受到读者认知图式的左右,而文本的修辞形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读者的认知图式。就翻译而言,社会文化语境、诗学传统的差异使隐含于源文本和译本之间的认知图式差异... 文本的修辞建构和读者的认知有着密切关系,文本的语言选择、修辞形态受到读者认知图式的左右,而文本的修辞形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读者的认知图式。就翻译而言,社会文化语境、诗学传统的差异使隐含于源文本和译本之间的认知图式差异显得更为突出,对翻译文本修辞建构的观察更能反映出认知图式和文本建构的关系。本文运用认知理论,以林译小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三则比喻的修辞设计为语料,探讨认知图式和文本修辞建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图式 修辞建构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下载PDF
林译小说文学现代性解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昕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4,63,共4页
作为清末民初译介西方文学的第一人,林纾用文言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对西方文学有意或无意的误读与误译,林译小说为中国文学现代性提供了价值转换的空间:雅俗文学界限日渐模糊,文学主题逐步丰富完善,叙事模式突破传统局限。... 作为清末民初译介西方文学的第一人,林纾用文言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对西方文学有意或无意的误读与误译,林译小说为中国文学现代性提供了价值转换的空间:雅俗文学界限日渐模糊,文学主题逐步丰富完善,叙事模式突破传统局限。以林译小说为代表的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晚清与五四两代文人共同的历史性选择最终促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林译小说 文学现代性
下载PDF
林纾的合作翻译模式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查清 《江汉学术》 2015年第6期96-103,共8页
从翻译概念的角度分析,不懂外语的林纾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他只是参与了翻译的后半程工作,对接收的汉语信息进行再创作,完成更彻底的"归化"。这种翻译方式有得有失: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各司其职",林纾的合... 从翻译概念的角度分析,不懂外语的林纾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他只是参与了翻译的后半程工作,对接收的汉语信息进行再创作,完成更彻底的"归化"。这种翻译方式有得有失: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各司其职",林纾的合作者不必为如何在汉语中再现原作的"精神"绞尽脑汁,林纾也不用为理解、领会原作的本义费心劳神;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只管各自"份内之事",这实际上将完整的翻译过程人为切割开来,导致了包括选材不精、作品信息不确、对原作不够忠实甚至误译频繁发生。尽管这种翻译模式有其自身缺陷,但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是其成功之处,比如,能否让精通外语的译者与特定行业的专家合作,来完成学术著作的翻译呢?这为当前我国某些佶屈聱牙的学术翻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林译模式 翻译 合作翻译
下载PDF
“义”与“法”:林译小说序跋之现代性解读 被引量:3
7
作者 程华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4-35,共12页
林译小说序跋是林纾古文创作的组成部分,蕴含着其既继承又超越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思想。林纾将翻译小说作为开启民智、警醒国人的载体,在其序跋中介绍并评价外国的政治军事、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宗教文化等,所涉及的内容已超越了桐城派... 林译小说序跋是林纾古文创作的组成部分,蕴含着其既继承又超越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思想。林纾将翻译小说作为开启民智、警醒国人的载体,在其序跋中介绍并评价外国的政治军事、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宗教文化等,所涉及的内容已超越了桐城派古文所规定的"义"的范畴;林纾肯定以狄更斯小说为代表的描写底层社会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肯定外国小说之"法"与古文叙事、状物、摹人等方面的相通,破除桐城派古文在语言运用上的诸多清规戒律,逐步消解雅俗文学之间的壁垒,拓展了桐城派古文"法"之内涵。林纾的小说序跋无论是在"义"还是在"法"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对桐城派的明显超越,显示出强烈的现代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小说 序跋 现代性
下载PDF
从林译小说序跋看林纾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1
8
作者 郝翠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44-48,87,共6页
研究林译小说序跋,可以发现林纾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坚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觉,具体表现在世界背景下的民族情结、融汇中外的诗学视野、具有普世情怀的伦理思考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挖掘发现,林纾文化... 研究林译小说序跋,可以发现林纾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坚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觉,具体表现在世界背景下的民族情结、融汇中外的诗学视野、具有普世情怀的伦理思考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挖掘发现,林纾文化自觉的主要动力在于他的救国新民意识,以及他的包容与务实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小说 序跋 文化自觉
下载PDF
林纾《黑奴吁天录》翻译方法的诗学阐释 被引量:4
9
作者 姚艳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5-89,共5页
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诗学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使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外国文学作品,译者常常需要对原文作些改动,以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诗学要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照《黑奴吁天录》原著和林纾译本中运用增补、省略、缩写和... 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诗学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使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外国文学作品,译者常常需要对原文作些改动,以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诗学要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照《黑奴吁天录》原著和林纾译本中运用增补、省略、缩写和改写等译法,探讨译文如何符合该时代的主流诗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黑奴吁天录》 诗学 翻译方法
下载PDF
林译小说动因初探
10
作者 王金双 范晓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0-32,共3页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真正奠定林纾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地位的,不是他一生热爱的古文,而恰恰是他当初偶然为之后来竟以此为业的小说翻译。分析林纾翻译小说的动机对于认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真正奠定林纾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地位的,不是他一生热爱的古文,而恰恰是他当初偶然为之后来竟以此为业的小说翻译。分析林纾翻译小说的动机对于认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林译小说 翻译动因
下载PDF
归化的语言,异化的思想——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林纾翻译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淑仪 《淄博师专学报》 2010年第2期43-47,共5页
林译小说是归化语言和异化思想的融合体,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惊险的豪侠故事和语俭意丰的文言文,在当时的译坛独树一帜,为当时自闭的中国读者呈现出一幅幅新颖、奇趣的异邦画卷。林译的每一部小说都闪烁着他睿智灵动的思维,体现着他自... 林译小说是归化语言和异化思想的融合体,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惊险的豪侠故事和语俭意丰的文言文,在当时的译坛独树一帜,为当时自闭的中国读者呈现出一幅幅新颖、奇趣的异邦画卷。林译的每一部小说都闪烁着他睿智灵动的思维,体现着他自年少之时便饱读诗书的深厚积淀。我们从林纾归化的语言、异化的思想,分析其本质,探索其根源,希望能全面地看待林译在中西文化碰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和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 归化 语言 异化 思想
下载PDF
试析林纾在《黑奴吁天录》中的变译
12
作者 赵巍巍 《肇庆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2-26,共5页
在《黑奴吁天录》中采用变译法主要由译者和读者两个因素决定,林纾通过采用阐译、缩译和改译三种变译,保持了译文信息的忠实、美学的忠实、语用功能的忠实和效果的忠实。变译的运用使译文创造性地忠实于原文,实现了忠诚原则与跨文化信... 在《黑奴吁天录》中采用变译法主要由译者和读者两个因素决定,林纾通过采用阐译、缩译和改译三种变译,保持了译文信息的忠实、美学的忠实、语用功能的忠实和效果的忠实。变译的运用使译文创造性地忠实于原文,实现了忠诚原则与跨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黑奴吁天录》 变译
下载PDF
翻译伦理视角下的林纾前后阶段翻译差异之原因
13
作者 樊腾腾 《宜春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88-91,共4页
林译小说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按其质量和接受程度的标准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林纾的翻译行为受翻译伦理的操纵,林译小说的阶段性差异反映出林纾译者伦理和翻译伦理的变化。清末民初的社会现... 林译小说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按其质量和接受程度的标准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林纾的翻译行为受翻译伦理的操纵,林译小说的阶段性差异反映出林纾译者伦理和翻译伦理的变化。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林纾的道德观念、他对待翻译的态度及个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都对其翻译施以影响。以翻译伦理这一独特视角,从林纾翻译的使命感、目的、文本选择和读者伦理四个伦理因素出发,可以具体分析林译小说在前后两个阶段存在差异的原因。翻译伦理对加深对林纾和林译小说的认识有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伦理 林纾 文本选择 读者伦理
下载PDF
“五四”时期翻译场域的嬗变与林纾的译者名声
14
作者 廖涛 《语言教育》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即场域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翻译场域与权力场域和文学场域关系密切。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践者,受到场域力量的影响。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分析"五四"时期翻译...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即场域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翻译场域与权力场域和文学场域关系密切。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践者,受到场域力量的影响。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分析"五四"时期翻译场域中力量格局的变化,认为林纾在翻译场域中的位置取决于其占有的文化资本,翻译场域中文化资本的衰落致使其译者名声发生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翻译场域 林纾 译者名声
下载PDF
译者角色化与林译“讹”的再研究——以《冰雪因缘》为例
15
作者 汪琳 余荣琦 《巢湖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31-136,共6页
林译的“讹”可谓俯拾皆是,一直倍受争议。除了翻译,林纾能文、能诗、能画,共同构建了其古文家、文学家、画家等多元身份角色。从译者角色化入手,以《冰雪因缘》为个案,通过对原文和译文叙事手法、伦理价值及视觉审美三方面的分析,重新... 林译的“讹”可谓俯拾皆是,一直倍受争议。除了翻译,林纾能文、能诗、能画,共同构建了其古文家、文学家、画家等多元身份角色。从译者角色化入手,以《冰雪因缘》为个案,通过对原文和译文叙事手法、伦理价值及视觉审美三方面的分析,重新认识林纾的多元角色与林译文“讹”的生成机理。研究认为,林纾的各种社会化角色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对林译的“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译者角色化有助于正确认识林纾对译文的各种调试和改造行为,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透视其社会人本质及翻译的社会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角色化 林纾 “讹” 《冰雪因缘》
下载PDF
魏易的翻译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元彪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6,F0003,70,共8页
虽然学界一致认为魏易是林纾最重要的合作者,但"魏易的翻译"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魏易是晚清最早触及"国民性"批评的译者,他还主张通过广泛翻译西洋小说,帮助中国文学赢得世界地位。魏易的译作极具创造意识,富有&qu... 虽然学界一致认为魏易是林纾最重要的合作者,但"魏易的翻译"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魏易是晚清最早触及"国民性"批评的译者,他还主张通过广泛翻译西洋小说,帮助中国文学赢得世界地位。魏易的译作极具创造意识,富有"本土"与"西方"竞争的张力。其翻译思想透露着清晰的"翻译——会通——超胜"的文化战略。"魏易的翻译"不仅是准确认识"林译小说"的基础,就其自身的价值而言,翻译史当中也应当有其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易 林纾的合作者 林译小说 会通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翻译对现代性的促进——从林纾翻译序跋谈起 被引量:3
17
作者 戴光荣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58,共4页
清末民初的翻译群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吸收西方社会先进理念,促进了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文章以林纾个案为例,通过创建林纾翻译语料库,分析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撰写的序言跋语,探讨其对现代性的追求,分析林纾翻译对现代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序言跋语 现代性 林纾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