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seismic vertical deformation of the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repeated levelings and its constraint on listric fault geometry 被引量:25
1
作者 Qingliang Wang Duxin Cui +4 位作者 Xi Zhang Wenping Wang Jinwen Liu Kang Tian Zhaoshan So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6期595-602,共8页
The devastating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d two large parallel thrust faults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Preseismic and postseismic leveling data indicated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Y... The devastating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d two large parallel thrust faults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Preseismic and postseismic leveling data indicated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Yingxiu-Beichuan-Nanba thrust fault mainly presented coseismic uplift with respect to the reference point at Pingwu county town, and the observed maximum uplift of 4.7 m is located at Beichuan county (Qushan town) which is about 100 m west of the fault scarp. The foot wall of the Yingxiu-Beichuan-Nanba thrust fault mainly showed subsidence with maximum subsidence of 0.6 m near the rupture. By employing a listric dislocation model, we found that the fault geometry model of exponential dip angle δ=88°×[1-exp(-9/h)] with depth of 18 km and uniform thrust-slip of 5.6 m could fit the observed coseismic vertical deformation very well, which verifies the listric thrust model of the Longmenshan orogenic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LEVELING vertical deformation listric faulting
下载PDF
Active Features of the Hangingwall on the Listric Normal Fault Along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Weihe Basin
2
作者 Hou Jianjun,Bai Taixu,Liang Haihua,Zheng Wentao,and Wang ShiminDepartment of Ge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5年第3期87-92,共6页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mechanic analysis,the authors think that synthetic faults,antithetic faults,and hangingwall cross-faults are formed on the piedmont alluvial-pluvial plain under the action of hangingwal...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mechanic analysis,the authors think that synthetic faults,antithetic faults,and hangingwall cross-faults are formed on the piedmont alluvial-pluvial plain under the action of hangingwall blocks sliding downward and rotating along concave fault planes of the listric normal fault o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Weihe Basin.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s on the surface of these structures may be taken as the main marks for listric normal fault seg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ING listric fault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Weihe Basin
下载PDF
福建沿海地区地热异常热源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
3
作者 张健 何雨蓓 范艳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2-401,共10页
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 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在深部形成的铲形逆冲断层相关,其东端向下至环太平洋地热带高温热源区,西端向上至漳州、福州地表地热异常区。居里面至莫霍面之间,地温增温平缓,不具备形成现代侵入岩体异常热源的条件。花岗岩放射性生热是地表热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射性元素热源深度小于5 km,地下水沿导热构造“汲取”围岩放射性生热量,向热田中心汇集形成高温区。我们认为:福建沿海地热异常区的热能由深、浅两种来源组成,深部热能来源于环太平洋高温岩浆,浅部热能来源于花岗岩放射性元素生热。深部热源的热量顺铲形逆冲断层向上传输到地表,浅部热源的热量由地下水汇集到地热田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地区 地热异常成因 地球物理分析 铲形逆冲断层 放射性生热率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hrust Fault Structure on Cross-fault Short-leveling Survey
4
作者 YUE Chong QU Chunyan +2 位作者 YAN Wei ZHAO Jing SU Q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9年第3期489-502,共14页
Aiming at different variation patterns of cross-fault short-leveling before earthquakes,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2-D finite-element models with different crustal stratification and fault occurrence perpendicular to L... Aiming at different variation patterns of cross-fault short-leveling before earthquakes,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2-D finite-element models with different crustal stratification and fault occurrence perpendicular to Longmenshan fault zone. By contact analysis and viscoe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influence of fault structure on cross-fault short-leveling is obtained under the same constraint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orizontal projection distance of fault,the cumulative displacements of surface increase gradually in the models with fixed dip angles of the fault plane(model 1). However,when the horizontal projection distance exceeds 20 km,the influence of fault?s dip angle on the cumulative displacements of surface short-leveling will decrease significantly,and the cumulative displacements are maintained at about 1. 5 m. However,in the listric fault models(model 2),when the projection distance is less than 20 km,the listric fault structure impedes the sliding of fault. The short-leveling variation rate is only half of model 1;as a result,the ability to reflect the regional stress enhancement by cross-fault short-leveling is further weakened. But when the horizontal projection distance exceeds25 km,the cumulative displace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with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reaching 1. 75 m. The results of equivalent stress show that the listric fault structure causes a sudden increasement in equivalent stress when the horizontal projection distance is 10 km,higher equivalent stress values are accumulated between the projection distance of 5-20 km,and then high-low stress difference zones are formed at the bottom of the fault plane and near the transition zone of low-high dip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fault short-leveling FINITE element listric fault STRUCTURE EQUIVALENT stress
下载PDF
断层边坡地震动载效应的数值模拟
5
作者 惠红军 杨家英 +1 位作者 赵永红 李小凡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5-705,共11页
地震荷载作用下,断层两侧边坡稳定性一直是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探讨动态加载对不同位置坡体产生的地震动效应。首先,建立一个截面大小为500 km×100 km的有限元二维动态铲形断层模型,在地表断层两侧构建对称边坡来模拟滑坡地形。然后... 地震荷载作用下,断层两侧边坡稳定性一直是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探讨动态加载对不同位置坡体产生的地震动效应。首先,建立一个截面大小为500 km×100 km的有限元二维动态铲形断层模型,在地表断层两侧构建对称边坡来模拟滑坡地形。然后加载脉冲震源,通过对震源(深度为14 km)处节点指定加速度的方法,模拟计算地震发生后100 s内地震波传播对距断层分别为1 km,30 km及100 km的不同边坡震动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边坡震动强度随着震源距的增加而快速衰减,下盘的衰减比上盘更为强烈;距断层相同位置处,上盘比下盘振动幅度大;相同山体的不同位置上,水平方向振幅随断层距增大而衰减;垂直方向振幅,相同高程处的振幅相近,高程越高振幅相对减小;随着断层距的增加,山体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振幅都逐渐变小;震源距较远位置处的振幅比近震源位置小很多,说明近震位置处振动强度大,即在同等地质条件下,近断层的上盘区域更易发生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地震 铲型断层 边坡稳定性
下载PDF
Petr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reservoirs in the Baris Field,onshore Niger Delta Basin,Nigeria
6
作者 Boris B.Bate O.A.Boboye +2 位作者 K.F.Fozao Edwin Ayuk Ndip Nancy O.Anene 《Energy Geoscience》 2023年第1期103-116,共14页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determine the hydrocarbon in place of potential reservoirs in the Baris Field,onshore Niger Delta Basin,Nigeria,3D seismic a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determine the hydrocarbon in place of potential reservoirs in the Baris Field,onshore Niger Delta Basin,Nigeria,3D seismic and well log data from the field were collected and interpreted using Geographix and Petrel software.Two reservoir zones B2 and B5 were identified having porosity ranging from 21%to 22%,permeability from 235 to 523 mD and water saturation from 16%to 28%.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show that the two zones are good reservoirs and highly petroliferous.Seismic interpretation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six listric faults,two major faults(F1 and F2 trending in the northwestesoutheast direction)and four minor faults(F3,F4,F5 and F6).Faults 3,4 and 5 trend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major faults,while fault 6 trends in the northeastesouthwest direction.Two major horizons were identified,and they correspond to the two reservoir tops(B2_top and B5_top).Roll-over anticlinal structures between the two major listric faults were identified.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ervoirs B2 and B5 have been deciphered to be of a barrier bar or crevasse play and the trapping mechanism in the Baris Field is a four-way structural closure.STOOIP and GIIP for the two zones have been estimated with the zone B5 more prolific with a STOOIP and GIIP of 7.98MMSTB and 12.77MMMSCF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Reservoir quality listric faults GIIP STOOIP
下载PDF
旋转平面型正断层向铲式正断层的递进演化过程:以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的断裂系统为例
7
作者 喻志骅 王彦奇 +3 位作者 许昕 刘计国 黄彤飞 马浩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5-1209,共15页
基于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的3D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成果,本文揭示了伸展盆地内部正断层由旋转正断层向连通的铲式正断层递进演化过程,该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以旋转平面型正断层为主要类型的初始阶段,以多米诺断阶为主要类型的发展阶段,以... 基于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的3D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成果,本文揭示了伸展盆地内部正断层由旋转正断层向连通的铲式正断层递进演化过程,该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以旋转平面型正断层为主要类型的初始阶段,以多米诺断阶为主要类型的发展阶段,以单条独立铲式正断层为主要类型的成熟阶段以及以连通铲式正断层为主要类型的高成熟阶段;并建立了在伸展量的递进增加且浅层存在滑脱层的地质条件下,旋转平面型正断层向铲式正断层递进演化模式。通过分析研究区剖面伸展量数据以及系列断层断距的变化,认为伸展量在不同级别断裂(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之间的分配方式是研究区该递进演化过程的主控因素。本文提出的伸展盆地内部正断层递进演化过程及其模式将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伸展盆地正断层递进演化理论,同时也可为伸展量较大的背景下,正断层样式演化程度较低的现象提供一种新的成因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样式 正断层 递进变形 伸展量的分配方式 铲式正断层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 被引量:117
8
作者 王椿镛 王贵美 +5 位作者 林中洋 张四维 刘运生 毛桐恩 刘元生 段以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45-452,共8页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的地壳细结构,1990年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实施了一条穿过华北平原中部束鹿断陷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经过叠加和偏移后的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细结构图像.剖面图上1—4s之间的强反射对应于由一组正断层产...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的地壳细结构,1990年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实施了一条穿过华北平原中部束鹿断陷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经过叠加和偏移后的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细结构图像.剖面图上1—4s之间的强反射对应于由一组正断层产生的沉积层变形,其中新河断裂为束鹿盆地和新河凸起之间的边界主断裂,它伸展到8km以下深处.在5s左右显示出一组较强的反射界面,它可能对应于脆性上地壳的下界面.10—11s之间的壳-幔过渡带包含一组振幅大、连续性好的强反射,在震源下方的Moho界面上似乎被间断.岩浆从上地幔顶部侵入到地壳中,使得地壳可能出现部分熔融,这一过程是产生扩张盆地和发生邢台地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邢台地震区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华北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55
9
作者 高战武 徐杰 +1 位作者 宋长青 孙建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5-404,共10页
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沧东断裂为发育于上地壳的上陡下缓的铲状断裂 ,断面于 10km深处的上地壳底部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滑脱面。沧东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 ,开始形成于晚侏罗世 ,此时为正断裂性质 ,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 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沧东断裂为发育于上地壳的上陡下缓的铲状断裂 ,断面于 10km深处的上地壳底部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滑脱面。沧东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 ,开始形成于晚侏罗世 ,此时为正断裂性质 ,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动使断裂反转为逆断裂 ,并有一定的左旋走滑 ,形成正花状构造。早第三纪始新世时在中生代断裂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正断裂 ,控制了黄骅坳陷下第三系的分布。早第三纪为断裂主要活动时期 ,塑造了现今沧东断裂的主要形态 ,断裂不同区段的产状、发育历史和活动强度表现出鲜明的分段性。晚第三纪以来断裂活动微弱。从浅层地震勘探结果看 ,沧东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基本不活动 ,不是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东断裂 铲状断裂 裂陷过程
下载PDF
邢台地震区浅部构造特征及其与深部构造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成斌 孙振国 +4 位作者 刘保金 顾梦林 冷欣荣 李长法 李德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7-424,共8页
根据邢台7-2 级和6-8 级地震震中区的浅层和超浅层地震勘探结果,查明了震中区浅部铲形断裂的性质及活动年代,认为新河断裂(F1) 自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它不是发震断裂。另外,结合该区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讨论了震中... 根据邢台7-2 级和6-8 级地震震中区的浅层和超浅层地震勘探结果,查明了震中区浅部铲形断裂的性质及活动年代,认为新河断裂(F1) 自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它不是发震断裂。另外,结合该区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讨论了震中区的深浅部构造形态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了发震断裂应为震源之下的高倾角超壳断裂①。邢台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幔岩浆的上侵作用产生附加应力场,并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使该断裂重新活动,引发了邢台地震,并引起浅部断层及地表物质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 邢台地震区 浅部构造 断层 深部构造
下载PDF
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陶玮 胡才博 +2 位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王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0-1269,共10页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能量足够大时,破裂可以冲破到地表,如汶川地震.(2)一旦到达地表,其最大同震位错将位于断层带出露地表处;且在断层带介质弱化或损伤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表的同震位错量越大.(3)与最大同震位错位于地表不同,同震应变能释放最大处位于地壳内十几公里深处的断层带转换层附近.(4)在断层带介质软化或损伤度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震对震间期积累应变能的释放越多、范围越广,对地表近断层区域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5)冲破到地表的逆冲型大地震会进一步增加铲形断层带下盘转换层以下(约在15~22 km)地壳深处和断层上盘距离断层地表出露点约十几公里处地壳浅部的应变能积累密度;汶川地震之后的余震分布,除了沿主破裂面附近的继续破裂外,也体现了以上地区应变能的继续释放.本文得到的这些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形逆冲断层 应变能释放密度 同震破裂 有限元 汶川地震
下载PDF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孙建宝 宋长青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133,共13页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 ,对 1969年渤海 7 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 ,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 ,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 -蓬莱...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 ,对 1969年渤海 7 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 ,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 ,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 -蓬莱断裂带交汇的地区。早第三纪断陷阶段 ,该区于地壳上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 3组断裂 ,呈铲状和平面状形态 ,正断性质 ,多属断陷主断裂。晚第三纪以来的拗陷阶段 ,先存断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同时还新发育一条北东向黄河口 -庙西北断裂带。 7 4级地震的震源断层走向为北东 4 5° ,倾向南东 ,近于直立 ,呈右旋走滑性质 ,埋藏于 15~ 34km的深度范围。大震的发震断裂不是营潍断裂带 ,而是黄河口 -庙西北新生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7.4级地震 新生断裂带 铲状断裂 地质构造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构造因素对半地堑盆地的层序充填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漆家福 杨桥 +1 位作者 童亨茂 陆克政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03-608,共6页
运用平衡剖面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典型铲式正断层模型上盘盆地的发育过程.研究表明,铲式正断层的产状以及断层上盘的变形方式直接影响上盘盆地的形态和沉积层序结构.简单铲式正断层的上盘发育相对简单的半地堑盆地,复... 运用平衡剖面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典型铲式正断层模型上盘盆地的发育过程.研究表明,铲式正断层的产状以及断层上盘的变形方式直接影响上盘盆地的形态和沉积层序结构.简单铲式正断层的上盘发育相对简单的半地堑盆地,复杂铲式(坡坪式)正断层的上盘则发育包含有内部次级背斜凸起和向斜凹陷的复式半地堑,而且半地堑盆地的宽度与拆离断层面深度成正比.在沉积物补偿充填的情况下,渐进伸展将使半地堑的宽度也保持不变,从而使半地堑构造斜坡上产生“视水退”的层序结构现象,并且使盆地中“垂向加积”的沉积层序演变为宏观上“侧向加积”的沉积层序.这种由构造因素对半地堑盆地的层序充填的影响在渤海湾盆地的部分老第三纪断陷中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地堑 正断层 层序结构 构造因素 盆地
下载PDF
鲁西隆起与歧口凹陷耦合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牛树银 王金忠 +5 位作者 孙爱群 马宝军 陈超 王宝德 张建珍 胡华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山区固体矿产地质研究和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是地质学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部门的划分而导致两者研究各有侧重,从而使两者研究的结合和借鉴远远不够。鲁西隆起由南至北分别展布有尼堒山-母子山、蒙山、徂莱山-新甫山-孟良岗、泰山-... 山区固体矿产地质研究和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是地质学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部门的划分而导致两者研究各有侧重,从而使两者研究的结合和借鉴远远不够。鲁西隆起由南至北分别展布有尼堒山-母子山、蒙山、徂莱山-新甫山-孟良岗、泰山-鲁山-沂山等四个隆起,而隆起之间则分布有泗平、汶蒙、肥城、莱芜等四个相邻的断陷,断陷与隆起之间均发育典型的铲状断裂,并控制着中新世的箕状断陷沉积;而歧口凹陷则以南大港和北大港潜山构造带为界划分为歧南、歧北、板桥三个次级凹陷,它们均呈北侧陡且深、南侧缓而浅的箕状不对称形态,具有"北断南超"的特点。其形态特征完全可以与鲁西隆起区的隆坳构造进行对比。笔者从幔枝构造的视角研究认为它们是鲁西隆起与歧口凹陷之山盆耦合形成的主要构造形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山盆耦合 箕状构造 铲状断裂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大兴断层的三维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对廊固凹陷成因机制的约束 被引量:25
15
作者 桂宝玲 何登发 +1 位作者 闫福旺 张文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99,共14页
大兴断层是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西北部的廊固凹陷的边界大断层,控制着整个凹陷的沉积和构造演化。根据大兴断层的走向特征,将研究区内的大兴断层分为东北段、中段、西南段3段,并对其结合处成因进行了探讨。文中首次将大兴断层断面以... 大兴断层是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西北部的廊固凹陷的边界大断层,控制着整个凹陷的沉积和构造演化。根据大兴断层的走向特征,将研究区内的大兴断层分为东北段、中段、西南段3段,并对其结合处成因进行了探讨。文中首次将大兴断层断面以三维立体形态展示出来,并对大兴断面的三维几何形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认为大兴断面是个由多个倾斜面组成的曲面,每个相邻的倾斜面通过轴面而分隔。轴面通过其走向特征,分为横向轴面与垂向轴面,其中横向轴面为平行断层走向的轴面,而垂向轴面则是垂直断层走向的轴面。通过4个横向轴面与2个垂直轴面将大兴断面分为10个区,每个区都有各自的形态与特征。对大兴断层的活动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大兴断层初期是以多米诺式运动模式为主,后期在翘倾作用下发生旋转,从而形成上陡下缓的犁式断层。其上盘地层的运动模式则是初期与断层同时发生旋转,地层陡且直,在上陡下缓的断面形成后,以斜剪切模式运动,形成滚动背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固凹陷 大兴断层 古近系 多米诺正断层 犁式正断层 断层转折褶皱
下载PDF
临潼—长安断裂带的几何结构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7
16
作者 师亚芹 冯希杰 +3 位作者 戴王强 李晓妮 任隽 种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根据野外大量断层露头以及人工地震结果表明,临潼—长安断裂带主要由两条断层组成,即麻街—碾湾断层和胡家沟—首帕张断层.麻街—碾湾断层,在灞河右岸的高桥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王家碥—侯家湾断层;胡家沟—首帕张断层在铜人塬和少陵塬... 根据野外大量断层露头以及人工地震结果表明,临潼—长安断裂带主要由两条断层组成,即麻街—碾湾断层和胡家沟—首帕张断层.麻街—碾湾断层,在灞河右岸的高桥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王家碥—侯家湾断层;胡家沟—首帕张断层在铜人塬和少陵塬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冢底村—唐家寨断层.断裂表现为张性倾滑正断层性质,平面上局部范围大致呈平行等间距展布,剖面上向西北呈阶梯状降落,成"Y"字型组合.深地震反射结果显示,该断裂深约5—8km,为基底断裂,深部为铲形正断层.临潼—长安断裂带是在近南北向引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典型的伸展断裂系,同时受余下—铁炉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影响,使断裂带从东北向西南呈帚状展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潼-长安断裂带 张应力 伸展断裂系 铲形正断层
下载PDF
犁式正断层特征及其在找矿预测中的作用:以黔东松桃西溪堡大型锰矿床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谢小峰 杨坤光 +4 位作者 周琦 杜远生 王佳武 蒋天锐 杨炳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3-39,共7页
犁式正断层是在局部或区域张应力体制下形成,产生于伸展体制下有韧性岩石垫底的脆性岩石中。犁式正断层在平面上呈弯曲状,断层两侧发育次级断层,具分支复合特征;在剖面上,随深度增加,断层倾角逐渐变缓,并且形成分支产状较陡的次级断层,... 犁式正断层是在局部或区域张应力体制下形成,产生于伸展体制下有韧性岩石垫底的脆性岩石中。犁式正断层在平面上呈弯曲状,断层两侧发育次级断层,具分支复合特征;在剖面上,随深度增加,断层倾角逐渐变缓,并且形成分支产状较陡的次级断层,断距逐渐变大。黔东松桃西溪堡大型锰矿床发育的F1断层为犁式正断层,其发生伸展作用的时间应与早白垩世区域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一致。整个F1断层及其分支断层造成含锰岩系呈阶梯状下降拉伸,造成含锰岩系的不连续,越往深部,断层滑脱面越趋于平缓,拉空带宽度愈加增加。该断层及其次级断层将含锰岩系破坏并断切为几个部分,影响了含锰岩系的连续性,形成矿体-拉空带-矿体这种空间组合形态。F1断层上盘的下降,造成了上盘含锰岩系的埋深加大。因此,在找矿预测中,应充分考虑断层断距差异,合理圈出拉空带,从而避免在探矿过程中打到拉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犁式正断层 断层特征 找矿预测 西溪堡大型锰矿床 贵州松桃
下载PDF
铲式断层空间特征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亚军 付广 +3 位作者 包迎春 胡明 陈雪晴 李世朝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1-458,共8页
受地震资料解释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影响,沉积盆地中深部地震资料解释品质差,靠地震解释来反映地下断层信息并不能揭露断层空间本质发育特征。鉴于此问题,笔者以脆塑性断裂发育特征、断层折射机理为基础,从断层空间位移量关系、倾斜角剪切... 受地震资料解释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影响,沉积盆地中深部地震资料解释品质差,靠地震解释来反映地下断层信息并不能揭露断层空间本质发育特征。鉴于此问题,笔者以脆塑性断裂发育特征、断层折射机理为基础,从断层空间位移量关系、倾斜角剪切法模型、断层面空间联合应力分布等方面对铲式断层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综合研究表明:铲式断层面上盘和下盘构成的空间并非楔形模式,而是局部构造紧闭区和局部伸展剥离区交替形态;由断层空间各位移量关系图解可知,铲式断层走向位移量和倾伏向位移量之间的夹角θ越小,走向应力作用越大,引起地层牵引程度就越高,形成的有利储油构造储集厚度就越大;利用倾斜剪切法模型可预测铲式断层实际滑脱深度,加强对中深层构造特征的认识;当铲式断层面折射裂缝被矿脉等充填时具有封堵性,当铲式断层面空间联合应力大于或等于其作用处岩石的抗压强度时,造成断层面处裂隙闭合或断面物质压紧,有利于封堵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式断层 断层折射 倾斜角剪切法 空间位移量 联合应力
下载PDF
黔东松桃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研究——以高地超大型锰矿床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谢小峰 杨坤光 +1 位作者 钱山 袁良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3-632,共10页
黔东松桃地区构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燕山运动影响形成。燕山早期,区内处于SEE—NWW向区域挤压收缩,形成了NNE—SSW向褶皱和断裂。下寒武统杷榔组—变马冲组地层和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地层作为两套滑脱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滑脱作用,滑脱... 黔东松桃地区构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燕山运动影响形成。燕山早期,区内处于SEE—NWW向区域挤压收缩,形成了NNE—SSW向褶皱和断裂。下寒武统杷榔组—变马冲组地层和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地层作为两套滑脱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滑脱作用,滑脱层内褶皱变形强烈,以大量紧闭、顶厚不协调褶皱为主要构造样式,而其上、下岩层则以断块或宽缓褶皱变形为主,以软弱层为界面,其上、下岩层发生逆冲滑脱作用,形成了区内隔槽式褶皱的构造样式。燕山晚期,区内处于NNE—SSW挤压为主,形成了区内NWW向小型褶皱和断裂,同时燕山晚期构造横跨叠加在早期变形之上,导致早期NNE向褶皱枢纽呈波状起伏,轴迹弯曲,部分地区形成了构造穹窿和构造盆地,部分早期断层呈左行走滑性质。在燕山早、晚两期构造作用下,高地矿区含锰岩系作为软弱滑脱层,向猴子坳向斜的核部进行滑脱聚集,使其在向斜的核部富集,翼部相对减薄。同时,由于犁式正断层的存在,也影响了锰矿层的保存与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构造特征 犁式正断层 高地锰矿床 贵州松桃
下载PDF
渭河盆地东南缘铲形正断层上盘活动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侯建军 白太绪 +2 位作者 梁海华 郑文涛 王世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51-355,共5页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力学分析,认为渭河盆地东南缘铲形正断层上盘块体沿凹曲的断层面向下滑动和旋转作用,在山前冲洪积平原区产生了同向断层、反向断层和上盘横断层。这些构造的差异活动及其在地表的表现特征,可作为铲形正断层分段的重...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力学分析,认为渭河盆地东南缘铲形正断层上盘块体沿凹曲的断层面向下滑动和旋转作用,在山前冲洪积平原区产生了同向断层、反向断层和上盘横断层。这些构造的差异活动及其在地表的表现特征,可作为铲形正断层分段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形正断层 地震 断层 渭河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