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七年”时期中央文学研究所对文学新人的培养 |
施学云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社论化:“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一种形态 |
杨文艺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23 |
0 |
|
3
|
“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 |
王庆生
樊星
刘为钦
谢维强
陈虹
严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4
|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
贺仲明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5
|
十七年文学研究“热”的几个问题 |
李怡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6
|
《为奴十二载》的伦理表达与生活书写 |
刘茂生
刘甜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7
|
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 |
程光炜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8
|
翻译文学期刊构建的“世界文学”图景——以建国初期的期刊文学译介为例 |
卢志宏
王琦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9
|
建国后十七年关于文学经典的批评 |
李松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08 |
3
|
|
10
|
“清洁”的文本与“衰竭”的主体——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 |
曹霞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1
|
“十七年”文学写作方式的“一体化”特征 |
郭剑敏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12
|
论“十七年诗歌”与政治文化 |
张立群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7 |
2
|
|
13
|
文学经典的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以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经典的批评为中心 |
李松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1
|
|
14
|
《文艺报》与“十七年”作家自我批评空间建构——以作家“成长”轨迹为中心 |
魏宝涛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1
|
|
15
|
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
刘清生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6
|
“大众”与“工农兵”批评话语的生成和流变 |
曹霞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7
|
时代脉动的展示 学术探索的收获——2015年湖南文艺理论及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
吴正锋
|
《云梦学刊》
|
2016 |
1
|
|
18
|
《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标准和模式的建构 |
魏宝涛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9
|
人性、人情:在“合情”与“合法”的夹缝中——“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 |
刘志华
|
《莆田学院学报》
|
2007 |
1
|
|
20
|
写什么和怎样写:十七年小说的生存限度 |
黄万华
黄一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