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inuities of Historical Crises and Discourses of Europe From the “Neo-Latin Past” to the 21st Century
1
作者 Isabella Walser-Bürgl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19年第12期549-563,共15页
Europe and the EU have been facing many crises and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From Brexit and rising nationalism to economic problems and unanimous refugee policies,most of them remain unsolved.Instead of moving forwa... Europe and the EU have been facing many crises and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From Brexit and rising nationalism to economic problems and unanimous refugee policies,most of them remain unsolved.Instead of moving forward with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ject,Europe seems to regress in many instances.Considering this turmoil,it seem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to historicize the affirmative discourse of Europe and to exp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European unification process with novel insights into its history.Only if a broad understanding of its roots and developments prevails,the conflicts of the present can be better evaluated and addressed.Particularly one set of so far neglected sources from Europe’s past serves as guiding light in that respect:the early modern Europe literature written in the Latin language.Between 1400 and 1800,Latin enjoyed a similar status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discoveries,negotiating political affairs and generally communicating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 as modern-day English.By offering a brief glance at some historically influential Latin texts from the early modern discourse of Europe,this article will show that the early modern European crises strikingly resemble Europe’s current crises despite the difference in political,social,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The discourse of Europe has from the beginning been a stable discourse,characterized by the same recurring questions for centuries.When used as reference point for the crises of the 21st century,the prospects for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look better than presu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opean crises discourse of Europe European history Europe in Neo-Latin literature historicization of Europe Europe’s past and present
下载PDF
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羽 张彩霞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8年第3期78-87,共10页
近年来,以语言、文学、历史、神话为考察重点的文化认同讨论,在学界是热门话题。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台湾文化认同改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台湾文学史 文化认同 “台湾主体” “文学建国”
下载PDF
台湾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笔谈)——关于台湾文学答客问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登翰 朱双一 +3 位作者 刘小新 朱立立 李诠林 蔡志诚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本专辑集中讨论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当前台湾文学的主流;“重写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的史料发掘的意义;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新空间的展开;“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研究;分析台湾文论的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提... 本专辑集中讨论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当前台湾文学的主流;“重写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的史料发掘的意义;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新空间的展开;“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研究;分析台湾文论的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提出从文本的语言形态进入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流 重写台湾文学史 史料发掘 学术空间 现代性 后结构 文本的语言形态
下载PDF
古远清谈台港澳文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古远清 凌逾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57,共8页
中国文化目前在台湾出现了面临被矮化乃至被"消灭"这样一个严重问题。港台文学有相互支援和重叠的关系。澳门文学的特色在于有土生文学。做学问最好"私家治史",此外不要迷信名校名刊:一流学校有三流教授,三流学校... 中国文化目前在台湾出现了面临被矮化乃至被"消灭"这样一个严重问题。港台文学有相互支援和重叠的关系。澳门文学的特色在于有土生文学。做学问最好"私家治史",此外不要迷信名校名刊:一流学校有三流教授,三流学校也有一流教授;一流名刊有三流文章,三流刊物也有一流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香港文学 澳门文学 “私家治史”
下载PDF
当代台湾文化思潮观察之一——“传统左翼”的声音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小新 朱立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82,共8页
在台湾当代理论史脉络中,我们把乡土文学运动中发展出来的左翼称为"传统左翼"。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政治和文化光谱上,传统左翼知识分子阵营产生了明显分裂。本文主要讨论台湾左翼社群的理论论战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而探讨阶级... 在台湾当代理论史脉络中,我们把乡土文学运动中发展出来的左翼称为"传统左翼"。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政治和文化光谱上,传统左翼知识分子阵营产生了明显分裂。本文主要讨论台湾左翼社群的理论论战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而探讨阶级观点在当代台湾思想和理论场域中的角色、意义与问题,以及传统左翼如何应对当代台湾社会急剧变化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台湾思想场域 传统左翼 “内战·冷战意识形态” “台湾社会性质论” “第三世界文学论” 杨逵精神
下载PDF
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谈台湾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6
作者 汪毅夫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77,共7页
本文从作者治学的得失 (包括对已故台湾学者王崧兴教授之“周边文化关系”论点的理解 )出发 ,谈论台湾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边缘文体与文学史料的收集 ,外部制度与文学史实的论述 ,圈外事件与文学历史的分期 ,以及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 本文从作者治学的得失 (包括对已故台湾学者王崧兴教授之“周边文化关系”论点的理解 )出发 ,谈论台湾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边缘文体与文学史料的收集 ,外部制度与文学史实的论述 ,圈外事件与文学历史的分期 ,以及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与台湾文学史研究。本文认为 ,文学边缘的文体、文学外部的制度、文学圈外的事件等因素同文学发生关联而构成的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 ,不是文学的身外之物 ,也不是文学史研究可以忽略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文化关系 台湾文学史研究
下载PDF
“台湾文学史”书写的两岸互看——从“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谈起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双一 何随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104,共11页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史 中国文学一支流 “台湾民族主义”
下载PDF
“出草”:一个猎头习俗的文学社会学旅程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娜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1年第2期61-72,共12页
"出草"猎人头,是一种消逝了的先民习俗,并非台湾原住民独有,但对"出草"的书写,却是台湾近代以来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出草"在战后台湾文学中被呈现的面容,或诉说了几百年间原住民族的生存、抗争历史;或寄... "出草"猎人头,是一种消逝了的先民习俗,并非台湾原住民独有,但对"出草"的书写,却是台湾近代以来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出草"在战后台湾文学中被呈现的面容,或诉说了几百年间原住民族的生存、抗争历史;或寄托着知识者缘少数族群问题进行的社会批判与反省,甚而,对萎弱的现代人格之出路的想象;或在当代意识形态与文化消费的背景下,成为某些主流论述——譬如多元文化主义——的注脚。本文追寻"出草"的文学旅程,一以探求战后知识者响应其时代、探寻思想出路的多重样貌;一以理解台湾的文化生态与现实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草 原住民历史与文学 知识者的历史反省 台湾文化生态
下载PDF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7年第3期80-88,98,共10页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台湾文学史书写 身份认同 理论困境
下载PDF
旅台马华作家群与重写台湾文学史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苏颜 刘小新 《华文文学》 2021年第4期24-31,共8页
"旅台马华作家群"的崛起成为当代台湾文学版图中一支令人瞩目的"外来兵团",他们的文学论述呈现出鲜明特征并逐渐建构起马华文学的新形象。以"旅台马华文学"论述作为审视与重写台湾文学史问题的切入点,能... "旅台马华作家群"的崛起成为当代台湾文学版图中一支令人瞩目的"外来兵团",他们的文学论述呈现出鲜明特征并逐渐建构起马华文学的新形象。以"旅台马华文学"论述作为审视与重写台湾文学史问题的切入点,能为我们打开重写台湾文学史迷思的新路径。当前学界关于"旅台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史讨论呈现出四种不同视角与观点,这在某种意义上映射、表明了"旅台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之间的互动、对话关系。"台湾文学复系统"理论的提出,有效挑战了僵化的"中心—边缘"观念,进一步打开了台湾文学史书写的宽广视域与多重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台马华文学 台湾文学史 台湾文学复系统 介入
下载PDF
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日本的台湾文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京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15-120,共6页
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当今日本观察台湾文学的两种学术路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省日本殖民历史,将台湾文学视为大陆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嫡系,在压迫与抵抗的殖民语境下生成发展的研究方法。另一个... 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当今日本观察台湾文学的两种学术路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省日本殖民历史,将台湾文学视为大陆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嫡系,在压迫与抵抗的殖民语境下生成发展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研究、语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理论,强调日据时代"国语"(殖民地宗主国日语)的推广"形成以台湾皇民文学为核心的民族主义"。通过这一学术史的清理,我们可以解决近年来在日本学者与台湾作家之间发生论争的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台湾文学 历史叙事 文化政治
下载PDF
关于赛珍珠研究的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被引量:10
12
作者 汪应果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3-68,共6页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 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 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 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 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 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作家身份 中国 文学史 传教活动 “人桥”
下载PDF
迈向“经典”的途径——“金庸小说热”在大陆:1976-1999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论文通过回返金庸小说自70年代中后期进入大陆的历史现场,试图清理政治经济情势变化之下,不同场域的多重话语、权力脉络如何参与和建构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进程,尤其是学院体制在其中的复杂互动,透露出"五四"以来形成的审美原... 论文通过回返金庸小说自70年代中后期进入大陆的历史现场,试图清理政治经济情势变化之下,不同场域的多重话语、权力脉络如何参与和建构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进程,尤其是学院体制在其中的复杂互动,透露出"五四"以来形成的审美原则和价值判断仍然是经典生成的重要成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小说 “通俗文学热” 文学史 经典化
下载PDF
台湾新文学史的分期与检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俊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8-24,共7页
台湾新文学史的叙述向来难摆脱民族、政治的纠葛,或以政治上的反共、解严为依据,或以文学思潮上的写实、现代、后现代为依据,或以文学社团的成立为依据。本文仅对目前可见的几种分期,加以描述,并略做检讨。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分... 台湾新文学史的叙述向来难摆脱民族、政治的纠葛,或以政治上的反共、解严为依据,或以文学思潮上的写实、现代、后现代为依据,或以文学社团的成立为依据。本文仅对目前可见的几种分期,加以描述,并略做检讨。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分期,不应该被简单划分为一个殖民统治时期,目前较普遍的一个分法,是将日据台湾新文学划分为三阶段,第三阶段从1937年中日进入战争前夕到日本战败的1945年,几乎没有异议。战后台湾新文学史的分期,各论者亦有不同的看法及理论依据,最为常见的是以十年为断的分期法。唯每一种主观的论述,各照一隅,互有得失,台湾近百年的新文学究竟该如何分期、如何叙述,有待于作进一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文学史 文学分期 新文学
下载PDF
反抗日本殖民的见证:台湾战后文学中的民族意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舸 高宏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7-90,共4页
上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台湾人民反抗日帝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批作品的出现与台湾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对于反对今天的"台独"... 上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台湾人民反抗日帝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批作品的出现与台湾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对于反对今天的"台独"思想具有启示作用。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学术界对这批作品关注很少,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台湾当时的文化语境和民众心理状况,对这批作品进行一些梳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战后文学 日本殖民 民族意识
下载PDF
《台海击钵吟集》史实丛谈——兼谈台湾文学古籍研究的学术分工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毅夫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2,58,共7页
本文讲述《台海击钵吟集》及其涉及的若干史实,包括《台海击钵吟集》的出版时间、收诗范围,以及文学、科举、女权、历法和闽台关系等方面的史实。本文认为,台湾文学古籍研究本有学术分工,“审查书本上的史料”(包括史实考证)亦其工种之... 本文讲述《台海击钵吟集》及其涉及的若干史实,包括《台海击钵吟集》的出版时间、收诗范围,以及文学、科举、女权、历法和闽台关系等方面的史实。本文认为,台湾文学古籍研究本有学术分工,“审查书本上的史料”(包括史实考证)亦其工种之一;台湾文学古籍的史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亦是研究者应当留意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海击钵吟集》 台湾文学古籍 学术分工 史实考证 史学价值
下载PDF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台湾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文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史著述中影响极大的一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它不仅在大陆被确定为"部颁教材",在台湾地区也是最为普及的一部。这部书在台湾学术界影响之大,下述两个事实是有力的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史著述中影响极大的一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它不仅在大陆被确定为"部颁教材",在台湾地区也是最为普及的一部。这部书在台湾学术界影响之大,下述两个事实是有力的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台湾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写,往往潜在地包含着"影响的焦虑",即如何摆脱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史观",或者说核心的思路和体例。叶庆炳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个案。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需要突破现状时,一个时常采用的策略是向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发难,其中龚鹏程的发难颇具代表性,他明确否定了刘大杰的进化论"史观"和"以平民文学为优,谓贵族文学为僵化之作品"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台湾地区的存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 台湾地区 史观 价值判断
下载PDF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立 慈兆舫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5-98,共4页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文学 金庸小说 桃花岛 学术史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创图画书出版状况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齐童巍 《美育学刊》 2011年第5期95-99,共5页
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资料室和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儿童文学馆馆藏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一些原创图画书资料。从中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各个儿童读物出版机构就出版了许多原创图画书。在这些儿童读物出版机构的基础上,又成立... 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资料室和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儿童文学馆馆藏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一些原创图画书资料。从中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各个儿童读物出版机构就出版了许多原创图画书。在这些儿童读物出版机构的基础上,又成立少年儿童出版社,继承和发展上海的原创图画书出版传统,也奠定当代原创图画书以及儿童读物出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文学史 艺术史
下载PDF
台湾文学浪漫性的个案研究——七等生小说浪漫精神辨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立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7-103,共7页
台湾文学中的浪漫性未曾得到文学史叙事应有的关注。本文以七等生为个案 ,辨析他作品中的浪漫精神。七等生接受了浪漫主义作家的深厚影响 ,其创作显示出后期浪漫派的鲜明特征 ,具体表现在人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观念、神秘超验的想象。
关键词 台湾文学 七等生小说 浪漫精神 超验想象 乌托邦追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