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Protection of GI Product Liupao Tea and Suggestions of its Industrial Supervision
1
作者 SU Yue-juan1,KONG Xiang-jun2 1.Guangxi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Nanning 530007,China 2.Guangxi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Nanning 530028,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11期41-45,共5页
From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origin,fame,quality,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and production region,we analyze key factors of protection for Geographic Indication product Liupao Tea.We also analyz... From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origin,fame,quality,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and production region,we analyze key factors of protection for Geographic Indication product Liupao Tea.We also analyz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Liupao Tea from processing threshold,scale of processing enterprises,standard and index,planting bas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and pesticide control.In line with these situations,we put forward following suggestions.First,it is proposed to raise standard index and formulate national standard for Liupao Tea.Second,we should popularize the industrial mode of "market + association(enterprise) + base" and establish demonstration area for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 Indication product Liupao Tea.Third,it is recommended to raise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threshold.Fourth,we should establish special production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Fifth,it is suggested to set up independent supervision org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upao tea GEOGRAPHIC INDICATION ANALYSIS Industri
下载PDF
温湿度条件对六堡茶安全贮藏的影响及孢子计数法的应用
2
作者 晏玲玲 王乐涯 +3 位作者 欧行畅 李勤 刘仲华 黄建安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4,共8页
研究了温度35、30、25℃,湿度90%、80%、70%条件下六堡茶含水量变化及霉变情况,分析了温湿度对六堡茶含水量及霉变情况的影响,确定了六堡茶易霉变的温湿度条件;优化了孢子计数法应用于六堡茶的方法参数并评估了其在预测六堡茶霉变程度... 研究了温度35、30、25℃,湿度90%、80%、70%条件下六堡茶含水量变化及霉变情况,分析了温湿度对六堡茶含水量及霉变情况的影响,确定了六堡茶易霉变的温湿度条件;优化了孢子计数法应用于六堡茶的方法参数并评估了其在预测六堡茶霉变程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5℃,湿度低于70%是六堡茶防止霉变的最优贮藏条件;孢子数量增长水平与霉变程度具有同步性,此方法应用于快速评估六堡茶霉变情况是可行的,且初步确定发生霉变的孢子数临界值为30.00×10^(7)个/g。结果为确定六堡茶的安全贮藏条件提供了依据,为其霉变程度的快速评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安全贮藏 温湿度条件 孢子计数法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仪结合气味活力值鉴定槟榔香六堡茶关键香气物质
3
作者 陈国和 胡腾飞 +5 位作者 王乐涯 欧行畅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王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277,共7页
为了探究六堡茶槟榔香风味构成的关键香气物质,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和气味活力值(odor ... 为了探究六堡茶槟榔香风味构成的关键香气物质,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和气味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槟榔香六堡茶气味化合物组成,筛选其中的关键香气物质。经GC-O-MS分析,从槟榔香六堡茶样品中嗅闻、鉴定出37种气味化合物,气味强度(odor intensity,OI)中等及以上的化合物为19种,其中二氢-β-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β-芳樟醇、雪松醇和1,2,3-三甲氧基苯展现出了较高的香气强度。在GC-O-MS分析的基础上,采用OAV法进一步分析,发现槟榔香六堡茶中OAV≥1的气味化合物有18种,其中,二氢-β-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苯乙醇、脱氢二氢-β-紫罗兰酮、(E,Z)-2,6-壬二烯醛、β-芳樟醇、癸醛和1,2,3-三甲氧基苯的OAV≥50,可以说明这些化合物对槟榔香六堡茶整体香气形成贡献度较大。通过比较GC-O-MS和OAV分析,2种分析方法筛选槟榔香六堡茶关键香气物质的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六堡茶陈化过程中“槟榔香”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于定向加工“槟榔香”六堡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槟榔香 关键香气物质 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 气味活力值
下载PDF
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茶汤色泽及主要滋味品质成分动态变化
4
作者 许皓 肖虹菲 +5 位作者 林家威 欧行畅 欧阳建 黄甜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326,共10页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代工艺渥堆过程中,六堡茶酸味、苦味上升,涩味、鲜味及咸味下降,色差L值波动变化,a、b值逐渐升高,汤色由黄转变为橙红,游离氨基酸、黄酮、茶多酚、茶叶碱、儿茶素总量、氨基酸组分总量显著下降(P<0.05),可可碱、咖啡碱、没食子酸显著上升(P<0.05),水浸出物含量呈波动变化。游离氨基酸、黄酮、酯型儿茶素、DL-儿茶素(DL-catechin, DL-C)及部分氨基酸组分与酸味和苦味显著负相关,与涩味、鲜味及咸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与没食子酸则相反;茶多酚与涩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可可碱、没食子酸、DL-C及酯型儿茶素对渥堆过程中六堡茶的滋味具显著贡献(TAV> 1),其中酯型儿茶素与没食子酸是六堡茶渥堆过程滋味品质形成的重要化合物,氨基酸组分对六堡茶滋味无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渥堆 电子舌 滋味成分 相关性 滋味活度值
下载PDF
六堡茶真菌固态发酵优势单菌的筛选
5
作者 吴新惠 杜金杰 +6 位作者 刘晓纯 廖楷滨 覃玉娜 梁炜杰 张灵枝 龙志荣 邱瑞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1,共8页
以苍梧群体种六堡毛茶为原料,利用从六堡茶中分离到的20株真菌接种至灭菌六堡毛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索不同真菌的发酵效果,筛选出可显著提升六堡茶品质或赋予六堡茶新风味的固态发酵优势真菌。... 以苍梧群体种六堡毛茶为原料,利用从六堡茶中分离到的20株真菌接种至灭菌六堡毛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索不同真菌的发酵效果,筛选出可显著提升六堡茶品质或赋予六堡茶新风味的固态发酵优势真菌。结果显示,9株真菌发酵性能优异,分别为塔宾曲霉、黑曲霉、芒果青霉、角膜曲霉、赤曲霉、间型曲霉、团青霉、阿姆斯特丹曲霉、赤酵母。对9株真菌发酵茶样进行理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接种塔宾曲霉、黑曲霉、团青霉和阿姆斯特丹曲霉发酵能显著改变茶叶中1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综合考量确定团青霉和阿姆斯特丹曲霉为发酵优良真菌。本研究可为后期人工控菌发酵六堡茶提供优良菌种资源,并为六堡茶发酵工艺改良、产品研发创新及品质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优势真菌 固态发酵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搅拌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传统六堡茶挥发性成分
6
作者 梁剑锋 李亚 +3 位作者 宾月景 奚广生 陈金辉 梁莉莉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7-263,共7页
为了探究传统六堡茶挥发性组分及关键呈香物质,该研究采用搅拌吸附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风味轮技术对三个传统六堡茶... 为了探究传统六堡茶挥发性组分及关键呈香物质,该研究采用搅拌吸附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风味轮技术对三个传统六堡茶样品进行挥发性组分分析。论文鉴定出芳香烃类、醇类、酮类、醛类、烯类、杂氧化合物六大类共39种香气化合物,样品挥发性组分及相对含量差异明显:农家六堡茶含有较高醇类(62.66%)和烯类(26.64%)挥发性化合物,六堡茶果含有较高醇类(81.10%)和醛类(3.62%)挥发性化合物,六堡老茶婆含有较高的醇类(56.13%)和烯类(36.95%)挥发性化合物;α-雪松醇是传统六堡茶样品相对含量最高(38.92%~49.12%)挥发性组分。样品经ROAV值计算确定α-雪松醇、韦得醇、别雪松醇、β-芳樟醇等对8种化合物为对样品香气具有决定作用的挥发性组分(ROAV>1.00),香茅醛、反-2-辛烯醛、2-正戊基呋喃等7种化合物为对样品香气具有修饰作用的组分(0<ROAV≤1.00)。此外通过构建风味轮廓及风味轮方法,确定样品的风味主要有呈现木香、果香、花香、菌香和陈香挥发性组分构成。该研究为传统六堡茶生产加工中特殊风味形成及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六堡茶 关键香气成分 搅拌吸附萃取 相对气味活性值 风味轮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六堡茶产品中真菌群落特征
7
作者 梁剑锋 李亚 +2 位作者 宾月景 奚广生 陈金辉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4期74-80,共7页
试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七份不同发酵工艺六堡茶样品的真菌菌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解析,扩增真菌的ITS序列。试验结果表明,样品中真菌多样性测序共获得532,864条序列,125,975,232碱基,97操作分类单(operational taxonomic... 试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七份不同发酵工艺六堡茶样品的真菌菌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解析,扩增真菌的ITS序列。试验结果表明,样品中真菌多样性测序共获得532,864条序列,125,975,232碱基,97操作分类单(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UT),可以归为3个门、11个纲、23个目、34个科、44个属、60个种,其中在门水平上子囊菌属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90.61%~99.24%。在属水平上曲霉属(Aspergillus)为优势菌,相对丰度5.74%~99.89%。通过主坐标分析显示茶果(CG)、老茶婆(LCP)与其他五份样本之间真菌结构差异较大,两个主坐标叠加解释度达到73.73%;经过属水平热图分析显示老茶婆(LCP)和社前茶(SQC)两个样本具有较相似的物种组成。本文为六堡茶后发酵工艺开发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六堡茶 真菌群落多样性 茶果
下载PDF
同位素内标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六堡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
8
作者 石金娥 张洪禹 +2 位作者 辛若竹 丁梅 奚广生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4,共6页
目的:以广西六堡茶为例,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80%乙腈+0.2%氨水)超声提取,流动相为0.1%甲酸—水和0.1%甲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内标法定量。结果:... 目的:以广西六堡茶为例,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80%乙腈+0.2%氨水)超声提取,流动相为0.1%甲酸—水和0.1%甲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内标法定量。结果: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0.1~8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6,检出限均为1.0μg/kg,定量限均为3.0μg/kg,满足茶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的监管判定要求。通过加标验证,回收率均为92.0%~104.7%,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4%。结论:试验方法结合净化管净化(147.7 mg PSA,15.1 mg GCB,887.2 mg硫酸镁),以Kinetex 2.6μm Biphenyl 100色谱柱(100 mm×3.0 mm)分离,解决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提取回收率低、前处理复杂的问题,使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出峰良好,抗干扰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UPLC-MS/MS
下载PDF
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差异研究
9
作者 滕翠琴 李锦锋 +5 位作者 庞月兰 江智艺 廖珍承 莫鹰 杨益欢 吴健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74-177,199,共5页
以陈化年份分别为1、3、6、9年的传统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感官品质特征、品质化学成分、香气主要成分均有差异。随着陈化年份增加,茶叶色泽由黑褐... 以陈化年份分别为1、3、6、9年的传统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感官品质特征、品质化学成分、香气主要成分均有差异。随着陈化年份增加,茶叶色泽由黑褐光润—黑褐—灰褐色转变,茶叶条索逐渐松散;茶叶汤色呈橙黄—橙红—红—红浓的变化趋势;茶叶最初的栗香消退,逐渐呈现陈香、参香;茶叶滋味最初的苦涩味消退,由浓厚转变为浓醇;叶底颜色由嫩绿—红褐—棕褐转变。9年陈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化学成分比1年陈的水浸出物降低16.2%,茶多酚含量降低34.1%,咖啡碱含量增加10.5%,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74.1%,茶氨酸含量降低98.9%,茶红素含量降低17.1%,茶褐素含量增加了248.2%,茶黄素变化不大。3年陈传统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组成种类比1年陈明显下降,从56种下降到45种。1年陈、9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碳氢化合物为主,3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醛类、碳氢化合物为主,6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酮类、碳氢化合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六堡茶 陈化 品质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六堡茶中6种风味物质的含量
10
作者 胡王艳 韦福广 +1 位作者 李卓蔚 潘梦武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6期28-31,104,共5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六堡茶中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6种风味物质的含量。在液料比为20∶1(mL∶g)条件下,茶叶粉末置于体积分数为60%乙醇溶液中,于5...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六堡茶中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6种风味物质的含量。在液料比为20∶1(mL∶g)条件下,茶叶粉末置于体积分数为60%乙醇溶液中,于50℃、180W功率超声提取20min后过滤,滤液经0.22μm滤膜再次过滤后进行检测,以Thermo Scientific Acclaim 120 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不同体积比的0.05%(体积分数)H3PO4溶液和乙腈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并在270nm波长处采用外标法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20min内可实现6种物质的有效分离,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该方法对不同物质的加标回收率为90.9%~98.8%,结果准确度较好,可为相关产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六堡茶 风味物质 含量测定 儿茶素类化合物
下载PDF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六堡茶中15种农药残留
11
作者 陈茂林 肖嘉茵 戴永海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期67-69,共3页
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六堡茶中15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1%乙酸水浸泡,再加乙腈提取,加入无水乙酸钠和无水硫酸镁使有机相和水相分层,去除水分,采用PSA、C_(18)、GCB、MgSO_(4)混合净化管净化后,以超高... 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六堡茶中15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1%乙酸水浸泡,再加乙腈提取,加入无水乙酸钠和无水硫酸镁使有机相和水相分层,去除水分,采用PSA、C_(18)、GCB、MgSO_(4)混合净化管净化后,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5种农药化合物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9,检出限为0.02~0.20 mg·kg^(-1),定量限为0.04~0.40 mg·kg^(-1),在3个加标回收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63.1%~113.0%,相对标准偏差为0.1%~8.6%。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有较好的灵敏度,适用于六堡茶中农药残留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农药残留 六堡茶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六堡茶中52种农药残留
12
作者 文俊萍 蒋德莉 +2 位作者 谭月媚 覃蓝 宋妤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期108-112,116,共6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六堡茶中52种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方法。样品粉碎后,过筛,称取2.0 g样品,加入乙腈超声提取后,将提取液浓缩至2.0 mL,再经石墨化碳黑氨基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净化液用气相色谱... 建立了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六堡茶中52种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方法。样品粉碎后,过筛,称取2.0 g样品,加入乙腈超声提取后,将提取液浓缩至2.0 mL,再经石墨化碳黑氨基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净化液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采用空白基质液配制标准曲线,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52种农药残留目标物在0.005~0.500μg·mL-1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方法检出限为0.002~0.030 mg·kg^(-1),定量限为0.004~0.060 mg·kg^(-1)。在0.005 mg·kg^(-1)、0.100 mg·kg^(-1)和0.500 mg·kg^(-1)3个加标水平下,52种农药残留的平均回收率为80.23%~99.43%,相对标准偏差为0.6%~6.3%。该方法具备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六堡茶中多种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六堡茶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 农药残留
下载PDF
梧州六堡茶出口历史、现状及发展建议
13
作者 林少烽 邱瑞瑾 +5 位作者 吴平 韦云飞 陈耀进 黄少莲 邱北连 龙志荣 《中国茶叶》 2024年第7期62-69,共8页
六堡茶是历史上著名的“侨销茶”,经“茶船古道”畅销东南亚。近年来,梧州市不断拓展六堡茶海外市场,六堡茶出口均价长期高于全国茶叶出口均价,但也存在着出口市场单一,出口企业数量少,出口量持续下降等问题。文章概述了六堡茶出口的历... 六堡茶是历史上著名的“侨销茶”,经“茶船古道”畅销东南亚。近年来,梧州市不断拓展六堡茶海外市场,六堡茶出口均价长期高于全国茶叶出口均价,但也存在着出口市场单一,出口企业数量少,出口量持续下降等问题。文章概述了六堡茶出口的历史及出口路线,分析了六堡茶出口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对策,旨在为进一步推动六堡茶乃至我国茶叶外贸出口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出口 茶船古道 建议
下载PDF
不同工艺对六堡茶香气及品质成分的影响
14
作者 庞师婵 刘宝贵 +3 位作者 梁光志 赵云雄 覃仁源 李子平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以‘云南大叶种’(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和‘金萱’两种茶树品种的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使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加工得出的四款六堡茶,经仓储1年后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批次茶样进行理化分析对比,探索两种工艺制作的六堡茶的品... 以‘云南大叶种’(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和‘金萱’两种茶树品种的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使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加工得出的四款六堡茶,经仓储1年后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批次茶样进行理化分析对比,探索两种工艺制作的六堡茶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经仓储1年后,现代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在感官审评中,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工艺;在内含物方面,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红素含量均高于现代工艺,而水浸出物、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则低于现代工艺;在香气成分上,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共检测出9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传统工艺主要成分以醇类、醛类为主,现代工艺主要成分以酮类、醛类为主。综上所述,现代工艺的冷水渥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六堡茶后发酵,使得茶叶中茶褐素增加,茶汤颜色短时间内迅速由黄转红;同时,由于茶多酚含量降低,使茶汤苦涩味降低,滋味更加醇。因此,随着六堡茶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利用现代工艺的冷水渥堆工艺可以缩短陈化时长,降低茶企仓储成本,使六堡茶能迅速走向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现代工艺 传统工艺 内含物质
下载PDF
霉变六堡茶中真菌群落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婷婷 马蕊 +4 位作者 沈冰 陈恩海 钟璇 林勇 陈涛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7-196,共10页
为了解霉变六堡茶中真菌群落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高温高湿环境仓储获得的霉变六堡茶样本(GGZ)和作为对照样本(BDL)的竹筐仓储的正常六堡茶进行真菌多样性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为了解霉变六堡茶中真菌群落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高温高湿环境仓储获得的霉变六堡茶样本(GGZ)和作为对照样本(BDL)的竹筐仓储的正常六堡茶进行真菌多样性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样本中的代谢物进行分析,然后对显著差异代谢物对应的通路进行代谢物集富集分析,并对差异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霉变六堡茶丰度较高的菌为两门[Ascomycota(子囊菌门)和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两属[Aspergillus(曲霉真菌属)和Wallemia(节担菌属)],BDL组丰度较高的菌主要为Ascomycota的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青霉菌属)。GGZ组与BDL组相比,A.ruber(赤曲霉)和W.sebi水平显著(P<0.05)上调,两者为导致六堡茶霉变的优势真菌种群。此外,霉变茶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氨基酸代谢发生显著变化,咖啡因代谢下调。霉变六堡茶中,具有一定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2-羟基异己酸的含量上调,与下调的Penicillium负相关。这些数据揭示了A.ruber、W.sebi以及2-羟基异己酸为六堡茶食品安全评估中的潜在风险因子,且霉变六堡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氨基酸代谢以及咖啡因代谢的变化可能与品质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霉变 微生物组 代谢组 青霉菌属 2-羟基异己酸
下载PDF
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迪 李黄开媚 +4 位作者 安丰轩 吴惟筠 古能平 陈恩海 马蕊 《茶叶》 2023年第2期97-101,共5页
近年来,梧州市政府紧紧围绕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使六堡茶产业发展迅猛,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在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六堡茶原料品质不高、... 近年来,梧州市政府紧紧围绕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使六堡茶产业发展迅猛,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在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六堡茶原料品质不高、管理粗放、缺乏人才和六堡茶普及度低等六堡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梧州市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州市 六堡茶 发展现状 对策
下载PDF
HS-SBSE-GC/MS结合ROAV法分析六堡茶关键香气成分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剑锋 李亚 +5 位作者 宾月景 奚广生 陈金辉 梁燕妮 蒋德莉 黄丽铭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6-161,共6页
六堡茶是有着特殊风味的后发酵茶,其香气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该试验先采用顶空搅拌子吸附萃取(headspace 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HS-SBSE)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六堡茶香气成分,通过香气相对气味活性值(relat... 六堡茶是有着特殊风味的后发酵茶,其香气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该试验先采用顶空搅拌子吸附萃取(headspace 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HS-SBSE)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六堡茶香气成分,通过香气相对气味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筛选出参香、枣香六堡茶关键成分。试验结果显示,六堡茶样品共鉴定出来51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其中参香六堡茶共鉴定出α、β-紫罗酮、雪松醇等13种关键香气成分,枣香香六堡茶共鉴定出β-紫罗酮、水杨酸甲酯、芳樟醇等15种关键香气成分。该研究为六堡茶香型的鉴定、品质调控提升、生产工艺研究提供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关键香气成分 顶空搅拌子吸附萃取 相对气味活性值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六堡茶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结肠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祎 毛彦 +3 位作者 黄丽 夏宁 滕建文 韦保耀 《大众科技》 2023年第2期99-104,共6页
为确定六堡茶多糖对肠道的调节功能,本研究对高脂血症大鼠连续4周灌胃100mg/kg·bw、300mg/kg·bw和500 mg/kg·bw六堡茶多糖,结果表明:六堡茶多糖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内容物质量、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 为确定六堡茶多糖对肠道的调节功能,本研究对高脂血症大鼠连续4周灌胃100mg/kg·bw、300mg/kg·bw和500 mg/kg·bw六堡茶多糖,结果表明:六堡茶多糖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内容物质量、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高通量Illumina Hiseq测序结果及物种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六堡茶多糖能显著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提升大鼠肠道菌群中的普氏菌属、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拟普氏菌属、经黏液真杆菌属、乳杆菌属等有益菌属的丰度,降低毛螺菌属、苏黎世杆菌属、真杆菌属等属的丰度,其中瘤胃球菌属,经黏液真杆菌属等丰度的增加与大鼠的血脂水平改善正相关。说明六堡茶多糖可以通过上调有益菌属的丰度,改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促进结肠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达到调节血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六堡茶多糖 高脂血症 降血脂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六堡茶渥堆与蒸压工艺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新惠 杜金杰 +5 位作者 刘晓纯 廖楷滨 覃玉娜 梁炜杰 邱瑞瑾 张灵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72-179,共8页
六堡茶独特的感官品质与保健功效与其后发酵过程微生物的参与具有密切联系。为探究六堡茶渥堆与蒸压工艺过程中真菌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法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对六堡茶毛茶、渥堆各个阶段以及蒸压后共14个样品中的真... 六堡茶独特的感官品质与保健功效与其后发酵过程微生物的参与具有密切联系。为探究六堡茶渥堆与蒸压工艺过程中真菌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法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对六堡茶毛茶、渥堆各个阶段以及蒸压后共14个样品中的真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研究样品中分离到13个属,39种真菌。其中,22种真菌为首次在六堡茶中报道,包括3种金花菌和6种酵母菌。研究发现六堡毛茶及渥堆茶样中Aspergillus(曲霉属)和Penicillium(青霉属)是主要的优势菌属,蒸压后,样品中只能分离出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聚多曲霉)、Penicillium laeve、Penicillium gerundense四种真菌,其他曲霉属和青霉属真菌几乎无法检测到。蒸压后的样品中以Talaromyces(篮状菌属)为主要的优势菌属。在种水平上,所有茶样中,Aspergillus niger和Arxula adeninivorans是主要的优势菌种。研究结果丰富了六堡茶加工过程真菌多样性的认知,并为进一步探究不同茶源真菌对六堡茶品质影响提供了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渥堆 蒸压 真菌多样性
下载PDF
六堡茶茶汤中胶体颗粒及沉淀性状研究
20
作者 胡翔 滕建文 +2 位作者 黄丽 韦保耀 夏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9-77,共9页
目的比较六堡茶成品茶和毛茶茶汤胶体性质与茶乳酪(沉淀)的成分组成差异。方法通过动态光散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比较了六堡茶毛茶以及发酵后的成品茶茶汤的胶体颗粒及沉淀性质。结果六堡茶毛茶和成品茶茶汤中均存... 目的比较六堡茶成品茶和毛茶茶汤胶体性质与茶乳酪(沉淀)的成分组成差异。方法通过动态光散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比较了六堡茶毛茶以及发酵后的成品茶茶汤的胶体颗粒及沉淀性质。结果六堡茶毛茶和成品茶茶汤中均存在胶体体系。两种茶汤冷却过程的浊度增加率逐渐减少,接近常温(25℃)时,成品茶茶汤浊度增加率小于毛茶;两种茶汤中存在球形或椭球形的胶体颗粒,且胶粒粒径与Zeta电位具有温度响应。25℃下成品茶茶汤的胶体颗粒平均粒径(2131.0 nm±144.2 nm)低于毛茶(3045.8 nm±67.9 nm),成品茶茶汤Zeta电位(-24.8 mV±0.8 mV)高于毛茶(-19.2 mV±0.2 mV)。两种茶汤成分差异导致二者沉淀差异,成品茶固形物相对沉淀率(2.22%)小于毛茶(2.79%),成品茶沉淀主要成分为茶红素、蛋白质和多糖,占沉淀总量58.83%,毛茶则为多酚、蛋白质和多糖,占沉淀总量75.76%,两种茶汤沉淀中酯型儿茶素总量均高于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其酯型儿茶素、蛋白质、多糖和黄酮较易参与沉淀形成。结论发酵使成品六堡茶的茶汤的胶体颗粒稳定性增加,使其形成的茶乳酪与发酵前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黑茶饮料等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茶汤 胶体颗粒 沉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