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pu1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亚细胞定位 被引量:3
1
作者 袁盾 袁贤瑞 +2 位作者 刘瑛 赵杰 肖献忠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Mipu1是在脑缺血预处理时表达上调的基因,本研究拟通过观察Mipu1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亚细胞定位,为进一步探讨其功能提供线索和思路。方法通过加端PCR扩增1.8 kb的Mipu1开放阅读框插入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区的3’末端,构建Mipu1与... 目的Mipu1是在脑缺血预处理时表达上调的基因,本研究拟通过观察Mipu1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亚细胞定位,为进一步探讨其功能提供线索和思路。方法通过加端PCR扩增1.8 kb的Mipu1开放阅读框插入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区的3’末端,构建Mipu1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融合表达质粒,并通过脂质体将重组质粒导入脑星形细胞瘤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Mipu1蛋白在正常和H2O2刺激时的亚细胞分布。结果成功构建了Mipu1与GFP的融合表达质粒Mipu1-pEGFP-N1,并观察到Mipu1蛋白在正常和H2O2刺激时均定位于细胞核内。结论Mipu1为一核蛋白,结合其蛋白质结构特征,推测其可能为一核转录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u1 绿色荧光蛋白 融合表达 亚细胞定位 脑缺血颀防性控制 再灌注损伤颀防性控制
下载PDF
AMG-1对小鼠和大鼠缺血脑能量代谢及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岚 冯亦璞 +2 位作者 胡盾 李河水 张均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881-885,共5页
本文观察AMG-1对小鼠断头全脑缺血时能量代谢及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行为和病理改变影响。小鼠sc AMG-1 1~10mg/kg 30min后,能有效减少脑缺血后乳酸(LA)堆积,ATP和磷酸肌酸(PCr)的耗竭。sc AMG-1 5mg/kg和尼英地平0.5 mg/kg,可... 本文观察AMG-1对小鼠断头全脑缺血时能量代谢及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行为和病理改变影响。小鼠sc AMG-1 1~10mg/kg 30min后,能有效减少脑缺血后乳酸(LA)堆积,ATP和磷酸肌酸(PCr)的耗竭。sc AMG-1 5mg/kg和尼英地平0.5 mg/kg,可减轻大鼠MCAO后的神经症状和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AMG-1的这一改善脑缺血作用与尼莫地平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G-1 局部 脑缺血 神经病理学
下载PDF
吡拉西坦抗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作用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寿艳红 孙明 +2 位作者 赵育梅 吴崇厚 徐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7-549,共3页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的抗局灶性脑缺血作用。方法采用动脉腔内插线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半暗带脑血流、湿重-干重法测定缺血半球水含量、3%伊文氏蓝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测定血脑屏障(BBB)的破坏、HE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测...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的抗局灶性脑缺血作用。方法采用动脉腔内插线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半暗带脑血流、湿重-干重法测定缺血半球水含量、3%伊文氏蓝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测定血脑屏障(BBB)的破坏、HE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测定缺血后24h的梗死体积。结果100mg/kg体重吡拉西坦对半暗带脑血流无明显影响,200mg/kg体重吡拉西坦可明显升高再灌注期间半暗带脑血流;100mg/kg和200mg/kg体重的吡拉西坦均可明显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半球的水含量及BBB的损伤,缩小梗死体积。结论吡拉西坦具有明确的抗局灶性脑缺血作用,它可改善半暗带脑血流、减轻脑组织水肿和BBB的损伤、缩小梗死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吡拉西坦 缺血大脑保护 治疗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NKCC1 mRN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伟 苏志强 +1 位作者 刘建丰 盛利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825-827,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NKCC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局部亚低温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应用"线栓法"实现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后拔出线栓进...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NKCC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局部亚低温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应用"线栓法"实现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于再灌注3 h、12 h、24 h和72 h处死大鼠。应用RT-PCR方法观察NKCC1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亚组相比,缺血-再灌注亚组大鼠缺血区皮质NKCC1 mRNA水平明显升高,开始于再灌注3 h,12 h~24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亚低温组各再灌注时间点NKCC1 mRNA水平均低于常温组中相应亚组的水平。结论:局部亚低温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KCC1 mRNA水平的上调发挥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脑缺血-再灌注 NKCC1
下载PDF
人咽喉部乳头状瘤病毒抗原及DNA序列的检测
5
作者 任景丽 王宪远 +2 位作者 韩宾 祝庆蕃 常福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8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通过测定人咽喉部乳头状瘤组织中乳头状瘤病毒(HPV)壳蛋白抗原及DNA序列,探讨HPV感染与咽喉部乳头状瘤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及DNA斑点杂交技术。结果:22例乳头状瘤组织HPV抗原阳... 目的:通过测定人咽喉部乳头状瘤组织中乳头状瘤病毒(HPV)壳蛋白抗原及DNA序列,探讨HPV感染与咽喉部乳头状瘤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及DNA斑点杂交技术。结果:22例乳头状瘤组织HPV抗原阳性率455%,HPVDNA阳性率50%,并与组织学观察进行对比分析。结论:实验结果提示,人咽喉部乳头状瘤的发生和发展与HPV感染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肿瘤 喉肿瘤 乳头状瘤病毒 DNA杂交
下载PDF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对胃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林婕 徐莉 +1 位作者 孙一耕 艾洪滨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7年第1期59-61,70,共4页
采用动脉夹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胃内放置水囊记录胃运动的方法,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对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夹闭30 min过程中,最初2 min内的胃运动指标(收缩频率、总收缩时程、总收缩幅度、胃运动指数)较夹闭前2 min内抑制显... 采用动脉夹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胃内放置水囊记录胃运动的方法,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对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夹闭30 min过程中,最初2 min内的胃运动指标(收缩频率、总收缩时程、总收缩幅度、胃运动指数)较夹闭前2 min内抑制显著;夹闭第28-30 min(即松开动脉夹前2min内)的胃运动各项指标较夹闭前2min均无显著差异。(2)松开动脉夹30min过程中,松开后最初2 min内与松开前2min内相比,胃运动抑制显著;但松开后第28-30 min的胃运动与松开前2min内的胃运动相比,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初期,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消除,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环起了代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颈内动脉 WILLIS环 脑供血不足 胃运动
下载PDF
桃仁红花煎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虞冬辉 王秀虹 +1 位作者 王柳青 刘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9期545-547,共3页
目的研究桃仁红花煎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为给药组、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使其缺血2h后再灌注24h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前2h和术后3、12h分3... 目的研究桃仁红花煎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为给药组、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使其缺血2h后再灌注24h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前2h和术后3、12h分3次灌胃给予桃仁红花煎剂,总剂量是40g/kg。通过神经行为评分评定大鼠神经功能变化,按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测定脑梗死范围,分光光度法测定缺血区脑组织中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结果在缺血再灌注3h和24h后,给药组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缺血再灌注24h,给药组脑含水量和脑梗死体积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给药组缺血脑皮层中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桃仁红花煎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强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减轻脑水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红花煎剂 脑缺血再灌注 脑梗死 脑含水量 ATP酶
下载PDF
解毒通络法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PKCδ/MARCKS信号通路的调节 被引量:4
8
作者 白文 杨嘉颐 +6 位作者 张允岭 王今芳 柳洪胜 戴中 王春玲 郑宏 王少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93,F0003,共7页
目的研究具有解毒通络作用的苦碟子注射液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蛋白激酶Cδ/富含丙氨酸的豆蔻酰化蛋白激酶C的作用底物(PKCδ/MARCKS)信号通路的调节,探讨解毒通络法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制备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C... 目的研究具有解毒通络作用的苦碟子注射液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蛋白激酶Cδ/富含丙氨酸的豆蔻酰化蛋白激酶C的作用底物(PKCδ/MARCKS)信号通路的调节,探讨解毒通络法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制备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苦碟子组),西药组(盐酸法舒地尔组)。造模后12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光镜下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固定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PKCδ、p-PKCδ、MARCKS、p-MARCKS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KCδ、MARCKS mRNA的表达。结果苦碟子注射液可明显降低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减轻脑组织缺血病理改变,降低缺血皮层、海马PKCδ、MARCKS及其mRNA的表达(P<0.05,P<0.01)。结论解毒通络法对急性脑缺血具有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缺血脑组织PKCδ/MARCKS通路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通络 苦碟子注射液 局灶性脑缺血 PKCδ/MARCKS 脑保护 大鼠
原文传递
黄芪提取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黄茸茸 李卫平 李维祖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64-1068,共5页
目的研究黄芪提取物(extract of astragalus,E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的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MCAO再灌注模型,观察EA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含量... 目的研究黄芪提取物(extract of astragalus,E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的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MCAO再灌注模型,观察EA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含量、缺血脑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缺血侧脑组织皮质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病理学变化的影响。结果 EA80 mg.kg·1,EA(40,80 mg.kg·1)、EA(20,40,80 mg.kg·1)可分别改善缺血再灌注2,8,24 h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能明显降低外周血中的CEC含量,明显减轻缺血脑组织的脑水肿和脑梗死体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减少ICAM-1免疫反应阳性血管数。结论 EA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脑屏障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提取物 局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血脑屏障 ICAM-1 血循环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红芪不同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晶 刘欣 +3 位作者 王志旺 王瑞琼 郭玫 吴国泰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红芪不同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影响。方法:SPF级Wistar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银杏叶片组(0.21g/kg)、红芪醇提物组、水提物组、醇沉物组、残留物组,各提取物组灌胃量均为6.0g/kg,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 目的:探讨红芪不同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影响。方法:SPF级Wistar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银杏叶片组(0.21g/kg)、红芪醇提物组、水提物组、醇沉物组、残留物组,各提取物组灌胃量均为6.0g/kg,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采用50%FeCl_3作用大脑中动脉造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盲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称重法检测脑含水量;TTC法检测脑梗死面积比;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中SOD、CAT、MDA及血清中NO、NOS、ET、CGRP含量;UV法测定多糖和总皂苷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红芪醇提物组、水提物组、醇沉物组脑含水量均显著降低;醇沉物组SOD、CAT显著升高,MDA显著下降;水提物组SOD显著升高;其他各指标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但直观分析,水提物组、醇沉物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趋势;醇沉物组脑梗死面积比模型组有所降低;红芪水提物多糖(22.6%)和皂苷(7.7%)含量均较高,醇沉物多糖(42.2%)含量最高,皂苷(1.9%)。结论:6.0g/kg剂量的红芪水提物和醇沉物有降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造成的脑组织及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大鼠脑组织抗氧化功能、缓解血流异常变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实现的,且总多糖和总皂苷应该是其主要活性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 不同提取物 局灶性脑缺血 神经功能 脑组织损伤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红芪多糖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相关代谢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邵晶 吴国泰 +3 位作者 王志旺 杜丽东 任远 郭玫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2-435,共4页
目的研究红芪多糖(HPS)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神经功能、脑含水量、梗死面积比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与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目的研究红芪多糖(HPS)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神经功能、脑含水量、梗死面积比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与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按照体重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模型组,假手术组,对照组(银杏叶分散片,0.21 g·kg^(-1))与高、中、低3个剂量实验组(HPS 0.6,0.3,0.15 g·kg^(-1))。模型组、假手术组灌胃等量蒸馏水;几组均1天1次,连续7 d。第8天造模。用50%三氯化铁制备大鼠的大脑中动脉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5级4分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称重法检测脑含水量;用噻唑蓝法检测脑梗死面积比;用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中SOD、CAT、MDA以及以及血清中NO、NOS、ET、CGR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所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给药后,模型组与高、中2个剂量实验组的脑组织中SOD(U·mg^(-1))分别为107.90±30.12,135.06±3.21,129.32±20.71;这3组的脑组织MDA(μmol·g^(-1))含量分别为6.39±2.03,4.08±1.54,4.53±1.21;这3组的NO(μmol·L^(-1))分别为66.32±20.39,48.50±20.86,52.39±27.01;这3组的NOS(U·mL^(-1))分别为29.95±8.05,21.94±9.98,20.55±8.06;这3组的ET(pg·mL^(-1))分别为96.64±21.51,75.88±19.52,76.42±17.76;这3组的CGRP(pg·mL^(-1))分别为53.98±10.95,76.43±22.53,67.07±12.12,组间的上述所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中2个剂量HP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损伤及脑组织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所造成的脑组织抗氧化系统的损伤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多糖 局灶性脑缺血 神经功能 脑组织损伤
原文传递
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腾腾 肖晶晶 赵海蕊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期37-41,共5页
血管内治疗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策略包括局部麻醉、清醒镇静和全身麻醉,但最佳麻醉策略仍然存在争议。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麻醉 局部 清醒镇静 麻醉 全身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