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Water-Preserving Effects of Mulching for Dryland Winter Wheat in Loess Tableland 被引量:6
1
作者 LIAO Yun-cheng, WEN Xiao-xia, HAN Si-ming and JIA Zhi-kuanCollege of Agronomy, Northw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P. 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18-423,共6页
Focused on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loess tableland , and based on previous results, new patterns for dryland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which the emphasis was pu... Focused on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loess tableland , and based on previous results, new patterns for dryland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which the emphasis was put on the film mulch with obvious water-preserving advantage, were designed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rainf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ique of the double mulch of film plus straw in summer fallow period can collect the rainfall in this period to the utmost extent and over 73.2% of it can be stored in the soil, which is 108. 4 mm more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tillage. Furthermore, it can not only preserve water stored in soil in summer fallow, but also collect the rainfall in the growth period as much as possible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making ridges plus film mulching and furrow sowing. So the patterns, which can greatly increase both the soil moisture and wheat yield, are the best choice for making full utilization of the rainfall and achieving a high and stable yield in the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 of the loess table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land wheat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MULCHING loess tableland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在黄土台塬地下水位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家琦 刘盼 +1 位作者 戴福初 黄志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泾阳南塬属于黄土台塬,该地区由于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上升,从而诱发大范围的黄土滑坡灾害。为了查明台塬内地下水的波动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基于反演数据得到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和钻孔得到的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测... 泾阳南塬属于黄土台塬,该地区由于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上升,从而诱发大范围的黄土滑坡灾害。为了查明台塬内地下水的波动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基于反演数据得到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和钻孔得到的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测了台塬地下水水位线的大致位置;为进一步精确推测水位线的埋深,利用DDC-6电子自动补偿仪进行室内黄土电阻率测量试验,建立了不同含水率与黄土电阻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了研究区黄土台塬地下水位线处黄土的电阻率为28.35Ω·m(即黄土液限处电阻率值),对应的含水率为30%。将室内试验结果和高密度电法反演数据相结合,并与钻孔实测的地下水位进行验证分析,不仅得到了研究区黄土台塬的地层结构、不同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埋深等信息,还证实了室内黄土电阻率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也验证了高密度电法在黄土地下水位探测中的有效性。结果可为泾阳南塬地下水位波动规律研究以及滑坡预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泾阳南塬 地下水位 高密度电法 黄土电阻率
下载PDF
2001—2020年渭北黄土台塬区农业干旱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李雯晴 赵勇 +2 位作者 刘招 何国华 秦长海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9,共11页
为明晰渭北黄土台塬区2001—2020年间农业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MODIS遥感数据构建了Ts-NDVI特征空间,计算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揭示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干旱与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 为明晰渭北黄土台塬区2001—2020年间农业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MODIS遥感数据构建了Ts-NDVI特征空间,计算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揭示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干旱与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确定了影响TVDI空间分异性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该区域平均每年有65.04%的区域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多年平均TVDI值为0.52,整体处于中旱状态,且春季干旱尤为严重;2001—2020年,该区域TVDI值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并表现出强持续性特征,约有91.38%的区域干旱情况得到缓解或保持稳定;TVDI的空间分异性显著,主要受到高程、气温、人口密度和NDVI等多个因子的综合影响;在不同年份,影响TVDI的主导因子组合有所变化,这反映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干旱影响的复杂性。需综合运用气候监测、生态恢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以更精准地预测和缓解干旱对区域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MODIS 地理探测器 时空特征 渭北黄土台塬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进展、难点及技术需求
4
作者 王大兴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7-534,共18页
针对黄土塬地震勘探这一世界级难题,回顾了黄土塬地震勘探历程,介绍了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总结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成效和取得的主要油气勘探成果,梳理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探区、不同类型... 针对黄土塬地震勘探这一世界级难题,回顾了黄土塬地震勘探历程,介绍了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总结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成效和取得的主要油气勘探成果,梳理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探区、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黄土塬地震勘探的技术需求。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结果表明,经过几代人50年攻关形成的黄土塬特色的“两宽一高一单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力支撑了长庆油田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大规模增储和高效建产。下一步将以油气需求驱动为目标,瞄准三维地震“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发展方向,持续攻关完善黄土塬地震技术系列,坚持原创技术引领与适用成熟技术推广结合,更有效支撑长庆油田分公司6600×10^(4) t上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油气勘探 物探技术 高精度三维地震 页岩油和致密气藏 甜点
下载PDF
基于“主位”视角的黄土台塬传统村落风土景观解析——以八景和歌谣民谚为线索
5
作者 林晓丹 常青 郭建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6,共7页
选取黄土台塬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以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村落“八景”“八怪”和歌谣民谚等民间话语所提供的村民“主位”视角为线索,识别该地域风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总结地方风土景观的... 选取黄土台塬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以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村落“八景”“八怪”和歌谣民谚等民间话语所提供的村民“主位”视角为线索,识别该地域风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总结地方风土景观的表达模式,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口头文学对地方性风土景观的表达主要存在4种模式:1)表达与特殊地貌相关的村落周边环境;2)表达与文化意向相关的村落轮廓特征;3)表达与当地旱涝频发的极端气候相关的村落骨架结构特征;4)表达与地方历史脉络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关键节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八景 歌谣 传统村落 黄土台塬 风土景观
下载PDF
黄土标贯击数与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及微观机制分析
6
作者 荣誉 倪万魁 +3 位作者 聂永鹏 任思远 陈家乐 拓文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2-1199,共8页
为了补充西安市黄土塬区利用标贯击数预测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以西安市长安区黄土塬地基土为例,通过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地基土的标贯击数值与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一元和多元相关性分析,给出了拟合关系式及其相关系数;并... 为了补充西安市黄土塬区利用标贯击数预测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以西安市长安区黄土塬地基土为例,通过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地基土的标贯击数值与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一元和多元相关性分析,给出了拟合关系式及其相关系数;并利用电镜扫描及PCAS图像处理技术,从黄土微观结构角度对研究结果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塬地基土的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液限、黏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均与标贯击数N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地基土的湿陷系数与标贯击数N的线性相关性良好,可用N值对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预测。研究成果可为西安黄土塬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黄土塬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标准贯入 相关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陕西西安南郊隋施睿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旭东 高扬 +3 位作者 黄飞翔 王自力 李文发(绘图) 赵勇(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4,F0002,共12页
2021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基建中发现隋施睿墓。墓葬形制保存基本完整,随葬器物丰富,为研究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及随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隋代 施睿墓 南朝士人 高阳原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元氏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8
作者 段毅 雷升龙(绘图) +2 位作者 孙雅玲(绘图) 郭翠云(摄影) 樊利群(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1,I0001,共8页
2019年8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岩村一处储备用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唐墓2座,编号为M2、M6。M6墓主为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三兄元积。元积本人文献有零星记载,墓葬的出土为该区域唐... 2019年8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岩村一处储备用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唐墓2座,编号为M2、M6。M6墓主为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三兄元积。元积本人文献有零星记载,墓葬的出土为该区域唐代元氏家族茔域分布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资料,同时墓志所载元积生平也对中晚唐时期诸多重要事件有证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 岩村 洪渎原 唐墓 元积 元氏家族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的碳含量和稳定性
9
作者 郝晓珍 冯天骄 +1 位作者 孔京津 王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4,共12页
晋西黄土残塬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深入研究,可为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黄土高原地区双碳目标的评价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残塬地区4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油松人工林、刺... 晋西黄土残塬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深入研究,可为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黄土高原地区双碳目标的评价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残塬地区4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定生长季内不同土层(0~10,10~30,30~60,60~90,90~120,120~150,150~180和180~200 cm)的各组分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密度、pH值、含水率、全氮、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网络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长期植被恢复过程中,0~200 cm土壤总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油松人工林>天然次生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刺槐人工林,其土壤总碳储量分别为0.51、0.44、0.35和0.31 t/hm^(2),其中,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碳储量更高。2)天然次生林在0~30 cm土层内的活跃有机碳组分中的土壤轻组碳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及稳定有机碳组分土壤重组有机碳和土壤矿物质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在30~200 cm土层内则是油松林地最高;而侧柏和刺槐人工林则没有明显的变化。3)4种林地的土壤各碳组分与土壤pH值、土壤密度和全钾质量分数具有负相关性,与土壤总氮质量分数、水溶性有机碳、总磷质量分数和含水率具有正相关性,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和水分对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有积极影响。4)通过对0~200 cm土层的4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碳质量分数分析,发现在晋西黄土残塬区的天然次生林地和油松人工林土壤碳库及其稳定性最好,有更好的水土保持固碳效益。从长期来看,该研究区植被恢复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方式应以油松林作为主要树种。本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 植被恢复 土壤碳组分 碳稳定性 黄土残塬区
下载PDF
2005-2019年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10
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3 位作者 周玲 张万红 韩晓阳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2005–2019年长武站的原始气象数据进行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对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大气压、总辐射、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和各土层土壤温度(0 cm、5 cm、10 cm、15 cm、20 cm、40 cm、60 cm和100 cm)18项气象观测指标,以180条月尺度和15条年尺度的格式进行信息公开,以期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研究、天气灾害预警和气候生产潜力模拟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塬沟壑区 农田生态系统 气候生产潜力 气象观测 长武站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隋宇文则墓发掘简报
11
作者 柴怡(整理) 赵兆(整理) +11 位作者 杨永岗(整理/修复绘图) 付航(整理) 郁红卫(整理) 杨永岗(修复绘图) 王巧利(修复绘图) 权明利(修复绘图) 张蕊侠(修复绘图) 李彬(修复绘图) 张新汉(修复绘图) 赵兆(照相) 黄佳豪 杨楚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8,I0001,共18页
2018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连通道项目工作时,发掘了一批北朝隋唐时期墓葬。其中M34为隋开皇九年(589年)东平郡公宇文则之墓。该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了陶俑、墓志、一套瓷杯玉石盘组合、铜和陶辟雍... 2018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连通道项目工作时,发掘了一批北朝隋唐时期墓葬。其中M34为隋开皇九年(589年)东平郡公宇文则之墓。该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了陶俑、墓志、一套瓷杯玉石盘组合、铜和陶辟雍砚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北朝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丧葬习俗及隋唐时期历史文化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 洪渎原 隋代 宇文则墓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大气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及监测点位优化
12
作者 杨康 杨红 +7 位作者 沈振振 刘瑛 梁全胜 杨强强 王宏 姚振杰 王苛宇 马振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并开展了监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加,CO_(2)云的浓度在纵向上呈现出一直缩小的趋势,但是CO_(2)云的浓度在横向上的扩散距离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当风速为2.0 m/s时,CO_(2)云的扩散距离最远为47 m,浓度最大的CO_(2)云扩散距离为15 m;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大,近地表处CO_(2)云的浓度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在不断增大;当泄漏速度小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得较快;当泄漏速度大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速率变缓。结合模拟结果、陕北地区气象环境、裂缝发育方向、“注气”优势方向和近地表植被高度,确定监测点位布局:方向上为北东—南西向;平面上为距离井口下风向15 m;纵向上为采样高度50 cm。CO_(2)浓度大气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并未发生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 CO_(2)泄漏 CO_(2)浓度大气扩散 监测点位 黄土塬地区
下载PDF
黄土塬地区双井微测井近地表Q模型的求取及应用
13
作者 夏常亮 戴海涛 +3 位作者 李国强 古发明 吴德明 韩利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3期698-704,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子波一致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近地表Q模型求取方法,进而开展地震数据近地表Q吸收补偿处理。以往通常采用微测井资料求取Q值进而插值获得全工区Q场,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采用双井微测井资料计...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子波一致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近地表Q模型求取方法,进而开展地震数据近地表Q吸收补偿处理。以往通常采用微测井资料求取Q值进而插值获得全工区Q场,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采用双井微测井资料计算井点位置的Q值和近地表速度值,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近地表速度与Q的区域关系函数,利用基础静校正初至波层析反演的近地表速度场,通过区域关系函数得到本区近地表的Q场,从而实现以微测井位置的Q值求得全工区近地表Q场的目的,进而开展叠前道集近地表Q吸收补偿处理。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双复杂”地震资料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反演Q场开展近地表Q吸收补偿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子波一致性,拓宽频带,改善井震匹配关系,消除近地表对地震子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双井微测井 Q吸收补偿 子波一致性
下载PDF
黄土塬边坡对邻近地铁深基坑的偏压影响
14
作者 侯石悦 夏冬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10期4-6,19,共4页
为研究黄土地区深基坑在邻近黄土塬边坡的偏压作用下地层及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特征,文章以西安地区某地铁竖井基坑典型断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黄土塬边坡偏压工况数值分析模型,以及相同地层及支护参数下的非偏压工况对照分析模型,结合... 为研究黄土地区深基坑在邻近黄土塬边坡的偏压作用下地层及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特征,文章以西安地区某地铁竖井基坑典型断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黄土塬边坡偏压工况数值分析模型,以及相同地层及支护参数下的非偏压工况对照分析模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受黄土塬边坡偏压影响,基坑周边地层及支护结构变形趋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桩体水平位移趋势较非偏载基坑有明显差异,远坡侧桩支护桩体部分产生了向基坑外侧的水平变形,但整体位移差值较小,说明该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可满足黄土塬边坡偏压工况下基坑自身和周边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边坡 邻近地铁 深基坑 偏压 支护结构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地质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发岐 黎小伟 +2 位作者 张茹 齐荣 金东民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4-1203,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表黄土层厚度变化大,对地震能量的吸收不均,因此,对该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时静校模型构建困难,资料成像难度大,被认为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禁区。以往的地震资料解释分歧大,多认为地震剖面上同相轴不连续的原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表黄土层厚度变化大,对地震能量的吸收不均,因此,对该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时静校模型构建困难,资料成像难度大,被认为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禁区。以往的地震资料解释分歧大,多认为地震剖面上同相轴不连续的原因是地震采集技术不过关造成资料品质差,因而制约了地球物理资料的深度应用。华北油气分公司“十二五”期间在该地区开展了大面积三维地震勘探,获得的地震资料剖面上存在杂乱反射和同相轴不连续等现象,这给该地区岩性圈闭和低幅构造解释带来了困难。近年来,在盆地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地质模型,认为区域性走滑断层对地层连续性、地质体完整性的破坏是造成同相轴复杂的重要原因,从而能够客观评价地震资料品质,对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后成像效果得到大幅改善,对重新处理后的资料进行解释后识别出了不同级序断裂以及伴生的裂缝体系。认为:燕山运动形成的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它们是盆地南缘中生界特别是三叠系致密油成藏及富集的主控因素。地质模型的正确建立奠定了黄土塬区地质物探一体化研究的基础,利用裂缝地震响应特征和地震属性开展断缝体的三维地震雕刻,形成了一套确定断缝体样式、组合、响应、期次、边界的技术,完善了黄土塬特殊地表条件下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方法流程,据此发现了致密油藏高产目标,打开了中国石化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的油气勘探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地质模型 地震处理解释 黄土塬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黄土台塬区不同时代黄土水分入渗特性和迁移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满想 陈军锋 +2 位作者 臧红飞 刘萍 郑秀清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6,64,共7页
为了探索黄土台塬地区不同时代黄土水分入渗特性和迁移规律,通过黄土台塬区不同时代黄土(Q_(4),Q_(3),Q_(2))分层垂向一维积水入渗试验、自然降雨和地表入渗池800 mm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迁移试验,分析了不同时代黄土的入渗特性和土壤... 为了探索黄土台塬地区不同时代黄土水分入渗特性和迁移规律,通过黄土台塬区不同时代黄土(Q_(4),Q_(3),Q_(2))分层垂向一维积水入渗试验、自然降雨和地表入渗池800 mm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迁移试验,分析了不同时代黄土的入渗特性和土壤水分迁移特征,并采用3种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Q_(2)黄土入渗能力最弱,稳定入渗率为0.53 mm/min,较Q_(4)和Q_(3)黄土的稳定入渗率分别低44.2%和45.4%;Q_(4)黄土的入渗过程较好地符合Kostiakov模型,Q_(3)、Q_(2)黄土的入渗过程较好地符合Horton模型。研究区自然降雨和蒸发对土壤水分的最大影响深度约1.0 m,入渗后第4~83 d,入渗池中心土壤湿润锋从2.65 m运移到4.20 m,入渗池中心垂向入渗湿润锋深度随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特性 水分迁移 湿润锋 黄土台塬区 不同时代黄土
下载PDF
CO_(2)驱油与封存安全监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以黄土塬地区特低渗透油藏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瑛 王香增 +6 位作者 杨红 梁全胜 沈振振 王伟 王维波 郑晶 康元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2,共9页
黄土塬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井网密度大、注入压力高、易气窜以及为减缓气窜以水气交替开发为主的特点造成CO_(2)泄漏点源多、强度高,以致该区域CO_(2)监测点位布局和监测精度要求高,现有安全监测体系难以适应。通过... 黄土塬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井网密度大、注入压力高、易气窜以及为减缓气窜以水气交替开发为主的特点造成CO_(2)泄漏点源多、强度高,以致该区域CO_(2)监测点位布局和监测精度要求高,现有安全监测体系难以适应。通过对黄土塬地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泄漏风险进行识别,分析CO_(2)在地质体的空间运移特征,构建了涵盖盖层、井筒、深层和浅层地下水、地表土壤、地表水和大气的立体化多指标CO_(2)安全监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矿场CO_(2)安全监测实践,进一步建立了CO_(2)封存安全评价体系。安全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CO_(2)注入后各指标未出现异常,试验区未发生CO_(2)地质泄漏,CO_(2)封存安全等级为Ⅰ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体系 CO_(2)封存 特低渗透油藏 安全评价体系 黄土塬地区
下载PDF
苹果树种植对黄土旱塬土壤蒸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华溢 陆彦玮 +4 位作者 李敏 韦昊延 王建龙 庞薛清秋 司炳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58,共8页
以陕西长武旱塬为例,分别对研究区农地和5个不同林龄(9、12、16、19 a和23 a)苹果园的土壤剖面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测定,利用Craig-Gordon模型定量估算其土壤平均蒸发量,并基于“空间换时间”方法分析果园种植及生长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以陕西长武旱塬为例,分别对研究区农地和5个不同林龄(9、12、16、19 a和23 a)苹果园的土壤剖面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测定,利用Craig-Gordon模型定量估算其土壤平均蒸发量,并基于“空间换时间”方法分析果园种植及生长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及9、12、16、19、23 a林龄苹果园的土壤蒸发量均随苹果树的种植及生长呈现先减少再增大的趋势,年均蒸发量分别为129、104、89、119、128、136 mm;苹果园的土壤蒸发量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713);苹果园种植的前中期(9~12 a)土壤蒸发量随叶面积指数增加逐渐减小,而在中后期(12~23 a)深层土壤水被大量消耗造成的干旱胁迫使得果树叶面积减少,从而导致林下土壤蒸发量又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树龄 土壤蒸发 氢氧稳定同位素 黄土旱塬
下载PDF
白草塬植被恢复后沟头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卓鑫 郭明明 +4 位作者 王文龙 冯兰茜 娄义宝 朱亚男 杨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0,76,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塬沟头在植被恢复后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为该区沟头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农地沟头为对照,选择不同植被恢复年限(5,13,18,22 a)的白草塬草地沟头,调查和测定了各植被恢复年限沟头... [目的]探究黄土塬沟头在植被恢复后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为该区沟头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农地沟头为对照,选择不同植被恢复年限(5,13,18,22 a)的白草塬草地沟头,调查和测定了各植被恢复年限沟头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和表层土壤(0—10 cm和10—25 cm)的土壤性质因子。[结果]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长,Patrick丰富度指数呈现先增大后稳定的变化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植被恢复18 a和22 a时的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恢复13 a,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增加—降低—再增加的波动趋势,且在恢复22 a时达到最大值(0.89)。白草塬沟头0—10 cm和10—25 cm的土壤容重均在恢复22 a时达到最小值,较农地分别显著降低13.1%和17.8%(p<0.05);0—10 cm和10—25 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饱和导水率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两土层的土壤因子在各植被恢复年限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标与容重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及饱和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含量与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密切相关。[结论]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沟头草本植物多样性,可改善表层土壤性质,在稳固沟头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头 多样性 土壤性质 植被恢复 白草塬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不同水位下渭北黄土台塬水库岸坡塌岸模型试验
20
作者 李常虎 马学通 +3 位作者 高德彬 李征征 李萍 李同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56,共5页
通过现场调查渭北黄土台塬大北沟水库岸坡塌岸形态,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水位条件下的直立型黄土岸坡的塌岸特征、形态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岸坡高度相同时,塌岸宽度与水位成正比,且水位越高塌岸频次越多、时间间隔越短、... 通过现场调查渭北黄土台塬大北沟水库岸坡塌岸形态,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水位条件下的直立型黄土岸坡的塌岸特征、形态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岸坡高度相同时,塌岸宽度与水位成正比,且水位越高塌岸频次越多、时间间隔越短、塌岸越剧烈。同时,岸坡塌岸后的水上岸坡存在直立段,水下岸坡呈曲线形,这与图解法的直线形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水下岸坡坡角随着与坡脚距离不同而差异较大,但远离坡脚处的水下岸坡角度基本相同,综合确定出水下综合稳定坡角为1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水库 岸坡塌岸 模型试验 水下坡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