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ole that φ-Features Play in Long Distance Binding
1
作者 PAN Shi we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S2期1-12,共12页
Chinese long distance binding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a feature orientated approach: a long distance anaphor with barren or impoverished φ features is obliged to acquires φ features (or phi features) from its adjace... Chinese long distance binding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a feature orientated approach: a long distance anaphor with barren or impoverished φ features is obliged to acquires φ features (or phi features) from its adjacent NPs in its upward movement at LF, and that this feature obtaining process, governed by rules that are summarized in terms of Feature Saturation Process (FSP), provides answers to long distance binding. Accordingly, binding is seen as an instance of a perfect match of features possessed by a saturated anaphor and an NP at LF. An anaphor is bound when it moves to INFL with its φ features matched with a feature functioning NP, whereas a middle way anaphor with unsaturated φ features is not bound. This approach satisfactorily explains the binding relations in sentences of long distance coreference and providing alternative answers to other issues of binding. It is further shown that the binding of Chinese reflexive ziji (自己)to its antecedent(s) results from a sequence of local dependency through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PHOR Chinese long distance binding ziji FEATURE SATURATION Principle A FSP
下载PDF
“自己”是谁?——对约束原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高立群 刘兆静 黄月圆 《语言科学》 2005年第2期39-50,共12页
本文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无语境条件下,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回指的认知加工方式。实验一采用语句选择(sentencegating)作业,考察了被试利用韵律信息确定反身代词“自己”回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听着很难利用韵律信息确定反身代词“... 本文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无语境条件下,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回指的认知加工方式。实验一采用语句选择(sentencegating)作业,考察了被试利用韵律信息确定反身代词“自己”回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听着很难利用韵律信息确定反身代词“自己”的回指;实验二利用跨通道启动(crossmodalpriming)和词汇命名作业,考察了被试对反身代词“自己”的认知加工,结果表明当目标词和小主语有关时,反身代词“自己”对目标项的启动效应要大于目标词和大主语有关,表现出“局部约束”(localbinding),这与约束理论的A原则是符合的,而与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回指”现象相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原则 反身代词 局部约束 长距离约束 回指 汉语 “自己”
下载PDF
古汉语中的“自”和“己”──现代汉语“自己”的特殊性的来源 被引量:26
3
作者 董秀芳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5,共7页
现代汉语的“自己”表现出不少特殊性,既有照应词的特征,也有指代词的特征,因而对“自己”的性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在古汉语中,“自”是一个照应词,而“己”则是一个指代词。现代汉语的“自己”在形式和功能上是古汉语的“自... 现代汉语的“自己”表现出不少特殊性,既有照应词的特征,也有指代词的特征,因而对“自己”的性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在古汉语中,“自”是一个照应词,而“己”则是一个指代词。现代汉语的“自己”在形式和功能上是古汉语的“自”和“己”的并合。因而,从历时的角度看,对“自己”的照应指代词分析法是比较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己” 现代汉语 古汉语 照应 指代词 历时 形式 学术界 来源 观点
下载PDF
略谈动词对“自己”长距离约束的制约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金钟镐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12,共4页
本文试图证明"自己"位于宾语位置时,动词(约束域①内的动词)对"自己"长距离约束有制约作用。动词本身的性质能决定"自己"在域内约束还是在域外约束。及物动词可分为可反身动词和不可反身动词:前者是指动... 本文试图证明"自己"位于宾语位置时,动词(约束域①内的动词)对"自己"长距离约束有制约作用。动词本身的性质能决定"自己"在域内约束还是在域外约束。及物动词可分为可反身动词和不可反身动词:前者是指动词的动作行为可以回指其动词的主体,而后者则不能。如果域内动词是不可反身动词,"自己"绝不能域内约束;如果域内动词是可反身动词,"自己"可以在域内或在域外寻找自己的先行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己” 约束域 长距离约束 可反身动词 不可反身动词
下载PDF
光杆“自己”长距离照应成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宁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76,共3页
Chomsky的约束理论在解释照应关系时具有普遍意义,但并不能阐释照应语的一切特征。汉语光杆反身代词"自己"照应具有长距离性约束、主语倾向性和阻隔效应的特性,这种照应性说明"自己"位于宾语位置上时跟前面名词性... Chomsky的约束理论在解释照应关系时具有普遍意义,但并不能阐释照应语的一切特征。汉语光杆反身代词"自己"照应具有长距离性约束、主语倾向性和阻隔效应的特性,这种照应性说明"自己"位于宾语位置上时跟前面名词性短语的照应关系要受到动词性质的制约,从而说明约束原则A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理论 长距离约束 光杆“自己” 动词
下载PDF
谈汉语中的“自己” 被引量:4
6
作者 傅友相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0-44,共5页
汉语“自己”并不是纯粹的反身代词 ,而是反身代词与泛指代词的复合体 ;同时 ,“自己”的约束问题并不完全是一个句法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句法理论可以在GB框架下圆满地解决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长距离约束问题 .
关键词 自己 反身代词 长距离约束 泛指代词
下载PDF
约束理论与汉语“自己”一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林利 易彦池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7-89,共3页
约束理论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原理GB模型中的一个子理论。本文在约束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汉语"自己"一词的一些不同于其他语言反身代词的特性,认为汉语"自己"并不能单纯地被认定为纯粹的反身代词,同时也指出乔姆斯基... 约束理论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原理GB模型中的一个子理论。本文在约束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汉语"自己"一词的一些不同于其他语言反身代词的特性,认为汉语"自己"并不能单纯地被认定为纯粹的反身代词,同时也指出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目前还不能很好地释义汉语"自己"的约束或指称问题,并对这一问题举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但始终认为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所提出的"照应语在管辖语域里受约束"这一经典性观点虽并不完善,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理论 自己 长距离约束 句法 非句法
下载PDF
汉语反身代词的约束问题探析
8
作者 姜海英 裴少华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39-40,共2页
本文从汉语反身代词的分类及特性入手,分析了制约理论、阻断效应及约束理论框架内的三种修正方案及其局限性,指出单从句法层面分析难以全面、合理和清晰地解决反身代词自己的照应问题,应当针对不同的语言环境,有时还得参考具体语境引入... 本文从汉语反身代词的分类及特性入手,分析了制约理论、阻断效应及约束理论框架内的三种修正方案及其局限性,指出单从句法层面分析难以全面、合理和清晰地解决反身代词自己的照应问题,应当针对不同的语言环境,有时还得参考具体语境引入语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反身代词 长距离约束
下载PDF
约束原则A关照下温州话反身代词的句法特征初探
9
作者 骆明琼 谢晨 《现代语文》 2018年第5期83-89,共7页
本文参考前人对普通话反身代词的句法研究对温州话反身代词的句法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和普通话类似,温州话中的复合反身代词符合约束原则A,而光杆反身代词则存在典型的长距离约束等违反约束原则A的现象。本研究也发现温州话... 本文参考前人对普通话反身代词的句法研究对温州话反身代词的句法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和普通话类似,温州话中的复合反身代词符合约束原则A,而光杆反身代词则存在典型的长距离约束等违反约束原则A的现象。本研究也发现温州话和普通话的光杆反身代词在长距离约束和韵律-句法层面也稍有不同。本文通过修改后的约束原则A对温州话反身代词违反约束原则A的各类现象做出了句法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原则A 温州话 反身代词 长距离约束
下载PDF
“自己”——约束原则A的叛逆者 被引量:5
10
作者 邱舟艳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38-41,57,共5页
本文在约束理论第一原则(约束原则A)的理论背景下,针对汉语照应语"自己"允许"长距离约束"的叛逆行为及由此而暴露的该原则的不足,试图在约束理论的框架内探讨为弥补不足所提出的各种修正方案,最后尝试着提出了有关&... 本文在约束理论第一原则(约束原则A)的理论背景下,针对汉语照应语"自己"允许"长距离约束"的叛逆行为及由此而暴露的该原则的不足,试图在约束理论的框架内探讨为弥补不足所提出的各种修正方案,最后尝试着提出了有关"先行语优选假设"、"先行语优选顺序"和"阻断效应鉴别式"的修正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原则A 照应语 先行语 管辖语域 长距离约束 修正思路 生成语法理论 汉语
下载PDF
两个语用原则与英、法、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照应特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燕玉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4+83+85-92,共10页
本文介绍了ZribiHertz(1989)提出的两个语用原则:感知者和叙述角度范畴,并提述了英、法、汉三种语言的例证。由此说明,这两个语用原则的概念具有普遍意义,不管对英语、法语还是汉语都适用。本文同时也说明,英语... 本文介绍了ZribiHertz(1989)提出的两个语用原则:感知者和叙述角度范畴,并提述了英、法、汉三种语言的例证。由此说明,这两个语用原则的概念具有普遍意义,不管对英语、法语还是汉语都适用。本文同时也说明,英语反身代词“himself”等,法语反身代词“luimême”等和汉语“自己”都具有长距离约束照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者 叙述角度范畴 长距离约束 反身代词
下载PDF
汉语动词的指向对反身代词句内回指的制约 被引量:2
12
作者 邱明波 陈振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7,共8页
从动词语义的角度,采用次范畴化的方法是研究代词回指问题收效较好的方法之一。根据动词指向的内容的不同,将指向分为直接指向、间接指向1和间接指向2;根据动词指向的方向的不同,把指向分为内向、双向、外向。把动词指向的内容与方向进... 从动词语义的角度,采用次范畴化的方法是研究代词回指问题收效较好的方法之一。根据动词指向的内容的不同,将指向分为直接指向、间接指向1和间接指向2;根据动词指向的方向的不同,把指向分为内向、双向、外向。把动词指向的内容与方向进行相互配对,可以得到动词指向的次范畴系统,动词的不同次范畴对反身代词"自己"的句内回指具有不同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的指向 反身代词 自己 长距离约束
下载PDF
谈约束理论A原则对汉语“自己”的解释(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永平 《科技信息》 2009年第31期J0162-J0162,J0161,共2页
作为乔姆斯基的原则与参数理论的主要成果之一,约束理论及其三原则是对同一语句中名词词组之间的所指异同关系及相关条件限制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常被语言学家们用来解释英语及其它语言的句法现象,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该理论... 作为乔姆斯基的原则与参数理论的主要成果之一,约束理论及其三原则是对同一语句中名词词组之间的所指异同关系及相关条件限制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常被语言学家们用来解释英语及其它语言的句法现象,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该理论,尤其是其中的A原则在解释汉语中的反身代词"自己"的时候却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前人的相关研究出发,提出了应该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来解释汉语中的反身代词"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理论A原则 汉语“自己” 长距离约束 阻塞效应
下载PDF
汉语中反身代词“自己”的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坤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329-331,共3页
汉语"自己"一直是近些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至今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圆满地解决汉语中反身代词"自己"的所有现象。本文试图从构成、用法、指称、分布方面来分析汉语中"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差... 汉语"自己"一直是近些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至今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圆满地解决汉语中反身代词"自己"的所有现象。本文试图从构成、用法、指称、分布方面来分析汉语中"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差异,从而对"自己"的指称关系和特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本文也试图对影响"自己"长距离约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反身代词"自己"先行词的选择,除了考虑句法结构之外,还要考虑其分布,语义和语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身代词 自己 指称 差异 长距离约束
下载PDF
话语表达理论下英汉反身代词照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乃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87-92,共6页
动态意义理论下进行英语反身代词对比,运用话语表达理论(DRT)的动态语义方法对反身代词"自己"长距离照应关系进行研究,把传统模型论单句语义的静态研究扩展到句子序列,强调形式语义学不仅要研究语言形式与内在意义的联系,还... 动态意义理论下进行英语反身代词对比,运用话语表达理论(DRT)的动态语义方法对反身代词"自己"长距离照应关系进行研究,把传统模型论单句语义的静态研究扩展到句子序列,强调形式语义学不仅要研究语言形式与内在意义的联系,还要研究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如何去把握语言形式和内在意义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表达理论 自己 反身代词 长距离照应
下载PDF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释义:从实证数据出发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月明 李宝伦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84,共14页
反身代词的指称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言学家从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既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这些纯理论规则并不能充分阐释“自己”的指称过程。有鉴于此,本文将理论推演与实证... 反身代词的指称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言学家从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既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这些纯理论规则并不能充分阐释“自己”的指称过程。有鉴于此,本文将理论推演与实证验证相结合,通过实证数据重新探索“自己”的指称。结果表明,动词、副词与形容词的语义对“自己”的指称释义有很大影响。语义因素与句法规则在“自己”的指称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相互制约与紧密联系符合组合原则的核心思想,表明组合原则对汉语反身代词指称的解释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长距离约束 约束原则A 组合原则
原文传递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宁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5,共3页
英汉语反身代词在分布指称上的特征表现与约束原则相悖。它不仅有管辖语域内约束,也有管辖语域外约束,即长距离约束。本文用"语境旨义"分析英汉反身代词的指称特征。研究表明,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汉反身代词的指称特征,可以提... 英汉语反身代词在分布指称上的特征表现与约束原则相悖。它不仅有管辖语域内约束,也有管辖语域外约束,即长距离约束。本文用"语境旨义"分析英汉反身代词的指称特征。研究表明,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汉反身代词的指称特征,可以提供更充分、更可信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约束 反身代词 语用原则
原文传递
反身代词约束阻断效应的儿童语言获得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汝亚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6-459,511,共15页
本文研究普通话儿童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获得。实验发现,4岁以上儿童对"自己"长距离约束阻断效应的判断与成人相似,但在局部域内选择先行语方面还与成人有差异。本文采用Progova(1992)提出的AGR语链概念来定义局部域,并区... 本文研究普通话儿童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获得。实验发现,4岁以上儿童对"自己"长距离约束阻断效应的判断与成人相似,但在局部域内选择先行语方面还与成人有差异。本文采用Progova(1992)提出的AGR语链概念来定义局部域,并区分了局部域内和局部域外的长距离约束,以此来揭示汉语儿童的约束知识。本文从局部性和显著性两方面来解释儿童对反身代词的理解。儿童对阻断效应的判断反映他们具有成人的局部性知识,儿童对先行语的选择反映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综合运用成人语法系统中显著性知识的能力。显著性以及显著性与近距性的综合运算能力是一种语法接口能力,其获得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己 长距离约束 阻断效应 INFL获得 局部性 显著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