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fter Long Spinal Fusion Ending at L5 for Adult Spinal Deformity: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
作者 Ryota Kimura Michio Hongo +6 位作者 Eiji Abe Takahi Kobayashi Kazuma Kikuchi Hayato Kinoshita Yuji Kasukawa Daisuke Kudo Naohisa Miyakoshi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2年第6期268-276,共9页
Study Design: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using data from the adult spinal deformity (ASD) database of a single institution.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 and distal jun... Study Design: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using data from the adult spinal deformity (ASD) database of a single institution.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 and distal junctional failure (DJF) after ASD surgery with a 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LIV) at L5. Overview of Literature: Spinopelvic fixation from the lower thoracic vertebra to the pelvis is the current gold standard treatment for ASD. However, the LIV at L5 is acceptable in some cases. Methods: Fifty-six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rective surgery for ASD with LIV at L5 were included. The 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UIV) was T7 in one patient, T9 in 14, T10 in three, T11 in four, T12 in eight, L1 in 10, and L2 in 16. Regarding clinical parameters, age, sex, curve types of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chwab classification, number of levels fused, follow-up period, hip bone mallow density, revision surgery rate, and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 (UIV: T7 - 10) and TL (UIV: T11 - L2) groups. Results: The revision surgery rate was 19.6% overall. In the T and TL groups, it was 27.8%, and 15.8%, respectively (p = 0.305). The rate of DJF in the T group (33.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TL group (5.3%). The rate of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in the T group (55.6%) was higher than in the TL group (28.9%),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mean global alignment, sagittal vertical axis, and C7 plumb line-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both groups. Conclusions: ASD surgery with LIV set at L5 and UIV set at the thoracic vertebrae (T7 - T10) has a risk of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dult Spinal Deformity Spinal long fusion L5 Distal Junctional Failure 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
下载PDF
Adult Congenital Lumbar Kyphosis Requiring Anteroposterior Correction and Fusion: A Case Report with 32-Year Follow-Up
2
作者 Akihito Wada Kazumasa Nakamura +2 位作者 Keiji Hasegawa Katsunori Fukutake Hiroshi Takahashi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3年第9期397-404,共8页
Congenital pure kyphosis due to failure of vertebral body segmentation is a relatively rare entity,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 is infrequent compared to that for failure of vertebral body formation [1] [2]. There are v... Congenital pure kyphosis due to failure of vertebral body segmentation is a relatively rare entity,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 is infrequent compared to that for failure of vertebral body formation [1] [2]. There are very few reports of long-term follow-up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pure kyphosis, and all the reported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failure of formation and had an age at the time of surgery of less than 18 years. It is important for orthopedic surgeons to follow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of rare cases over 30 years. Here, we present a surgically treated case with ultra-long term follow-up of a 50-year-old patient with congenital pure kyphosis of the lumbar spine. Imaging of the lumbar spine showed six vertebrae and an unsegmented bar at L3-4 causing a pure kyphosis of 54°. The wedge-shaped block vertebra had 4 pedicles with the neural foramen between the pedicles without concomitant disc space, with compensatory thoracic hypokyphosis and lower lumbar hyperlordosis. One-stage correction and fusion surgery using anterior opening and posterior closing osteotomy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Both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were excellent and have been maintained for over 30 years postoperatively. The basic principle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adult spinal deformity is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a good global sagittal balance over time. This case reaffirms the importance of spinopelvic harmo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Congenital Kyphosis Anterior Posterior Spinal fusion Failure of Vertebral Body segmentation long-Term Follow-Up Spinopelvic Harmony
下载PDF
腰背部肌功能锻炼维持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矫形效果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邱思 殷翔 +2 位作者 罗科宇 王腾羽 赵建华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规律、有效的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在退变性脊柱侧弯接受长节段固定和融合矫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弯并接受长节段固... 目的探讨规律、有效的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在退变性脊柱侧弯接受长节段固定和融合矫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弯并接受长节段固定和融合术的89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按照医师指导的腰背肌康复锻炼方式(飞燕动作)进行功能锻炼达到1年,将患者分为锻炼组(n=40例)、非锻炼组(n=49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 d和术后1年骨盆[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矢状面参数[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垂直偏距(SVA)、胸椎后凸角(TK)和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JA)]以及Oswestry残疾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术前及术后2 d时,2组患者LL、SVA、TLK、TK、PJ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锻炼组患者SVA、TLK、TK、PJA小于非锻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2 d时,2组患者SS、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锻炼组患者SS大于非锻炼组,而PT小于非锻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锻炼组患者ODI指数和VAS评分均低于非锻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JOA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规律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维持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在长节段固定和融合矫形术后矢状面的平衡效果。建议此类患者术后进行规律、有效的腰背肌功能锻炼,以降低脊柱侧弯矫形术后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弯 长节段固定和融合术 脊柱平衡 腰背部功能锻炼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郑杰 杨永宏 +2 位作者 张冬生 楼肃亮 廖胜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导入E-feature Biomedical Modeler软件,从...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导入E-feature Biomedical Modeler软件,从三维实体模型直接划分生成腰椎各节段的高质量体网格,根据DS的病理特点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将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12.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去除L4棘突、全椎板、部分关节突,行L4/5椎间融合后,分别采用L2~L4椎板融合+L2~L5 8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一)、L1~L4椎板融合+L1~L5 10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二)、L1~S1椎板融合+L1~S1 12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三),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三种手术方案术后脊柱的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并与术前D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手术方案固定融合后脊柱活动范围均减小,方案三〈方案二〈方案一;三种手术方案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均有影响,前屈、旋转时三种方案均可使固定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减少,侧弯时三种方案均可使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增加,后伸时对上位椎间盘的应力减少明显;前屈、侧弯及左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后伸、右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减少,但三种方案对固定邻近上、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方案三的固定相邻节段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达到532.98MPa,方案二为494.08MPa,方案一为63.27MPa,即方案二、三固定相邻节段的关节突软骨容易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情况,方案一影响较小。结论:治疗DS固定融合的节段越多,对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影响越大,对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时,在能够解除症状、达到脊柱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固定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长节段固定 邻近节段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9
5
作者 徐院生 赵红军 +2 位作者 苏明海 张勇 吴宇 《颈腰痛杂志》 2013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1-2011-01期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2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脊柱结构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平均随访24.7个月(12~36个月)...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1-2011-01期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2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脊柱结构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平均随访24.7个月(12~36个月),手术后的伤椎椎体高度比、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明显改善(P<001),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长节段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固定 长节段 非融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 被引量:6
6
作者 卢旻鹏 董靖 +4 位作者 邵高海 李波 余雨 王群波 焦春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23-1125,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37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57.6±5.8)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37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57.6±5.8)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ODI功能评分。结果本组病例都获得了临床随访,随访(18.5±5.5)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ODI功能评分(59.6±12.5)分,术后(34.6±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评分(36.3±6.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由术前(25.3±5.7)°矫正至术后(11.4±6.3)°,改善率平均为84.5%;骨融合率达到100%,无椎间融合器移位、椎间隙塌陷、断钉断棒等发生。结论后路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矫形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凸 短节段 固定 融合
下载PDF
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郑波 王飞 +3 位作者 张志成 赵晓峰 黄道余 李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7-611,共5页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共随访有完整...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共随访有完整资料的患者66例,平均随访3.2年,其中12例发生PJK(PJK组),其余为非PJK组。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194,P<0.05)。两组患者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的比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63,P<0.05)。PJK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JK角显著大于非PJK组(t>3.862,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OR=5.328,95%CI:1.110~25.581)、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OR=6.239,95%CI:1.157~33.648)、术前PJK角>10°(OR=5.789,95%CI:1.075~31.183)是发生PJK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K角大于10°,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及骨质疏松是腰椎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近端交界性后凸 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长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冬月 海涌 +5 位作者 孟祥龙 杨晋才 关立 刘玉增 苏庆军 康南 《北京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总结后路长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DLS)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后路长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54例... 目的总结后路长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DLS)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后路长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基础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病)、手术相关因素(术前Cobb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固定椎体数)以及相关并发症(早期、远期)。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4例患者中,15例(27.8%)出现并发症18例次,其中3例(5.6%)出现2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伤口感染3例次(5.6%,深部2例次,表浅1例次);脑脊液漏3例次(5.6%);术后短暂下肢麻木或疼痛2例次(3.7%);硬膜外血肿1例次(1.9%);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6例次(11.1%),交界性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 PJF)再次手术2例次(3.7%);远端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2例次(3.7%),再次手术1例次(1.9%);内固定失败断棒1例次(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性别、BMI、高血压、心脏疾病、脑血管病、术前Cobb角度数、输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固定椎体数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30,P=0.040;OR=2.343,P=0.018)。结论长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DLS最常见的并发症是PJK、远端ASD;手术时间及固定椎体数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临床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节段 固定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减压后长节段固定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华磊 汤立新 +2 位作者 赵玉果 叶向阳 程省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行减压后长节段或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疗效。方法根据不同融合节段将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的89例DS患者分为长节段组与短节段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目的比较分析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行减压后长节段或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疗效。方法根据不同融合节段将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的89例DS患者分为长节段组与短节段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侧凸Cobb角变化。结果长节段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短节段组(P<0.05);长节段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13±0.64)分,显著高于短节段组的(1.12±0.57)分(P<0.05),ODI评分(8.07±1.04)分,显著低于短节段组的(14.26±1.68)分(P<0.05);长节段组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及其矫正率均显著优于短节段组(P<0.05)。结论长节段、短节段融合治疗DS各有优劣,前者在改善侧凸Cobb角及脊柱功能上有明显优势,后者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融合术 长节段固定 短节段固定
下载PDF
外科长节段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骨折/脱位 被引量:7
10
作者 颜廷振 魏彦春 伊广坤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969-972,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USS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17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临床症状结合外伤史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9例患者合并不同程...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USS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17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临床症状结合外伤史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9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采用一期后路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骨愈合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160-250 min,术中失血量300-700 mL。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未发生伤口感染,并发肺炎2例,8例神经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脊柱序列稳定,随访期内未发生钉棒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可有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固定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并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神经损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骨折脱位 长节段固定 植骨融合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旭 马雪峰 +2 位作者 刘恺 马鹏飞 阮烨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0—2016-10间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凸且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的100例患者。根据术前腰背肌力量的测试...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0—2016-10间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凸且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的100例患者。根据术前腰背肌力量的测试结果分组。将可以完成"小飞燕"动作的45例患者作为A组,将不能完成"小飞燕"动作的55例患者作为B组。分别于入院首日、术后第3天和第24个月行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骨盆参数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JOA评分和胸腰段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2组患者入院首日各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及ODI、JOA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各项参数和评分均有较好的改善,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矢状位参数中的SVA、TK、TLK、PJA较A组增大;骨盆参数中PT较A组增大、SS较A组减小;而ODI与VAS评分也较A组差。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方肌群的力量较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维持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的矢状位失衡纠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 脊柱后方肌群 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措施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斌 董毅 +1 位作者 丁惠强 赵浩宁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0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探究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接受长节段固定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L5S1融合情况分... 目的探究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接受长节段固定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L5S1融合情况分为融合满意组与融合失败组,观察融合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融合失败组与融合满意组患者在年龄、骨密度T值、患者身体素质、临床操作不熟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早期干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腰椎Coob角、腰椎前凸角、体质量指数、腰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T值、年龄、患者身体素质、术后并发症、早期康复干预是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性长阶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自身情况、术后并发症、早期康复干预等,建议临床医务人员将此作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融合失败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 长节段固定术 L5S1融合失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大凯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9期48-49,共2页
目的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0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DLS患者54例,均采取经后路责任阶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末... 目的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0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DLS患者54例,均采取经后路责任阶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结果显示JOA评分、VSA评分、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Cobb角、矢状位失衡及冠状位失衡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效果较好,并发症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 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载PDF
PI-LL矫正度对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易贵祥 凌向阳 +5 位作者 李晖 邹杰 吴伟 刘盛伟 朱科宇 熊鹰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3期338-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经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的矫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ADS患者,均行后路长节段...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经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的矫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ADS患者,均行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依据术后PI-LL不同,分为PI-LL<10°组(A组)、10~20°组(B组)、>20°组(C组)各40例。对三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术后24个月三组患者组间Cobb角差异不明显(P>0.05),但PI-LL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患者内固定失败发生率5.00%分别明显低于A组的20.00%、C组的35.00%,B组PJK发生率7.50%也分别明显低于A组的27.50%、C组的40.00%(P均<0.05),三组术后内固定松动及翻修手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24个月的ODI、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随访末的ODI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C组,A组也明显低于C组(P均<0.05)。结论对于经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将其术后PI-LL 矫正至 10°~20°间,其不仅手术效果最佳,且患者术后并发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 PI-LL 矫正程度 预后分析
下载PDF
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慧宁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9期146-149,共4页
目的:比较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100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短节段组49例和长节段组51例。两组均予以后路减压联合植骨融... 目的:比较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100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短节段组49例和长节段组51例。两组均予以后路减压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短节段组对术前椎体压缩率最大的椎体进行固定,长节段组对上、下端椎,顶椎,以及因减压失稳的椎体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Cobb角、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长节段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长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Cobb角均小于术前,ODI、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长节段组Cobb角小于短节段组,ODI、VAS评分低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各有优劣,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Cobb角与脊柱功能,临床应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长节段 短节段 后路减压内固定术 植骨融合 脊柱功能
下载PDF
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军 张亮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443-445,共3页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长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短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长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短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椎间融合情况、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1)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长节段组患者的融合率高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的ODI评分低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手术创伤虽然较大,但是有助于改善远期疗效,提高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减压 长节段固定融合 椎间融合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其远端并发症 被引量:1
17
作者 应辉 李增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3期2353-2356,共4页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其远端并发症。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各项标准的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纳入研究,共81例,均采用广泛减压长节段固定治疗,回顾临床资料,根据远端融合椎(LIV)不同分为A组(LIV为L5)、B...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其远端并发症。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各项标准的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纳入研究,共81例,均采用广泛减压长节段固定治疗,回顾临床资料,根据远端融合椎(LIV)不同分为A组(LIV为L5)、B组(LIV为S1)、C组(LIV为髂骨)。至少随访12个月,记录三组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冠状面平衡(CSVL);记录SF-12物理学(SF-12PCS)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分值。记录三组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总发生率。结果术后三组PT、PI-LL、Cobb、SVA、CSVL均有显著改善,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三组SF-12PCS、ODI、VAS均显著改善,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A、B、C组并发症生发生率分别为37.14%、19.35%、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效果较好,能矫正畸形,减少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丢失,改善患者物理学指标,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LIV为L5发生远端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长节段固定 远端融合椎 退行性脊柱畸形 临床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华东 尹欣 +3 位作者 杨亚锋 汪大伟 赵彦涛 李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2-998,共7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59.0±6.1岁);按鼓楼医院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A型31例,B型19例,C型11例。固定融合范围:T10~L518例,T10~S16例,T10~S26例,T12~L514例,L1~L58例,L1~S17例,L2~S12例。随访18~85个月(平均36.4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情况将其分为平衡组和失平衡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畸形矫正率和术前L5倾斜度、畸形分型、腰弯顶椎位置、顶椎旋转度、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腰骶弯Cobb角、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等,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末次随访时8例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加重或新发失平衡。两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CBD、顶椎旋转度、腰弯顶椎位置、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术前L5倾斜角、术后主弯Cobb角、术后CBD、畸形矫正率及畸形分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术前主弯Cobb角、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L5倾斜度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58、1.210、1.322(P<0.05),与畸形矫正率、顶椎旋转度、固定节段数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术前主弯及腰骶弯Cobb角较大、L5倾斜角较大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或原有失平衡加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长节段固定融合 冠状面失平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认知及矫形融合固定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科峰 刘阳 +1 位作者 张存鑫 吕超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2期5227-5232,共6页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是引起下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症状和间歇性跛行的常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热点。目的:主要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认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是引起下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症状和间歇性跛行的常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热点。目的:主要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认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手术治疗,椎弓根螺钉,degenerative scoliosis,interbody fusion,internal fixation,operative treatment,pediclescrew"为检索词,分别检索198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发表的与退变性腰椎侧凸、腰椎滑脱症、脊柱不稳、脊柱侧凸、脊柱畸形等的相关文章。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摘选4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手术的主要适应证是椎间孔狭窄引起的腰背痛、下肢放射痛、麻木及跛行;(2)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应仔细评估主要症状和潜在的疾病,不仅要减轻症状,而且要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3)由于手术后侧凸的进展,单纯减压术通常不能治愈;在Cobb角较小、旋转畸形最小、冠状位和矢状位不平衡较轻的情况下,可采用减压加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在较大的Cobb角和冠状矢状不平衡的情况下,可选择减压加长节段矫形融合固定术;(4)任何用于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都有较高的并发症,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法之前,应该仔细考虑患者手术的风险和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间融合 内固定 短节段固定 长节段固定 减压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分析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退行性侧弯的疗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普光民 杨正才 +2 位作者 高祥 李鸿飞 连毅 《中外医疗》 2019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研究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退行性侧弯的治疗效果。方法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6例脊柱退行性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使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另外28例患... 目的研究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退行性侧弯的治疗效果。方法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6例脊柱退行性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使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另外2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长节段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相关临床指征差异性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237.69±33.01)min、(2 045.36±103.65)mL、(22.36±7.98)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200.13±22.69)min、(2 000.31±89.65)mL、(16.32±5.14)d,(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3.31±1.25)分高于对照组患者(2.94±1.10)分(t=8.120,P<0.05);DO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2年后,后凸及侧凸Cobb角(16.32±3.66)°,(18.67±2.35)°,小于对照组(20.34±3.64)°,(22.94±2.64)°,(t=9.010,8.120,P<0.05),Cobb角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脊柱退行性侧弯患者,两种治疗措施均起到治疗效果,但是使用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改善患者Cobb角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节段固定融合术 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脊柱退行性侧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