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at Muyu in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被引量:2
1
作者 Lai Xiaoling Sun Y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2期66-70,共5页
Trapped waves in the Qingchuan fault zone were observed at Muyu near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fractured zone of the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The results indicate a fault-zone width of about 200 m and a great dif... Trapped waves in the Qingchuan fault zone were observed at Muyu near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fractured zone of the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The results indicate a fault-zone width of about 200 m and a great difference in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crus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fault. The inferred location of crustal changes is consistent with land-form boundary on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longmenshan fault belt seismic records Qingchuan fault
下载PDF
Exploration of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at Pingtong Town,in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2
作者 Xiaoling Lai Songlin Li Yi Su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0年第1期29-33,共5页
Pingtong Town is located on the fractured zone of the Wenchuan 8.0 earthquake, and is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 Our observation line is centered at an earthquake exploration trench across the fractured zone... Pingtong Town is located on the fractured zone of the Wenchuan 8.0 earthquake, and is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 Our observation line is centered at an earthquake exploration trench across the fractured zone in the NW-SE direction, and is about 400 m long. The results reveal trapped waves in the rup- tured fault zone of the earthquake, and indicate a great difference in physical property between the media inside and outside the fault zone. The predominant frequency of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is about 3 -4 Hz. The wave amplitudes are larger near the exploration trench. The width of the fault zone in the crust at this location is estimated to be 200 m. In some records, the waveforms and the arrival times of S waves are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rench. The place of change coincides with the boundary of uplift at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longmenshan fault belt EXPLORATION seismic records
下载PDF
川滇地区重力异常与断裂分布研究
3
作者 范潍箐 许志河 +5 位作者 邓淼 杨耀 顾观文 万永魁 王顺吉 王英杰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为提高地震预警能力以及为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卫星重力对川滇地区开展大尺度的重力异常特征、地震断层和地震机制研究。通过对卫星重力数据精细化处理,揭示川滇地区地震断裂性质和地震机制。布格重力异常研究结果显示,龙门山断... 为提高地震预警能力以及为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卫星重力对川滇地区开展大尺度的重力异常特征、地震断层和地震机制研究。通过对卫星重力数据精细化处理,揭示川滇地区地震断裂性质和地震机制。布格重力异常研究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异常范围为-50~200mGal,鲜水河断裂带为-350~-500mGal,则木河断裂带为-200~50mGal,安宁河断裂带为-300~-50mGal。重力异常显示龙门山断裂向北西移动,安宁河为东西倾向,则木河为北西倾向。不同解析方法显示哈克法可明确地块边界,罗森巴赫法能更好地描绘断裂空间分布。4条断裂带的重力异常变化源于地块挤压作用形成的“Y”字型交汇,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卫星重力获取的布格重力值,能较好地反映该区不同块体的重力异常特征;(2)川滇地区四阶趋势分析求取的剩余重力异常,可较好地反映该区地质体异常形态;(3)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和鲜水河断裂重力梯度异常带由松潘-甘孜地块及地壳高密度物质向东南和北东方向的挤压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龙门山断裂 卫星重力 重力异常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触发滑坡全景回顾与比较分析
4
作者 许冲 《安全》 2024年第9期25-38,共14页
为给地震触发滑坡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支持,需全面掌握地震同震滑坡的发育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调研、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与超高分辨率无人机航空影像目视解译,结合野外调查验证,以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2次地震触发的滑坡为例,介绍... 为给地震触发滑坡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支持,需全面掌握地震同震滑坡的发育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调研、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与超高分辨率无人机航空影像目视解译,结合野外调查验证,以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2次地震触发的滑坡为例,介绍典型滑坡、同震滑坡数据库、滑坡分布规律等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数量多、分布面积广、规模大、危害严重,芦山地震触发滑坡的数量约是汶川地震的1/9,面积约是1/60,体积约是1/150,分布面积约是1/20;这2次地震的标量地震矩比率与同震滑坡发育程度比率大体相当,表明这2次地震触发滑坡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地震释放能量的差异;这2次地震触发滑坡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椭圆形展布的形态,且长轴与地震发震构造走向一致;同时,总结了汶川地震地壳抬升与同震滑坡导致震区地形变化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地区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滑坡 比较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应力场研究现状
5
作者 田建慧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36-3453,共18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川滇地区不仅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挤压碰撞的前缘地带,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演化以及高原物质东南向逃逸的重要场所,区域地壳被纵横交错的活动断裂和块体边界切割为多个次级块体,剧烈的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应力场具有强...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川滇地区不仅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挤压碰撞的前缘地带,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演化以及高原物质东南向逃逸的重要场所,区域地壳被纵横交错的活动断裂和块体边界切割为多个次级块体,剧烈的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应力场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匀分布.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川滇地区地壳应力场研究进展,分析了地表变形场、原地应力测量资料、震源机制解结果,系统讨论了川滇地区不同尺度的应力场方向及非均匀性特征.川滇地区的地表变形场沿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为界的西侧区域,到红河断裂与丽江—小金河断裂交汇区域,都为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变形.在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压作用下,川滇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整体以龙门山断裂—丽江—小金河断裂为界,北部以NE-SW、E-W向挤压和NW-SE、N-S向拉张为主,南侧主压应力沿该断裂带呈扇形分布,与地表变形场形态一致,主张应力沿该断裂系呈弧形分布,与地形等值线特征基本一致.川滇地区的壳幔变形可能是北部耦合,南部解耦.本文分析发现,区域内龙门山断裂、红河断裂和丽江—小金河断裂等大型断裂带下方构造应力场呈现分段变化,与地震各向异性揭示的深部介质变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构造应力场 地表变形场 龙门山断裂 丽江-小金河断裂
下载PDF
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剑 张路青 +1 位作者 胡瑞林 王学良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9-780,共12页
首先验证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值软件UDEC模拟应力波在岩体中传播的可行性。然后,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应力波穿越不同产状大型结构面的传播特征进行探讨,并以龙门山地区的3条主要断裂对汶川地震应力波传播规律影响为实例加以说明,确... 首先验证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值软件UDEC模拟应力波在岩体中传播的可行性。然后,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应力波穿越不同产状大型结构面的传播特征进行探讨,并以龙门山地区的3条主要断裂对汶川地震应力波传播规律影响为实例加以说明,确认断裂隔震效应以及断裂上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应力波在结构面两侧造成的地表动力响应存在异常,靠近震源一侧的地表响应强烈;(2)结构面倾角对应力波的反射作用表现出随结构面倾角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结构面数量的增加,透过结构面的应力波产生的扰动越弱;(3)汶川地震中汶川—茂县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对汶川地震地震波具有明显的阻隔作用,使汶川—茂县断裂上盘靠近断裂的地表垂向加速度峰值比不存在断裂时降低38%,灌县—安县断裂下盘靠近断裂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则降低47%;(4)断裂对地震波的反射使得映秀—北川断裂上、下盘地表动力响应异常增强,与不存在断裂情况时相比,该断裂上、下盘两侧岩体的垂向加速度峰值分别升高了41%和32%。本研究结果反映断裂的隔震效应与上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龙门山地区 应力波传播 离散元方法 上盘效应 断裂隔震效应
下载PDF
GPS结果揭示的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形变与受力——与川滇地区其他断裂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峡 孙东颖 +4 位作者 马瑾 吕健 李爱荣 梁福逊 占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91-1100,共10页
本文构建川滇地区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采用"块体加载"方法和1999—2007年GPS数据,模拟计算该区主要断裂带的形变运动,对比、分析其运动、受力特征和应力积累差异.结合区域强震研究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力学背景.结果显示强震... 本文构建川滇地区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采用"块体加载"方法和1999—2007年GPS数据,模拟计算该区主要断裂带的形变运动,对比、分析其运动、受力特征和应力积累差异.结合区域强震研究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力学背景.结果显示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保持低变形,右旋错动不超过1mm·a-1,挤压不超过0.5mm·a-1,明显低于其他断裂带,但其两侧应力值与其他断裂带相当,主压应力轴与断裂带走向垂直,形成很宽的挤压带,断层面法向挤压应力积累为-333.74Pa·a-1,为全区最高.揭示1999年以来,龙门山断裂带及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挤压应力快速增加,致使实际应力可能处于高水平并诱发地震活跃,期间强震呈丛集性,出现汶川、芦山地震接连发生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龙门山断裂带 芦山地震 GPS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苏生瑞 王琦 李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5-722,共8页
以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强震发生前后以及发生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得到了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在汶川地震到地震时到地震后的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的数值和方向均发生了改变,最... 以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强震发生前后以及发生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得到了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在汶川地震到地震时到地震后的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的数值和方向均发生了改变,最大主应力方向整体上由NEE变为SEE,但在不同地区这种变化表现有所差异。剪应力在震前和震时均有局部区域出现了集中,特别是在映秀附近;但在地震后,区域内剪应力相对均匀分布,而且与地震前相比,剪应力在龙门山前山断裂和龙门山中央断裂分布的值明显减小,在后山断裂附近分布的剪应力数值增大。同时地震后剪应力在龙门山中央断裂上集中的区域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应力场变化规律与地震时的地表形变规律和震后余震的分布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龙门山地区 汶川地震
下载PDF
基于岩体塑性位错理论的龙门山区域构造系统演化过程 被引量:6
9
作者 师皓宇 黄辅琼 +4 位作者 马念杰 王永建 马骥 邹光华 彭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81-3589,共9页
青藏高原对四川盆地的挤压作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及其山脉的隆起。本文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板块运动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再现了时间跨度为700万年的龙门山区域构造系统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板块运... 青藏高原对四川盆地的挤压作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及其山脉的隆起。本文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板块运动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再现了时间跨度为700万年的龙门山区域构造系统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板块运动作用下,F1、F2和F3断层依次形成,贯通的断层对地表的抬升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当断层贯通于地表后,龙门山及其以西的川西高原持续隆起,平均抬升速率约为1.38mm/yr,而龙门山断裂带以东的川西坳陷只有较小的抬升量,从而导致川西高原抬升8996 m,致使该区域产生6000m左右的落差,模拟的地形特征与目前的龙门山地形地貌基本相似。依据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绘制了龙门山断裂带形成及其附近区域地形地貌的演化过程图,呈现了板块挤压、断层塑性位错、地表侵蚀和沉积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塑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龙门山断裂带 区域构造系统 塑性位错 地形地貌 演化过程
下载PDF
基于RS & GIS的龙门山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利利 赵唯茜 +1 位作者 李亦秋 陈盼盼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106-112,共7页
土地利用作为人地关系交叉最为密切的环节,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运用e Cognition软件解译得到龙门山地区198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于ARCGIS10.1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 土地利用作为人地关系交叉最为密切的环节,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运用e Cognition软件解译得到龙门山地区198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于ARCGIS10.1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对龙门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5年土地利用程度持续加大,社会经济处于发展期;各时期龙门山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变化,其中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量普遍较大;1980—2015年龙门山地区24个县/市中,受汶川大地震及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大的名山县、广元市、汉源县、荥经县、安县、什邡市、北川县7个县/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普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龙门山地区 RS GIS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地裂运动及找气新领域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1 位作者 庞家黎 曾庆庸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83-90,共8页
志留纪末至晚三叠世之间四川盆地西部地壳处于张性状态,发生了强烈的地壳拉张运动,即峨眉地裂运动。二叠纪前为地裂运动伊始期;二纪为地裂运动高峰期;三叠纪为地裂运动衰退期。地裂运动形成的构造格局对沉积、成岩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进... 志留纪末至晚三叠世之间四川盆地西部地壳处于张性状态,发生了强烈的地壳拉张运动,即峨眉地裂运动。二叠纪前为地裂运动伊始期;二纪为地裂运动高峰期;三叠纪为地裂运动衰退期。地裂运动形成的构造格局对沉积、成岩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该区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运动 油气 勘探 四川 盆地
下载PDF
古蜀汶山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赫荣定 杨杨 +1 位作者 赫英航 赫荣乔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28-33,共6页
"汶山"对于古蜀文化研究,不但是一个重要地名,也是一个重要的疆域。该地域无不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数代古蜀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汶山是"三星堆"青铜器的铜资源的重要开采和冶炼地之一,也是黄金、玉石... "汶山"对于古蜀文化研究,不但是一个重要地名,也是一个重要的疆域。该地域无不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数代古蜀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汶山是"三星堆"青铜器的铜资源的重要开采和冶炼地之一,也是黄金、玉石等原料产地,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相关历史材料中都提及到了汶山,如《蜀王本纪》中描写到的"望帝(杜宇)治汶山下邑,曰郫化",其汶山指的是哪里?所提及的"郫化"又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的探寻都将为古蜀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经作者对龙门山的岷江流域、湔江、石亭江和北川湔江流域多年实地调查和相关史料查阅,从2006年至今,虽然中间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山河改变、人文失常,灾后重建彻底改变了当地传统文化的格局,但作者对"望帝治汶山下邑"的汶山,有了一定的区域概念,即:东临成都平原,西以岷江河谷和北临北川湔(戬jiǎn)江河谷,北起北川县曲山镇(涪江上游),南至都江堰宝瓶口和关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山 古蜀王国 望帝 龙门山 地域
下载PDF
四川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大虎 吴萍萍 丁志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1-385,共15页
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站在芦山MS7.0地震震后(2013年4月20日—6月23日)记录到的2 026次区域地震事件的28 188条P波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站在芦山MS7.0地震震后(2013年4月20日—6月23日)记录到的2 026次区域地震事件的28 188条P波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浅部地壳的P波速度异常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地形和岩性密切相关,即成都断陷盆地表现出与第四纪沉积有关的低速异常区;犍为、乐山一带的川中微升区和川青块体龙门山以西的邻近地带均表现为与构造抬升有关的高速异常;宝兴、康定附近分布的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均呈局部高速异常分布.芦山地震震源位于高低速异常分界线附近且偏向高速体一侧,其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分布,可能与流体的存在有关.流体的作用导致中上地壳内部发震层的弱化,使孕震断层易于破裂,可能对芦山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两次地震的余震密集区相距50km,这50km地震空区震源体的深度范围附近目前正处于高速异常区内,加之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又具有比较典型的断错地貌发育,使得该段地震空区(大邑—邛崃活动断裂破裂空段)现在所处的深浅部构造环境变得复杂,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仍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区 层析成像 龙门山断裂 P波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空区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貌形成与地应力演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师皓宇 马念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2-340,共9页
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水平运动特性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基本条件,采用FLAC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的地貌形成过程和地应力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区域板块运动是龙门山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龙门山3条断层在62万年内的... 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水平运动特性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基本条件,采用FLAC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的地貌形成过程和地应力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区域板块运动是龙门山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龙门山3条断层在62万年内的相对滑移速率分别为1.53,0.245和0.458 mm/a,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龙门山断裂带左侧呈抬升趋势,右侧四川盆地的垂向运动保持稳定;随着区域板块的运动,3条断裂带附近主应力的变化均经历了3个阶段,即应力低态稳定阶段,应力增高阶段和应力高态稳定阶段,最终形成应力积聚—应力释放的平衡局面;断裂带附近的最大、最小主应力比值介于2.94—3.71之间,平均为3.3,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由此可以推断,龙门山及附近区域将长期处于高偏应力环境,即长期处于"应力累积—进入临界状态—发震—新的应力累积"的地震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运动 龙门山断裂带 数值模拟 地貌形成 地应力演化
下载PDF
走滑断裂活动导致地应力解耦的机理研究——以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丰成君 张鹏 +7 位作者 戚帮申 郭长宝 孟静 孙东生 王苗苗 牛琳琳 谭成轩 陈群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03-1009,共7页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系列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断裂带东北段(茂县-绵竹连线东北侧)北川、平武及广元等地浅表层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区域应力场相比发生了25°~69°不等的偏转,亦称地应力解耦。初步分析认...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系列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断裂带东北段(茂县-绵竹连线东北侧)北川、平武及广元等地浅表层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区域应力场相比发生了25°~69°不等的偏转,亦称地应力解耦。初步分析认为,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右旋走滑活动直接导致了区域内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解耦,且最大主应力方位向偏转角度与断裂右旋走滑活动量正相关。为合理解释这一现象,探讨走滑断裂活动导致地应力解耦的机理,本文采用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选取汶川M_S8.0地震断裂(龙门山中央断裂)上的同震右旋走滑位移作为边界条件,首先模拟了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右旋走滑活动产生的扰动应力特征,之后结合断裂带附近典型钻孔地应力测量结果,叠加该扰动应力作用,从力学机理上深入剖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产生的扰动应力对区域应力场(或初始应力场)的影响,并对其附近不同构造部位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现象进行定量解释。初步结果表明:1)走滑断裂活动导致地应力解耦主要是通过断裂滑动产生的扰动应力对区域应力场的附加影响实现的;2)在固定的断裂活动长度和摩擦强度情况下,走滑断裂活动导致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角度基本与活动断裂走滑位移量呈正比;3)受汶川M_S8.0地震影响,龙门山断裂带大致以茂县-绵竹为界,西南侧的宝兴-映秀-汶川一带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角度很小,基本与区域应力场一致,而东北侧的北川-平武-广元一带则发生角度不等的偏转,3个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平均偏转角度分别为65°、56°和29°,该角度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同震右旋走滑位移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地应力解耦 区域应力场 龙门山断裂带 有限元数值模拟
下载PDF
龙门山和相邻地域航磁场特征与汶川大地震 被引量:15
16
作者 闫亚芬 滕吉文 +1 位作者 阮小敏 胡国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7-214,共18页
本文应用化极、水平及垂向导数、向上延拓、视磁化强度填图及磁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处理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最新的航空磁测数据,分析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的航磁异常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造山带与其东、西两侧可划分为三个磁异常区... 本文应用化极、水平及垂向导数、向上延拓、视磁化强度填图及磁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处理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最新的航空磁测数据,分析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的航磁异常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造山带与其东、西两侧可划分为三个磁异常区:松潘—甘孜磁异常区、龙门山负磁异常带、四川盆地磁异常区;三个区、带的地壳介质磁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根据该区航空磁异常场的分布特征分别研究了,松潘—甘孜地块、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地块的磁场特征.3)除识别前人识别的断层外,还推断鲜水河ES延伸甘洛—雷波北断裂作为四川盆地与滇西的界带.4)航空磁异常,磁性体上、下界面及磁源体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汶川MS8.0大地震及芦山地震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造山带 航空磁异常场 介质属性 区域构造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赖晓玲 李松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0,共5页
平通镇位于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上,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长约400m。观测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的新破裂带中可以观测到断层围陷波,反映了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 平通镇位于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上,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长约400m。观测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的新破裂带中可以观测到断层围陷波,反映了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该测线记录的断层围陷波优势频率大约为3~4Hz。探槽附近的台站断层围陷波较强,初步推测,该地段地壳内断层的宽度有200多米。另外,从一些地震记录上可以看出,以探槽为界,两侧波形差异十分明显,S波到时错位也很明显。地壳内波形明显差异的部位与考察看到的地表隆起边界位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断层围陷波 龙门山断裂带 探槽 地震记录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199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利利 李亦秋 +3 位作者 邓欧 申朝永 陈盼盼 周道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8-364,共7页
以1995—2015年5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依据改进的当量因子法对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各类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是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 以1995—2015年5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依据改进的当量因子法对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各类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是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2)1995—2015年不同区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空间差异,山区、高原区远大于丘陵、平原区;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出山区>平原区>高原区>丘陵区的特点;(3)各类生态系统其服务价值及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基本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1995—2000年趋于下降,2000—2010年趋于上升;2010—2015年基本呈下降趋势;整体上,199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下降了19.75%;(4)1995—2015年同一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不同时期所占比重趋于稳定;同一时期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重呈现出显著差异性,11种生态服务类型中,气候调节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文调节价值,水资源供给价值所占比例最小;(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该区域在今后生态建设与保护及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中应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谋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龙门山地区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断层围陷波探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赖晓玲 李松林 王旭 《四川地震》 2009年第3期8-11,15,共5页
对汶川地震区开展震后科考和断层围陷波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及初步结果。平通镇处在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正上方,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 对汶川地震区开展震后科考和断层围陷波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及初步结果。平通镇处在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正上方,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长约400m。这次观测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的新破裂带中可以观测到断层围陷波,反映了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该测线记录的断层围陷波优势频率大约为3—4Hz。探槽附近的台站断层围陷波较强,初步推测,该地段地壳内断层的宽度大约有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断层围陷波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记录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南段向西南延伸的遥感影像证据及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晓雪 吴中海 +3 位作者 李家存 周春景 李凯 王继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8-567,共20页
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利用Landsat ETM、Google Earth及ASTER GDEM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龙门山构造带南段主要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在向南延... 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利用Landsat ETM、Google Earth及ASTER GDEM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龙门山构造带南段主要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在向南延伸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断裂分散现象,整个断裂带逐渐展宽,主要包括5条断裂带且其中包含多条次级断裂,至最南端被北西向鲜水河左旋走滑断裂带阻挡。其中活动性较为明显的断裂自西向东主要有4条:泸定断裂、天全断裂、芦山断裂和大邑—名山断裂,前两者是北川—映秀断裂的南延分支,而后两者是安县—灌县断裂的南延部分。由于龙门山构造带南段的构造变形被分解至多条次级断裂上,导致单条断裂错断地表的活动迹象明显变弱,因此单条断裂的潜在发震频率和强度也将相应变小,但潜在震源区会更为分散。结合已有的地震地质资料认为,未来应注意泸定和雅安2个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及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遥感解译 活动断裂 潜在震源区 芦山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