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法”与“异言”之博弈: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正名”问题讨论
1
作者 方仪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216,共10页
“正名”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内部的重要问题,也是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重大问题。佛经翻译中的“正名”,以出世救赎为主旨,主要包括经目名称的翻译以及经文名义的统一两方面,涉及如何理解佛典之正法、佛弟子声闻所听闻之法、译人所悟之法、... “正名”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内部的重要问题,也是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重大问题。佛经翻译中的“正名”,以出世救赎为主旨,主要包括经目名称的翻译以及经文名义的统一两方面,涉及如何理解佛典之正法、佛弟子声闻所听闻之法、译人所悟之法、译主个人语言习惯以及译场众僧文义之勘定等诸多问题,大致可从经名译名、翻译名义及其所涉佛法智慧和名相等不同层面进行论述。经名译名的确立,旨在明确新出经文在内容上的完备性,以儒家思想中的“名实相当”为原则去强调“正法”是有本可依的佛祖圣言。翻译名义的斟酌包括创造新的指称或故意隐去译经僧不想彰显的内容,旨在消除“异言”,在汉地重新建构佛典原文的“正法”。佛经翻译中的“正名”问题,表面上是因梵、胡、汉不同语言差异引起的翻译策略论争,实则是译经僧在译经过程中寻求和建构“正法”的历史。在佛经汉译过程中,“正法”和“异言”之间存在博弈,这一方面昭示了佛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仰和知识体系在汉地发生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揭示了儒、释、道等不同思想在汉地经由语言转换实现的会通和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译名 佛经汉译 正法
下载PDF
大乘“三系判教”与如来藏系经典的地位新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维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4-81,170,共8页
支那内学院师生将如来藏经典看作独立一系,以彰显唯识学说之纯正。在这一学派看来,印度佛学的两大系统——空、有二宗之思想是可信的,但中国所传的本觉思想是中土误传,而受此影响而成的台、贤、禅宗等当然是错上加错了。太虚大师之所以... 支那内学院师生将如来藏经典看作独立一系,以彰显唯识学说之纯正。在这一学派看来,印度佛学的两大系统——空、有二宗之思想是可信的,但中国所传的本觉思想是中土误传,而受此影响而成的台、贤、禅宗等当然是错上加错了。太虚大师之所以力倡"大乘佛教三系"说,就是为了反对内学院的主张,并且为如来藏思想及其在中土的传承与发展建立合法化的理由。印顺法师则独辟蹊径,赞同印度"大乘佛教三系"的判教,但却仅仅说"性空论"为了义,对于如来藏思想其实是取了温和的批评态度。其实,如来藏经典、如来藏思想并非可单独地立为一个与中观学、唯识学并立的独立系统。欲为受如来藏思想深厚影响的中国化佛教诸宗的心性思想辩护,也不一定非从三系来立论。如来藏思想是在中观思想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将小乘"心性本净"说与大乘佛陀观相结合而形成的。在瑜伽行派出现以后,如来藏思想便逐渐被唯识学所吸收,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藏 佛性 如来藏经典 真常唯心论 印顺
下载PDF
安岳佚经《修多罗般若波罗蜜经》之真伪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星亮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65-69,共5页
文章对现存《修多罗般若波罗蜜经》进行整理,通过其自身面貌、经题名称、结构体例和文句承袭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佛教关于佛经真伪判别的传统意义上,认为该经为一部汉人撰写的伪经。同时,鉴于该经丰厚的历史内涵,分析了其文献史料价值。
关键词 修多罗般若波罗蜜经佚经真伪分别价值
下载PDF
《圆觉经》的真伪之争新辨
4
作者 杨维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0,共6页
《圆觉经》的翻译是由个别僧人自发组织的"民间译场"完成的。完成之后,未履行向朝廷申报入藏程序,也未编订记载此经翻译过程的经录,或者可能编订但流传不广。古代佛教史家依据言必有据的原则书写,将有些许矛盾的传言都记录在... 《圆觉经》的翻译是由个别僧人自发组织的"民间译场"完成的。完成之后,未履行向朝廷申报入藏程序,也未编订记载此经翻译过程的经录,或者可能编订但流传不广。古代佛教史家依据言必有据的原则书写,将有些许矛盾的传言都记录在案。其后,宗密访得流通于教界的《圆觉经》抄本并且多方收集当时的注疏,据此编撰《圆觉经大疏钞》等著作。此经逐渐在教界流通,对唐中后期的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智昇、宗密仅仅怀疑此经翻译过程记载的不完全或者舛误,从未曾怀疑《圆觉经》的"真经"身份。当代学者以古代文献记载分歧为由,以自己所认定的佛教某些派系的思想为准,将其判为"伪经",是缺乏说服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觉经 汉译本 宗密 真伪
下载PDF
《楞严经》真伪考辨
5
作者 龙延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3期43-46,共4页
《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佛典,但对其真伪一直聚讼纷纭。认为其为伪作最有力者有日本佛学研究者望月信亨与中国的吕澄,从目录版本到作者译者的生平身世,以及佛教义理,行文风格等,指出其种种可疑之处。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 《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佛典,但对其真伪一直聚讼纷纭。认为其为伪作最有力者有日本佛学研究者望月信亨与中国的吕澄,从目录版本到作者译者的生平身世,以及佛教义理,行文风格等,指出其种种可疑之处。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严经》 真伪 语言 文化制度
下载PDF
《楞严经》真伪考辨
6
作者 龙延 《益阳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45-48,共4页
《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佛典 ,但对其真伪一直聚讼纷纭。认为其为伪作最力者有日本佛学研究者望月信亨与中国的吕澄 ,从目录版本到作者译者的生平身世 ,以及佛教义理 ,行文风格等 ,指出其种种可疑之处。本文从语言文化... 《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佛典 ,但对其真伪一直聚讼纷纭。认为其为伪作最力者有日本佛学研究者望月信亨与中国的吕澄 ,从目录版本到作者译者的生平身世 ,以及佛教义理 ,行文风格等 ,指出其种种可疑之处。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 ,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严经》 真伪考辨 语言 文化制度 佛教
下载PDF
道安“五失本”中的文质思想
7
作者 潘红 《科教导刊》 2019年第11期66-67,共2页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在"二失本"即"文"和"质"的问题上,学者态度不一。一些学者认为"五失本"是警策,即认为道安反对"改质从文",属"质派...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在"二失本"即"文"和"质"的问题上,学者态度不一。一些学者认为"五失本"是警策,即认为道安反对"改质从文",属"质派";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五失本"是原则,即道安赞成"二失本",是"文派"。笔者从厘定佛经翻译概念入手,考察早期佛经翻译思想史和前人考论,认为不应简单地将道安归为"质派"或"文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五失本” 文质 佛经翻译
下载PDF
《迷徒》:国内新类型纪录片的一次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译丹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110,共2页
本文在追溯纪录片发展史的基础上,对国内首部记录剧情片《迷徒》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 真实性 创造性 《迷徒》 记录剧情片
下载PDF
天津迷踪拳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祥全 《中华武术(研究)》 2018年第7期6-11,共6页
迷踪拳又名秘宗拳、猊猔拳,与燕青拳异名而同宗。该拳种与嵩山少林寺有关,以河北沧州、天津静海为主要传承地。作为"柔术之上乘,内家之正宗",迷踪拳技术风格的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关键词 迷踪拳 霍元甲 内家之正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