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国作家译名考辨及编辑出版的考量——以Louise Glück中译名为例
1
作者 姚翠丽 《出版参考》 2023年第6期76-80,共5页
外国作家译名的规范和统一,一直是翻译界、学术界与出版界关注的问题,然而出版物中同一人出现多个译名的情况依然很常见。本文以美国当代诺贝尔奖作家Louise Glück的几种中译名为例,结合该作家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分析这几种... 外国作家译名的规范和统一,一直是翻译界、学术界与出版界关注的问题,然而出版物中同一人出现多个译名的情况依然很常见。本文以美国当代诺贝尔奖作家Louise Glück的几种中译名为例,结合该作家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分析这几种译名的翻译理据及接受情况,并探讨译名统一的可行性办法和编辑出版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名规范 louise glück 中译名 翻译理据 编辑出版
下载PDF
Glück auf (Good luck)-Virologica Sinica
2
作者 Walter Doerfler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7年第1期I0002-I0002,共1页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virologists welcomes Virologica Sinica to the bevy of journals - yellow, blue of different shades, green, black, and red - covering the wide field of virology and looks forward to its p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virologists welcomes Virologica Sinica to the bevy of journals - yellow, blue of different shades, green, black, and red - covering the wide field of virology and looks forward to its prospering future with many contributi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Virology has played a trail-blazing r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 Good luck Virologica Sinica ck auf
下载PDF
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格吕克诗集《忠贞之夜》中的衰老书写
3
作者 欧光安 马悦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衰老”是路易丝·格吕克后期诗作的一大主题,在评论《忠贞之夜》时诗人称其承担了一次宏大的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究诗人如何展现“衰老”主题以及该主题如何折射诗人老年时期的内心世界。结合形式诗学和... “衰老”是路易丝·格吕克后期诗作的一大主题,在评论《忠贞之夜》时诗人称其承担了一次宏大的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究诗人如何展现“衰老”主题以及该主题如何折射诗人老年时期的内心世界。结合形式诗学和文化诗学分析,文章认为诗人通过聚焦“旅行”隐喻、重复使用相同意象并融入自身晚年经历,来展现“人”所面对的身体机能衰退、灵感枯竭等内在和外在困境。诗人对衰老或刻意或隐喻的书写,是对人生与艺术的不懈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丝·格吕克 《忠贞之夜》 衰老书写
下载PDF
创伤的诗意再现——路易斯·格吕克突破自白派诗歌的书写策略
4
作者 张英 于元元 陈旭 《合肥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18-123,共6页
创伤是一种极其私密且痛苦的经历,但如何将不可言说的创伤变成可公开言说和交流的经验,美国当代诗人路易斯·格吕克的诗作以她独特的方式探索和表达创伤,突破了自白派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的局限性。她在诗歌中透过个人创伤探讨创伤... 创伤是一种极其私密且痛苦的经历,但如何将不可言说的创伤变成可公开言说和交流的经验,美国当代诗人路易斯·格吕克的诗作以她独特的方式探索和表达创伤,突破了自白派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的局限性。她在诗歌中透过个人创伤探讨创伤的普遍性,并通过解构神话传说,变换叙述角度,艺术留白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的诗歌语言,使创伤经历得以被呈现和理解,赋予了创伤经历以美学和心理上的意义。这使得格吕克的创伤书写往往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斯•格吕克 创伤书写 解构神话传说 变换叙述角度 艺术留白
下载PDF
露易丝·格丽克图形-背景置换的神话改写策略
5
作者 陈小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185-192,共8页
神话创造性现代改写是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格丽克在诗歌中巧妙利用图形-背景置换的改写策略,从生存阈限、女性意识和神话日常化三个维度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生活镶嵌。诗集《阿弗尔诺》里的冥后珀尔塞福涅在冥界与大地... 神话创造性现代改写是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格丽克在诗歌中巧妙利用图形-背景置换的改写策略,从生存阈限、女性意识和神话日常化三个维度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生活镶嵌。诗集《阿弗尔诺》里的冥后珀尔塞福涅在冥界与大地间漂泊的生存阈限被凸显,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人之漂泊感;诗集《草场》则前景化奥德修斯之妻珀涅罗珀的女性独立意识,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而日常生活图形化和元神话背景化的改写则赋予神话和日常生活陌生化的熟悉感。图形-背景的置换有助于经典再生成,呼应了经典创新的时代召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易丝·格丽克 神话改写 《阿弗尔诺》 《草场》 图形-背景置换
下载PDF
死亡的不同面相——露易丝·格吕克《野鸢尾》的生命哲思
6
作者 马淼莙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野鸢尾》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的一部代表性诗集,国内研究多从叙事学(声音叙事、生态叙事等)或神话原型视角展开,诗集中出现的高频词除了“声音”“话语”,还有“死亡”“上天”“生命”... 《野鸢尾》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的一部代表性诗集,国内研究多从叙事学(声音叙事、生态叙事等)或神话原型视角展开,诗集中出现的高频词除了“声音”“话语”,还有“死亡”“上天”“生命”等。诗人以植物为话语言说者,讲述花园中不同植物独特的生命体验,借此探讨人的生存困境和死亡主题。本文拟从生命哲学层面对诗集进行解读,探析《野鸢尾》所显露的诗人之生命观及其对死亡的诠释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易丝·格吕克 野鸢尾 死亡 生命哲学
下载PDF
全球圆形流散视角下《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的主题研究
7
作者 王刚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是2020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代表作,其主题是自我身份的模糊焦虑和心理漂泊游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浑然一体而不能分离。前者通过自我身份的迷失、自我身份的找寻和自我身份的回归...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是2020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代表作,其主题是自我身份的模糊焦虑和心理漂泊游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浑然一体而不能分离。前者通过自我身份的迷失、自我身份的找寻和自我身份的回归得以体现,后者通过流散的世界、隐藏的世界和神话的世界得以彰显。而这些都是全球圆形流散的典型特征,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探究以及对灵魂深处的审视,超越了现实语境下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混杂,上升到抽象的全人类精神层面。文学全球圆形流散在理论建构上跨越时空、融合文化、深研生死,并具有全球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圆形流散 露易丝·格丽克 诺贝尔文学奖
下载PDF
自白、神话与女性叙述——论露易丝·格吕克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9
8
作者 宋宁刚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1期123-128,共6页
露易丝·格吕克善于把女性的种种感受呈现在诗中。她不是零碎、松散地书写表达自己,而是在写作中探索并形成自己"组诗体"的写作样式,其诗作呈现出整体性与结构性的面貌。虽然格吕克从自白派诗歌起步,但是不同于自白派诗... 露易丝·格吕克善于把女性的种种感受呈现在诗中。她不是零碎、松散地书写表达自己,而是在写作中探索并形成自己"组诗体"的写作样式,其诗作呈现出整体性与结构性的面貌。虽然格吕克从自白派诗歌起步,但是不同于自白派诗歌的写作方式。她将神话传说、文学等经典文化典故融入带有自传色彩的诗行,"重写"或"颠覆性"、创造性地"改写"和化用了经典与典故,将之拿来为自己所用,为她所借用的对象赋予了新意。格吕克的诗歌创作有突出的女性视角,一方面细腻地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及其命运,另一方面也因为其内在的丰富与复杂,更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易丝·格吕克 自白 神话“重写” 女性诗歌
下载PDF
浅析路易斯·格吕克诗集《乡村生活》中的创伤书写
9
作者 张英 陈旭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4期87-91,128,共6页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诗人路易斯·格吕克擅长书写生、死、爱、恨、家庭、婚姻等主题,其清晰明了的诗意之声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浅析路易斯·格吕克的诗集《乡村生活》,大概总结其中创伤的...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诗人路易斯·格吕克擅长书写生、死、爱、恨、家庭、婚姻等主题,其清晰明了的诗意之声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浅析路易斯·格吕克的诗集《乡村生活》,大概总结其中创伤的类别并尝试分析这些创伤的起因,以更好地理解路易斯·格吕克的写作动机和诗歌内涵,并探究写作对创伤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斯·格吕克 《乡村生活》 创伤理论 创伤书写
下载PDF
冷暖·细节·轮廓——探析格丽克诗歌的绘画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仰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7期1-4,22,共5页
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其诗歌呈现了复杂精巧的表达机制和多维丰富的阐释空间,始终透视着普遍共通的人生哲思。格丽克在其诗歌中引经据典、自我颠覆、寻求表达的多样化,不变的是简约凝练的用词风格。该文旨... 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其诗歌呈现了复杂精巧的表达机制和多维丰富的阐释空间,始终透视着普遍共通的人生哲思。格丽克在其诗歌中引经据典、自我颠覆、寻求表达的多样化,不变的是简约凝练的用词风格。该文旨在呈现格丽克简约诗风中冷暖色调、细节简化、轮廓线条等方面的绘画性特点,进而从这一独创角度解读其诗歌艺术的更多意涵,以期为今后格丽克诗集的翻译带来些许文本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易丝·格丽克 诗歌绘画性 简约 哲思
下载PDF
格丽克的“厌爱”之诗及其建构的女性书写
11
作者 李敬巍 田月丰 《外语教育研究》 2021年第4期75-80,共6页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的作品中,关于爱这一主题的诗歌数量颇多。受个人经历的影响,格丽克创作的诗歌对于爱的态度更多表现为"厌爱",她对父母之爱、亲子之爱和男女之爱都表现出不同程度...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的作品中,关于爱这一主题的诗歌数量颇多。受个人经历的影响,格丽克创作的诗歌对于爱的态度更多表现为"厌爱",她对父母之爱、亲子之爱和男女之爱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消极态度。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格丽克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群体在生存、生活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难题,并对古希腊神话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现代化"重构,建构了一种特殊的女性书写。从最初的"向内看"到后来的"向外看",格丽克从自我的苦难中走出,对"人"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施以温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易丝·格丽克 “厌爱”之诗 女性书写
下载PDF
灵魂深处的诗意花园——认知诗学视角下格丽克的《女巫草》
12
作者 曾舒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21期16-19,共4页
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以诗歌洞察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借助认知诗学中的“概念合成隐喻”“图形—背景”“认知指称”等概念客观探讨格丽克诗歌《女巫草》中生命哲学的生成过程。得出了“女巫草寄生于花园如同攀附欲腐蚀着本真灵魂... 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以诗歌洞察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借助认知诗学中的“概念合成隐喻”“图形—背景”“认知指称”等概念客观探讨格丽克诗歌《女巫草》中生命哲学的生成过程。得出了“女巫草寄生于花园如同攀附欲腐蚀着本真灵魂”“花园逐渐荒芜如同人类独立意识的萎靡”等概念合成隐喻;图示—背景展示出三重主题,突显在向死而生中追求灵魂新生的生死观;认知指称中感知指称的转换呈现出格丽克由个人体验到对自然乃至全人类的普遍性关怀。从认知诗学的全新视角,客观呈现与分析诗歌思想的生成,引发人们对灵与肉、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丽克 《女巫草》 概念合成隐喻 图形—背景 认知指称
下载PDF
“暴力改变了我”,然后呢?——格吕克《阿弗尔诺》中的后“9·11”悲悼 被引量:5
13
作者 但汉松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42,共13页
露易丝·格吕克在"9·11"之后发表的诗集《阿弗尔诺》可被视为这位桂冠诗人对国家悲剧的一次诗学沉思。然而,与主流创伤理论以及典型的"9·11"诗歌体现的创伤抒情不同,《阿弗尔诺》传达了女诗人对于暴... 露易丝·格吕克在"9·11"之后发表的诗集《阿弗尔诺》可被视为这位桂冠诗人对国家悲剧的一次诗学沉思。然而,与主流创伤理论以及典型的"9·11"诗歌体现的创伤抒情不同,《阿弗尔诺》传达了女诗人对于暴力和现实、创伤和疗救、过去和现在等问题的复杂态度。借助于对古典神话的当代改写和冷峻的抒情基调,格吕克以一种游离于自白派和浪漫主义之外的后"9·11"诗歌写作,提出了艺术家以追寻痛苦的"澄明"为认知目标的修通之路。她对于创伤话语及其背后"残酷乐观主义"的批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暴力断裂的连续性,并重塑指向未来的"当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吕克 暴力 “9·11” 创伤 修通
原文传递
骑士隐入暗夜:格吕克的生成诗艺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大江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7,共14页
格吕克认同济慈所推崇的消极能力,即人能够在无定、神秘、怀疑中生存而不急于诉诸事实和道理。她相信一个好诗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皆是如此——活着,保持好奇开放的心态,不停地吸收,积极主动地消除偏见,把自我当作实验室在其中实践并掌... 格吕克认同济慈所推崇的消极能力,即人能够在无定、神秘、怀疑中生存而不急于诉诸事实和道理。她相信一个好诗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皆是如此——活着,保持好奇开放的心态,不停地吸收,积极主动地消除偏见,把自我当作实验室在其中实践并掌握典型的人类困境,创作出求索而非定论、动态而非静止、邀请而非排斥的诗歌。当读者穿越时空读到这样的诗歌时,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存在,并与诗人建立亲密的联系,从而将一个心有灵犀的同类的声音解放出来。上述诗学理念和实践技艺是否可用"生成"一词描述?本文希望通过概览格吕克的诗艺人生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吕克 消极能力 自我 诗歌 声音 生成
原文传递
论格吕克诗歌中的面具声音
15
作者 孙立恒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81,共14页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抒情诗人露易丝·格吕克素有"面具大师"之称,通过在第一人称抒情诗中施加所谓"变色龙颜色",其诗歌多围绕一系列面具声音,如神话人物面具之声、自然花语者面具之声和现世凡人面...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抒情诗人露易丝·格吕克素有"面具大师"之称,通过在第一人称抒情诗中施加所谓"变色龙颜色",其诗歌多围绕一系列面具声音,如神话人物面具之声、自然花语者面具之声和现世凡人面具之声进行自我组织。藉由这些面具之声,她得以将人类的精神渴望和含蓄表达的优雅轻盈完美结合,开创了属于其个人的抒情叙事模式。本文以其诗作的全景式阅读和文本细读为依托,旨在分析解读格吕克诗歌对面具声音的调度,包括面具声音的分类、表现和作用等,以期揭示其藉由面具声音对第一人称抒情诗传统进行反拨与改造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吕克 当代美国诗歌 第一人称抒情诗 面具 声音
原文传递
论格吕克诗歌中的自我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梅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53,共11页
格吕克在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塑造意识,其自我建构艺术的独特之处是在自白派诗歌所宣扬的个人化与高度现代主义诗学所推崇的"非个性化"这两种立场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她在继承和发展现代诗歌技巧的基础上,将个人经历... 格吕克在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塑造意识,其自我建构艺术的独特之处是在自白派诗歌所宣扬的个人化与高度现代主义诗学所推崇的"非个性化"这两种立场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她在继承和发展现代诗歌技巧的基础上,将个人经历巧妙地融合到更为普遍的人类生活背景和文化指涉之中。她的诗歌《棱镜》《乡村生活》和《草场》,分别体现了三种自我建构策略: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化人格的倾向,通过自我降格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以及将经典神话兼收并蓄的超文本化手法。格吕克在诗歌创作中将经验自我从时空的控制中抽离出来,转变为新的形式和秩序,从而不断实现诗人的自我建构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吕克 自我建构 集体化人格 自我降格 超文本
原文传递
真诚或真实?——格吕克抒情诗歌中的家庭书写 被引量:2
17
作者 葛希建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104,共13页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吕克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贯穿其半个多世纪诗歌创作的核心理念是诗人对抒情诗歌真诚的警惕和对真实的追求。本论文以格吕克擅长的家庭书写为例,从与之相关的三个主题即"疏远家庭"&qu...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吕克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贯穿其半个多世纪诗歌创作的核心理念是诗人对抒情诗歌真诚的警惕和对真实的追求。本论文以格吕克擅长的家庭书写为例,从与之相关的三个主题即"疏远家庭""丧失亲人"和"婚姻困境"分析诗人如何抵达真实。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诗人与特里林对真实与真诚的理解,认为诗人在处理相应的主题上,分别以"冷峻"挖掘家庭生活中家庭角色掩盖之下的真相;以"内省"探照家庭生活中亲人离世带来的悲痛;以"反讽"烛照婚姻困境中的悔悟和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吕克 家庭 真诚 真实
原文传递
此在的沉沦与救赎——贫困时代的诗人格吕克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春晓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91,共10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吕克的诗作饱含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思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其诗歌中蕴含的生存和死亡主题呼应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向死而在""诗意栖居"等生存哲学思想。作为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吕克的诗作饱含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思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其诗歌中蕴含的生存和死亡主题呼应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向死而在""诗意栖居"等生存哲学思想。作为一名置身于"贫困时代"的"后自白派诗人",格吕克将自身生活经验和现代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相结合,用独特的诗歌叙事将个人存在这一母题再次拉回到广大读者的视野中来,引发人们对生存、死亡和诗意栖居的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时代 格吕克 诗人 向死而在
原文传递
读者为何被迫“偷听”?——从史蒂文斯到格吕克
19
作者 黄珊云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58,共11页
诺贝尔奖得主格吕克对前辈诗人史蒂文斯作出了负面评价,认为史蒂文斯的作品迫使读者产生“偷听”之感,且这种阅读经验压制了她的创作欲望。本文聚焦于格吕克这种基于“读者”视角的批评观点,试图论证格吕克笔下的读者为何实际上有必要... 诺贝尔奖得主格吕克对前辈诗人史蒂文斯作出了负面评价,认为史蒂文斯的作品迫使读者产生“偷听”之感,且这种阅读经验压制了她的创作欲望。本文聚焦于格吕克这种基于“读者”视角的批评观点,试图论证格吕克笔下的读者为何实际上有必要被迫“偷听”。一方面,史蒂文斯迫使读者产生的“偷听”经验与格吕克推崇的诗人“沉默”策略构成辩证统一关系,本质上是对艾略特式的现代主义“对话”模式的挑战和重构。另一方面,在战后背景下,以史蒂文斯为代表的诗人“拒斥读者”的策略被格吕克赋予了历史意义,隐喻了“二战”与“战后”两个时代之间的历史边界。史蒂文斯和格吕克的文学关系中具有尚未被学界充分发掘的复杂性和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吕克 史蒂文斯 影响 读者 二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