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ver Cutoff Practices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Last 30 Years
1
作者 PAN Qing-shenProfessor-senior 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 430010,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0-45,共6页
River cutoff work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for 30 years. Engineering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channel straightening has been the river regulation measure for the permanent control of the mean... River cutoff work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for 30 years. Engineering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channel straightening has been the river regulation measure for the permanent control of the meandering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River cutoff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olution property of meandering rivers and these works have brought about expected benefit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certain aspects in river cutoff had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River cutoff is a dynamic engineering.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properties shall be fully understood so as to adroitly guide actions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n cutoff works. In addition,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observation and engineering effectiveness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ith a view to update the designs. The diversion canals for channel shortening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hat will account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river cutoff works. The newly formed river channels and the river regime control works on the adjacent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are guarantees for river cutoff works to be brought into play in the long r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CUTOFF works river regime control river training MEANDERING channel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下载PDF
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研究Ⅱ——风险分析与运用方案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强 胡挺 +2 位作者 饶光辉 何小聪 肖扬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4,共9页
乌东德、白鹤滩水库投运后,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为进一步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针对金沙江下游梯级防洪库容投入运用条件,基于三峡坝址不同典型年的不... 乌东德、白鹤滩水库投运后,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为进一步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针对金沙江下游梯级防洪库容投入运用条件,基于三峡坝址不同典型年的不同频率设计洪水,开展了荆江防洪和库区回水风险分析,提出了金沙江下游梯级配合三峡水库的等比例分级拦蓄方式,在确保荆江及库区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优化运用方案,给出了金下梯级预留防洪库容与三峡水库对荆江防洪库容的等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等比例分级拦蓄方式综合了拦量和削峰两种模式,有效利用了金下梯级防洪库容,调度效果最好;提出的水位优化运用方案具备较好的防洪减灾效果,丰富完善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案,可进一步减少中下游超额洪量。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库群实际洪水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补偿 控制水位 风险分析 荆江河段 城陵矶地区 金沙江下游 三峡水库
下载PDF
三峡建库前后洞庭湖对下荆江的顶托与消落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栋 渠庚 +1 位作者 郭小虎 余明辉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4,共9页
自然通江的洞庭湖与长江间复杂的关系影响着下荆江尾闾河段的水文情势变化。三峡建库后洞庭湖出口基准面的变化,使得湖对江的顶托与消落关系发生调整,进而影响防汛抗旱与生态保护。从水面比降变化出发,以顶托消落比表征湖对江的顶托消... 自然通江的洞庭湖与长江间复杂的关系影响着下荆江尾闾河段的水文情势变化。三峡建库后洞庭湖出口基准面的变化,使得湖对江的顶托与消落关系发生调整,进而影响防汛抗旱与生态保护。从水面比降变化出发,以顶托消落比表征湖对江的顶托消落作用,利用1991—2017年监利站、螺山站、七里山站水文资料,分析洞庭湖对下荆江顶托、消落作用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平衡比降公式,从理论上解释了蓄水前后比降变化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蓄水后监利—城陵矶、城陵矶—螺山水面比降均有所增大。3个时期即:1991—2002年、2003—2007年、2008—2017年以来,监利—城陵矶河段年内月最小水面比降的出现时间有所推迟,对应的城陵矶水位有所升高,汇流比有所减小,湖对江的顶托作用有所减弱。1991—2017年湖对江综合表现为顶托作用,3个时期顶托消落比减小的原因为顶托作用减弱而非消落作用增强。从年内变化看,湖对江表现为消落作用出现在汛后(9—10月)及2008—2017年枯水期(1—3月)。3个时期顶托消落比均受汇流比的影响,当汇流比小于0.5,洞庭湖易产生消落作用;当汇流比大于1,洞庭湖顶托作用增强。当长江流量小于6000 m3/s,湖对江均表现为顶托作用。1991—2002年顶托消落作用主要受洞庭湖出流的影响,而2008—2017年主要受长江干流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江河湖泊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托消落比 洞庭湖 下荆江 水面比降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典型河段冲淤变化计算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董耀华 卢金友 +1 位作者 范北林 黄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2,共4页
采用FLUVIAL 12模型,进行了三峡水库运用60a长江下荆江藕池口至监利河段冲淤变化预测计算,并讨论了FLUVIAL 12模型的适用性。计算分析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藕池口至监利河段呈现先微淤、后冲刷、冲刷平衡后再缓慢回淤的冲淤过程和规律,... 采用FLUVIAL 12模型,进行了三峡水库运用60a长江下荆江藕池口至监利河段冲淤变化预测计算,并讨论了FLUVIAL 12模型的适用性。计算分析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藕池口至监利河段呈现先微淤、后冲刷、冲刷平衡后再缓慢回淤的冲淤过程和规律,最大冲刷量7.1~11.2亿t,出现在水库运用55a左右;监利、调关、石首3站枯水流量5000m3/s时水位下降3.13~4.71m,洪水流量30000m3/s时水位下降0.42~2.7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荆江 FLUVIAL-12模型 河道冲淤 河流最小能耗理论
下载PDF
下荆江人工裁弯30年 被引量:12
5
作者 潘庆燊 《人民长江》 E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29,共3页
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已 30年。工程实践表明,下荆江裁弯工程是按照蜿蜒性河段演变规律改造下荆江的治本工程,取得了预期工程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原来认识不足的问题。裁弯工程是动态工程,要深入认识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还要... 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已 30年。工程实践表明,下荆江裁弯工程是按照蜿蜒性河段演变规律改造下荆江的治本工程,取得了预期工程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原来认识不足的问题。裁弯工程是动态工程,要深入认识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还要加强河道演变与工程效果观测分析,及时修改设计,更好发挥工程效益。引河工程是裁弯工程成败的关键,新河及其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则是保持和发挥裁弯工程长期效益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弯工程 河势控制 河道整治 蜿蜒性河段 下荆江
下载PDF
长江下荆江段分形学特征与河道演化 被引量:7
6
作者 罗郧 黄长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8-812,共5页
采用盒数维法对长江下荆江各不同时期河道岸线的分形学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下荆江河道岸线的盒数维介于1.078~1.23之间,较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维数要小,相当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平原区的维数,反映出下荆江河段是高成熟度的河... 采用盒数维法对长江下荆江各不同时期河道岸线的分形学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下荆江河道岸线的盒数维介于1.078~1.23之间,较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维数要小,相当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平原区的维数,反映出下荆江河段是高成熟度的河段。这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其他河段不相称,可能是由江汉—洞庭湖平原长期沉降所造成。河道裁弯之后,河道岸线由复杂变简单,分维数显著减少。裁弯取直事件发生在分维数值为1.19~1.23之间,即分维数可作为河道突变事件发生的一个预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地貌演化 分形特征 早期预警 长江 下荆江段
下载PDF
蜿蜒河流的量规维数与河床演变 被引量:4
7
作者 汪富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5,共4页
为探讨蜿蜒河流的分形特征,引入量规维数描述河流平面形态的内部结构,证明量规维数是一种Housdorff维数,并计算了下荆江及其3个局部河段从1490—2013年6个历史时段的量规维数,定量地揭示了河流平面形态的演变规律。通过与曲折系数的对... 为探讨蜿蜒河流的分形特征,引入量规维数描述河流平面形态的内部结构,证明量规维数是一种Housdorff维数,并计算了下荆江及其3个局部河段从1490—2013年6个历史时段的量规维数,定量地揭示了河流平面形态的演变规律。通过与曲折系数的对比分析表明,量规维数能更好地刻画河流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规维数 蜿蜒河流 河床演变 下荆江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下荆江二元岸坡崩塌过程动态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洁 陶桂兰 吴俊东 《水道港口》 2018年第6期716-722,共7页
三峡水库运行后下荆江河段冲刷下切,局部失稳崩岸频繁发生。针对下荆江河段概化的上粘下砂二元岸坡,文章推导了崩塌土体坡脚堆积掩护公式,结合下部砂土层冲刷计算与上部悬空粘土层稳定性分析,同时考虑水位、土体性质、岸坡形态等随时间... 三峡水库运行后下荆江河段冲刷下切,局部失稳崩岸频繁发生。针对下荆江河段概化的上粘下砂二元岸坡,文章推导了崩塌土体坡脚堆积掩护公式,结合下部砂土层冲刷计算与上部悬空粘土层稳定性分析,同时考虑水位、土体性质、岸坡形态等随时间的耦合变化,利用Matlab编程建立了岸坡崩塌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动态模拟了下荆江二元河岸崩退过程,与现场实测符合良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水位变化模式对二元河岸崩塌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位下降期较之水位上升期上部粘土层更易发生绕轴崩塌;水位变化至两土层交界面附近时是岸坡崩塌的最危险时期;与未考虑坡脚掩护相比,考虑掩护后落、涨水期的坡脚累计冲刷距离分别减少约45%和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荆江河段 二元结构岸坡 绕轴崩塌 动态模拟 水位变化 坡脚掩护
下载PDF
自仿射分形曲线标度指数的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汪富泉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8-732,共5页
分形曲线的自仿射性及其工程应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标度指数是刻画自仿射分形曲线的特征值,Matsushita、Nikora、Sapozhnikov等分别根据方差、测度和对数关联积分提出标度指数的算法.本文分析了上述算法的不足,使用坐标和测度建立了... 分形曲线的自仿射性及其工程应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标度指数是刻画自仿射分形曲线的特征值,Matsushita、Nikora、Sapozhnikov等分别根据方差、测度和对数关联积分提出标度指数的算法.本文分析了上述算法的不足,使用坐标和测度建立了一个新算法.本算法符合分形原理,可较好反映曲线的自仿射性和纵横方向的不同变化特征,计算过程简单明了,便于工程应用.最后,我们应用上述四种算法计算了中国下荆江河道的标度指数,揭示了河道的自仿射性和横向摆动特征,对河道整治工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仿射分形 标度指数 下荆江
下载PDF
下荆江蜿蜒河道分形弯曲的物理机制探讨——Ⅱ.随机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富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1-54,59,共5页
河流水沙时间序列是随机过程,为探讨它们对蜿蜒河流分形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分析计算了这些随机过程的数值特征和涨落规律。研究发现,这些随机过程的涨落及二阶矩随时间变化的幂律振荡在下荆江这类蜿蜒河流分形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中具... 河流水沙时间序列是随机过程,为探讨它们对蜿蜒河流分形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分析计算了这些随机过程的数值特征和涨落规律。研究发现,这些随机过程的涨落及二阶矩随时间变化的幂律振荡在下荆江这类蜿蜒河流分形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中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蜿蜒河流 下荆江 分形结构 随机性
下载PDF
下荆江蜿蜒河道分形弯曲的物理机制探讨——Ⅰ.非线性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富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7-71,共5页
下荆江河流是一个耗散系统,其平面形态具有分形结构,这种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之一是河流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如河床与含沙水流)及河流内部与外部环境(如流域)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依存关系和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外界的扰动如洞... 下荆江河流是一个耗散系统,其平面形态具有分形结构,这种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之一是河流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如河床与含沙水流)及河流内部与外部环境(如流域)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依存关系和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外界的扰动如洞庭湖顶托或各种人类活动(如沿江围垸)等是下荆江河型突变的触发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蜿蜒河流 下荆江 分形结构 非线性相互作用
下载PDF
能量耗散对蜿蜒河流分形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富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3-66,共4页
为了探讨蜿蜒河流平面形态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对河流能量耗散进行了定性描述,引入了负熵概念。把河床几何形态划分为若干微观状态,根据这些微观状态的信息量和熵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探讨河流能量耗散对河床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探讨蜿蜒河流平面形态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对河流能量耗散进行了定性描述,引入了负熵概念。把河床几何形态划分为若干微观状态,根据这些微观状态的信息量和熵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探讨河流能量耗散对河床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床从水流中吸入的负熵越多,其分形维数值越大,河道也愈加蜿蜒曲折。因此,蜿蜒河流平面形态分形结构形成、发育及其演变的物理机制之一可归结为河流系统的耗散性,即河床从水流中吸取负熵的多寡及其变化过程。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下荆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能量耗散 蜿蜒河流 下荆江
下载PDF
三峡建库前后下荆江有效流量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栋 余明辉 朱勇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798,共11页
有效流量是天然河流某一时段内悬移质输沙量最大所对应的流量,可反映中、短期造床作用。根据监利水文站1991—2016年逐月流量、输沙量及悬移质级配,分析三峡建库前后流量频率及不同粒径组悬移质泥沙输移特性;运用理论分析法与分组频率... 有效流量是天然河流某一时段内悬移质输沙量最大所对应的流量,可反映中、短期造床作用。根据监利水文站1991—2016年逐月流量、输沙量及悬移质级配,分析三峡建库前后流量频率及不同粒径组悬移质泥沙输移特性;运用理论分析法与分组频率法计算下荆江分组悬移质输沙量对应有效流量的大小、重现期、历时。研究成果表明:受来水来沙、水流挟沙能力以及床沙补给等因素影响,有效流量随泥沙粒径增大而减小。建库后,因河床冲刷各粒径组间有效流量偏差增大,0. 062 mm<d<0. 25 mm粒径组泥沙对应的有效流量增大,其他粒径泥沙和全部悬移质对应的有效流量减小; d<0. 125 mm粒径组泥沙有效流量重现期增大,d>0. 125 mm粒径组泥沙有效流量重现期减小;细颗粒泥沙含沙量严重不饱和河道输送粗颗粒泥沙的能力相对较大,悬移质级配粗化;累积50%的泥沙输移需43%~82%的累积流量以及62%~90%的累积历时,且累积流量和累积历时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和缩短。研究三峡建库前后有效流量变化对分析冲刷条件下下荆江河段河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流量 分组输沙 理论分析法 分组频率法 下荆江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城陵矶水位变化贡献率的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柴元方 李义天 +2 位作者 李思璇 李晓昭 王靖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64,共5页
为分析不同因素对城陵矶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基于1955~2014年实测水文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城陵矶水位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下荆江裁弯和葛洲坝的运行对城陵矶水位流量关系造成较大影响,同流量下城陵... 为分析不同因素对城陵矶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基于1955~2014年实测水文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城陵矶水位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下荆江裁弯和葛洲坝的运行对城陵矶水位流量关系造成较大影响,同流量下城陵矶水位增幅明显,而三峡水库对城陵矶水位流量关系影响不大;1972~2002年水位流量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干流顶托作用加强和断面逐年淤高对水位的抬高值大于因流量减小对水位的减小值所致;城陵矶水位于1967年发生突变,这与1967年中州子裁弯有一定联系,而四水入湖流量的减少是1977年流量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通过构建模型,计算得出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的运行在各自所在时期对城陵矶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0.3%、50.5%、5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贡献率 城陵矶 三峡工程 葛洲坝 下荆江裁弯
下载PDF
蜿蜒河流的数学刻画及其自组织
15
作者 汪富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5-68,共4页
为探讨蜿蜒河流河床演变中的自组织,应用微分几何方法建立了河道基本单元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得到了拐点坐标。根据实测资料和数学模型,绘制了下荆江在近500年间的5次河道轴线变化趋势及拐点分布,观察其变化趋势发现拐点的平... 为探讨蜿蜒河流河床演变中的自组织,应用微分几何方法建立了河道基本单元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得到了拐点坐标。根据实测资料和数学模型,绘制了下荆江在近500年间的5次河道轴线变化趋势及拐点分布,观察其变化趋势发现拐点的平面坐标是慢弛豫变量,拐点间距分布具有赫斯特效应,河道平面形态具有分形特征。由此探讨了河床演变中的自组织临界性及河型转换的内外部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蜿蜒河流 下荆江 河床演变 自组织
下载PDF
下荆江七弓岭弯道崩岸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袁帅 李志威 +1 位作者 朱玲玲 赵娜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8,共8页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下荆江末端七弓岭弯道颈口上下游河岸的崩岸速率加快,极有可能发生崩岸型颈口裁弯,导致下荆江河道强烈冲刷和河势横向调整。采用水文资料、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BSTEM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七弓岭弯道60余年平...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下荆江末端七弓岭弯道颈口上下游河岸的崩岸速率加快,极有可能发生崩岸型颈口裁弯,导致下荆江河道强烈冲刷和河势横向调整。采用水文资料、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BSTEM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七弓岭弯道60余年平面形态变化,颈口上下游的崩岸速率及主控因素,揭示其崩岸过程与机理。七弓岭河段河岸上层为密集的芦苇根系,剪切式和悬臂式崩岸兼有,上游侧崩岸速率约为12.5 m/a,上游颈口处崩岸速率大于八姓洲其他部位,而下游侧略有淤积。考虑到潜水位变化和坡脚冲刷作用,在持续相同流量条件下比实际水位流量过程的崩岸速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弓岭弯道 下荆江 崩岸 流量 遥感影像
下载PDF
下荆江熊家洲河段平面形态与河床冲淤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亦伦 李志威 +2 位作者 陈益民 杨涵苑 王赞成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14,共8页
熊家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尾端,其平面形态从顺直过渡到微弯再逐渐演变成S型,是目前荆江最为弯曲的河段。受水沙条件、河岸边界条件、自然裁弯和人工裁弯等因素影响,局部河势调整频繁。熊家洲凸岸斜槽裁弯形成新河槽,导致主流与支... 熊家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尾端,其平面形态从顺直过渡到微弯再逐渐演变成S型,是目前荆江最为弯曲的河段。受水沙条件、河岸边界条件、自然裁弯和人工裁弯等因素影响,局部河势调整频繁。熊家洲凸岸斜槽裁弯形成新河槽,导致主流与支汊成为共生的分汊河势,改变了熊家洲出口段水流条件,进而影响下游七弓岭弯道崩岸速率和河床冲淤。为全面分析熊家洲河段平面形态演变过程和河床冲淤变化,选取枯水期遥感影像数据及沿程代表性断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熊家洲河段整体向下游蠕动且河道展宽,熊家洲弯道新生河槽呈冲刷扩大趋势,7 a平均展宽70 m;出流沿程断面深槽从左岸向右岸方向发展,熊家洲下游的深泓线偏向右岸;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后,深泓线开始贴近七弓岭凸岸,而原深槽回淤形成2个沙洲,经过七弓岭弯顶后逐渐向凹岸偏移,出熊家洲弯道后河道沿程呈现冲刷下切趋势。研究成果对目前该段河势控制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意见,为下一步研究三峡水库运行的河势控制提出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槽裁弯 平面形态 河床冲淤 汊道 弯道 崩岸 熊家洲 下荆江
下载PDF
荆江门弯道近期滩槽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绪海 李义天 +3 位作者 刘聪聪 李思璇 柴元方 熊海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17,共6页
三峡水库运用改变了下泄水沙条件,坝下游弯曲河型均呈现“凸冲凹淤”演变规律,以致碍航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特点及其成因,以下荆江河段荆江门弯道为例,利用三峡蓄水后近15 a实测地形资料,采用逻辑推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三峡水库运用改变了下泄水沙条件,坝下游弯曲河型均呈现“凸冲凹淤”演变规律,以致碍航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特点及其成因,以下荆江河段荆江门弯道为例,利用三峡蓄水后近15 a实测地形资料,采用逻辑推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航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凸岸边滩年际间呈持续冲刷趋势,冲刷位置不断下移导致河段展宽引起航道条件恶化;在平滩流量(20000~25000 m3/s)持续时间>15 d的年份,凸岸边滩冲刷后退,反之淤长;冲淤幅度与年均来沙量,尤其细沙(d≤0.125 mm)含量密切相关,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荆江一期工程实施后,在当前水沙条件下凸岸边滩会继续受冲,形成枯水双槽,航道条件将恶化。水沙过程的改变是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的主要原因,遇大水且来沙量较少的年份,荆江门河段很可能出浅碍航,这可为下荆江弯曲河段航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槽演变 凸岸边滩 特征流量 持续时间 水沙过程 航道变化 下荆江河段 荆江门弯道
下载PDF
螺山站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柴元方 李义天 +2 位作者 许炜阳 李思璇 王靖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3-46,29,共5页
为分析螺山站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贡献率,采用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螺山站1954~2013年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螺山站水位于1954~1964、2003~2013年呈减小趋势,1965~2002年呈增加趋势,且分别于1977~1979、... 为分析螺山站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贡献率,采用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螺山站1954~2013年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螺山站水位于1954~1964、2003~2013年呈减小趋势,1965~2002年呈增加趋势,且分别于1977~1979、2004年发生突变。1981~2002年较1967~1980年,1~3月份流量的改变对螺山站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8.7%、33.5%、55.2%,河床冲淤及顶托作用的贡献率分别为61.3%、66.5%、44.8%。下荆江裁弯使得螺山站的水位抬升了1.98m,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的运行使其水位分别下降了0.92、0.26m。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的运行对螺山站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3.6%、28.1%、55.4%。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河道的防洪预报与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山站 水位 贡献率 Mann-kendall检验法 三峡 葛洲坝 下荆江裁弯
下载PDF
下荆江莱家铺弯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祥恕 刘怀汉 +1 位作者 黄成涛 江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29,68,共5页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河岸崩塌、滩槽变化频繁,不利于防洪、航运。经过收集整理下荆江莱家铺弯道近40 a的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滩槽变化及浅滩演变特点,并结合逻辑推理、数值模拟实验,探讨了河床演变影响因素,揭示了河床演变...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河岸崩塌、滩槽变化频繁,不利于防洪、航运。经过收集整理下荆江莱家铺弯道近40 a的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滩槽变化及浅滩演变特点,并结合逻辑推理、数值模拟实验,探讨了河床演变影响因素,揭示了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弯道凸岸边滩将持续冲刷,遇较大洪水存在切滩隐患;弯道下游过渡段左侧的中洲子高滩崩退趋势加剧,致使弯道进口及过渡段河道展宽,形成交错浅滩,航道条件有恶化趋势。对该弯道河道治理及下荆江演变规律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河段 浅滩演变 航道变化 下荆江河段中图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