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Smart Valley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Rice Yield in Some Lowlands in Burkina Faso
1
作者 Bama Nati Aïssata Delphine Dossou Yovo Elliott +4 位作者 Gbané Mahanat Vanessa Gnépi Elvire Soulama Issa Ibrahima Ouedraogo Adama Ouédraogo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0年第9期860-868,共9页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rainfall variability on lowland rice yields, Burkina Faso state develops lowlands for small rice farmers. However, the high cost of these infrastructures makes impossible to duplicate them to 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rainfall variability on lowland rice yields, Burkina Faso state develops lowlands for small rice farmers. However, the high cost of these infrastructures makes impossible to duplicate them to satisfy the needs which are enormous. The Smart-Valley technology which is actually popularized in certain coastal countries of West Africa would therefore be a boon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Sudanese lowlands if it well regulates runoff.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herefore to know if smart valley technology could increase soil moisture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drought’s pockets on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Sudanese lowlands. The experiment takes place in three lowland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s 2018 and 2019. The climatic data comes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s as well as those installed on the sites. The infiltration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double Muntz ring. The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 device consisted of a smart valley area of 5 ha and an undeveloped area of 5 ha per site. Sixteen tubes were installed per lowland allowing the humidity to be measured at a depth of 10, 20, 30, 40 cm using a probe. Four rice varieties, Orylux6, FKR62N, FKR19 and FKR64 were tested on plots of 0.25 ha per variety in the smart valley and undeveloped par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umidity level was 12% higher in the smart-valley plots throughout the cycle compared to the unmanaged area. In addition, humidity decreases rapidly in unmanaged plots as rain becomes increasingly scarce. Finally, the smart-valley development allowed an average increase in rice yields of 21% compared to the average yield of undeveloped pl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rt Valley soil Moisture lowland Development Rice Productivity RAIN
下载PDF
Soil and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Rice Cultivation at Tono Irrigation Area in the Upper East Region, Ghana
2
作者 Prince M. Gyekye Charles Y. F. Domozoro +2 位作者 Mohammed Musah Felix O. Ababio Adams Sadick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1年第11期1230-1239,共10页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livelihood supports for the people of Upper East Region of Ghana. Soil evaluation research was conducted at Tono Irrigation Scheme to assess soil and land suitability for rice cultivation in ...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livelihood supports for the people of Upper East Region of Ghana. Soil evaluation research was conducted at Tono Irrigation Scheme to assess soil and land suitability for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irrigable area of Tono Irrigation Scheme.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A total of eleven (11)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for their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and criteria for soil suitability assessme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the different soil types that were identified were classified at the series level based on their position, parent material and the observe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th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H of the soils was within the acceptable range for crop production;however, the overall fertility level of the soils was very low. Physically, the upland soils were well to moderately well-drained, consisting of coarse-grained sandy loams topsoil overlying similar sandy loams and sandy clay loams at depth. They included Leptosols and Lixisols. The soils of the Scheme under lowlands and valley bottom sites, however, included Eutric Gleysol, Calsic Vertisol, Eutric Fluvisol and Eutric Plinthosol, which were heavily textured and relatively poor drained, or medium-textured and moderately to imperfectly well-drained. They showed a low to a very low rate of water percolation losses, which is good for the current farming system of cropping rice within the lowlands and valley bottom sites of the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Classification lowland UPLAND IRRIGATION Valley Bottom
下载PDF
Effects of Lateral Variation in Vegetation and Basin ‘Dome' Shape on Tropical Lowland Peat Stabilisation in the Kota Samarahan-Asajaya Area, West Sarawak, Malaysia
3
作者 Mohamad Tarmizi Mohamad ZULKIFLEY Tham Fatt NG +2 位作者 John Kuna RAJ Roslan HASHIM Muhammad Aqeel ASHRAF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894-914,共21页
Field surveys indicate lateral variation in peat humification levels (von Post) in dominantly occurring fibric,fibric to hemic,sapric and hemie to sapric peats across a gradient from the margin towards the centre of... Field surveys indicate lateral variation in peat humification levels (von Post) in dominantly occurring fibric,fibric to hemic,sapric and hemie to sapric peats across a gradient from the margin towards the centre of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s.Cement-peat stabilisation can be enhanced by adding mineral soil fillers (silt,clays and fine sands) obtained from Quaternary floodplain deposits and residual soil (weathered schist).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 of the stabilised cement-mineral soil fifler-peat mix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d addition of selected mineral soil filler.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stabilised peat strength (UCS) in the top 0 to 0.5 m layer was found from the margin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The variations in the UCS of stabilised tropical lowland peats along a gradient from the periphery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peat dome are most likely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due to variations in the mineral soil or ash content of the peat and horizontal zonation or 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plant assemblages (due to successive vegetation zonation of the peat swamp forest from the periphery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basin mineral soil filler cement-filler-peat stabilisation topogenic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lateral vegetation succession.
下载PDF
低洼易涝区耕地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月 姬景红 +3 位作者 郝小雨 刘双全 郑雨 马星竹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51-156,共6页
低洼地是地势较低的一类耕地,其易受涝渍影响,土壤生产力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典型的中低产田,提高低洼地生产力对粮食稳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献汇总,分析了当前我国低洼易涝区涝渍胁迫的形成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 低洼地是地势较低的一类耕地,其易受涝渍影响,土壤生产力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典型的中低产田,提高低洼地生产力对粮食稳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献汇总,分析了当前我国低洼易涝区涝渍胁迫的形成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涝渍胁迫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酸碱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质,影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活性,抑制作物根系、叶片等器官的发育,进而导致作物减产;同时,从农业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3个方面,总结了机械改土、栽培措施、秸秆还田、轮作、有机肥施用、田间排水(暗管排水、明沟排水和鼠道排水),以及选育耐涝渍种质资源等技术对低洼易涝区耕地的改良效果,并提出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洼地 涝渍 土壤 农业生产 改良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改良土壤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夏江宝 许景伟 +1 位作者 陆兆华 李传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2,共5页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效应,选取东营市河口区内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对照农田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类型都有良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化...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效应,选取东营市河口区内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对照农田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类型都有良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化学特性和微生物活性的效应,且对上层土壤的改良效果好于下层。②表层土壤容重、pH值和含盐量低于20-50 cm土层,乔木林地下土壤通气、透水性及压碱抑盐效果好于灌木林地,而农田和草地则较差。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N,P,K养分及微生物数量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数量大小表现乔木林>农田>灌木林>草地。细菌数量最多,占到微生物总数的97%以上,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低。④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指标密切相关,且20-50 cm土层相关性比表层要显著,随着盐碱条件的改善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多,盐碱滩地微生物数量有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滩地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灌丛地土壤性状的特征 被引量:22
6
作者 贾晓红 李新荣 陈应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7-564,共8页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灌丛地土壤颗粒组成中仍以细沙粒(0.25~0.05 mm)含量占主要成分(80%~99%),除固定沙堆土0~5 cm土壤粉沙粒含量高于堆间低地外,沙堆土不同深度粉沙粒含量(0.05~0.002 mm)均低于堆间低地;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灌丛地土壤颗粒组成中仍以细沙粒(0.25~0.05 mm)含量占主要成分(80%~99%),除固定沙堆土0~5 cm土壤粉沙粒含量高于堆间低地外,沙堆土不同深度粉沙粒含量(0.05~0.002 mm)均低于堆间低地;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且差异不大,沙堆0~60 cm土层含水量低于堆间低地,60 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不仅高于0~60 cm,并且高于堆间低地。发育于草甸盐土上的堆间低地20 cm以下水分含量变化基本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发育于盐化半固定风沙土上的堆间低地水分含量在20 cm以下呈急剧降低趋势。白刺沙堆上土壤剖面土壤水分含量的这种变化和堆间低地20 cm处较高的含水层,将会为灌丛植物在年内气候干旱期的生命维持提供着重要水源保证。土壤容重白刺沙堆大于堆间低地,土壤剖面堆间低地的容重基本无变异,而沙堆上因为植物发育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征土壤肥力和保肥能力的阳离子代换量均是堆间低地大于沙堆上。堆间低地和沙堆上土壤全氮、有机质、电导率含量和pH值差异因白刺沙堆发育的生境不同而不同,处于半固定沙地生境的白刺沙堆并未形成灌丛的"沃岛效应",处于固定沙地生境的白刺沙堆有弱"沃岛效应"。因此,白刺沙堆地表物质的固定是该植物种生长的生境产生"沃岛效应"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沙堆 堆间低地 土壤性状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下载PDF
黄河下游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许景伟 李春艳 +4 位作者 王卫东 付裕 路姗姗 王月海 李传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2-54,69,共4页
对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黄河下游滩地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0~20cm的土层,20~50cm土层的微生物较少;各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新淤地微生物数量;细菌是滩... 对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黄河下游滩地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0~20cm的土层,20~50cm土层的微生物较少;各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新淤地微生物数量;细菌是滩地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在上、下层土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1.7%~99.1%和75.1%~98.8%;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林龄的增长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但至林木主伐前,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有所降低;不同管理模式影响微生物的数量,集约经营管理的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颗粒组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滩地 黄河 杨树人工林
下载PDF
内陆沙区丘间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杜娟 刘淑娟 +6 位作者 徐先英 袁宏波 柴成武 刘虎俊 吴春荣 陈芳 李银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1期9-13,共5页
土壤水分是沙漠沙生植物成活和生长的最主要因子,不同的地形类型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利用智能中子水分仪定时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测定并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不同地形下0~200 cm深土壤共10个层次的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土壤水分是沙漠沙生植物成活和生长的最主要因子,不同的地形类型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利用智能中子水分仪定时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测定并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不同地形下0~200 cm深土壤共10个层次的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土壤水分丘间地下部〉丘间地中部〉丘间地上部〉沙丘上中下部,沙丘上中下部的年季变化不大,总体处于平稳状态;丘间地土壤水分变化较其他地形大,春季土壤水分不是很丰富,土壤水分波动不大;夏季受植物生长、太阳蒸腾和降雨的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差异明显,20 cm以上水分增多,40~180 cm表现为水分变化活跃层;秋季水分整体含量增加。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不同地形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研究为大规模的沙漠生态平衡治理、生态系统人工修复以及沙区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间地 土壤水分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造林模式的土壤酶活性 被引量:57
9
作者 李传荣 许景伟 +4 位作者 宋海燕 李春艳 郑莉 王卫东 王月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2-809,共8页
该文对东营市垦利县柽柳(Tamarixchinensis)林、枣(Ziziphusjujuba)园、旱柳(Salixmatsudana)林、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白蜡(Fraxinuschinensis)林、桑(Morusalba)园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关系进行了分... 该文对东营市垦利县柽柳(Tamarixchinensis)林、枣(Ziziphusjujuba)园、旱柳(Salixmatsudana)林、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白蜡(Fraxinuschinensis)林、桑(Morusalba)园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空间上,脲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土层之间变化不明显。过氧化氢酶与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显著相关,脲酶与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影响不大,对脲酶和多酚氧化活性有显著的影响。各种造林模式增加了脲酶的活性,均高于柽柳林;减小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除刺槐林外,均显著低于柽柳林;而造林模式对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较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其中脲酶与全氮、有机质显著正相关,与速效氮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速效钾正相关,而过氧化氢酶与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呈负相关,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显著;与微生物的相关系数不大,其中脲酶与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显著正相关,与细菌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固氮菌和细菌负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固氮菌显著负相关,与纤维素分解菌负相关。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可以作为滩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地 黄河三角洲 人工林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特性 被引量:38
10
作者 许景伟 李传荣 +2 位作者 夏江宝 刘立杰 王月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76,共4页
以无林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无林地相比,有林地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果。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 以无林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无林地相比,有林地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果。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好于无林地,且0-20 cm土层好于20-40 cm。各指标林地间差异较大,其中刺槐林好于杨树林,而白蜡林最差。②乘幂方程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有林地土壤入渗性能好于无林地,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的平均渗透速率值分别是无林地(1.84 mm/min)的2.22,1.78,1.59倍。③有林地的土壤吸持、滞留贮水量、土壤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均表现为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无林地,且0-20 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好于20-40 cm。说明在涵养水源和水分有效性方面,刺槐林优于杨树林,白蜡林较差。从贮蓄水分、涵养水源角度来考虑,可在盐碱程度类似的生境中首先考虑刺槐、杨树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地 黄河三角洲 土壤入渗 土壤贮水 水源涵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低丘岗地银杏园经营投入产出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揭二龙 周水平 彭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8-63,共6页
阐述了南方红壤低丘岗地发展银杏种植业的可行性并对各园种经营投入、产出作了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 红壤 低丘岗地 银杏 投入产出分析 种植业
下载PDF
钙质紫色土水稻氮磷锌酡肥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石孝均 毛知耘 周则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6期550-552,共3页
在含有效锌0.3ppm的钙质棕紫泥田上,水稻高产的最优氮、磷、锌组合为:N135~180、P_2O_590~135、ZnSO_438~52kg/ha,稻谷产量可达7605~8100kg/ha。施用氮、锌肥能促进水稻植株对锌的吸收。磷降低了植株中锰含量。
关键词 水稻 氮磷锌 配肥模式 紫色土
下载PDF
基于Hydrus模拟根灌条件下黄河滩地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彪 杨素勤 +5 位作者 陈建勋 程海宽 景鑫鑫 杨海涛 周志云 孙晓雪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40-43,共4页
在室内测定并利用Hydrus软件模拟了在滴灌头埋深20 cm时黄河滩地土壤中水分的入渗及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滴头下方1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在滴头附近的;在滴头上方1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在滴灌结束时接近0.13 cm/cm3;湿润锋纵... 在室内测定并利用Hydrus软件模拟了在滴灌头埋深20 cm时黄河滩地土壤中水分的入渗及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滴头下方1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在滴头附近的;在滴头上方1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在滴灌结束时接近0.13 cm/cm3;湿润锋纵向运移距离明显大于径向的,其中以湿润锋下径运移最快。经对比验证,本研究模拟计算结果与观测值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滩地 土壤 Hydrus模拟 滴灌 水分入渗
下载PDF
海河低平原渠灌区麦田深松的节水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尹宝重 张永升 甄文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11-1320,共10页
【目的】研究海河低平原渠灌区土壤深松对冬小麦的节水增产效应,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以冬小麦品种良星99为材料,大田条件下,通过小麦季设置旋耕(RT)、深松(SRT)和深耕(M... 【目的】研究海河低平原渠灌区土壤深松对冬小麦的节水增产效应,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以冬小麦品种良星99为材料,大田条件下,通过小麦季设置旋耕(RT)、深松(SRT)和深耕(MRT)3种耕作方式处理,在海河低平原渠灌区进行了2个周期的研究。【结果】(1)深松可提高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水分入渗速率稳定时,深松处理土壤水分入渗速率为0.05 mm·s-1,分别是旋耕处理和深耕处理的2.50倍和1.67倍。(2)渠灌条件下,深松有利于水分在土壤中快速下渗,优化水分在深层土壤中的分布,提升深层土壤对灌水的储蓄能力。灌水后48 h,在0—180 cm土层,深松处理土壤水分增量为158.5 mm,旋耕和深耕处理分别为142.5和144.1 mm,分别相当于深松处理的89.9%和90.9%。(3)在冬小麦冬前阶段,深耕处理棵间蒸发量最高,分别是深松和旋耕处理的1.15倍和1.35倍。冬小麦返青后,旋耕处理棵间蒸发量提高,尤其是春季灌水后,旋耕处理日棵间蒸发量上升更快,最高达1.32 mm·d-1,而深松处理和深耕处理则仅为0.78和0.85 mm·d-1。深松处理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最低,仅为138.17 mm,分别相当于深耕处理和旋耕处理的86.9%和89.7%。(4)冬小麦播种至拔节期,旋耕处理0—10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深松和深耕处理;拔节期至成熟,0—20 cm土层,旋耕处理含水量最高;20—80 cm土层,深松处理含水量最高;80 cm以下土层,3个处理差异不显著。(5)深松处理生育期耗水量为419.1 mm,比旋耕和深耕处理节水约6%;深松处理对灌水和降水的消耗比例分别为41.2%和22.0%,显著高于深耕和旋耕处理。(6)深松处理产量平均为8 550 kg·hm-2,分别比旋耕和深耕处理提高15.4%和6.9%,其水分利用效率比旋耕和深耕处理分别高22.9%和14.0%。【结论】土壤深松可增加麦田地表水入渗速率,减少灌水和降水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对灌水和降水的储蓄,降低冬小麦耗水量,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最终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效应。建议在海河低平原渠灌区冬小麦种植中采用深松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低平原 渠灌区 深松 麦田 节水增产效应
下载PDF
海河低平原不同耕作方式下麦田土壤生态环境特征 被引量:21
15
作者 尹宝重 甄文超 郭丽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在片面追求单产导致耕地可持续生产力退化背景下,为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土壤耕作模式,优化麦田土壤生态环境,促进耕地生产力可持续提升,于2011-2013年小麦生长季,大田条件下,通过在小麦季设旋耕、深松和深耕3种耕作方式处理,在海河低平... 在片面追求单产导致耕地可持续生产力退化背景下,为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土壤耕作模式,优化麦田土壤生态环境,促进耕地生产力可持续提升,于2011-2013年小麦生长季,大田条件下,通过在小麦季设旋耕、深松和深耕3种耕作方式处理,在海河低平原进行了2a研究。在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采用环刀法测定麦田土壤容重差异,采用HL20型自动气象数据采集器测定10cm深处土壤温度,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采用TDR法测定土壤含水量,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磷酸浴法、靛酚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等方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碱解扩散法、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磷酸浴法等方法测定土壤养分状况,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和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分别测定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成熟时期测定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结果表明:深松处理有利于20-40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加深耕层。旋耕处理和深松处理分别有利于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储蓄。深耕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分别比深松处理和旋耕处理提高5.8%和8.8%。深耕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最高,分别比旋耕处理和深松处理提高8.0%和4.8%。小麦返青至成熟期,深松处理可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且深松处理还可提高小麦灌浆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深耕处理和深松处理可分别在灌浆前、后提高表层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深松处理全生育期碱解氮含量最低;旋耕处理速效磷有"表层聚集"现象;深松处理有利于20cm以下土层速效磷和速效钾积累;深耕处理可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旋耕处理和深松处理分别在返青前、后提高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深松处理有利于真菌和细菌增殖,旋耕则有利于放线菌的增殖。深松处理和旋耕处理分别在不同生育期可提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旋耕处理和深松处理分别在小麦返青前和返青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深松处理可降低麦田耗水量,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低平原 耕作方式 麦田 土壤生态环境特征
下载PDF
氮磷锌组合对稻麦的营养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毛知耘 周则芳 石孝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6期541-544,共4页
应用N-P-Zn三因素五水平回归设计,研究钙质紫色土肥料优化配方与稻麦产量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每公顷施N150~195公斤,P_2O_5 90~120公斤、ZnSO_4·7H_2O15~22.5公斤,可产稻谷8265~8490公斤;稻米蛋白质含量9.6~10.6%,淀粉... 应用N-P-Zn三因素五水平回归设计,研究钙质紫色土肥料优化配方与稻麦产量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每公顷施N150~195公斤,P_2O_5 90~120公斤、ZnSO_4·7H_2O15~22.5公斤,可产稻谷8265~8490公斤;稻米蛋白质含量9.6~10.6%,淀粉含量74.9~76.5%。小麦施N120~165公斤、P_2O_5 75~105公斤,ZnSO_4·7H_2O0~15公斤,可产小麦3300~3720公斤;蛋白质含量11.4~12.6%,淀粉含量61.8~64.5%。应用表明,90%以上达到增产效果。钙质紫色土约有半数缺锌,在稻麦轮作中,可每隔2~3年在水稻上施锌一次,小麦则利用其后效,不施锌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营养效应 氮磷锌 紫色土
下载PDF
洞庭湖区稻麻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元沅 李迪华 +1 位作者 刘劲凡 周为民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A06期209-217,共9页
通过对沅江洞庭湖区稻田、麻园土壤生态系统的轮作制度、施肥情况、作物产量及秸杆还田的调查分析,研究了湖区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湖区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氮素、磷素输入输出基本平衡,钾素严重亏缺,麻园土壤生态... 通过对沅江洞庭湖区稻田、麻园土壤生态系统的轮作制度、施肥情况、作物产量及秸杆还田的调查分析,研究了湖区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湖区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氮素、磷素输入输出基本平衡,钾素严重亏缺,麻园土壤生态系统氮索盈余,磷素、钾素基本平衡,因有机质矿化作用较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稻田土壤偏低,而碱解氮和有效磷、钾养分高于稻田稻田土壤。同时,稻田、麻田土壤大量施用氮、磷肥,也影响到钾素及微量元素锌的平衡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苎麻 土壤 生态系统 养分平衡
下载PDF
三门峡黄河滩地土壤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红艳 杨志勇 王小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4-16,共3页
本文对三门峡黄河滩地土壤进行了吸湿水含量、酸碱度、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滩地种植黄豆可以改良土壤质地,调节PH值,增加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关键词 三门峡 黄河滩地 土壤性质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被引量:55
19
作者 吕圣桥 高鹏 +2 位作者 耿广坡 张杰 夏江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4-138,共5页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侵蚀状况等,是重要土壤物理性状之一。以黄河三角洲滩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单重与多重分形学理论和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侵蚀状况等,是重要土壤物理性状之一。以黄河三角洲滩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单重与多重分形学理论和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单重分形维数D有显著影响,D值介于2.465 7~2.678 9,其中,林地的D值最大,粘粒含量最高,砂粒含量最低;而荒草地的D值最小,粘粒含量最低,砂粒含量最高;土壤粒径分布的多重分形参数D0(容量维数)、D1(信息维数)和D1/D0(信息维数/容量维数)的值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出现规律性的趋势,均表现为刺槐林地>欧美杨林地>棉花地>荒草地;土壤单重分形和多重分形参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且普遍高于土壤质地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土壤分形及多重分形参数能较好地表征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性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与改变,可为黄河三角洲滩地的治理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土地利用方式 多重分形 黄河三角洲滩地
下载PDF
酸性紫色土钙与磷锌配施对水稻的营养效应
20
作者 刘洪斌 周则芳 毛知耘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6期575-578,共4页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钙磷锌组合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和肥料的最佳组合以及水稻营养元素积累与钙磷锌组合的关系等。
关键词 水稻 钙磷锌 配施 营养效应 紫色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