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1
作者 王建刚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148,F0003,共9页
鲁迅终生奉行“拿来主义”。他很早就着手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随着文学革命运动向革命文学运动转变,他的翻译重心逐渐转向苏俄文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并对苏俄文艺政策与无产阶级文学、“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等... 鲁迅终生奉行“拿来主义”。他很早就着手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随着文学革命运动向革命文学运动转变,他的翻译重心逐渐转向苏俄文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并对苏俄文艺政策与无产阶级文学、“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等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除了“硬译”相关著作之外,鲁迅还撰写了大量的“译序”或“译后记”。这些文字及其对译著的“挑选”展现了鲁迅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苏俄文艺政策 抵抗 回心
下载PDF
文学史教学中的经典作品解析——以鲁迅文本为例
2
作者 孙海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8-73,共6页
在文学史教学中,对经典作品展开深度解析是常用方法,也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如何解读经典作品,不仅具有操作层面的实践意义,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文学史有其自身的建构逻辑,对于经典作品的解析必须围绕这一核心要素... 在文学史教学中,对经典作品展开深度解析是常用方法,也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如何解读经典作品,不仅具有操作层面的实践意义,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文学史有其自身的建构逻辑,对于经典作品的解析必须围绕这一核心要素展开。日常教学中对于经典作品的解析必须注意三点:第一,不仅要洞察作家的创作意图,更要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学史脉络中去讲解;第二,辩证地看待文学史著作对于经典作品的具体分析;第三,自觉树立“大文学史”观,注意从不同维度拓展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教学 经典作品 鲁迅 话语建构 “大文学史”观
下载PDF
论鲁迅、陈寅恪对唐传奇的考评 被引量:1
3
作者 孔庆东 张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4-142,287,共9页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升,唐代小说迎来了新一波的研究关注,在确立唐传奇小说地位之前对前人的研究——鲁迅、陈寅恪,是不可或缺的。鲁迅以历时性的文献整理方式形成对中国小说的价值研究体系,陈寅恪则擅长以共时性的角度在新旧资...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升,唐代小说迎来了新一波的研究关注,在确立唐传奇小说地位之前对前人的研究——鲁迅、陈寅恪,是不可或缺的。鲁迅以历时性的文献整理方式形成对中国小说的价值研究体系,陈寅恪则擅长以共时性的角度在新旧资料中发现唐传奇小说问题,两者的治学风格及文化背景虽不尽相同。但在唐传奇研究上皆无疑给了一条思路让后辈学人开展,同时也给予了后辈仰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陈寅恪 唐传奇 文学角度 文化大背景
下载PDF
鲁迅早期翻译观溯源 被引量:5
4
作者 徐朝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54,共4页
鲁迅早期(1907-1909年)翻译观,与其早期文学观实际上是同质异构,同时形成,相互呼应,呈一种互动的状态。至于其中所谓译语的"词致朴讷",其特色不乏"简约"、"刚健",十分讲究译语的"力"度,既与译... 鲁迅早期(1907-1909年)翻译观,与其早期文学观实际上是同质异构,同时形成,相互呼应,呈一种互动的状态。至于其中所谓译语的"词致朴讷",其特色不乏"简约"、"刚健",十分讲究译语的"力"度,既与译者的文学观相呼应,又渗透了译者自身的艺术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观念 翻译观
下载PDF
鲁迅、周作人的文学史论异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恋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7-92,共6页
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史涵论,蕴含着"人"(真人)的评史标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论带史,返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明确了"志"(感情)的评史标准。这两篇讲稿,虽各有治学路数,但都着... 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史涵论,蕴含着"人"(真人)的评史标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论带史,返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明确了"志"(感情)的评史标准。这两篇讲稿,虽各有治学路数,但都着眼于新文学的"当下"文坛,从不同方向推进"人"的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文学史 进化论 循环观 史与论
下载PDF
比较鲁迅与陈映真的文学观 被引量:1
6
作者 许爱珠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13-19,共7页
鲁迅与陈映真具有可比性,二者在乡土文学、民族性、启蒙理性、文学大众化等领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同时,陈映真坚守民族志、爱国心。为大众、弱者呐喊、代言的可贵品质,尤其值得学习借鉴。
关键词 鲁迅 陈映真 文学观
下载PDF
论鲁迅的儿童文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封建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5-90,共6页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儿童文学 文学观 翻译 创作
下载PDF
文艺与政治的撞击(下)
8
作者 吴中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而应该用实践来加以检验。几十年来文艺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当时所谓的主流文艺思想是不利于文艺发展的,而胡风的文艺理论倒比较符合文艺规律。他坚持着鲁迅文学道路,发扬着五四文化精神,对中国新文学起着推动作用。后来的作家们针对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种种文艺理论观点,大都是胡风理论的再版和发挥,这也可见胡风理论的现实意义。由此文艺实践出发,需要重新评价胡风的文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理论 现实主义 鲁迅道路 五四精神
下载PDF
试析鲁迅译介马列文论的二度变形
9
作者 宋嘉扬 靳明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2-95,共4页
鲁迅根据革命文学论争实际,译介马列文论,基本上解决了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重要问题。他译介马列文论的著作均是日文版,“二度变形”使鲁迅译介的马列文论的内容形式往往是日本式的“马列文论”,所以,中国左翼文... 鲁迅根据革命文学论争实际,译介马列文论,基本上解决了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重要问题。他译介马列文论的著作均是日文版,“二度变形”使鲁迅译介的马列文论的内容形式往往是日本式的“马列文论”,所以,中国左翼文学的发展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存在许多相似性也是自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翻译 马列文论 二度变形 日本观照
下载PDF
文艺与政治的撞击(上)
10
作者 吴中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7-109,共23页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而应该用实践来加以检验。几十年来文艺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胡风的文艺理论更符合文艺规律。他坚持着鲁迅文学道路,发扬着五四文化精神,对中国新文学起着推动作用。胡风虽然被打倒了,但后来的作家们针对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种种文艺理论观点,大都是胡风理论的再版和发挥,这也可见胡风理论的现实意义。由此文艺实践出发,需要重新评价胡风的文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理论 现实主义 鲁迅道路 五四精神
下载PDF
评对鲁迅的“失语”——兼及21世纪的鲁迅
11
作者 张春生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93-96,共4页
20世纪末 ,文坛出现“论鲁”风。通过分析 ,指出所谓的与鲁迅“断裂”,不过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传统的“失语”。其内涵是以浮躁取代辩证认识 ,以蔑视权威而否定文学需要主流 ,文学需有崇高。鲁迅实际是文学要体现先进文化的代表 ,鲁... 20世纪末 ,文坛出现“论鲁”风。通过分析 ,指出所谓的与鲁迅“断裂”,不过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传统的“失语”。其内涵是以浮躁取代辩证认识 ,以蔑视权威而否定文学需要主流 ,文学需有崇高。鲁迅实际是文学要体现先进文化的代表 ,鲁迅思想推动中国文学走到今天。在 2 1世纪到来之际 ,要继承发扬鲁迅精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承 鲁迅精神 21世纪 中国文学 文学精神
下载PDF
鲁迅和夏目漱石“余裕”论文学观异同之管窥
12
作者 徐竞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7-98,共2页
漱石文学论中最独具特色的便是"余裕"论这一创作主张。鲁迅在借鉴夏目漱石"余裕"论文学观的基础上,突破其局限性创造了鲁迅特有的"余裕"论。本文将以"余裕"为线索,探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 漱石文学论中最独具特色的便是"余裕"论这一创作主张。鲁迅在借鉴夏目漱石"余裕"论文学观的基础上,突破其局限性创造了鲁迅特有的"余裕"论。本文将以"余裕"为线索,探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余裕"论文学主张上的契合与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夏目漱石 “余裕”论 文学观
下载PDF
鲁迅“魏晋文学自觉说”辨正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明廉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1-4,共4页
鲁迅关于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学术观点有自己独特的内涵。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他们坚持"师心"、"使气"... 鲁迅关于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学术观点有自己独特的内涵。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他们坚持"师心"、"使气"并在这个意义上获得自身"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这种意识的出现,就是鲁迅所说的"自觉"。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体现了他在今天与鲁迅当年不同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的自觉时代”说 传统文化的选择与阐释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创作与“五四”文学观的错位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8-91,共4页
鲁迅创作与"五四"文学理论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形式、内容和时间三个方面。形式上,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带来了文学工具性的重蹈,而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实现通顺明白的目标之外,还以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探索文学的本体性发展;在内容上,新... 鲁迅创作与"五四"文学理论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形式、内容和时间三个方面。形式上,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带来了文学工具性的重蹈,而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实现通顺明白的目标之外,还以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探索文学的本体性发展;在内容上,新文学的建设是以反叛传统为起点的,但在鲁迅小说中,传统文化以其巨大的吸附性赋予了人物斩不断的民族劣根性,从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话语断层;在时间上,鲁迅虽被誉为"新文学主将",但他在文学理论的初创期并不十分活跃,其文学创作滞后于文学理论的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文学观 五四文学 错位
下载PDF
文学翻译对中法文化传播的贡献
15
作者 毛莹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0-42,共3页
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至十三世纪,这时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翻译。通过文本翻译,十三至十八世纪法国汉学家积累了丰富的汉学研究成果,十九世纪法国正式设立汉语教学科目。二十世纪,法国对中国作品的翻译选择转移到纯文学... 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至十三世纪,这时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翻译。通过文本翻译,十三至十八世纪法国汉学家积累了丰富的汉学研究成果,十九世纪法国正式设立汉语教学科目。二十世纪,法国对中国作品的翻译选择转移到纯文学文本,对于《红楼梦》以及鲁迅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都值得我们关注。在中法两国的文化传播中,翻译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加强两国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化传播 《红楼梦》 鲁迅文学作品
下载PDF
坚持公有制是中国改革纲领的一个重要内容
16
作者 颉建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57-61,共5页
本文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论,从公有制的意义、公有制主体的方针的作用、“三有利标准”的实质入手,分析和论证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概括与马克思主义的... 本文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论,从公有制的意义、公有制主体的方针的作用、“三有利标准”的实质入手,分析和论证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概括与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与公有制主体的方针、与“三有利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公有制 四个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共同富裕
下载PDF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立人”文艺观构成论析
17
作者 王初薇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6-43,共8页
文章建立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用"立人"这一具有明确诉求的关键词统领鲁迅的文艺思想,力图搭建一个统一的文艺观体系,复原其发展本有的严整性,并选取代表性创作《呐喊》《彷徨》和"立人"文论话语两相对比,在论述过程... 文章建立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用"立人"这一具有明确诉求的关键词统领鲁迅的文艺思想,力图搭建一个统一的文艺观体系,复原其发展本有的严整性,并选取代表性创作《呐喊》《彷徨》和"立人"文论话语两相对比,在论述过程中从文艺本质论、文艺动机论、文艺功能论三个角度进行切入,展示其创作实践的感性经验是如何体现、上升并建构为鲁迅的文艺理论概括的,以期提供另一种解读视野,使一些因袭用陈说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新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立人”文艺观 文艺本质 文艺动机 文艺功能
下载PDF
多重语境孕育出的“宁馨儿”——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审美风格成因初探
18
作者 霍巧莲 《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20-24,37,共6页
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悲""狂"审美风格,既源于路翎青年个性的影响,也带有"五四"鲁迅传统的印痕;既有时代风云浓墨重彩的,染,也有流派风格潜移默化的推动;既有西欧自由主义思潮的催生,也是俄苏爱... 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悲""狂"审美风格,既源于路翎青年个性的影响,也带有"五四"鲁迅传统的印痕;既有时代风云浓墨重彩的,染,也有流派风格潜移默化的推动;既有西欧自由主义思潮的催生,也是俄苏爱国主义思潮的促成。多重文学语境的共同作用使小说呈现出既听命于时代又执着于个人,既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又坚守艺术阵地,既狂躁突兀又悲壮苍凉的特征。复杂特征的呈现使得路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种醒目的存在,留下了富有启示性的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翎 20世纪40年代小说 鲁迅 七月派 成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