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lpin Ms5.3 Earthquake Sequence of December 1,2013 and Anomalies before the Earthquake
1
作者 Liu Jiaruning Wang Qiong +4 位作者 Nie Xiaohong Gao Ge Zhang Linlin Zhang Zhiguang Xiang Y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3期381-394,共14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arameters,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earthquak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lpin M_S5.3 earthquake sequence of December 1,2013,and analyzed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the earthqu...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arameters,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earthquak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lpin M_S5.3 earthquake sequence of December 1,2013,and analyzed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the earthquake,the adjacent tectonic features and the precursory anomaly at fixed points within a range of 200 km. Research indicates:(1)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on Kalpin fault,the source rupture type is thrust faulting with sinistral strike-slip component.( 2)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is mainshock-aftershock type,with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ttenuating quickly and trending NE.(3) Abnormal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the earthquake was characterized by seismically nesting quiescence of MS2. 0-4. 0 earthquakes,seismic quiescence of MS4. 0 earthquakes and seismic belts of MS3. 0 earthquakes in the Kalpin block, abnormal enhancement zone of moderate earthquakes on Puchang fault and seismological parameters.(4) Anomalies of precursory observation data at fixed stations a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mutation. Apart from the borehole tiltmeter in Halaju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ther abnormal precursors showed a phenomenon of migration from the near field to far field and from the epicenter to the periph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Kalpin earthquake with ms5.3 Sequence features Seismic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FIXED-POINT precursor observation ANOMALY
下载PDF
The Tongliao MS5.3 Earthquake and Its Foreshock Determination
2
作者 Wang Shubo Zhuoli Getu Li Ju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8年第3期344-354,共11页
Taking the 2013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as a research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 sequence using the HypoDD location method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 Taking the 2013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as a research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 sequence using the HypoDD location method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L4. 4 and MS5. 3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um-small earthquakes long-term quiescence and short-term enhancement in the epicentral area. The results of accurate seismic location shows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sequence is distributed in the NW direction,extending 10 km,and the ML≥3. 0 aftershocks are concentrated south of the mainshock.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S5. 3 mainshock and the ML4. 4 foreshock is about 1. 8 km,with a focal depth of 7. 208 km and 7. 089 km,respectively,their focal location is very close,and may have occurred on the same fault plane. The results of focal mechanism shows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is of the strike-slip type,the focal mechanism of aftershocks are disordered,and with time lapse,the type is changed from strike-slip to thrust and normal faulting. The bigger foreshocks had similar focal mechanism and were all normal fault types,which exhibits to some extent,an obvious crustal medium anisotropy in the epicentral area before macroscopic rupturing,as represented by alignment fractures,with stress action enhanced,this"consistency"of seismic precursor regime would gestate the mainshock.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similarity of focal mechanism,we judge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sequence is a foreshock-mainshock-aftershock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ngliao M S5.3 earthquake HypoDD location CAP FOCAL mechanism SIMILARITY FORESHOCK DETERMINATION
下载PDF
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 5.3级地震强震记录与震害特点 被引量:6
3
作者 周荣军 赖敏 +4 位作者 李大虎 梁明剑 龙锋 黎小刚 龚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四川数字强震台网中的9个台站获取了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完整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高频成分丰富,频谱主要成分集中在0.1~0.3s之间,最大加速度值为炉霍台EW向405.8cm/s2。震后的地震宏观考察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地震... 四川数字强震台网中的9个台站获取了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完整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高频成分丰富,频谱主要成分集中在0.1~0.3s之间,最大加速度值为炉霍台EW向405.8cm/s2。震后的地震宏观考察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达Ⅶ度,等震线沿鲜水河断裂呈NW-SE向的不规则椭圆形,NW部的面积明显大于SE部。综合分析认为,震区建筑物自振周期与本次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的高频成分高度吻合是震害偏重的主要原因,"崩科"藏式建筑抗震性能较差亦加重了震害。联系到本次地震P波向NW方向传播速度明显快于SE方向、等震线形态以及余震稀少等事实,推测这次地震系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的远程触发,导致鲜水河断裂上应力调整而产生弹性回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震害 炉霍ms 5 3级地震 鲜水河断裂
下载PDF
利用CAP方法和瑞利面波振幅谱联合反演宁强5.3级地震震源深度
4
作者 赵韬 王莹 +2 位作者 徐一斐 刘盼 刘春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3-901,共9页
2018年9月12日19时6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发生5.3级地震,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为进一步确定宁强5.3级地震的震源深度,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瑞利面波振幅谱和CAP深度... 2018年9月12日19时6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发生5.3级地震,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为进一步确定宁强5.3级地震的震源深度,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瑞利面波振幅谱和CAP深度误差函数联合反演,进一步测定了此次地震的矩心深度。结果显示:CAP方法得到的陕西宁强5.3级地震矩心深度约为12km,瑞利面波振幅谱测定的矩心深度为13km,结合引入的误差函数联合反演,最终确定陕西宁强5.3级地震的矩心深度为13km左右,表明此次地震仍属于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CAP 瑞利面波振幅谱 宁强5.3级地震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SfM及LaDiCaoz的地震地表破裂定量参数提取——以炉霍扎交村一带地震典型地表破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廖程 梁明剑 +2 位作者 周文英 吴微微 刘书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88,共6页
以炉霍县虾拉沱镇扎交村一带典型地震地表破裂为例,基于无人机SfM方法获取研究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采用LaDiCaoz软件对其位错定量参数进行提取,并详细介绍相关技术流程。结果表明:1)LaDiCaoz得到的炉霍扎交村一带典型山脊... 以炉霍县虾拉沱镇扎交村一带典型地震地表破裂为例,基于无人机SfM方法获取研究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采用LaDiCaoz软件对其位错定量参数进行提取,并详细介绍相关技术流程。结果表明:1)LaDiCaoz得到的炉霍扎交村一带典型山脊位错地貌的水平位错为6.3(+0.5/-0.7)m,垂直位错为0.4(+0.1/-0.1)m,其水平位错量是受至少3次强震影响而累积的结果;2)无人机SfM方法可高效、便捷、低成本地获取小范围区域内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形地貌数据,数据质量可满足活动断裂的精细结构研究和定量参数提取,在川西高海拔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利用LaDiCaoz进行位错提取,可进一步减小人为因素产生的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可检验,实现了对活动断裂位错量提取的半自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霍地震 典型位错 定量参数 SfM方法 LaDiCaoz软件
下载PDF
2013年通辽5.3级地震及余震的破裂特征讨论 被引量:6
6
作者 韩晓明 张帆 +2 位作者 陈立峰 李娟 胡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5-697,共13页
对比使用了2种速度模型,采用Hypo DD方法对通辽5.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精确定位后的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定量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参数,综合判定了通辽5.3级地震的断层面几何形态、破裂... 对比使用了2种速度模型,采用Hypo DD方法对通辽5.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精确定位后的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定量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参数,综合判定了通辽5.3级地震的断层面几何形态、破裂特征及可能的发震构造。Hypo DD定位结果显示,通辽5.3级地震的位置为42.95°N,122.37°E,序列整体呈NW向展布,早期余震分散分布于NW方向,晚期余震则集中分布于NEE方向;随着时间推移,余震活动逐渐向地壳浅部扩展。通过与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对比分析,认为以NNW向余震分布进行断层拟合的结果比较符合主震的断层面破裂特征;即通辽5.3级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的空间顶点坐标为左上角(43.00°N,122.35°E;深度3.3km)、左下角(43.00°N,122.35°E;深度8.9km)、右上角(42.92°N,122.37°E;深度8.9km)、右下角(42.92°N,122.37°E;深度3.3km)。按照假定的矩形进行断层形状规划,则通辽5.3级主震断层面的扩展范围为5.6km×9.0km,断层面走向349°(NNW向)、倾角86°、滑动角15°,断层面错动类型为左旋走滑型;由此推断主震破裂的整体过程自震源处向断层的NW和SE两侧剪切破裂,东南侧破裂程度较大,晚期破裂集中于此但破裂未及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5.3级地震 破裂特征 断层面拟合 地震精确定位 震源机制
下载PDF
2013年4月22日科尔沁左翼后旗M5.3地震的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5
7
作者 刘芳 刁桂苓 +3 位作者 韩晓明 张帆 金小溪 冀宝荣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5期63-67,共5页
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阜新市彰武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研究发现,该地震序列震中分布、震源机制及烈度考察极震区长轴方向均为近东西方向,与横贯震区的养畜牧河断裂走向一致,综合判定该断裂是5.3级地震的发震... 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阜新市彰武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研究发现,该地震序列震中分布、震源机制及烈度考察极震区长轴方向均为近东西方向,与横贯震区的养畜牧河断裂走向一致,综合判定该断裂是5.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3级地震 地震参数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下载PDF
2013年科左后旗5.3级地震前后的P轴转向和应力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娟 徐岩 +1 位作者 韩晓明 张帆 《华南地震》 2019年第S01期97-101,共5页
为了考察2013年4月22日科左后旗5.3级地震震中区域应力场的中短期变化过程,选取2009年以来发生在开鲁坳陷的ML≥3.0级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Focmec方法计算了1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绘制的P轴时序分布图显示,在科左后... 为了考察2013年4月22日科左后旗5.3级地震震中区域应力场的中短期变化过程,选取2009年以来发生在开鲁坳陷的ML≥3.0级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Focmec方法计算了1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绘制的P轴时序分布图显示,在科左后旗地震前,震中区应力场的P轴方位首先表现出中期阶段的"一致性"变化,接着出现短期时段的大幅波动,科左后旗M 5.3级地震则发生在短期显著紊乱过程中,表明开鲁坳陷的P轴趋于一致具有中期指示意义,震前3个月左右出现的P轴大幅度转向具有短期指示意义,科左后旗5.3级地震发生前后,部分余震均表现出与主震较为统一的走滑型机制,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分别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科左后旗5.3级地震 P轴转向 应力场
下载PDF
2018年5月6日称多5.3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启雷 李玉丽 刘文邦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3期1-6,共6页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8年5月6日称多5.3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至2018年7月15日共获取129个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称多5.3级地震序列主要呈NWW或NNW向分布,其中长轴沿NWW向展布,长约11 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6-12 km范...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8年5月6日称多5.3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至2018年7月15日共获取129个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称多5.3级地震序列主要呈NWW或NNW向分布,其中长轴沿NWW向展布,长约11 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6-12 km范围内,优势分布为8-11 km。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最佳波形拟合深度为10.1 km。结合精定位、震源机制等综合分析,认为主破裂面走向呈NNW向,发震构造应为巴颜喀拉山主峰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多5.3级地震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1年炉霍M_S5.3地震前后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分析
10
作者 张永久 《内陆地震》 2012年第4期291-299,共9页
利用四川地震台站监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和前兆异常情况,讨论了炉霍MS5.3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发生在1976年2月6日炉霍7.6级地震破裂... 利用四川地震台站监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和前兆异常情况,讨论了炉霍MS5.3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发生在1976年2月6日炉霍7.6级地震破裂区,震后余震活动微弱;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流体和形变等出现了一些短期前兆异常;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存在发生个别强震的长期背景,但是4月10日发生的炉霍MS5.3地震难以简单地作为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短期紧迫性和危险程度的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霍ms5.3地震 鲜水河断裂 前兆异常
下载PDF
2016年新疆轮台M_(S)5.3地震序列尾波Q_(c)值分析
11
作者 李姗姗 张小飞 +1 位作者 李晓东 夏爱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3期18-24,共7页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轮台地震台单台记录,计算并分析2016年1月14日新疆轮台M_(S)5.3地震及余震序列尾波Q_(c)值震后变化,拟合得出Q_(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_(c)(f)=(18.0±3.19)f^(1.184±0.072)。结果表明,Q_(c)值在...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轮台地震台单台记录,计算并分析2016年1月14日新疆轮台M_(S)5.3地震及余震序列尾波Q_(c)值震后变化,拟合得出Q_(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_(c)(f)=(18.0±3.19)f^(1.184±0.072)。结果表明,Q_(c)值在序列初期起伏较大,随着强震后能量的释放,Q_(c)值趋于平缓;低频段的Q_(c)值在较大余震发生前有显著变化;不同中心频率点的Q_(c)值变化形态不一致。对Q_(c)值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地震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台M_(S)5.3地震 SATO模型 尾波Q_(c)值
下载PDF
科左后旗M_(S) 5.3地震前Lg波衰减参数变化特征
12
作者 邵媛媛 钱蕊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393-395,共3页
1研究背景一般认为,波在地壳介质中经多次全反射形成Lg波。Lg波是区域震相中强度最为突出且能量最大的震相,对地壳构造及地壳介质物理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刘建华等,2004)。一般,地下介质Q值反映了地震波的衰减程度,高Q值对应弱衰减,低Q... 1研究背景一般认为,波在地壳介质中经多次全反射形成Lg波。Lg波是区域震相中强度最为突出且能量最大的震相,对地壳构造及地壳介质物理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刘建华等,2004)。一般,地下介质Q值反映了地震波的衰减程度,高Q值对应弱衰减,低Q值对应强衰减。邵媛媛等(2022)基于Lg波谱比联合反演方法(朱新运,2007)分析了2013年灯塔M_(S) 5.1地震前后Lg波衰减参数的变化,所得结果较为理想。本文拟利用相同方法,分析2013年4月22日科左后旗M_(S) 5.3地震震前区域介质Lg波Q值和η值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左后旗M_(S)5.3地震 LG波 Q值
下载PDF
灯塔5.1级及通辽5.3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娜 王欣 +3 位作者 薛伟 姜金征 冯兴春 方禹心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5期46-50,共5页
利用铁岭地震台数字水管倾斜仪、伸缩仪观测数据,对2013年1月23日灯塔5.1级地震和2013年4月22日通辽5.3级地震进行分析,发现两次地震前铁岭地震台前兆数据出现高频抖动、日变形态畸变,异常特征明显。
关键词 前兆数据 异常分析 灯塔5.1级地震 通辽5.3级地震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7.9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明辉 王东辉 +1 位作者 高延超 白永健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局部具挤压性质,具有规模大、活动性强、地震频度高、强度大且往复迁移等特点。鲜水河断裂带发生的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尤其是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基于前...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局部具挤压性质,具有规模大、活动性强、地震频度高、强度大且往复迁移等特点。鲜水河断裂带发生的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尤其是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基于前人资料之上,结合现场调查,对炉霍7.9级地震诱发滑坡的类型、规模、分布规律、运动特征,地震滑坡与地层岩性、地形坡度的敏感性以及滑坡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今后该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的防治减灾提供必要的的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炉霍7 9级地震 地震滑坡 地质灾害
下载PDF
1973年炉霍大地震(M_S=7.6)最大余震(M_S=6.3)的库仑破裂应力触发 被引量:33
15
作者 刘桂萍 傅征祥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5-182,共8页
1973年 2月 6日在四川省炉霍发生MS7 6大地震 ,震后在震中周围出现丰富的余震 ,其最大余震 (MS6 3)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和玉树 -甘孜断裂之间的正断层活动区内。本文根据震源机制解、地表破裂、同震位错分布、地震地质构造等资料 ,建立... 1973年 2月 6日在四川省炉霍发生MS7 6大地震 ,震后在震中周围出现丰富的余震 ,其最大余震 (MS6 3)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和玉树 -甘孜断裂之间的正断层活动区内。本文根据震源机制解、地表破裂、同震位错分布、地震地质构造等资料 ,建立炉霍走滑大地震破裂的弹性位错模型 ,计算该大地震在周围正断层滑动方向上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最大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ΔCFS =4 5MPa。因此认为 ,最大余震可能是由主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触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3年 炉霍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触发 地质构造 震源机制解 地表破裂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炉霍地震滑坡触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邹雪晴 母剑桥 石思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2-56,共5页
1973年炉霍县发生的7.9级地震造成了179个滑坡,基于这179个地震滑坡,利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触发炉霍县地震滑坡的6个主要因素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临空条件、地形地貌和海拔高程,并用层次分析法的3种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 1973年炉霍县发生的7.9级地震造成了179个滑坡,基于这179个地震滑坡,利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触发炉霍县地震滑坡的6个主要因素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临空条件、地形地貌和海拔高程,并用层次分析法的3种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算术平均法、特征向量法)综合分析这6个因素影响炉霍地震滑坡发生的重要程度。结果显示:地质构造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高出了排在第二的地形地貌因素的1.7倍;再其次是水文条件、地层岩性、临空条件,最次为海拔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霍地震滑坡 触发因素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炉霍地震遗迹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科学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忠东 高竹军 《四川地质学报》 2016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炉霍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地震,最近一次为1973年2月6日发生的7.9级大地震。本文在文献查阅基础上,对炉霍县历次地震遗迹下的断陷盆地、地裂缝、地鼓包等地震遗迹进行了系列调查,总结研究了地震遗迹的类型... 炉霍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地震,最近一次为1973年2月6日发生的7.9级大地震。本文在文献查阅基础上,对炉霍县历次地震遗迹下的断陷盆地、地裂缝、地鼓包等地震遗迹进行了系列调查,总结研究了地震遗迹的类型、规模、特征、空间分布等规律,浅析了炉霍地震遗迹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地震遗迹 科学价值 炉霍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县卡扎村大探槽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天 杜其芳 +2 位作者 游泽李 张成贵 裴锡瑜 《四川地震》 1994年第3期1-10,共10页
本文根据鲜水河断裂带上开挖的大探槽剖面,研究该断裂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活动以及相应沉积和堆积物的生成时期,从而分析判定每个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期。本探槽中发现有9次古地震事件(含1973年7.6级地震)... 本文根据鲜水河断裂带上开挖的大探槽剖面,研究该断裂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活动以及相应沉积和堆积物的生成时期,从而分析判定每个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期。本探槽中发现有9次古地震事件(含1973年7.6级地震),并对古地震的稳定标志和构造楔体的形成及断层错动历史进行了讨论,这对研究古地震的重复间隔,评价一个地区的稳定性是十分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炉霍县 探槽 古地震
下载PDF
川东南长宁地区地震活动及b值演化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解孟雨 孟令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4-507,共14页
利用全国统一目录和流动台站目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活动在2015年后明显增强;在空间上,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 利用全国统一目录和流动台站目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活动在2015年后明显增强;在空间上,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以28.3°N为界限的南、北2个地区,对于这2个区域的b值演化,计算结果显示出不同的分段特征。此外,研究了不同震中距下,长宁地区2018年兴文5.7级、2019年珙县5.3级和2019年长宁6.0级3次主要地震事件震前与震后的b值演化,结果表明统计范围会显著影响b值的变化特征,当计算范围为20km时,3次主震震前短期内均出现了低于背景b值90%的低b值异常,这表明在地震目录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利用低b值异常分析区域地震危险性,应采用较小范围的地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最大曲率法 兴文5.7级地震 珙县5.3级地震 长宁6.0级地震
下载PDF
1923年仁达地震与1973年炉霍地震的破裂模型及触发关系研究
20
作者 杨见兵 赵斌 +2 位作者 杜瑞林 余建胜 王东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3-789,共7页
采用1923年仁达M S7.3地震和1973年炉霍M S7.4地震地质考察的同震破裂数据,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和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历史地震破裂模型。以仁达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为扰动源,采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其在断层面上产生的同震和震后库仑... 采用1923年仁达M S7.3地震和1973年炉霍M S7.4地震地质考察的同震破裂数据,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和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历史地震破裂模型。以仁达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为扰动源,采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其在断层面上产生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仁达地震最大滑动量约为3.3 m,矩震级为M W7.0;炉霍地震最大滑动量约为3.7 m,矩震级为M W7.3。2次地震的最大滑动量均位于浅部0~5 km,且震源机制相似,以左旋走滑为主。仁达地震同震及震后效应引起炉霍地震震中区域的库仑应力增强约29.79 kPa,达到地震触发阈值10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达地震 炉霍地震 同震破裂 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